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民时期的山西老照片,满目疮痍

老照片

<h3><i><u><b>山西,地理上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山西省会太原市。“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b></u></i></h3><h3><i><u><b>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b></u></i></h3><h3><i><u><b>老照片,真实的再现了清未民初时期的山西部分城市的样子,因为种种原因,很可能你不一定见到过,让我们跟随这些老照片一起回顾历史,感受远去的山西古老风土人情。</b></u></i></h3> <h3>1907年,山西大学堂开学典礼。1902年创办的山西大学堂系庚子赔款退还资金所创办。</h3> <h3>图为清末民初的太原府,山西大学堂大门</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山西督军府(山西省政府)。</h3> <h3>图为晚清时期山西太原府的大南门,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往太原城去的人并不多,而且通往城门的道路竟然是土路,这是我们在清宫剧中所见到的场景完全不同,道路、人流比清宫剧中差远了。</h3> <h3>图为晚清时期,太原府九仙桥,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太原府中的行人也不是特别的多,而且,城中的道路也并不是十分的平坦。</h3> <h3>太原双塔,双塔一开始叫文宣塔,双塔脚下的寺庙称永祚寺。因为双塔高耸矗立突出,百姓习惯称双塔寺。双塔建造于1608年,是太原传统标志性文物。</h3> <h3>太原南大街,远处的那个是迎泽门。迎泽门俗称大南门,这里最初叫做朝天门,意为朝天看、向前看、承接上天的恩惠。</h3> <h3>图为清末民初的太原府西门。</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太原府,天主教堂。</h3> <h3>图为晚清时期的太原府,牌楼。</h3> <h3>图为晚清时期的太原府,</h3> <h3>图为清末民初的太原府梅山钟楼。</h3> <h3>图为1902年时太原府纯阳宫门口的铜狮子。</h3> <h3>图为晚清时的太原府,街道。</h3> <h3>图为清末民初的太原府,太原鼓楼,据清道光年间的《阳曲县志》记载:太原鼓楼“楼高愈十丈,雄镇八门。下为楼座,积土为台,外砌砖围,高达三丈,东西长百余步,南北宽八十余步。上为木结构三层楼阁,高达七丈。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琉璃瓦覆项,十分壮观”。</h3><h3>悬有阎锡山手书的“造產救國”、“用志不忘”,两块牌匾。</h3> <h3>图为晚清时期的水西门外的镇水神兽。</h3> <h3>图为晚清时期的太原府,大悲寺内观音像。</h3> <h3>图为晚清时期的太原府,小五台寺庙。</h3> <h3>图为晚清时期的太原府衙门的影壁墙。</h3> <h3>图为晚清时期的太原府名胜晋祠。</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太原府,崇善寺内千手观音。</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太原公署。</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太原文庙</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山西省立一中。</h3> <h3>图为民国时期正太铁路火车站</h3> <h3>图为清末民初的太原柳巷,据说巷内旧有水池,池旁多植柳树,故名。原有大柳巷、小柳巷。明初建晋王府时将大柳巷扩入府内,小柳巷直呼柳巷。柳巷地处闹市,是太原的商业中心。</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桥头街。</h3> <h3>图为民国时期太原府,春节庙会背棍表演,有很多围观看热闹者。</h3> <h3>图为清末时期太原城内煤场。</h3> <h3>图为晚清时期太原拉煤人。</h3> <h3>图为民国时期山西典型的土窑洞。</h3> <h3>图为晚清时期的忻州府,南门城楼。</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忻州府城。</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忻州府文庙大成殿。</h3> <h3>图为民国时期忻州城外洋教堂。</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忻州府北大街。</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代县县城。</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代县南门街</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繁峙县俄口村</h3> <h3>民国初期的代县城,边靖楼。</h3> <h3>图为民国时期定襄县城。</h3> <h3>图为晚清时期的五台山,显通寺。</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忻州府街景。</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五台县城。</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五台山显通寺大殿。</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五台山舍利(大白)塔。</h3> <h3>图为民国初年的浑源县城。</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保德县城。</h3> <h3>图为晚清时期,山西境内的雁门关,从图中看去,道路旁的房屋显得十分的破烂。</h3> <h3>图为清末,山西北部雁门关。</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大同市城。</h3> <h3>图为晚清时的大同府,九龙壁,现仍保存完好。</h3> <h3>图为晚清时运货马队途经大同府。</h3> <h3>图为晚清时的大同府的城墙,看起来很壮观,不过原城墙全拆了,现在有部分复建。</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大同府云岗,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府西郊30华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h3> <h3>图为晚清时期的大同府鼓楼</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朔县城内。</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宁武城内。</h3> <h3>图为晚清时期,山西韩侯岭山脚下的关帝庙,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条道路是用石子铺成,几乎没有人在此通过,显的十分的荒凉。</h3> <h3>图为1907年时的平阳府(临汾)尧庙。 平阳府,今为临汾,运城两地级市辖境</h3> <h3>图为民国初年的临汾城。</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临汾城内</h3> <h3>图为晚清时的晋南绛州城墙</h3> <h3>图为民初山西吉县县城。</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榆次城门。</h3> <h3>图为清末民初晋中庙会戏台,山西地方戏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主要由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等,深受当地百姓喜爱。</h3> <h3>图为民国时期太谷县,私立铭贤学堂,始建于1907年,后发展为私立铭贤农工专科学校、私立铭贤学院。</h3> <h3>图为铭贤学院是在铭贤学校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1951年秋,铭贤学院在院系调整中被撤销,并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山西农学院(现山西农业大学)。<br></h3> <h3>图为民国时期,太谷县,城内。</h3> <h3>图为民国初年的盂县县城。</h3> <h3>图为美国基督教华北公理会创办的教会医院(现为汾阳医院),是山西最早的西医院,创建于1916年。</h3> <h3>图为民国时期,孝义县,日本侵略者在县城中阳楼旁耀武扬威的老照片。</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介休县北门街</h3> <h3>图为民国时期介休城内。</h3> <h3>图为清末民初的平遥县拱门。</h3> <h3>图为晚清时期山西灵石县汾河旁的场景,汾河旁边的道路泥泞不堪,过往的车子留下了深深的印痕。</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文水县城墙。</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洪洞县大槐树迁民处。</h3> <h3>图为晚清时期,山西洪洞县城南的小桥,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桥下的河水几乎干涸,十分的萧条,有一个男子在桥上走过。</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古运城城门,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置运城。</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蒲州城。</h3> <h3>图为民国时期运城,运城历史悠久,因境内盐池产盐,成为盐运之城而得名,古称河东。,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便建都于此,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后稷稼穑,嫘祖养蚕,黄帝战蚩尤这些传说都发生在这里。</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运城城内。</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解县关帝庙。</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运城盐池。</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运城盐湖,运城古称河东,因“盐运之城”得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运盐工,肩负200余斤。</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运城西门外的河流和城墙。</h3> <h3>民国初年的运城街肆商铺,图面比较热闹。</h3> <h3>民国时期的同蒲铁路。</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临汾乔李村西万。</h3> <h3>图为民国时期山西晋城县城。</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晋城城内</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晋城城内。</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左权县城。</h3> <h3>图为民国时期坐骡轿回家的少妇穿越太谷-太原间铁路线。</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娘子关。</h3> <h3>八百里太行在这里崛起,五千年文明在这里沉淀,波澜壮阔的黄河流经许多省份,却把魂留在了山西。<br></h3><h3>看中国历史,有一句流行的经典话: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山西!百年山西是什么模样,这组老照片有很好的介绍与诠释。山西,就这样历经了五千年,沉淀了一种大气与诗意,一种朴素的力量让人为之动容。</h3><h3>(收集整理,版权属于原作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