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轶事之六 画炕围

邢兴亮

<h1> 山村轶事之六<br> 画炕围<br> <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一<br></span> 炕围画俗称“炕围子”,大约始于宋元,属于壁画类别,是我国最悠久的绘画形式之一。大概因我国北方地区大部分民居采用火炕取暖,人们为了防止墙土沾身,所以,在离炕面和灶台二尺以内的墙上,进行彩绘,整个过程叫画炕围,在我们当地也叫画墙围。专门从事画炕围的工匠叫画匠。</h1><h1> 这是我国北方地区民间民居的绘画艺术,是民间特有的一种室内装饰,尤其在我们山西晋北一带十分流行。其中,以原平、代县最为驰名。<br> 我出生在原平西山轩岗镇的一个小山村。入乡随俗,耳濡目染,打我能记事起,对炕围画就很痴迷。最早给我留下印象的是姥爷家里的坑围子,我娘跟我讲,那是姥爷年轻时画的。我姥爷很不一般,他是我们当地方圆十几里内,有名的阴阳先生,既是纸匠,还会画炕围,算是画匠,并且他老人家还懂音乐,善烹饪。在我眼里他是很了不起的人物,我极为佩l服。<br> 姥爷那两间老屋里的炕围子,主要画的是古装戏《三娘教子》,当时我不懂画上的意思,姥爷给我讲过两回,还是没弄清楚。只看到好像是两三个女人围着一个小孩在说话,旁边还站着一个老头子。我感觉画得挺好,也想动手,硬让我娘把姥爷的纸墨笔砚拿来,我在纸上胡乱瞎画,没想到还得到了姥爷的夸奖,我学画画就是从那次涂鸦开始的,以后,我照着别的图画乱画了不少,但好像一直没什么长进。</h1><h3></h3> <h1> 二<br>  我痴迷于炕围画的时间久了,好像大人们也没怎么阻拦,每当村里有人家画坑围子,我总要缠着我娘,让她带着我去看。没多时,我就基本弄清了炕围画的工序流程,它首先是平整墙面、度量尺寸,划线、打线作整体设计;接着是画花边和隔界;再就是核心主题绘画,这是主要内容,画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山水、花鸟、人物、古装戏剧、古典名著以及民间传说故事等等;最后一道工序是上漆(透明的桐油或清漆)。我看了以后也经常蠢蠢欲动,独自在纸上模仿学习,不多时我就学会了好几种花边的画法。<br>  一次,我爹和我闲聊,提到了画炕围子,他说村里头炕围子画得最好的是润昌老爷(邢俊青之祖父,和我同姓同宗,按辈份我称其为老爷。)家,那个画匠是龙宫人,姓付,因脸上生有麻子,人们呼其为疤套官。他是那时我们当地最出名的画匠,死了好多年了。<br>  记得那年的正月,农闲,我爹带着我出去窜门儿,正好到了润昌老爷家,才有机会看到了他家的炕围子。</h1><h1> 他家炕围主要画的是《三国演义》里的故事,人物有关云长、赵云、刘备等,最精彩的好像是《长板坡》,画里那个张飞非常生动,个性强烈,引人入胜。当然这些都是我爹告诉我的,那些故事他后来都给我讲了,但都比较模糊,没记住。印象最深的是,我爹的这几句话:你看人家画的那马多细致,连马蹄子旁边长的毛还非常清晰哩!我仔细看了一番,果然是真的,觉得很神奇。<br>  我爹还跟我讲,那副炕围子听说单工钱就一百多元呢!那时一般人家哪能用得起这样的匠人!我听了,很惊讶,怪不得,我家没有画炕围子,因为,当时村子里我家算是最穷的,根本无缘享受这样的艺术氛围啊!</h1><h3></h3> <h1>  &nbsp;<br> 三<br>  童年的时光是美好而短暂的,没过几年我已经长大开始读小学,我大哥已到结婚的年龄,我爹以他的勤劳和在众亲友的帮衬下,终于在我家旧院的那处废墟上,盖起了三间新房。为了尽快地把新房拾掇好,张罗我大哥的婚事。我姥爷更是忙里忙外,并重新操起了画笔,要给新家画炕围了。</h1><h1> 那时他老人家已经六十多岁,但仍精神焕发,思维敏捷,才华依然。那段时间我基本上是全程陪伴,也帮了他不少忙,当然,我又学了不少的东西。比如,姥爷用的颜料,大多不是新购置的,而是他几十年前旧存的固体颜料,需要重新研磨,姥爷把这项仼务交给我,我费了很大劲儿,才弄好。半个月过去,终于完工了。村里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都夸姥爷的手艺高超。<br> 这副炕围没有画人物,原因是姥爷的眼睛不好使了。主要画的是吉祥花鸟图案,非常精致,非常喜庆。尤其是紧挨灶台的墙上画的是:牡丹富贵图。很引人注目。它的一侧画得是一组琴棋书画、如意、文房四宝等等物件,并在画的空白处提了四句顺口溜,我至今还能记起来:“天上云多月不明,地下山多路不平。河里鱼多水不清,家中人多心不公。”<br>  大哥结婚后不久,便参军到部队服役去了,又过了几年,我二哥又要结婚了,我爹只好把我们住的南房老屋,重新整修出来,准备为二哥做新房。这时我姥爷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了。但他仍继续坚持给新修的家里画上炕围子,毕竟他已是七十出头的人了,所以,这副炕围的水平远不及前面。但他老人家已是尽心尽力了。</h1><h1> 我的姥爷像一支蜡烛,燃尽了自己,把所有的爱和精力,无怨无悔地献给他的子孙后代们了!<br>  后来,没过多时,姥爷病倒了,再没有治好,竟然撒手人寰永远离开了我们……</h1><h3></h3> <h1> 四<br>  我小学毕业的那一年,村里来了一位画匠,给不少人家画炕围子。主要原因一是他画得快,只用一两天就画一副;二是就是便宜,一副才25元。<br>  此人画花边、花鸟、山水,不用毛笔,而是手里拿着一个不大的橡皮囊,蘸上颜料,胸有成竹,眼到手到,以面代线,好像在墙上来回随意涂沬一样,但不一会儿就见成效。所以,人们一来是为省事,不用长时间侍侯匠人;二是为省钱,所以,好多人家都请他画。<br>  最高兴的是,我结识了这个画匠的徒弟,他叫文高,好像比我大一岁,他是原平崞阳人。此人性情开朗,待人热情,尤其对我非常亲热,当他了解到,我和他年龄相仿也会画画时,我们立马走的很近,成了好朋友。<br>  他那个师傅,对他不很严,好像不怎么积极地教他什么,更重要的是他师傅那门“绝技”,在我看来真得是不好学,好在我的好友极其聪明,也有极高的悟性,他告诉我说师傅那点技艺他早会了,都是看会的。我觉得他很了不起。<br>  那时,我仍在独自瞎画,最爱画的是花鸟草虫。有一次我在邻居家的炕围上,看到一幅画,画的是南京长江大桥,非常壮观,逼真。回了家我找了资料,自己琢磨着用铅笔打草稿,也要画。可是无论怎么用心,就是画不像,不知道什么原因。<br>  那天,正好文高到我家来找我玩儿。看到我画的东西,先是夸奖,后来看到我画南京长江大桥不像,立即指出我的毛病,他说:你真得不知道透视?!画风景画要懂得透视才行,古人说:一叶障目,难见泰山,就是透视原理,离我们近的东西感觉大,远的东西就越来越小。画风景画的时候,要把最前面的景物画得很大。你说是不是?<br>  我立即点头,哦,原来如此。怨不得我画不好,原来还有这么复杂的道理呢。我接受了文高的指点,努力实践,调整,最后终于画成功了。后来,我还专门买了绘画与透视的书,又学到了不少知识。<br>  再后来文高不跟他的师傅了,单独出来当画匠了,他的画风也有大的改变,虽然,仍有他师傅的一惯的一些做法,但大多是自己的独创,尤其是擅长画名星人物画。到了八十年代初,我村的人们起房盖屋的多了,大多数人家的坑围子是文高画的。<br>  我呢,是文不成武不就考了个师范,教书育人好几十年,虽然读师范时曾热衷于美术与音乐,在校时还办过个人画展,但终没成气侯,画炕围的事,终究没有做成,也算是人生的遗憾吧!但有那些令人怀念的过往与经历,总可以使我回味永久了……</h1><h1> 但这也是我人生的财富。</h1><h3></h3> <h1> 五<br>  二OO一年的腊月放了寒假,我从朔州回到了轩岗,准备置办年货,过大年。来到街上,我突然看到一群人围着一个人,正在写春联呢!走近一看,发现手拿毛笔用心写字的这个人正是多年不见的文高。<br>  当年大名鼎鼎的画匠,怎么干起这这行,做这样的事情了?!我很惊诧,本来很想叫一声他的名字,然后,和他叙一叙多年的友情。但我猛然意识到,人生本来就有很多的无奈,文高能在大腊月天为生计打拼,自己怎么好意思打扰人家呢!因此,我没有做声,默默离开了。<br>  后来,我遇到村里的熟人,谈起了文高的事。这才了解到,近些年,村里人修新房已经很少盘坑了,人们开始习惯晚上睡床休息了,失去了火坑的屋子,再不用画上炕围子了。所以原来的那些画匠们,大多面临着失业的危机,像文高这样的匠人,不得不要重新选择他的人生出路了。<br>  去年农历七月,村里过庙会,我回村一趟。恰好遇到了我少年时本村同学李秀莲,她近十来年主要潜心手剪纸艺术的研究和实践,收获颇丰。这次她回家乡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又一次感受了炕围画的艺术魅力,她又看了村子里好几家人家的炕围子,并且邀我和她一块儿找到了官龙叔,看了官龙叔旧院屋子里的坑围画。这已是五六十年的艺术品,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仍使人眼前一亮,这个屋子里炕围的主要内容是“二十四孝图”,图画中的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当时,我们拿起手机,拍了不少照片。<br>  最后,官龙叔感叹说:这么好的东西,连同我们这么好的村子要很快消失,这是必由之路。在不久将来,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肯定会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和重视,我们应该多做点有益的事情才行。<br>  是啊!我深深叹了一口气,但愿我的家乡能长久保持它的美丽,我家乡的文化更加绵延不断,万古流芳。</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