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志丹、延安革命历史的回顾(一)

水滴石穿

<h1><font color="#167efb">  筹划好久的一次旅行,带着我们真挚的祝福,带着我们延续三十六年积蓄的友谊,圆一个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六年的兄弟情节,一个等待了二十七年梦想的祝福。今天是2019年4月13日,我们一行十人踏上了一次特别之旅,出门时小雨淅淅,老天也为我们这份地久天长的友谊而憾动。 </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第一站来到了陕西省吴起县,吴起镇流传着一段历史故事。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靖边县首置吴起镇,相传战国名将吴起曾在此驻兵戍边,为纪念而命名吴起。属陕西靖边县。1934年刘志丹率领陕北红军将此辟为苏区,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进入苏区大门——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结束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在此部署和指挥了吴起镇战斗,歼灭了尾追之敌一个骑兵团 ,击溃了3个骑兵团 ,使反动派对中央红军的“围剿”彻底破产,从而巩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现有会师地旧址、革命烈士纪念塔等革命纪念地。1942年设吴起县,因镇为名。不久改吴旗县。属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1949年吴旗县撤销,1950年吴旗县恢复,属陕西省延安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5年5月,又属称陕西省延安专员公署。1958年撤消吴旗县与志丹县的合并,1961年恢复吴旗县制。1968年属延安地区。1996年1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延安地区设立延安市,吴旗县属之。2005年10月19日正式更名吴起县,仍属延安市。</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红军长征途中一共有五次会师,分别是:懋功会师、永坪会师、吴起镇会师、甘孜会师、会宁会师。吴起镇会师是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的会师。吴起镇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吴起县的中部,据说战国时期的魏国大将吴起曾在此驻守,也因此而得名。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翻越雪山、越过岷山草地,10月份翻越六盘山之后到达吴起镇,10月19日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毛泽东到达吴起镇后,即于当天致电彭德怀:“吴起镇已是苏区边境,此地以东即有红色政权,保安城闻有红色部队,但吴起镇、金汤镇之间之金佛坪有地主武装百余守堡,拟派队消灭之。”</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吴起镇会师与红一方面军完成战略大转移的意义是相同的。</font></h1><h1><font color="#167efb">会宁会师和长征胜利的意义是相同的。</font></h1><h3></h3><h1><font color="#167efb">红军长征行程中总共有五次会师,包括红军长征行程中的红一、四方面军的懋功会师、红25军与陕北红军的永坪会师、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的吴起镇会师、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的甘孜会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的大会师等五次著名的长征会师。</font></h1><h1><font color="#167efb">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的吴起镇会师只是长征的红军一部分会师,最后才是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的大会师,结束长征!</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我们沿着革命先烈走过的路,缅怀革命先烈重温那段革命历史。</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来到这里让我们每一个人真切的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那些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胜利,没有他们淤血奋斗历程,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一代伟人毛泽东对这片土地的评价,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这里代表着红军长征的结束,一次大革命的起点,在这片土地上,毛泽东指挥红军完成了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后来转移到西柏坡,直到进北京宣布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看着这雕塑反应了当时红军会师时的情景,每一个战士都是精神抖擞。</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红军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历经无数次磨难,终于会师在吴起镇。</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我们来到会师纪念碑下,大家一起合影留个纪念,也表示我们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走一段路,了解一段革命历史,让我们每一个人,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今天的来之不易。</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自己的身影和革命历史纪念馆联系在一起,不仅仅是留个影,要学习革命先烈不怕困难战胜一切困难的品质。</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努力奋斗积极向上,珍惜和平社会,提高自己贡献社会。</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来到这里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让我们每一个人,从新认识自己,树立信心坚定信念。</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每一个人都要铭记这段革命历史,让这段革命历史激励着我们,继续传承不怕困难、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站在这里耳边仿佛听到了一首革命歌曲,“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大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此歌词反映了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长征的胜利。</font></h1><h3></h3> <h1><font color="#167efb">  举起的手做着胜利的动作,此刻的你在为自己加油,为我们红军的胜利加油!</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脸上喜悦的表情,热情的拥抱也代表着我们跨越千里的相逢,把一份祝福和美好留在这里。</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路过的友人给我们集体拍了一张合影照片,每个人把内心想表达的都在脸上绽放。</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天气不是特别好,刮着西北风,风把衣服都吹起来了,还是坚持配合拍完了,这张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照片。</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一句话,在这里画上了一个时代结束的休止符。</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我们在志丹县吃的晚饭,赶到延安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延安清凉山和宝塔山的夜景格外美丽。</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清凉山曾经是中央印刷厂的印刷车间,清凉山万佛寺,宋代石窟,陕北四大石窟之一;1937年1月—1947年3月27日,中央印刷厂印刷车间设在清凉山上;被称为红色延安的“新闻山,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现在清凉山已经是旧貌换新颜,成为了一处革命教育旅游圣地了。清凉山和宝塔山相隔有两公里左右,在夜景灯的装点下,这里的景色五彩斑斓,不知天上宫殿几何?</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色彩的变化丰富多彩,我们站在延河大桥边上,欣赏着清凉山和宝塔山的梦幻般色彩变化,真是让人感觉到惟妙惟肖变幻莫测。</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我们来到延安必须要了解这段革命历史,第一支到达延安地区的红军部队是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font></h1><h1><font color="#167efb">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福建的长汀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font></h1><h1><font color="#167efb">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font></h1><h1><font color="#167efb">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font></h1><h1><font color="#167efb">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font></h1> <h1><br></h1><h1><font color="#167efb"> 咱们提起红军长征,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对“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font></h1><h1><font color="#167efb">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font></h1><h1><font color="#167efb">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长征”概念。</font></h1><h1><font color="#167efb">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font></h1><h1><font color="#167efb">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font></h1><h1><font color="#167efb">1935年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 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国界会议作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font></h1><h1><font color="#167efb">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当天,毛泽东即指出:红一方面军长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font></h1><h1><font color="#167efb">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font></h1><h1><font color="#167efb">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的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font></h1><h1><font color="#167efb">这就是目前找到的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看到眼前的此情此景,不约而同的都拿起了手机,把此刻这份久违的场景记录下来。</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延河大桥已经被彩灯装点的璀璨夺目,在这里感受到时代的飞跃,祖国的强大国家的富强,延安是早先革命的圣地和摇篮,她紧跟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现在的延安已经蜕变成一个多元化城市。</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延安不光是红色革命旅游教育城市,还是是陕北的金融中心,石油化工、多所高等大学也落户延安,这里的变化让人感到敬畏。</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这里的夜景大气独特,灯光颜色变化多样,让人置身世外梦幻般的感觉。</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缤纷斑斓的华灯编织出宝塔山的梦幻霓裳,灯火阑珊,观赏着宝塔山的夜景,总被她的美倍感惊艳。</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我们几个人步行来到清凉山下,近距离感受它灯火阑珊处般的梦境。</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五彩斑斓的灯光下,人影川流不息隐约可见,还可以听到游人赞美的声音。</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雕花楼宇建筑在灯光的映衬下,显的更加古补壮观,古人的智慧也随之穿越了时空,把这座现代革命之城装点的分外耀眼。</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站在清凉山的半山腰,可以清晰的看到延河大桥和宝塔山,它们在灯光的点缀下,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景观。</font></h1><h3></h3> <h1><font color="#167efb">  色彩的变化好梦幻,宝塔山的魅力四射,看到延河大桥和宝塔山,依然让人感到由衷的敬畏之情。</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站在这里总是看不够,脚步也放慢了,把眼前的的一切都深深的印在了脑海里。</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借着璀璨的夜色,在延河边留个纪念,把这红色的记忆刻在记忆的深处。</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笑容满面心情愉悦,河水清清灯光璀璨夺目,处处都印透着现代城市的气息。</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夜色的美丽让人觉得目不暇接,延河水波光粼粼,楼影倒映在水面,打造一幅水墨画般的夜晚美景。</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革命圣地河谷·金色延安华灯璀璨,变幻多姿的灯光中,描绘出一幅红色历史的璀璨长卷。</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灯光璀璨的延安新城,在光的装点下变的更加神秘、充满魅力!</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来到这里感受一座城市的变迁,一段革命激情的回顾。</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每一个来到这座城市的人,内心都充满着激动,这里是缔造新中国的摇篮,延安她不光是一座美丽的现代化城市,她是书写新中国历史的一个起点。</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红色的宝塔山,红色的记忆,延安,在传承中创新!现代化的延安城更加的充满魅力!</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走在延安的街头,感受现代气息的延安城,在秉持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地的发展!成为延安另一个符号!</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宝塔山虽不高,却因山腰凤岩古庙、山下古塔古村而遐迩闻名,凤凰山的夜景,让你有如微风佛面般的感觉。</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延河大桥,位于延安城东,横跨延河,连接延安城与东关街。该大桥由周楫主持设计,1959年5月建成通车。为一座空腹式石拱桥,3孔,每孔跨径30米,大桥全长115米,高13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附设人行道。每孔拱上有6个跨径各为2.5米的圆拱形小桥孔,一方面便于排泄洪水,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桥体本身的重量和压力。桥下部为重力式墩台,上承石拱。</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时光跨越了半个世纪,但是延河大桥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不会磨灭,延安这座城市充满了故事,她的美,她的媚,你值得拥有!</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夜色闪烁的灯光,将新延安崭新的轮廓勾勒出来,呈现出美轮美奂的感觉。</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早晨一大早我们就来到宝塔山下,有一句话怎么说,来延安不登宝塔山,就如同没有来个延安。</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十字路口古朴的钟楼修缮一新,红色福表把钟楼装点的更加喜庆。</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回过身来给钟楼再拍一张照片,让此行敲响的钟声更加响亮一下,如同吹响我们冲锋陷阵的号角,向着太阳肩并肩勇往直前。</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当我们来到宝塔山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时刻真迹,范仲淹最著名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还有不同时期留下的摩岩石刻,字迹刚劲有力,寓意博大精深。</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认为这里的仙不是神仙,而是为缔造我们新中国,前赴后继不畏艰难,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龙就是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不屈不挠淤血拼搏创造奇迹的中国人人民。</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宝塔山古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南,延河之滨。在山上可鸟瞰延安整个城区。因山上有塔,通常称作宝塔山。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宝塔山是延安最重要的游览区之一,中外宾客无不登山凭眺,纵观圣地全貌。众口一词:“不登宝塔等于没到延安来”。</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宝塔山海拔1135.5米,山上宝塔,面八角形,九层,高约44米,楼阁式砖塔。宝塔山上,历史文物和现代革命文物星罗棋布,交相辉映,满山绿树成荫,花草争艳。</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延安旅游集团公司成立后,又投入大量资金,在山下修仿古式山门、上山踏步道,整修了摘星楼、烽火台、新添置了巨型大钟一座,巨型大鼓一尊。 喻名“平安钟”、“太平鼓”,游人击之金声玉振,山鸣谷应,“一击则身体健康,喜气满庭;二击则风调雨顺,物阜民丰;三击则国泰民安、普天同庆”。</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宝塔山始建于唐,现为明代建筑。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这座古塔成为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建国后,国务院将延安宝塔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安革命旧址之中。</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我们沿着石头台阶,迎着早晨明媚的阳光,攀爬大约三十分钟,来到了山顶的宝塔下面,仰望四十几米的高塔,重温一下“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著名文学家贺敬之的名句热情的讴歌了宝塔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1953年版第二套人民币二元券正面图案为“延安宝塔山”。中华人民共和国1955年颁授的独立自由勋章,核心图案就是宝塔山和红五星。国家邮电局发行的纪念邮票中也屡屡出现宝塔山。“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著名文学家贺敬之的名句热情的讴歌了宝塔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延安是一个革命的课堂,也许你之前对党史教材已经熟悉得有些厌倦,可是,当你走进这个革命圣地,仍然会对宝塔山作最崇敬的凝视,仍然会对延安的美丽景色所吸引。</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走到右侧的平台上,一面 鲜艳的党旗展现在我们面前,这面党旗好像在迎风招展,看着上面铁锤镰刀组成的图案,不由的举起右手,心里默默的重温一遍入党誓词。</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游完宝塔山我们来到革命历史博物馆,集体在历史纪念馆毛主席塑像前合影。</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延安革命纪念馆在王家坪旧址的西边。这是一座大型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馆内展出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图表、照片等。</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纪念馆入馆台阶分为三台,隐喻共产党在延安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阶段。展厅内部高大宽敞,采光性能良好。整个纪念馆外观朴素大方,结构紧凑,高大宏伟,具有传统的民族风格。纪念馆前是一大型广场,广场平坦开阔、绿地成片,繁花似锦。</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广场正中巍然耸立的是毛泽东铜像,铜像由著名雕塑师程允贤设计,连基座通高约8米,基座上镌刻着江泽民总书记手书的“毛泽东在延安”。</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姊妹几个不约而同的站在一起合影留念。</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哥几个一起也合影留个念。</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仰望着主席塑像,想起了毛主席写下的一首诗。</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清平乐·六盘山</font></h1><h1><font color="#167efb">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font></h1><h1><font color="#167efb">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7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来我们大家集体在主席塑像前合个影。</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进入纪念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大厅内的伟人集体雕像,我们得以有现在幸福的日子,都要感谢先辈们。</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馆内陈列空间装置有电子屏幕,播放延安时期的历史资料片和一些重要团体、人物在延安参观活动的录像。</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纪念馆展出照片及文物近两千件,还有模型、油画、雕塑及场景复原等辅助展品,并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陈列的动态效果。</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看着墙上排列放射状的红缨枪,可以想象当时那个年代革命条件多么艰苦,武器装备多么的匮乏。</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这个是抗日战争时期缴获的日本鬼子的重机枪。</font></h1> <h3><font color="#167efb">  这个是缴获日本鬼子的小钢炮。</font></h3> <h1><font color="#167efb">  我们参观完博物馆,来到了杨家岭,一间间窑洞旧址、一张张老旧照片,都在诉说着老一辈革命家当年在这里艰苦的生活历程。</font></h1><h3></h3> <h1><font color="#167efb">  这块石碑上介绍了毛主席在延安、居住、工作的一些细节。</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这间拱形窑洞就是当年毛泽东主席生活居住的地方。</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延安杨家岭毛主席旧居,位于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央办公厅楼右边的山坡上。院内有三孔坐西向东的石窑,文从沈梦了解,中间一孔是办公室,左边一孔是寝室,另外一孔是工作人员的住室。</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1938年11月至1943年10月间,毛主席在此居住和工作。在杨家岭的窑洞里,他开始思考建立中国化、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问题。</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在这里毛主席提出要“废止洋八股”,“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毛主席就是从这里走向在中央办公厅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会场,并发表了他著名的《讲话》!</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在杨家岭故居,有一张摄于1942年的照片:毛主席穿着打有大块补丁的裤子,给八路军120师团以上干部作报告。伟人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貌,在人们脑海中定格!</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我们尊敬的刘少奇主席也住在这里,离主席居住的地方不远,也是两间简陋的窑洞。</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我们沿着两旁有着郁郁葱葱树木的小路,来到了我们周总理的故居。</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周总理与其妻子邓颖超住在一起,走进周总理就寝的窑洞,映入眼帘的便是铺满白色被褥的大床。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即使是总理,生活也像普通人民一样简朴。</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参观完寝室,我们随后又从一条小道走到了总理的办公室。办公室里有一把木椅及一张普通的木桌,木桌上摆放着许多书,这些书也许对于我们来说非常破旧,但对于周总理来说却是最宝贵的。</font></h1> <h3><font color="#167efb">  房间里的办公用品也是极其简陋朴素,参观这种神圣的革命旧址,我们的心总不能平静下来。</font></h3> <h1><font color="#167efb">  窑洞的墙上挂着几张照片和生活用品。</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参观完周总理的故居,我们走了一段坚实的土路,便来到了朱德的故居。</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朱德的故居同样也是陕北的窑洞,共有两间,一间是朱德与他妻子康克清的寝室兼餐厅。另一间是书房,窑洞是由泥、石子、麦秆等混合物粉刷成的墙壁。</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窑洞的顶部加固过,朱德住的土炕是毛泽东专门找人修的,为了愈合朱德同志的腿寒。</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墙壁上还悬挂着朱总司令和夫人的生活照片。</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厨房里也就是一个土灶台上放着一口锅,盛水的缸还有一些简陋的生活用品。</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房间里的沙发也是极其简陋朴素,沙发坐着磨破的地方上还打着补丁。再向旧处的故居走,便能发现正前方有一个秘密通道,通向防空洞。防空洞是能通向毛泽东的故居和后山的,朱德的书房里全是书,但他储备衣物的窑洞里衣物却很少。身为领导人之一,可真是简朴呀!</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这间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里面也就是摆放整齐的长条桌和两排椅子,可以感受到当时那个年代是多么的艰苦朴素。</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这里陈列的是当时革命边去发行的流通货币和邮票。</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最后,我们参观了毛泽东与美国记者谈话的地方及毛泽东自己种过的菜地。</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老延安城街道的全景泥塑。</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这个建筑是当时住延安中央机关开会学习的地方,参观完这些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每个人内心由衷的感动和敬佩,老一辈的革命精神不时激励着我,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不好好工作生活呢?</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延安盛产又甜又大的狗头枣,看上去好诱人,果实饱满颜色鲜艳。</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延安精神对今天的人们说来,似乎已经是一个遥远的故事。那故事写在延安黄土高原的折皱里,写在历史的交响乐中,写在了千百万贫苦老百姓的心坎上。黄金有价,延安精神无价。因为它是共产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用一个个壮举所谱写的壮歌:这曲壮歌,惊天地泣鬼神,,这曲壮歌,得人心,壮行色,这曲壮歌,惊世界,奏凯旋:她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她唱出了一次次"风景这边独好":她使蒋介石、国民党黯然失色,她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信步走出阴霾,走出黑暗,走出日寇、美帝国主义的荼毒、围剿和封锁。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有太多曲折、太多艰辛、太多磨难、太多坎坷……然而,有了延安精神,我们就走得稳健,活得踏实,苦中有乐,豪情满怀,信心百倍所向披靡,永远高唱"大风歌"。</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