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第二天(第一天比赛日)从大风车到昆仑障。</h3><h3>      图一是昆仑障古城,汉时期已经是军事要塞。</h3><h3>      图二是赛道上的汉长城遗址。</h3>  <h3>  大风车营地出发前各种摆拍。</h3><h3>      依旧晴好微风的天气,让我误以为戈十四将是与戈十一时一样的好运气。</h3><h3>      当年经历过戈十酷热天气的老戈们心有余悸,对我们千万叮嘱,如何在天气最热的下午来临前尽量匀速快速推进,如何预防中暑脱水等等。</h3><h3>      </h3><h3>      </h3>  <h3>  从来不敢在疏勒河边停留拍照的我,破天荒的在疏勒河边停下来为队友们各种拍照,今年的疏勒河水,清澈丰沛,令人心旷神怡。</h3><h3>      以往推进到疏勒河边时,正是下午最为酷热难当的时间,每每我焦急的“轰”队友赶紧出补给站过疏勒河,快速穿过盐碱地骆驼刺和高低起伏宽阔的古河床,到达风车阵再在大风车下纳凉休息。</h3>  <h3>  目前看来,第二天35公里的比赛即将结束,虽然下午也很酷热,但是因为队伍推进的很快,B队尾队到达终点问题看似不大,也没有报告有严重的伤病员,我不禁心情大好。</h3><h3>      即将进四天赛道唯一的村庄卓园村时,手机少有的有了网络信号,还和远在赵州桥看古迹的姐妹俩玩儿了一把视频通话,让他们看看苍凉的戈壁滩。</h3>  <h3>  因为有了网络信号,我突然看到A队大鹏严重中暑医疗退赛的消息。</h3><h3>      我马上拨通了袋鼠的电话,听到已经脱离生命危险可以说话进食的消息,我的心才安定下来。</h3><h3>      艰苦的戈壁赛事,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发生,有时甚至是事故,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比赛成绩、沙克尔顿,在安全问题面前,都是浮云。</h3><h3>      同时关于A队队员十倍百倍于B队队员的付出,必须致以崇高的敬意。</h3><h3>      图为戈十四A队队员群像。</h3>  <h3>  与1964年生人已经55岁的叶明华大哥陪伴景娥抵达终点。</h3><h3>      说实话,景娥主要是登山腿部受过伤所以运动强度大时要控制速度避免受伤,我们只是陪伴而已,而且,主要是大暖男叶大哥在陪伴,我差不多是在扛着旗子打酱油而已。</h3><h3>      看叶大哥和我举旗携手冲线的身姿,可以感受到当时我们要飞起的豪迈心情。</h3><h3>      第二天的比赛自认为完成的很理想很圆满,我不禁对第三天的比赛充满了乐观情绪,并在营地大帐里热烈的传达给了所有的B队队员……</h3><h3>      鬼知道这会是四届戈赛老戈🐨“个人信用破产”沦为“大忽悠”的历史时刻啊……</h3><h3>      如果上天再给我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不会在大帐里无比坚毅和沉痛的告诉我们其他28名队友:</h3><h3>      亲爱的战友们哪!明天将是我参加的四届戈赛里最为艰苦卓绝、九死一生的一天,你们将在八级大风卷起的沙尘暴里,顶风吃沙逆风推进,在生不如死、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找🐨也没卵用的绝境下,挣扎求生十个小时才能成功到达营地……</h3><h3>      我会怎么抉择?</h3><h3>      鬼知道……</h3>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