<h3>寻访千年古村,品味其独特魅力,探究其兴衰奥秘,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儿。</h3><h3>久雨初晴的谷雨,碧空如洗,空气清新,正是踏青游览的大好时机。缘于对“赣江源”人文历史的浓厚兴趣,我们几位文友驱车前往赣南最北端的宁都县肖田乡,探访向往已久的千年古村——带源。</h3><h3>一路上,万木葱茏,山花烂漫。漫山遍野的新绿赏心悦目,骄艳似火的映山红格外耀眼。我们一边欣赏美景,一边谈笑风生,不知不觉就到了带源村。</h3> <h3>带源,位于肖田乡东部的一个小山村,东邻宜黄县、广昌县,南邻小吟村,西邻肖田村,北邻柏树村。距肖田圩 13 华里。这里,山峦起伏,沟河纵横,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村子就藏匿于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之中。</h3><h3>伫立村头,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高耸的由清灰色麻雕石砌成的“四柱三间榫卯结构”的石牌坊,上面刻着“敇赐”和“旌表尚义”几个醒目的大字,这是著名的“管敏春尚义坊”。跨过牌坊,院内矗立着一栋修缮一新的“管氏大宗祠”。宗祠端庄宏伟,雕饰华美,飞檐翘角,好不气派!</h3> <h3>村主任管长生介绍,带源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村。从村背寨上发现的西周——春秋时期古文化遗址看,带源至少有三千年历史。它是赣南管氏的发源地。相传带源始祖大连公,于唐天咸丁亥年,乐艾此地山水之胜,由清泰乡(今东韶乡)南团管坊迁入,繁衍至今已有四十九代。后裔远播福建、广东和本省周边县市。现在,整个村子几乎全是管姓。</h3><h3>迈开急促的步伐,仔细观察村容村貌,只见村庄里古祠众多,古屋鳞比,古巷弯弯,古井汨汨,古河堤、古街道、古驿道尚保存完好,让人感受到带源的历史厚重,仿佛一下子扑进古韵幽幽的遥远世界。</h3> <h3>这不能不让我回想起客家迁徙的历史。宁都是早期客家摇篮。汉、唐之际,客家先民一则从陆路跋涉而来,一则溯赣江而上,纷纷落户宁都这一远离动乱之地休养生息,而后再往外迁徙。地处赣江源头这山水形胜、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的肖田境内,自然是他们的首选地。因而肖田是赖氏、肖氏、戴氏和管氏等姓氏的发源地。而且,在黄陂开基的廖氏,其始建于唐朝的大宗祠也坐落在肖田王泥排上。</h3><h3>端详带源的山水形迹,不难发现此处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开宗立族之胜地。整个村庄坐北朝南,背靠寨上山,面向南华山,镶嵌在东南高峻、西北低缓的群山之中,龙真脉旺,藏风聚气。一条发源于东部高山下大坑头的带源河自东向西绕村流淌,河流对岸有一大片低矮的山野及良田属地,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盆地,适宜种植稻米作物。一条古驿道紧挨带源河贯通村头村尾,直达南丰、宜黄,是当时宁都尤其是北部山区越界通衢的便捷之道。驿道一旁,衔接街道,店铺林立,为过往行人、商贾和村民提供生活、经营之便利。</h3> <h3>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物华天宝的风水胜地,孕育、繁衍了一代代管氏子孙。据说,至明、清时代,带源村人丁兴盛,经济繁荣,商贾云集,车水马龙,每日途径或经商者,数千人之多。村庄发展也随之壮大,仅一大户人家就拥有“九井十八厅”的一百零八间大屋,整个村子便有“九井十三巷,巷巷透山坎”之说,居住着一千多户、万余人口,是赣南屈指可数的大村庄。然而,在清乾隆年间,一场瘟疫给了带源灭顶之灾,生灵涂炭,村庄凋蔽。直至民国初期才恢复元气,渐具规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又惨遭国民党摧毁破坏,致使带源到处都是断垣残壁,人口始终徘徊在千人左右。</h3> <h3>我们一边走着,一边细细品味这里的风土人情。在管主任的带领下,我们看了“秀挹青山”等几处独具风格的古民居后,最后来到有着雕梁画栋的“管天祥旧居”。管天祥,明末(公元1640年)出生于抚州临川区鹏田乡,11岁父母双亡,23岁应召从军,公元1670年因作战勇敢当上宁都城守,并迁此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因平复耿精忠叛军立下赫赫战功,晋升为涿州副将,时称“管将军”。可见,带源人杰地灵。有资料显示,本村管氏后裔管大寿,宋乾道乙酉科分榜,官致刑部侍郎;管旗山,顺治甲午科进士,为钦点翰林院庶先士馆繤编修。如此偏僻的旮旯山村,竟能成就此等杰出的文豪武将、达官贵人,委实是个天大的奇迹!</h3><h3>常常为管氏后裔称道的是受明朝皇上旌表的管敏春尚义之举。据史料记载,明正统六年,天下大旱,百姓饥荒,带源义士管敏春,发动村民捐粮三千六百石(合18万斤),如数上交朝廷。皇上深为感动,为表彰管敏春义举,当年特恩赐尚义牌坊立在村头,予以世代铭记。而今,“尚义牌坊”不仅成了带源村的靓丽景观,而且更是带源人无比自豪的荣耀和图腾进取的精神支柱。</h3> <h3>改革开放以来,带源人弘扬“尚义精神”,邻里间团结互助蔚然成风。每年春耕秋收,村民会自发帮助他人,哪家有困难,就去哪家帮忙。 2012年,当得知管国军患白血病,全村村民自发捐款一万七千多元,由村委会转交给他医治。当遇到村民的香菇棚倒塌,知情者就会自带工具,帮忙重新搭建完好,帮完忙后各自回家,不取主人半点酬劳。这种尚义互助的精神,不仅深深扎根于每个带源人的心中,而且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自觉行动。</h3><h3></h3><h3>采访中,我们发现一对操宁都口音叫管南生的夫妇,系1968年县城下放居民,分别有八十五岁、八十四岁高龄,但身体异常健朗。他们还会下地种菜、上山砍柴、拔春笋等农活,没有吃低保,也不是贫困户,除儿女有少量经济接济外,基本靠政府老年社保补助和自食其力过日子,心平气顺,精神可嘉。其他村民除外出打工外,在家的基本是靠山吃山,以拔春笋、冬笋、摘箬叶、捡红菇、野生灵芝和种植烟莲等经济作物脱贫增收。</h3> <h3>2017年 11 月,带源村经过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已顺利实现整村脱贫,成为肖田乡最早、全县第一批脱贫的村。如今,上级正在村里测试风力发电这一富乡富民项目。若能测试成功,国家将投资十五亿元之多,村集体经济可增收二、三十万元。届时,带源人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安康。</h3><h3>临别时,吟小诗一首:“胜日寻芳带源村,天时地利民风淳。‘尚义精神’相传承,雄风再起唱大顺”。我们衷心祝愿:带源的明天更美好!</h3><h3> </h3><h3> 作 者:郭 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