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每当看到自己心仪的文学作品,总会有一种想要马上播读的欲望,即便因为感冒,声音变得沙哑,鼻音很重,却还是抵挡不了这种热烈的期盼。于是很快就有了我们阅读悦享微信群的第二期节目。这一期要推荐的是晓梅老师的一组诗歌。</h3> <h3> 要推荐晓梅的这组诗歌,不得不提到我们都很喜爱一位诗人——海子。</h3><h3>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如果你读过海子的诗,你会觉得他的诗就像是一团燃烧的火,在人的灵魂里燃烧,火光温暖心灵,照亮生命。</h3><h3> 海子的离开,也许就是诗歌的痛。</h3> <h3> 晓梅说,她记得张型海老师在一次诗歌朗诵交流活动中选了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场每个人都是朗诵者和点评者,这个活动让她意识到读一首诗,从诗歌抵达诗人内心对于朗诵的重要意义。</h3><h3> 而2019.3.26这个特殊的日子,海子去世三十周年前后的海量网络信息,这些都促成她买了一本海子诗集,她说:我静静地读,从《亚洲铜》到《春天:十个海子》……麦地,野花,村庄,太阳,众神……一个个意象在我的生命里奔涌,因为滨州网“在春天”同题诗赛这个美好的契机,我意识到唯有以诗歌缅怀和祭奠诗人,于是,这组诗歌踏着春天的节拍如约而来。</h3><h3> 晓梅把《海子在春天归来》这组诗写作的缘起归结为五个一:一首诗的朗诵,一首歌的单曲循环,一个纪念日的来临,一本诗集的重读,一个美好的契机。</h3> <h3><b>《麦地》</b></h3><h3><br></h3><h3>天空蓝色的羽翼护佑春光浸泡的</h3><h3>远方。候鸟衔着过往春的记忆</h3><h3>把几粒鸣声种进云层深处</h3><h3>犁铧翻阅泥土,我翻阅时光</h3><h3>在海子诗集里打捞另一个自己</h3><h3><br></h3><h3>春风重新整理大地的诗行</h3><h3>是的,是这奔涌着绿色血液的诗行</h3><h3>――土地从来不会孑然一生</h3><h3><br></h3><h3>那悲痛时,握不住的泪滴必将</h3><h3>蒸腾在打麦场上那一方天空</h3><h3>一滴一滴 融进金色的麦芒</h3><h3><br></h3><h3>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坐拥温暖的名字</h3><h3>脚踩黄昏的灯盏 亲吻星辰</h3><h3>众神眷顾的村庄,陪麦地静坐</h3><h3>等待远方忠诚的儿子</h3><h3>涉水而来</h3> <h3><b>《野花》</b></h3><h3><br></h3><h3>挽手三月的风,野花微微探头</h3><h3>眨一下眼,星子就已读懂</h3><h3>这众神交给大地的处方</h3><h3><br></h3><h3>暗夜抖落岁月的尘埃 披上华裳</h3><h3>那冻结多年的冷和无法愈合的伤</h3><h3>太阳一笑便都一笔勾销</h3><h3><br></h3><h3>叫醒躲在天空一角的云</h3><h3>埋头倒空袜子里装的错误,继续用分行</h3><h3>修葺那个载着远方的城堡</h3><h3>每行诗句都衔来春光,每个汉字</h3><h3>都自带光源 秒杀滴落的黑暗</h3><h3><br></h3><h3>只要簪上一朵野花</h3><h3>日子就摇曳芬芳</h3><h3>选一个清澈的午后</h3><h3>看温暖的词语在光影中 </h3><h3>尽情舞蹈</h3> <h3><b>《春天,给海子写信》</b></h3><h3><br></h3><h3>见诗如面:这是你的春天</h3><h3>所有诗句都落地生根</h3><h3>长成青草,或者 开出野花</h3><h3><br></h3><h3>当羊群的唇语里流淌依恋</h3><h3>当蜂蝶翻飞吟唱缠绵的歌</h3><h3>把你还给春天,容你再写一则</h3><h3>日记,记录一个时代的符号</h3><h3>怎样还原肉身。</h3><h3><br></h3><h3>远在远方的风携春信</h3><h3>莅临黄昏的村庄</h3><h3>盼你在时间的旷野</h3><h3>打马归来</h3> <h3> 以上就是晓梅的作品《海子在春天归来》。在她的诗歌里,我好像也看到了麦地,野花,村庄,太阳,还有众神。</h3><h3> 别忘记,屠格涅夫说,凡是有美和生命的地方,诗歌就在那里发出光亮。</h3> <h3> 诗歌作者:刘晓梅,中学教师,滨州市作协会员。喜欢采撷文字的芬芳,偶有诗歌散文获奖或发表。</h3><h3> </h3><h3><br></h3> <h3><b>播读心语:</b></h3><h3> 说起来我还没有见过晓梅本人,只是在照片中见过。好几个女作家坐在一起,我竟一眼就认出了哪个是她。带着民族风图案的一件白衫,一袭碎花长裙,很奇妙,我觉得,这样的风格,这样的气质,就是这个名字。</h3><h3> 海萍写于2019年5月</h3> <h3>附:</h3><h3> 海子,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当代青年诗人。海子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4年,他创作了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等。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h3><h3><br></h3><h3> 海子的好友西川说:“每一个接近他的人,每一个诵读过他的诗篇的人,都能从他身上嗅到四季的轮转、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泥土的光明与黑暗,温情与严酷化作他生命的本质,化作他出类拔萃、简约、流畅又铿锵的诗歌语言,仿佛沉默的大地为了说话而一把抓住了他,把他变成了大地的嗓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