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九州池皇家园林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u style=""><font color="#ff8a00">九洲池遗址</font></u></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 九洲池遗址是隋唐时期洛阳城重要的皇家园林,九洲池正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城)西北部高地上,池内的水向宫城辐射,水网密布、殿台楼阁点缀其间的宫苑园林胜景。九洲池作为紫微城内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帝后妃嫔每日休闲之处,也是宫内风景最美之处。</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u style=""><font color="#ff8a00">九洲池简介</font></u></b></h1><h1><b style=""><font color="#010101"> “园囿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九洲池始建于隋代,得益于汉魏时期引谷工程而形成的小面积水域,唐代扩大面积,成为政治舞台。晚唐至宋,文献记载九洲池称九曲池、九江池。宋代九洲池面积变小,随着北宋西京政治地位的衰落,皇家的九洲池也随之衰落、废弃。(景区正在建设中,票价60元/位)</font></b><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u style=""><font color="#ff8a00">"九洲池"地理环境</font></u></b></h1><h1><b><font color="#010101"> 隋唐洛阳城“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河掠城东南而北流,故隋唐洛阳城周围有洛水、伊水、涧水、瀍水等四条大的自然河流。洛水由城西上阳宫之南入城,并沿皇城(太微城)南向东横贯全城;涧水即谷水,从城西北角流入城内,主要流经宫城(紫微城)、上阳宫、西苑,最后汇入洛水。隋唐洛阳城将谷水引进宫城(紫微城),并依水建造了众多池沼,其中最大的池沼即是位于宫城西北隅隋代兴修的九洲池。</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 九州池迄今遗址保存范围明晰,是隋唐洛阳宫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印证文献记载的实物资料,有着重要的</font></b><b><font color="#010101">考古意义及历史价值。</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u style=""><font color="#ff8a00">"九洲池"名称由来</font></u></b></h1><h3><b><font color="#010101"> 九洲池因似东海的九洲而得名。</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九洲池,其池屈曲,池中有数座岛屿,象东海之九洲,居地十顷(约67万平方米),水深丈余(约3.4米),鸟鱼翔泳,花卉罗植。</font></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u><font color="#ff8a00">"九洲池"池苑范围</font></u></b></h1><h3><b><font color="#010101"> 九洲池区域包括宫城(紫微城)中心区洛城西北部、西隔城、西夹城大部及玄武城的一部分,包含了宫城中十分重要的部分。隋唐洛阳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九洲池正位于宫城西北部高地上,九洲池内的水向宫城辐射,构成了水网密布、殿台楼阁点缀其间的宫苑园林胜景。在洛阳玻璃集团厂区的考古工作中初步探明了九洲池遗址的范围,池内部分岛屿的分布及亭台建筑的特点,并且在池岸还发掘出多座环池的唐宋时期轩廊和殿亭建筑遗址,初步了解了九洲池遗址的概貌。</font></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u><font color="#ff8a00">"九洲池“规模</font></u></b></h1><h3><b><font color="#010101"> 九洲池“居地十顷”,其规模如何?查阅文献,唐代对于“顷”有明文规定 :“以度田之制: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亩百为顷。”一亩为二百四十步,这里的步应该指方步,是面积的单位。以唐代一步五尺,一尺按29.5 厘米的唐大尺计算,一亩为 522.15 平方米。百亩为52215 平方米,十顷就是522150平方米。</font></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u><font color="#ff8a00">"九洲池"园林布局</font></u></b></h1><h3><b style=""><font color="#010101"> 九洲池“广水无山”,平地筑园;多岛屿,九洲池中发现十多处大小不同的岛屿,中国古典园林的“一池三山”的传统依然存在,但并不拘泥于“三”这个数目;园林建筑形式多样,既有长廊建筑,又有亭类建筑,还有殿阁建筑;巧妙应用“尺度设计”;生物配置范围广泛,品种丰富。 </font></b></h3><h3><b style=""><font color="#010101"> 微城御苑九洲池,其园林是以池为主,池中有岛。其规模宏大,沿用汉代以来的“一池三山”的宫苑布局,以人工渠道引水形成完整的水系,但同时运用创造性的规划方式,构成不同的园林空间。根据考古资料,其园林特色显而易见。</font></b></h3><h3><b style=""><font color="#010101"> 九洲池“广水无山”,平地筑园,以大面积的水景为主,是九洲池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根据考古实测,隋唐时期九洲池水域面积达 139250 平方米,占西隔城的五分之二。大面积的水面,可形成“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的效果。“大规模平地筑园,利用水源的丰富条件创造出以水景为主的新形式,丰富了中国古代的造园艺术。”</font></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u><font color="#ff8a00">"九洲池"的特征</font></u></b></h1><h3><b><font color="#010101"> "广水无山”,岛屿众多是九洲的特征之一。“一池三山”是皇家宫苑营建的重要主题,表现形式为在池中堆筑三座岛屿,以表现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隋唐的宫苑建设继承这一传统,“三山”主题在两京的宫苑中都有表现。九洲池中发现多处大小不同的岛屿,显然是“岛山”主题,却并不拘泥于“三”这个数目。堆土为岛,岛上筑殿亭,是中国山水画园林风格的特征。池中岛屿的发现与文献“池中之洲”的记载相符。在其中三处岛屿上发现殿、亭类建筑,虽还不能与文献记载的瑶光殿、琉璃阁、一柱观等对应,但至少说明此类建筑在池中洲上的存在。在渤海东京城的王宫的苑池遗迹中,池中也有岛山,岛上也有楼阁建筑,显然唐代山水画风格的园林构筑范式,也影响到周边附属藩国。</font></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u><font color="#ff8a00">"九洲池“池苑建筑風格</font></u></b></h1><h3><font color="#010101"><b> 九洲池作为紫微城御苑,主要是供皇帝、妃嫔、公主、皇子等居住、宴游的御园。为满足不同的需求,历朝在九洲池及周边修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群,这些建筑不仅扩展了九洲池的空间,也增添了游玩赏乐的趣味。根据文献所载,九洲池上及周边的建筑类型有:院(花光院、山斋院、翔龙院、神居院、仙居院、仁智院)、门(归义门)、殿(瑶光殿、仁智殿)、亭(琉璃亭)、观(一柱观)、阁(千步阁)、台(望景台)等。</b></font></h3><h3><b><font color="#010101"> 九洲池创造性地营建许多别致的建筑形象,其规模、大小、建筑形式和风格有较大的差别,既有规模较大的殿阁类建筑,又有相对较小的亭类建筑,还有线性的长廊建筑。各类建筑布局灵活,因景而设,分合有度,和谐统一。紫微城御苑是为满足皇家宴饮游乐等活动而设,故九洲池御苑中建筑增多,建筑形式呈现苑中庭院的组群式布局,九洲池东岸考古发现的六、七、八号基址,已经具有围合成庭院组群的趋势。文献记载的花光院、山斋院、翔龙院、神居院、仙居院、仁智院等,多环池布置,呈现出整体性、多样性、和谐性,各类建筑巧妙地依形就势,融入周边的环境中,追求自然天成的园林意境,达到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统一。园林建筑巧妙应用“尺度设计”。尺度设计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规划的重要手段,采用移天缩地的营构方式,小中见大,营造出咫尺乾坤的意境。</font></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u><font color="#ff8a00"><span style="text-align: start;">"九</span><span style="text-align: start;">洲池”</span>生物配置</font></u></b></h1><h3><b><font color="#010101"> “鸟鱼翔泳,花卉罗植”,表明九洲池的生物配置范围广泛,品种极其丰富。花卉在园林中,有的是以观赏为主题,有的则是以花卉为媒介营造特别的意境和情趣。“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花卉的盛开、凋谢反映着时令和天气的变化。九洲池中生物的配置,遵循自然规律,发挥生物的景观功能、生态效益,不仅满足帝王、皇子公主对园林造境艺术的追求,也能满足区域生态改善的功能要求。这种生物配置,“不仅是复杂的艺术创作,也是庞大的土木工程和绿化工程,是园林规划设计方面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的到来”。</font></b></h3><h3><b><font color="#ff8a00"> 虽然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尚难复原九洲池的原貌,文献记载中的一些殿堂亭院也不宜和发掘出的遗迹相比附,但就这些遗迹的分布范围,建筑规模、结构、特点来考察,结合文献记载已经可以勾画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这是一处人工开凿的湖面,池内有多处洲岛,其上建有精巧的殿亭台阁,岛之间以虹桥相通,沿岸绿树成荫,环池建有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庭院。各个景点之间又以廊庑相连,有分有合,有机地联为一个整体。</font></b></h3> <h1><b><font color="#ff8a00">九洲池兴建于隋,主要建筑有千步阁、瑶光殿、琉璃亭、一柱观等。唐代除保留了上述建筑及九洲池之外又增建望景台、映日台等建筑,环池还修建了花光院、山斋院、翔龙院、神居院、仙居院、仁智院并其他院落,形成了水网密布、殿台楼阁点缀其间的宫苑园林胜景,是隋唐洛阳宫城(紫微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代、宋以降,九洲池已逐渐毁弃不复使用了。</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