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的淡定

若兰

<h3>  久闻婺源是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几年前从网上看到了风景图片,俨然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古朴典雅的建筑,曲折幽静的街巷,层层叠叠的山林,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心向往之,竟无数次在梦中神游。</h3><h3> 不在画中游,难解画中意。在没有灵性和生命气息的图片里,感觉不到“中国最美”这个盛誉的独特魅力,无法体会“五岳归来不看山,婺源归来不看村”的曾经沧海。在一个深秋的时节里,梦想成真,来到魂牵梦萦的婺源。</h3> <h3>  乘车去婺源的途中,我依窗而座,但见青山、碧水、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青砖、黛瓦,天人合一,相映成趣。</h3><h3> 一路上引入眼帘最多的,是一幢幢建在山坡上高高低低的黑瓦白墙小洋楼,形态各异知名或者不知名的古树,古树丛中的坟地,夕阳下错落有致的山峰,袅袅炊烟散发在树顶上似一条银色的带子,清澈见底的小河上漂着零星的红黄叶片。若用一句话来表达这种美,那就是“一山林梢烟似带,百家门外水如环”。</h3> <h3>  不经意路过的一棵古树、一株老藤、一段断壁、一眼深井,导游都能讲出一个美丽的故事。虽说掺杂了一些现代商业气息,却丝毫不影响如诗如画的江南乡村韵味。我们参观的李坑、晓起、汪镇这几村子都不大,但婉约细致,透着江南水乡的机灵。田间有村,鸡犬相闻;村后有山,山上古树浓荫;村前有水,水倚田园。一座座白墙黛瓦的斑驳老屋,参差错落,密密地依水而立,在古朴淳厚中,透露着岁月沉淀过的宁静安详。</h3><h3> 临近夕阳,我们在两水夹明镜的彩虹桥上漫步,如同走进了唐诗宋词的意境里。四面青山如黛,桥下绿水长流,廊桥遗梦,如梦似幻。当年朱熹作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表达的正是婺源乡村 “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的美景。</h3><h3> 从喧闹都市奔波而来的我们,心灵最震撼的,不是婺源江南水乡般的美景,而是从粉墙黛瓦的朴素、青山碧水的清纯和田园风光的恬然中,渗透出来的那种都市人久违了的宁静闲适。</h3><h3> 纵横交错的青石板道、小桥流水、古屋古树、炊烟山峰,还有昔日商贾和缙绅们留下的宅院,都在诠释着被岁月磨砺过的宁静详和。小溪边上洗衣的女子、坐在院落门口满脸沧桑的老人、摆地摊的小商贩,都是那样的慢条斯理,一派与世无争的神情。</h3><h3> 村落里随外可见大大小小、毛色各异的狗,也都是带着悠然的表情,不慌不忙地行走在游人当中。小溪木桥上有只漂亮帅气的大黄狗,安静地躺在桥中央,晒着柔和的太阳,悠闲的打着哈欠,伸着懒腰,面对游人的围观和拍照,不理不睬,好一个宠辱不惊!我匆匆地跟在导游的旁边,听他解说这里的故事,突然听到有人说“淡定”。</h3><h3> “淡定”!一语惊醒梦中人,眼前这一切所表达出来的不就是“淡定”吗!勇者从容,智者淡定,从容淡定不正是我们最应该拥有、但又最欠缺的一种境界。陡然间,心静如水,一种恍若隔世、回归自然的感觉油然而生。</h3><h3> 从容淡定,正是婺源的最美之处。这种美表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与生态珠联璧合,在“坐看闲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恬然中,由内而外地彰显出来。那些朴实善良的民居,恬淡安宁的生命,犹如一幅清新隽秀的山水画,又如一曲曲回味无穷的田园诗歌,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变得超凡脱俗,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绽放出璀璨的光芒。</h3><h3> 夕阳下,村外游玩的孩童,田里劳作的人们,陆陆续续的归来,乖巧可爱的狗儿们,仍然是休闲淡定的神态,从容不迫地跟在主人身后,如诗如画、田园牧歌式的场景,在夕阳的余晖下,俨然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家园。</h3><h3> 婺源的淡定,感染了我们所有的人。漫步在小溪边上,刚到来时的叽喳声销声匿迹,大家表情安详宁静,以一种繁华落尽见真情的纯粹,静静地品味享受婺源的淡定,让精神和灵魂获得暂时的清纯和安宁。</h3><p style="text-align: right;">于2012年11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