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江西

若兰

<h3>  江西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省份,素有“物宝天华,人杰地灵”之盛誉。在这里高山与流水争辉,珍禽与瑶草同誉,自然与人文一体,所到之处,无不使人内心为之震撼。游人们不停地惊呼、匆忙地拍照,甚至没时间思考。在即将离去的瞬间,我实然明白了,一切试图将这些震憾人心的场景留下来的做法,都显得那样苍白虚幻,无数从天南地北闻名而来的人们,都只是匆匆的观光客而已。要想真正了解它的博大精深,只有让灵魂穿越历史,将思绪回到彼时的场景中,才能有所收获。为拒绝遗忘,留住记忆,我以最快速度敲击键盘,记录下几个小片段,也是对自己过往的一种关怀。<br></h3><h3> 片段一:闻名遐迩的滕王阁,人尽皆知,但对它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不就是一个阁楼吗!和当今奢华的建筑物相比,它并不起眼,可为什么会经久不衰、让世人趋之若鹜呢?有点历史文化知识的人,大都知道是缘自于《滕王阁序》这篇堪称千古名篇的诗文,</h3><h3> 文以“阁”名,阁以“文”传。或者,有人会了解的更多些,知道《滕王阁序》是唐朝诗人王勃所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的景色和宴会盛况,借此抒发作者“无路请缨”的感慨。在置身于滕王阁时,我恍惚看到封建士大夫们在阁楼上宴请宾客、赋诗填词、观看灯火的热闹场景,也看到了少年诗人王勃在阎都督的宴席上,心无旁骛,一气呵成写下这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亲临阁里读诗文,让人有穿越时光之感。</h3><h3> 片段二:景德镇,没有人不知道它是中国的“瓷都”,景德镇的瓷器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薄似蝉翼,轻若浮云。在游人墨客的眼里,景德镇和瓷器连成一体。对瓷器,我不甚了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景德镇的瓷器,而是当时在瓷器展厅广场边上一个拉二胡的老人。年愈七旬的老人,在秋高气爽的清晨,坐在冰凉的水泥台阶上,撑着曲谱,随心所欲地拉着不知所云的曲子,休闲的神情如入无人之境,沧桑的面孔上,找不到任何艺术的特质,专注的神情宛如走进世外桃源的仙境,心随曲调在天地间自由自在地翱翔......</h3><h3> 片段三:婺源是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名副其实。古朴典雅的建筑,曲折幽静的街巷,层层叠叠的山林,碧野清风的环境,还有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满满的全是诗情画意。青山、碧水、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青砖、黛瓦,天人合一,相映成趣,透着江南水乡的机灵。田间有村,鸡犬相闻,村后有山,古树浓荫,村前有水,水倚田园。一座座白墙黛瓦的斑驳老屋,参差错落,密密地依水而立,在历史的古朴淳厚中,透露着岁月沉淀过的宁静安详。不管是粉墙黛瓦的朴素,还是田园风光的恬然,无不诠释着被岁月磨砺过的宁静详和。小溪边上洗衣的女子,坐在院落门口满脸沧桑的老人,摆地摊的小商贩,个个都是慢条斯理、与世无争的神情。就连村落里毛色各异的狗,都带着悠然的表情,不慌不忙地行走在游人当中,或者躺在路中央晒太阳,打着悠闲的哈欠,坦然地面对游人的围观拍照,好一个宠辱不惊!勇者从容,智者淡定。从容淡定,正是婺源的最美之处。 </h3><h3> 片段四:位于江西上饶的三清山,素有“天下第一仙峰”之美誉。三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宛如道教所尊“玉清、上清、太清”三神列坐其巅,三清山由此得名。农历九月,秋高气爽,我登上三清山,尽情享受它的秀美风光。乘坐缆车穿过高山峡谷,游历云海雾涛,领略奇峰耸天、幽谷千仞的山岳奇观;徒步攀登欣赏山上的奇峰怪石、古树名花、流泉飞瀑。最惬意的是,走在那条架在海拔160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长达4000米的人行栈道上,步步见奇景,处处现神韵。</h3><h3> 栈道一边是奇峰,一边是悬崖,旁边安装了护栏,往下看脚下竟然是万丈深渊。这个栈道修的极其平坦舒适,人在上面行走,对绝壁转角的天险和脚下的无底深渊非但没有恐惧感,反而像是漫步在春雨过后幽静的林荫小道上,心情从容而平静。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山上千姿百态的各色树叶,竞相展示着风韵之采,举目远眺,山间万绿丛中的红叶,恰似行走在绿荫中醉酒的美人,在轻柔的秋风中摇曳生姿,山峦间,红色伴随着悠远的葱绿,婉转婆娑,尽显秋日迷人景色。俯瞰山间,红叶在秋风吹拂下纷纷飘落,像是在轻轻地吟唱离别的歌,和大树作最后的告别,带着一丝无奈、一丝落寂、一丝不舍,扑向泥土,融入大地,凄凉中夹杂着“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悲壮美。对于匆匆过客而言,短暂的赏心悦目后就会离去,而三清山上风景,却像离离原上草那样,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h3><p style="text-align: right;">于2012年11月16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