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童年的脚印,行走记忆中的湖南。

何菲儿

<h3>每当听到湖南这两个字时,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些童年的时候跟着爸妈在湖南生活过的那些地方模糊但抹不去的,心里一直想有机会一定要再回到湖南看看的念头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强烈了,2019年的初春我开始了寻找记忆之旅。我的行程――北京~张家界~凤凰古城~怀化~芷江~溆浦~湘乡~长沙~岳阳~北京。</h3> <h3>我的第一站是湘西的张家界,张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的一种独特类型,以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等作用形成的以棱角平直、高大石柱林为主的地貌景观。</h3> <h3>我到张家界的第一天就赶上了下雨,天气变的阴冷到处都是湿漉漉的,进入景区沿着栈道一路看到的除了云雾缭绕啥也看不见,有点失望的时候突然间吹来一阵小风,让我看到了这一点点朦胧的美景。</h3> <h3>稍纵即逝的景色就是这么任性。</h3> <h3>雨中观景,别有一番韵味。</h3> <h3>这个据说是张家界的古寨,但是也是旧貌换新颜了,商业化很浓。</h3> <h3>在张家界看到的在雨中讨食的猴儿们,只要看到拿透明袋子的人那你就跑不了了,必须拦路抢劫。都说湘西是出土匪的地方,可这张家界的猴子也一样是地道的土匪猴啊。</h3> <h3>到湘西凤凰古城是不二之选,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始建于康熙四十三年。</h3> <h3>凤凰城里最有特色的就是这建在水边的吊脚楼。</h3> <h3>沿着江边都是些店铺卖着各样的商品。人来人往的挺热闹。</h3> <h3>我在古城逛了一圈,脑子里想的是下个目的地离我的童年回忆越来越近了。</h3> <h3>在凤凰古城的长途汽车站买了去怀化的车票,准备去芷江看二战时期中国战区的受降纪念馆。</h3> <h3>这是1947年8月30号建成的受降纪念牌坊。上面有蒋介石亲笔写的对联“克敌受降威加万里,名城揽胜地重千秋,震古铄今”。还有李宗仁、白崇禧、孙科等人的墨迹。因洽降地点位于湖南省芷江县城东的七里桥村磨溪口,史称“芷江受降”,时间是1945年的8月21号。芷江受降标志着侵华日军开始同中国政府接触讨论投降的具体细节。随后中国战区范围内的侵华日军在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正式无条件投降。</h3> <h3>当时之所以选在芷江这个并不出名的地方,主要是芷江有当时的远东第二大军用机场――芷江机场,并且是保卫陪都重庆的军事重地,也是抗日战争取得了转折性胜利的雪峰山会战(芷江保卫战)的战略总部。</h3> <h3>当时的会场原貌</h3> <h3>当年的抗日战争打的很艰苦,从图片上就能看出来我军的武器并不先进,但我们最终赢得了胜利。</h3> <h3>好帅气的中国士兵。</h3> <h3>离受降地大概2.5公里的芷江机场有一个建于1944年4月的中美空军俱乐部旧址。1941年12月,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大队在昆明进行了第一次对日空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飞虎形象就成了航空队的队徽。1945年飞虎队员还担任过领航等重任。1994年5月,陈纳德将军遗孀陈香梅女士来到芷江凭吊飞虎队英雄,并题诗:春暖三湘杜鹃红,铁鸟飞来展雄风。芷江本是英列地,中美情谊五十冬。纪念馆于2005年建成,由空军指挥塔旧址和中美联队俱乐部,飞虎队纪念馆三部分组成。馆里陈列大量珍贵的文物各种文献资料图片包括飞虎队员使用过实物。</h3> <h3>进大门的左手边是当时的空军作战指挥塔旧址,旧址为丁字形结构的三层小红砖楼,建于1938年10月,是二战时期芷江机场无线电指挥中心、发报中心、陈纳德将军和中方芷江空军司令张廷孟等指挥官在这里指挥了上千次战斗。先后有苏联志愿空军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中国空军大队进驻。</h3> <h3>这些就是当时的指挥中心。</h3> <h3>陈纳德将军</h3> <h3>这些奖章都是当时的飞虎队员捐赠的。</h3> <h3>这是当时的每一个美国参战飞行员穿的飞行夹克上缝制的一张写有的在发生危险需要帮忙和救援时的说明。《来华助战洋人(美国)军民一体救护》。</h3> <h3>当我看到这件飞虎队老战士捐赠给纪念馆的自己穿过的飞行服的时候,我的眼里闪了泪花,这场战争中飞虎队共牺牲3294位飞行员,其中2186位是美国人,其余的是中国人。向这些在二战中英勇战斗的英雄致敬。</h3> <h3>参战飞行大队的各种标志。</h3> <h3>想当年就是这样朝气蓬勃的美国年轻的飞行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助战。</h3> <h3>这是中美空军俱乐部的旧址,建于1944年4月,这是一个砖木结构,水泥地面,胶泥敷墙如蜂窝,坚实美观,中间是舞厅,两侧为酒吧和休息室,是中美空军休息娱乐场所。房屋西南端进门处右边嵌有一块青石奠基石,镌刻着“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四月”,“空军第九总站站长高正明立”的中英文字铭文。也是唯一保存完好的国家一级文物。</h3> <h3>参观了飞虎队纪念馆,我又到了芷江县城。芷江地处湖南的西部,云贵高原东缘,东接怀化,西至贵州万山,新晃南与会同,北抵麻阳,整个地貌以丘陵为主。芷江县是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县治所在地。</h3> <h3>明崇祯帝时期建的风雨桥。很有侗族风格。</h3> <h3>芷江老街上的景色。很原汁原味生活气息浓厚。</h3> <h3>这是沿海地区来芷江做生意的商人建的妈祖庙。</h3> <h3>在街头拍到的悠然自在的老人家。</h3> <h3>离开怀化市,坐班车赶往我童年回忆中的溆浦县。坐在车上看着窗外的风景,脑海里那些模糊的记忆,就像一张张泛着黄色的老照片,我努力想把它重新排列可我做不到,因为那个时候的我很小很小。</h3><h3> 父亲自朝鲜战争归来后,就一直在铁道兵工作。铁道兵大家都是知道的很苦的,那时候很多的地方出行非常不便没有公路更别提铁路了。铁道兵就这样走南闯北的修铁路。从内蒙古的包兰铁路一直修进了湖南,最早的湘黔铁路就是由铁道兵开始建的。那时候父亲正好在湖南的溆浦县。为了解决两地分居妈妈不再教书了,带着很小很小的我来湖南找我父亲。那时候由于交通不便一天走不了多少路,赶上天下雨可能一两天都走不了就要在兵站住下等天好了再走,我们从长沙下火车后走了好几天才到目的地。这段在我的记忆库里是没有的,因为我很小。听妈妈讲那时候我虽然很小但是很认生只认自己的妈妈谁抱都不行,妈妈晕车一手要抱着我肩上还要背着包包。每次来接站的战士想要抱我让我妈妈能休息一下那是办不到滴,我不单不让抱,就连妈妈背的包包也不许人家碰只要一碰我那嘴咧个跟个瓢似的,经常的画面就是――一条烂泥路上走着一个被晕车搞的走路东倒西歪的妈妈抱着一个紧紧抓住妈妈的孩子,旁边有个不知所措的战士,而妈妈身上的孩子还一只眼睛盯着那个陌生的人,一只眼睛看着妈妈身上的包包,生怕别人拿走了,这画面太完美了吧。。。呵呵我现在想想都乐。</h3> <p>溆浦县位于湖南的西部,地处雪峰山区,溆水由南向北穿过城市直汇沅水唐武德五年置县。有苗族彝族壮族白族土家族。。。。。。等等29个民族分布。两千多年前,屈原曾被流放在此,写下了千古名篇《涉江》.。据《湖南通志》记载:龙舟竞渡最早始于武陵。溆浦是龙舟竞赛的的发祥地。</p><p> </p> <h3>那时候的溆浦县城里的老屋很有湘西的风格。木建筑灰黑色的屋瓦。(因为我这次来已经看不到这样的老房子了,只好在网上找了些溆浦老照片。)</h3> <h3>石板路的两边都是民居。</h3> <h3>浮桥连接着溆水两岸,妈妈说我们就住在离浮桥不远一个四面住人中间露天的家属院里。出门走不远就到溆水河边了,那时候不论吃水,洗衣,刷马桶,洗菜淘米都用这溆水河水。那时候的水是清澈见底的,浮桥上有当地的百姓卖东西,像木柴,自家产的农副产品等等。我们也是入乡随俗,河边洗衣洗菜,浮桥上买柴买东西。</h3> <h3>现在还能看卖东西的。只是很少了。</h3> <h3>共产党早期的妇女领导人向警予就是溆浦县的人,她也是蔡和森的夫人。向警予的故居不是很大有一个两层楼的房子一个不大的院子。</h3> <h3>县城见到的挑担人。</h3> <h3>卖粽子的老人。</h3> <h3>在交通不便利的时候,溆水河上船来船往的是与外界沟通的主要通道。1938年有了公路,1973年湘黔铁路通车,溆浦才结束了交通闭塞的历史。溆浦虽然说当时比较闭塞,但一些古老的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像辰河目连戏、花瑶挑花、纸扎艺术等,同时一种流传在湘西一些地方的有点灵异的苗族蛊术其中就包括溆浦。那就是赶尸。在那个交通极不便利的年代,那些客死异乡的人,就由巫师用蛊术把死人从异乡带回故乡。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听起来还是有点后背发凉。</h3> <h3>当我的脚刚踏上溆浦县城的时候,我打了个电话给妈妈,告诉她我终于回到了记忆中的小城,但小城已不是旧时模样了,再也不是那个只有几条街走不多远就出城的小镇了,现在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宽敞的马路是个热闹的现代化城市啦。挂上电话后我哭了,心里有点难受,因为我再也看不到我儿时的小城模样了,再也找不到我儿时的家了。我的童年时光啊就这样消失的无影无踪再也找不到了。</h3><h3> </h3> <p>我在湖南居住的另一个值得怀念的地方是湖南的安化。安化出产的黑茶是很有名的。当时铁路修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在安化的时候我已经有了些不连惯的记忆了,在安化我们没有住在城镇里,而是住在山里翻过山就是爸爸他们修路的地方。我们住的房子盖在半山腰上,不远处有条小溪流,山下是老百姓的房子。春天的时候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还有那一片一片的黄黄的油菜花田。这个地方是我在湖南生活时条件最苦的地方了。我先说说我住的房子吧,房子用的是山上的一种跟藤条长的差不多植物盖的四面都是缝隙,屋里做饭房顶冒烟,南方的雨水又多,我的记忆里只要下雨的时候我家只要是能接水的盆儿、碗儿还有一种油布全都用上了,家里的地上床上摆的都是瓶瓶罐罐的,像个杂货铺子。尤其是冬天屋里屋外一个温度,赶上下雪天雪下了很快就化屋里就开始滴水,阴冷潮湿,房子里放一个火盆取暖脸都烤的通红后背还是凉凉的,我那时候脚上永远是一双雨鞋呱嗒呱嗒的在烂泥地上走。天气很冷的时候我的脚常常冻的红红的,冷的不行就用被子裹着坐在床上。那时候买粮食和东西还不方便,要翻山越岭走当地的人在草丛里踩出来的小路,有些地方是要背贴着崖壁一点一点的挪着走有时还要从两个很窄的石头缝隙中挤过去。买一次东西就要花近一天的时间。每次都是妈妈和几个邻居的阿姨搭伴同行。每次妈妈去买东西的时候我就担起照顾妹妹的责任,妹妹是在溆浦出生的,到安化的时候也就刚刚会站立,每次妈妈都会把妹妹放在一个用来装橘子的筐子里,竹子编的筐很粗糙筐子底是圆的不稳当,妹妹在里面转的时候经常筐子就歪倒了可我又没法把筐子扶起来,妹妹的头上也是磕的这个包还没下去另一个包又起来了青一块紫一块的,常常是筐子里面一个哭筐子外面的也哭。那画面看了让人好心酸哦。就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中下我还上了几天幼儿园,小时候没有几个孩子愿意去幼儿园吧,我是天天咧着嘴哭想回家,晚上也不睡觉,有一天我们几个孩子吃完饭就扒着竹篱笆墙前哭一边哭一边摇,三摇二摇的终于把墙摇倒了于是乎孩子们跑的那叫一个快,各回个的家各找各的妈。。。那叫一个开心快乐。。。。。结局是小逃犯一个个都被抓回来接着篱笆墙里哭。嘿嘿嘿。。我的快乐童年。</p> <h3>当年从安化到湘乡是没有铁路的,当时部队转移我们跟着搬家到湘乡的时候只能坐着汽车走,由于经常要搬家每家每户的家当都很少,我家所有的家当就是两个箱子一个行李卷,一个车上能装三四家人。当时爸爸已经到北京的解放军某部工作了,只有妈妈、我和妹妹三个人还在湖南。妈妈领着我抱着妹妹坐了近三天的车才到湘乡的,一路上的辛苦就别提了,部队转移可不是一辆车的事,那盘山路上军车一辆接一辆的见头不见尾的,下了车再找就不知道刚才坐的是哪辆车了。这次我是坐着火车回到湘乡的,可我一下车又有些茫然了,我在心里问自己:你还记得你小时候住过的地方吗?回答是:不记得了。。。。嗨。</h3><h3> 想了想那就不进城了,坐车到了离湘乡不远的湘潭。去看看毛主席的家吧。</h3> <h3>韶山,毛主席的故乡。</h3> <h3>站在远处看到故居的后面是山,前面有水谭,一个天时地灵的地方</h3> <h3>河里的鸭子悠闲自在。</h3> <h3>从湘潭市直接坐高铁到达长沙市,出了高铁站坐上2号地铁线直接到了橘子洲头,存好行李箱,就开始游橘子洲头,这里的环境不错,满眼都是郁郁葱葱的,空气清新。只是天气有点蒙蒙的。</h3> <h3>毛主席年轻时候的石雕像,目光坚毅遥望着远方。</h3> <h3>站在橘子洲头的尽头边,看着长沙这座美丽的城市。</h3> <h3>来长沙的人都会到岳麓山,看看岳麓书院看看爱晚亭。</h3> <h3>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四大书院有江西庐山白鹿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由于石鼓书院毁于日军战火,而后改为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古代传统的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宋真宗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h3> <h3>爱晚亭在岳麓山下清风峡中,始建于1792年,名字取自杜牧的七言绝句《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亭子为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飞翘,外檐四石柱是花岗岩,彩绘的藻井,东西两面为毛主席所书红底鎏金――爱晚亭。</h3><h3> 爱晚亭和陶然亭、湖心亭、醉翁亭并称四大名亭。</h3> <h3>我在离我住的酒店不远的巷子里发现了蔡和森的故居。里面不大。蔡和森也只住了不长的时间。主要这里是新民学会的旧址。</h3> <h3>我的湖南行最后一站是岳阳。从岳阳东站打车到最西边的洞庭湖大概有二十几公里的样子。洞庭湖边上有一段巴陵古城的遗址。</h3><h3> 巴陵古城始建于东汉末年,东汉建安十九年鲁肃与关羽“单刀赴会”,议定以湘江为界,江东属吴,江西归蜀。于是吴王孙权命鲁肃于巴丘筑城屯兵对抗关羽。明洪武二年置岳州府,将夯建土城改为砖石城墙。</h3> <h3>这些砖石上的刻字,还是很清晰的</h3> <h3>岳阳楼屹立在岳阳市西北的巴陵山下。</h3> <h3>点将台是东吴的鲁肃阅兵的地点。</h3> <h3>岳阳楼记是宋代的范仲淹所著。</h3><h3> 岳阳楼记全文有三百六十八个字,共六段。文章开头就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h3> <h3>站在巴陵古城墙上,看洞庭湖水吞长江,浩浩荡荡。落日余晖上下天光心旷神怡。渔舟唱晚。吾谁与归。</h3> <h3>洞庭湖的日落。</h3> <h3>残阳如血的洞庭湖日落,</h3> <h3>看着这一点点落下的太阳,我脑子里突然想起一首歌(挑担茶叶上北京)。我有点想家了。</h3> <h3>想当年,我从湖南进京的时候,穿着一双用木头做的鞋面有一根带子的木拖鞋,一走起来旮瘩旮瘩的响,可神气啦。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没见过的,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我就这样从一个小小孩走到了满脸皱纹的现在。感慨一下……时间都去哪了!</h3> <h3>我的湖南行到这里就完结了,<span style="line-height: 1.8;">回想起这段儿时的经历虽然有很多的苦和不易,但是快乐更多,当年的铁道兵在非常艰苦条件下修建了一条一条通南北的铁路,让我们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美好很精彩。向所有为祖国建设付出一切的建设者致敬。</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这就是我的故事。</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2019年。</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