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然的美篇 难忘那片热土

欣然

<p> 难忘那片热土</p><p> (王喜明)</p><p> 初闻泥土的芳香</p><p> 那是一个激情奔放的特殊岁月,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们一群十六七岁的风华少年,放下书包,告别亲人,怀揣着青春的梦想,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一路欢声笑语地来到了鄢陵县议台村知青点。当公社(镇)、村组织的欢迎人群散去,我们把背包、行李放进写有自己名字的房屋内,就迫不急待的围着“新家”看了起来。知青点新盖的三排几十间砖瓦平房,坐北朝南,宿舍、仓库、伙房、牛舍一应俱全。院内栽满了小杨树,有口生活用水井,伸手就可以淘到水。房子后面,有一条河流,弯弯曲曲通往淮河。河水清澈盈盈,河中长满了芦苇,盛开的芦苇花在微风的吹拂下,不停地摇曳、摆动着,仿佛是在向我们招手致意,欢迎我们的到来。不禁让人感到心儿醉了! &nbsp;</p><p> 来到河堤上,放眼望去,只见四周是一片开阔的田野地,离知青点最近的村庄至少有2公里,其它都在数公里之外,知青点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这时候突然有人喊,你们看,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只见知青点的东南角,伙房的炊烟袅袅升起,旁边有几个老农正在用长木板夹住湿润的黄土,轮起大木锤,嗨哟,嗨哟地在夯实垒砌着围墙,此时此景,相映成趣,好一幅美景图啊! &nbsp;</p><p> 面对这一切,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我们很是兴奋。大家不停地相互诉说着,打闹着、追逐着,虽然浑身沾满了黄土,但感觉它是那么地芳香,呼吸着田野中清新的空气,感觉它是那么地神清气爽,令人心旷神怡。特别是几天后下起的瓢泼大雨,当时稚嫩清纯的我冲进雨中,跑到河堤的榆树林旁,站在那里,张开双臂,昂起头兴奋的叫喊着:“我来了,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那一刻,感觉自己就好像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亢奋极了。这傻傻可爱的一幕,更是让我终生难忘。多年后,冒雨追我出来的女同学还在趣说这件事。</p><p> 放飞青春的梦想</p><p> 知青点处于几个村交界三不管的地方,附近都是低洼贫瘠的盐碱地,粮食亩产五六十斤。我们这些刚出校门的初生牛犊,不信邪,抱着改天换地的雄心和热情,决心用所学知识改造土地,把粮食产量搞上去。我被推举为知青队队长,队里成立了科学种田实验小组,学习通讯小组,文体活动小组,办起了黑板报,建立了图书室、会议室,大家心无旁骛地开始了战天斗地的火热生活。 &nbsp;</p><p> 盐碱地如何治理?大家讨论的热火朝天、面红耳赤。在客观分析了现实状况后,确定首先解决用电问题,安装变压器;同时学习兰考经验,挖沟排水、深翻土地;紧接着,又打了数眼井,解决灌溉问题;还每天安排几个人,轮流到相邻的马栏、张桥、望田、大马公社(镇)的各村去检粪,堆积农家肥。路上常常引起村民的观看和夸赞,她们说,想不到城市来的男女知青这么不怕脏、能吃苦,不容易。有些老年人指着观看的姑娘、小伙说,你们还不如城市来的小伙、姑娘,跟着好好学学!我们听后会心一笑。</p><p> 为了改变盐碱地的土壤结构,我们还运用学校办工厂的成果,在得到母校的大力支持下,从许昌市力车厂拉铁屑,然后与琉酸融合生产黑凡;施撒在贫瘠的盐碱地上;同时,也施用磷肥等多种肥料;选用优良品种,采取了所有能想到的措施办法。果然,当年小麦亩产量就跨过了‘‘长江’,亩产达到’700多斤,比原来的产量翻了10倍多;棉花亩产200多斤,过了‘‘黄河’’;一亩多地的水稻试种也获得了成功;红薯、玉米、大豆、甜瓜、蔬菜也都取得了丰收,这在县、公社(乡)、村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为此,我获得了县劳模、许昌地区模范共青团员称号;参加了县首届知青代表会并作了大会先进典型发言,我父亲作为知青家长的唯一先进代表也出席了会议(照片前排中为我父亲);随后我又出席了许昌市(原地区)以及河南省首届知识青年先进代表大会,青春的梦想在这块土地上得到了灿烂绽放! &nbsp;</p><p> 亲如一家的乡情</p><p> 在那难忘的知青岁月里,乡亲和我们的关系情如鱼水,感情深厚。多少年过去了,都还在魂牵梦绕地深深牵挂着、长相念着。而我们刚到的初期,可不是这样。那时,乡亲们听社会传言,视知青为调皮捣蛋的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方圆十几里的乡亲,都对我们有抵触排斥情绪。直到发生了一件事,才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看法。那年麦收期间,我们正在田间地头干活,突然有人惊叫,村里失火了。抬头望去,只见西边数里之外的议台村,有一处地方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大家二话不说,扔下农具,拎起水桶和脸盆,直往火场狂奔而去。有个女同学鞋子跑丢了,扎的马尾辨子也松散开了,她都全然不顾,只想着赶快救火。赶到后,只见失火的麦场周围,许多惊慌失措的人呆在那里,扑救者不多。我们吆喝、高喊着冲进了火场,有的爬到了房顶,有的扑打着火苗,我招呼几个同学,迅速将就要燃烧爆炸的柴油机器抬出火场,这时群众也都参与到了救火中来。随后消防车赶到,众志成城,降服了火魔。大家浑身湿透、个个像散了架子似的。但当乡亲们纷纷夸赞我们“许昌知青真好!”纷纷邀请我们到家歇歇、洗洗脸、喝点水,并要给我们做饭吃的时候,我们感动、高兴极了,顿时疲态一扫而光,一股成就自豪感油然而生,个个脸上笑的像朵花🌸一样。虽然我们婉言谢绝了乡亲们的吃饭盛请,可自此,我们和乡亲们亲密无间的关系也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p><p> 那些日子里,老农悉心教我们喂牛、犁地、耙地、播种、施肥、浇灌、收割庄稼,我们热情地给老农介绍交流科学种田的外地经验和知识;老农手把手地教我们榨棉仔油、磨洗红薯粉芡和做粉条,我们鼓动老农一起到马栏公社(镇)集上,大胆叫卖富裕的粉条和棉仔油,上边追究责任我们知青来顶;老农想着法把伙食安排好,我们几次在变天下雨前,连夜跑几公里,帮助老农家捡收晾晒在地里的红薯干,不分你我,亲如一家。 &nbsp;</p><p> 那些年,农村的夜晚十分谧静,每当月亮悬挂在天空,银色的月光洒满在空旷的田园大地上的时候,我们受乡亲们的盛情相约,三五成群,来到议台村串门聊天,并在那里学会了喝小酒。记得第一次在议台村老农家喝酒的时候,大伙特别兴奋,感觉是男子汉了,虽然不让多喝,但不胜酒力的我们,个个喝得头重脚轻。我们迈着“轻快”地步子,深一脚,浅一脚往知青点返回的时候,丑态百出,有的唱起了歌,有的打起了醉拳,微风拂面,很是惬意。在离知青点还有一公里的地方,就听到知青点的大黑狗汪汪的叫着,远远地看见它摇着尾巴,撒着欢跑过来迎接我们。 &nbsp;</p><p> 议台村的曹操议事台,在三国历史上很有名气,它留下了一个后人赞颂的千古传说。而今,在这里又留下了乡亲和知青们新的街谈佳话。村党支部书记经常派出村里的年轻人、学生和我们在议事台上组织篮球友谊赛,常常引来老少爷们的观看、吆喝和助威,乡亲们又递毛巾又递水,亲的像一家人,水乳交融,亲情浓浓,让人铭心难忘。后来我们陆陆续续返城了,可村里的老人却还在一直不断地给孩子们讲当年知青的过往情深趣事。</p><p> 阔别圆梦的惆怅</p><p> 转眼间,离开知青点已经15年了。当再次踏上这片热土时,不知有多少次梦回议台知青点的我,激动地想大声喊“我回来了!”可没能喊出来,只见眼前一片空旷,知青点的房子没有了,河堤、榆树林没有了,梦中的那条河流也干涸了,知青点消失的了无痕迹。我感到无比的失望和惆怅,而又心有不甘的仔细寻觅着、寻找着知青点的留存实物。突然,眼前一亮,发现原伙房前地面上的那口生活水井还在。我急切地奔了过去,蹲在水井边上,抚摸着水井沿,凝视着长满青苔的老井,看着倒映在井水中不在稚嫩的我,心中涌生出阵阵涟漪和感叹,火热的知青生活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 </p><p> 这口老井,是当时我们知青嘻闹聚集的地方。每天早晨,大家都要到这里打水、洗脸、刷牙;同时还要用这口老井的水洗衣服、烧水、做饭。 &nbsp;</p><p> 就是在这口老井旁,我们垒建了一个水泥池子,搭起木架,吊起细布单,用井水冲洗红薯粉子沉淀粉芡,然后再用大部分粉芡做粉条。我清楚的记得粉条刚出锅时,热气腾腾,自己就捞了一碗,放把盐、滴点油就吃,味道真香,好吃极了。可自从离开知青点后,就再也吃不到那种红薯粉条鲜香好吃的味道了。</p><p> 我没有忘记,就是在这口老井旁边一亩多的试验田上,我们充满激情地搞小麦、玉米、红薯等庄稼的高产试种。当时,为了掌握科学种田的农业知识,大伙步行20多公里,跑到县城新华书店去购买农业书籍。 &nbsp;</p><p> 没有忘,那年首次种了几十亩棉花,棉花发生了病虫害,打药无效,眼看要大面积蔓延开来。我们科学种田实验小组的几位男女同学心急如焚,和老农生产队长商量后,连夜跑到公社,找农业技术员请教办法,最终控制住了病虫害。大家高兴得互相击掌,欢呼雀跃起来! &nbsp;</p><p> 没有忘,为了自给自足改善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搭建起了牛舍、猪、羊圈,不分男女,不分年龄大小,大家轮流养牛、养猪、放羊、喂鸡、喂鸭。有的还起了绰号,猪、鸭、牛司令、鸡、羊倌,知青点内生机勃勃,一派田园风光的生活景像; &nbsp;</p><p> 没有忘,为了丰富娱乐生活,农闲时,我们把打谷场改成篮球场,分组比赛,常常引来女生们的助阵、喝彩。 &nbsp;</p><p> 没有忘,那次老农让我们带着自己栽种的甜瓜带回许昌给父母品尝,在路上突然发生的那场拦车返许风波……</p><p> 没有忘,那年春节自己留守知青点空寂孤独时,除夕之夜面对许昌,禁不住动情地吟唱起了那首知青之歌《阿拉的故乡》······ </p><p> 往事如风,往事如梦。我站在这口承载着知青情感的老井旁,眺望着飘向远方的白云,我在想:乡亲、老农、知青同学们,此时,你们在何方?何时我们能够在这片热土上相聚诉衷肠?</p><p> 乡土、乡情、乡音,终难忘,亦难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