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老母游西村坊

高天流云

<h3>老母今年八十有七。1932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农家,兄弟姐妹六个,她是老大。由于家里人多劳少,只读了三册书、人还没有牛高的她就负责看牛和照顾弟妹了。转眼到了1951年3月,新婚不久、未满十八岁的父亲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报名参军,后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54军130师388团炮兵连任卫生员,开赴朝鲜前线。临行前母亲和家里才知道。1953年,本地著名的西村坊小学招收大龄青年读“翻身书”,于是母亲就挑着被褥和米油,来到了西村坊读高小。母亲至今还记得升国旗的情景和老师教唱的国歌。就这样,母亲一边在学校读书,一边牵挂着远在异国他乡战场上的父亲。两年后母亲高小毕业。1955年3月,父亲复员回乡,他们才相见……虽说西村坊距老家不远,但母亲自从毕业后还没有正儿八经去看过,这一别好几十年了。2019年5月2日,风和日丽,我们陪同老母重访西村坊,了却她老人家的心愿。近年来,西村坊因其清代建筑群名气越来越大。该建筑群由廪生李昌富在清嘉庆年间创修,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全部竣工。分住宅、宗祠、会馆三大部分,总建筑面积达6218平方米。宗祠和会馆分别毁于1985年和1993年。现存住宅部分,面积为3168平方米。住宅群坐东北朝西南,主体三纵三横排列,组成九座风格各异,既统一又独立的四合院落,建筑布局井然有序。建筑群雄伟古朴,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先后被列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传统民居保护名录,目前正在准备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吸引着中外建筑师、摄影师和游客。</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 <h3>母亲高小毕业照。</h3> <h3>西村坊,我来了!</h3> <h3>西村坊东侧有一条小河蜿蜒流过。过去进村必须经过洄溪桥。洄溪桥是一座风雨桥,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造型玲珑古朴,不仅方便了居民出入,还给风景如画的西村坊带来了画龙点睛的美感。图为洄溪桥远眺。</h3> <h3>洄溪桥远眺,左为桥头石碑。</h3> <h3>桥头石碑,详细记载了洄溪桥建桥史。</h3> <h3>寻找学生时光。</h3> <h3>一弯小溪绕民居。</h3> <h3>精美的风火墙头。</h3> <h3>古民居一角。</h3> <h3>穿越时光。</h3> <h3>“福”字墙。</h3> <h3>“禄”字墙。</h3> <h3>小巷深处。</h3> <h3>一民居前厢房。</h3> <h3>古民居一角。</h3> <h3>亟待抢修的民居。</h3> <h3>古民居侧合影。</h3> <h3>老外来西村坊访古。</h3> <h3>导游向法国游客介绍古建筑(屋脊上有“贡”’字)。</h3> <h3>与村支部李书记和法国游客合影。</h3> <h3>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正面)</h3> <h3>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背面)。</h3> <h3>西村坊小学原设在宗祠内,1985年拆除宗祠,在原址上修建了学校,近年又拆除了旧学校,重新修建了新学校。图为新学校远眺。</h3> <h3>新学校校门。</h3> <h3>新学校后面观。</h3> <h3>母校门前合个影。母校,我来啦!</h3> <h3>西村坊新貌——新修的青石板村道。</h3> <h3>西村坊新貌——村部及广场,左为主席台(戏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