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郭思俊老人

小雨

<h3>  走进郭思俊老人,就是走进了中华民族百年的微缩史。走进郭思俊老师,就是走进了一个顽强生命的奋斗史。走进郭思俊老师,就是走进榆次文化的活的历史。</h3><h3> 郭思俊,1928年生,1942年毕业于榆次第一高小,毕业后考入太原师范学校,1945年初师毕业,1946年转入太行第二中学,后师毕业(相当于80年代的中专),当时由于人才缺乏,缩短学制,只一年半就毕业了。1947年毕业后分配到榆次当小学教师。太原解放后,调到山西省文艺工作团当创作员,专门创作文艺作品,工作三年,由于单位撤销,调到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当编辑,1955年调到太原造纸厂任政治理论教员,1956年调到太原东山煤矿职工干部学校任语文老师,1957年被打成右派,回榆次北田务农,因揭发当时村支部书记的贪腐行为,惹恼当权派,被判有期徒刑10年,在阳泉荫营煤矿服刑,3年后粉碎四人帮,平反出狱。任榆次市文化局创作员,直到1990年退休。</h3> <h3>  郭思俊老师一生酷爱历史和写作,当文艺工作团专职创作员,当电台编辑,文化局创作员,是工作,更是兴趣所在。郭老与民盟的渊源也与写作有关。当时郭老在文化局的刊物《潇河文艺》担任编辑,每期都有稿子发表。时任民盟榆次主委的崔德昶老师每期必看,看了郭老的文章,欣赏他的才华,亲自跑到家里动员,介绍民盟的性质、任务,希望他加入民盟组织。这种对同志的赤忱信义是民盟最早的盟员誓词,也是这两位老盟员的生动写照。1982年,郭老加入盟组织,崔德昶主委是入盟介绍人。市县合并后,邓泽夫老师任主委,崔德昶老师任副主委,郭思俊老师任文艺支部主委。郭老满怀深情地回忆邓泽夫主委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为了发展民盟组织,投入大量的资源、精力;回忆他们利用盟员人才优势,自编自演戏剧,得到专业人士赞赏;回忆一年一度的优秀盟员评比给广大盟员带来的荣誉感和价值感。郭思俊老师是民盟机关杂志《榆次盟讯》的特邀编辑,同时他经常向《山西盟讯》投稿,时至今日,每月一期的《山西盟讯》都会如约寄到他家,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郭老的敬意。</h3> <h3>  1990年郭老退休了,然而他退而不休,甚至更忙碌了,因为他有了更多自主时间,可以做自己想做、喜欢做的事情。他是盟讯的特邀编辑,是榆次教育志的顾问,是建设榆次老城的历史文化顾问。2013年出版了16万字的回忆录《风雨人生》,其传奇性打动了山西《文史月刊》的王丽梅主编,连续三期进行了刊登。近年来,他主要做两件事情,一是写回忆录《往事》,即对《风雨人生》中未写或写得简单的经历的补充。二是研究《南明史》。郭老博古通今,尤其爱中国通史,考虑到年龄和精力的因素,选择了跨度仅18年的南明历史作为研究方向。郭思俊老师可谓用生花妙笔记录时代,建言献策履行使命,文化知识服务桑梓。</h3> <h3>  当我准备去拜访郭思俊老师打问住址时,有人告我,你只要去政府南院一问便知,果然,我顺着院邻的指引来到二楼,门上挂着一把弹子锁却没锁,我返身下了楼,一位年龄稍大的长者告我:郭老爱去图书馆,但现在临近中午,他应该不会走远,我说到小区门口看看,终于在那里找到了精神矍铄、声如洪钟,脚下生风的郭老。白首如新,倾盖如故,多次从《榆次时报》看到郭老的名字文章,觉得一见和我想象中的很一样。下午如约到郭老师家里拜访,家里简朴整洁,一排旧式的书架、写字台、台灯,这些是独属于这位智慧老人的财物,所以他不需要防盗门,不需要上锁,财富在他的大脑,在他的心中。郭老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学习一直是他最重要的生活内容,他用微信和朋友交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听力的不足,让他更好和现代社会交流成长,每天坚持在微信朋友圈发表他的回忆录《往事》,篇幅二三百字。</h3> <h3>  这就是文化老人郭思俊,他代表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风骨,唯求真、求善、求美;是我们民盟的杰出代表,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他活成了我们多年以后想要活成的样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