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行

农夫

<h1>  因为一件偶然的事情,第一次来到宁波。宁波这个地方,既有浓厚的现代气息,又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是一个新旧交织的城市。</h1> <h1>  刚到这里就被朋友安排来看溪口的蒋氏故居。</h1><h1> 这是于佑任题写的“武岭”,背面还有蒋介石写的另一个“武岭”。所谓的“武岭”,也就是村口的炮楼或者小城门,被称为“武岭”是因为蒋氏的军人身份。蒋介石行伍出身,却不是一介武夫,挺有这化的,字写得漂亮,文学方面虽不及曹操,但是总体上颇有曹操的枭雄特质。</h1> <h1>  在导游的带领下,程序化地参观了蒋氏出生、生活的所有房间,标准的南方宅院,没有非常特别的地方,印象比较深的是蒋经国为死在日本轰炸中的母亲写的“以血洗血”,挺有血性。</h1> <h1>  这是透过村口文昌阁二楼窗户看村子的画面。蒋介石发达以后,荣归故里,和宋美龄一起住在这里,里面陈列着他们用过床和钢琴,随行的大员们则住在隔壁的学校礼堂里。遥想当年,这里应是多么地戒备森严,如今的熙熙攘攘与当年的人来人往又是多么地不同!</h1> <h1>  第二天,好不容易说服朋友,得到自由活动的机会。</h1><h1> 曾经看过余秋雨写的《风雨天一阁》。余秋雨是研究文化史的,他的文章,从题目上看是写一个地方,实际很少从细节上描述这个地方的模样,而是写这里的文化发展脉络。所以,一直很想知道余秋雨笔下朦胧的天一阁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一查地图,离住的地方居然只有三公里的路程。所以,吃完早饭,便饶有兴致地步行前往。</h1><h1> 路上还有一些额外的收获,这么高大的教堂,看样子有些年头,不知道这天主教是什么时候、从哪传来的。</h1> <h1>  走不多远,在一段很窄的路边上,有两个极普通的门脸,不细看,以为是商铺或人家,看了牌匾才知道是宗教场所,一个是佛教居士林,一个是关帝庙。这个佛教居士林是从清朝传下来的,供居士们使用,里面的布置和普通的寺庙差不多,但是有一种明显的金壁辉煌的质感,这种富丽堂皇的气派,或许与当地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关系。隔壁的关帝庙,同样也是简单的门面、掩不住的豪气,发着闪闪的金光。令人诧异的是,这关帝庙居然归佛教居士林管理使用。诧异之余仔细想来,关老爷与佛教并没有什么冲突,这么安排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h1> <h1>  岀来后发现,这两个建筑原来居于一个叫柳汀的湖心小洲上,门前的路和桥都是现代人修的,而这湖的另一侧就是马上要去的天一阁了。</h1> <h1>  看,这就是天一阁的门口,余秋雨题写的名字,刻在巨大的太湖石上。余秋雨是余姚人,在这里是很有影响的,他在《杭州宣言》中建议立一个马克•波罗的塑像,西湖边马上就有了一个。</h1> <h1>  在太湖石和大门之间,有一个不大的人工湖,四个角上各有亭子一个,小亭子里几个老年乐队在排练曲子,全是笛子一类的乐器,声音比较柔和、单薄,听起来蛮悠扬的。这里的老年人好像和北方老年人不大一样,不喜欢跳广场舞或者几个人围着一台大音响大声唱歌、唱戏,整个城市显得比较安静。</h1> <h1>  大门口,不太张扬的门楼上挂着一个不小的牌匾,上写着“南国书城”,看这意思,应该是后人题写的。门口的导游指示图上有景点的简要介绍,说“天一”取自《易经》“天一生水”,希望以水克火,便于藏书。</h1> <h1>  后人制作的主人塑像,不知道本人是不是真的这个模样。范钦——明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退隐后在这里专事藏书。</h1> <h1>  里外所有门上的楹联、牌匾都是以白色作底,不知道是什么讲究,在北方没有见过。</h1> <h1>  在几个房间里见到不少真真假假的藏书,却没寻到哪个是天一阁,难道是这个吗?时间有限,不能上去细看,就当是它了。</h1> <h1>  匆匆转了一圈,感觉园子好大,山、水、林、屋一应俱全,且样样精巧别致,简直就是另一个拙政园!</h1><h1> 古代的官吏好有雅兴、好有钱!</h1> <h1>  再见,宁波,一个温文尔雅的城市!</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