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兑现的诺言――回忆我的母亲

小草

<h3>前引: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就要到了,谨以此文献给天堂里的母亲,祝她在哪里一切安好。</h3><h3> </h3> <h3>  时光如梭,流年似水,一晃母亲离世已经十四年了。母亲虽然离世多年,但母爱的无微不至,以及我和母亲一起生活过的点点滴滴使我终生难忘,很多事情经过岁月的沉淀,已经深深的刻在我的记忆里,时时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其中最使我难以忘却的是我对母亲许下的诺言,因为当年母亲的突然离世再也无法兑现,因此成为我终生遗憾,至今难以释怀。</h3><h3> 上世纪四十年代,母亲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母亲家里姊妹众多,母亲排行老二。那个年代,由于每个家庭孩子普遍较多,带孩子的重任基本都是落到大点的孩子身上。因此小时候母亲带弟弟妹妹,一直没有机会读书。到十几岁时,正处花季年龄的母亲,本应享受人生最美的时光,但迫于生计,母亲却跟着大人们开始外出从事艰苦的劳动。据母亲讲,那时候她炼过钢铁,修过水库。由于饥饿,她吃过草根,甚至树皮,反正什么苦都吃过。但正是有了苦难的人生经历,才淬炼了母亲坚韧的意志,不屈的性格,也练就了母亲勤劳朴实的作风。而母亲的这些优良的作风,同样也毫不保留的传给我们,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h3> <h3>  由于所处的时代,成年后的母亲和当时大多数的农村妇女一样,婚姻一般都没有经历过你情我愿的爱情。而是经人介绍后,母亲二十岁就嫁给了当时还相互陌生的父亲,一生孕育了我们姊妹四人。由于父亲在家里孩子中是老大,家中上有年迈的我的爷爷奶奶,下有未成年的四个我的叔叔姑姑。长兄如父,作为长子的父亲要在外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以此获得一家人的生活必需。母亲作为长媳自然而然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每日除了地里辛苦劳作,回家后还要挑水、劈柴、扫地、做饭。据母亲讲,那时她基本都是晚上家里睡得最迟的一个,早上又是家里起的最早的一个。由于是包办婚姻,母亲和父亲感情上一直存在着隔阂,平时缺乏交流,再加沉重的生活负担,母亲一生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没有获得应有的幸福。</h3><h3> 母亲没有文化,因此她希望我们姊妹四人都能够读书识字,将来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要重蹈她人生的轨迹。但由于生活的压力和所处的年代,哥哥姐姐都没有读完小学就相继辍学,成为劳动者中的一员。只有我一直在坚持读书,因此我也就成为了母亲最大的希望。小时候母亲常常对我说:“你要好好读书,以后生活好了我还要靠你过好日子呢。”每当我听到母亲的这句话,我望着母亲日渐苍老的脸庞,我斩钉截铁的回答:“一定会的,等我工作了,买了楼房,我就接你到城里去住,过好日子。”这是我对母亲许下的诺言,没想到也正是因为这句诺言,使我背负了一生的愧疚。</h3> <h3>  虽然有母亲的大力支持,但我的读书经历也并不是一帆风顺,时常遭遇经济上的困难。有好几次因为学费、生活费短缺而面临辍学,但都是因为母亲的坚持,我才最终没有放弃,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从而成为姊妹四人中最有出息的一个,也是母亲此生最大的骄傲。</h3><h3> 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第二天就要开学了,但我的学费还差五十元。母亲找邻居们借了一圈,几乎没有借到一分钱。其实相邻们跟前能借的早就借过了,旧账还未还清。亲戚朋友都躲得远远的,最害怕向他们张口借钱。此时我正真体会到“人穷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句话的含义。看到母亲急的团团转,鬓角由于生活的操劳过早催生出的根根银发,原本挺拔的身姿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有些弯曲,我心里特别难过。我告诉母亲,要不就算了,我不想读书了。母亲气得使劲瞪了我一眼。“好好读书,钱我想办法,你忘了我还指望你过好日子呢”,说完话后母亲顶着正午的烈日出门了。到天黑的时候母亲才回来,手里攥着五十块钱塞到我的手里。接过钱的那一刻,我的眼里浸满了泪水。五十元的纸币被母亲手心中的汗水已经浸湿。我清楚,这五十元钱肯定来之不易。后来我听别人说,当时母亲出门后找了几户人去借钱,但都没有借到,母亲就到村主任跟前去借钱。因为母亲是村上的妇联主任,每年工资是五十元钱。但这个钱是年底才发,现在才八月啊。母亲让村主任提前支付,说孩子上学急用。村主任不肯支付,说这样是违规。母亲就跟着村主任,村主任走哪里母亲就跟到哪里,最后一直跟到村主任家里,村主任实在耗不过母亲,就把工资给提前支付了。我能想象到,母亲从不轻易低头的人,为了这五十元钱,放下自己的尊严,在村主任跟前死缠硬磨的情景。在烈日下,汗流浃背跟着村主任到处转的情景。</h3> <h3>  我们都说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母亲为了儿女,可以付出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也绝不推辞。但我们做儿女的往往忽略了这种爱,小时候只知道在父母跟前撒娇打泼,长大后厌烦父母的唠唠叨叨。当父母老的时候,我们又开始嫌弃父母是累赘。但等到我们为人父母,为了自己的儿女而悉心呵护时,才能真正体会到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是多么的不容易。子欲孝而亲不待,往往当我们体会到这种感受想着为父母做点什么的时候,父母可能已经离我们而去。戏如人生,但人生毕竟于戏不同,因为戏演错了我们可以重演,但人生却不可以。因此有些事情过去就永远成为过去,只能成为一种遗憾。</h3><h3> 记得2005年9月的一天,再过几天就是传统节日中秋节了。由于工作原因我不能在中秋节时回家和父母团聚,因此提前买好水果利用下班时间给父母送去。但家里门锁着,我站在门口等待父母回家。当时太阳快要下山,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卷起地上的沙土漫天飞舞,耀眼的闪电伴着阵阵沉闷的雷声使人觉得有些心惊胆战。我正焦急的等待时,母亲肩上背着一编制袋新摘的玉米棒,迈着蹒跚的脚步吃力的向我走来。母亲佝偻的身子,黝黑的皮肤,满脸的皱纹,头上裹着一方蓝色的头巾,额角漏出的雪白头发被大风吹的乱七八糟,因为汗水的浸湿紧紧的贴在母亲布满皱纹的额头上。朱自清先生一篇父亲的背影文章,曾经使多少读者看的潸然泪下,母亲当时的样子同样是我泪眼模糊。到家后,我赶快给母亲拿出我买的水果让母亲吃,母亲却执意要给我去炒土豆丝。炒土豆丝是多少年来我一直最爱吃的一道菜,也是母亲生前在我每次回家、离家时,不管多晚母亲都给我必做的一道菜。但当时我看母亲劳累的样子,我谎称自己已经吃了,让母亲坐下来休息一下。母亲坐下后,就开始絮絮叨叨给我讲一些家庭矛盾,母亲边说边擦着眼泪。在家待了约半个小时后,我以天马上要下雨为借口,打断了母亲的话。其实主要是我烦母亲的唠叨,因为家庭矛盾无法解决,但听着让人特别堵心,然后我向母亲道别后匆匆离开了家。母亲站在屋后的路口,向我挥手告别。我走了很远,当我停下车回头看时,借着闪电的亮光,我清晰的看见夜幕下母亲弯曲的身影仍然矗立在哪里。我知道年迈的母亲眼睛不好使,这个距离就是白天她也无法看清我,再不要说是夜晚了。此时我有些后悔,怎么就没有和母亲多待一会,把她的话听完。虽然我清楚母亲唠叨起来可能一天、甚至两天也说不完,但哪怕听上一个小时也行,让她尽量把内心积压的情绪释放一下,但当时理性还是没有留住我匆忙的脚步。</h3> <h3>  这次我离开母亲没几天,就得到了母亲突发脑溢血病危的消息。再次见到母亲时她已经静静的躺在病床上,大脑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我握着母亲粗糙的手,这双历经磨难,抚养我们成长的手,手背留着劳动时留下的片片疤痕,手心因为过于粗糙形成横七竖八的裂纹。这双手在我小的时候曾经紧紧的把我握抱在怀里,怕风吹,怕雨淋;这双手曾经在我我跌倒后不止一次的把我扶起,无比疼爱的将身上的尘土轻轻拍干净;这双手曾经不管是半夜三更,只要我回家都能做我最爱吃的饭菜;这双手曾经在昏暗的油灯下,熬夜给我一针一线缝补衣服......就是这么一双手,我长大后居然再也没有握过。我不止一次的哭喊着让母亲睁开眼睛看看我,和我说说话,哪怕是一句也行。此时此刻,我多想母亲能够举起手抚摸一下我的额头,我多想母亲能够坐起来没完没了的唠叨,哪怕是三天三夜我都愿意耐心的听下去。可这一切都不可能了,母亲再也不能回答我的任何话语,永远的离开了我。</h3><h3> 其实论条件我对母亲的诺言应该早就应该实现,那时我已经买了房、成了家。我曾经给母亲提及此事,但母亲用已经住惯了老家的平房不习惯楼房的言语进行推辞,我清楚这是母亲怕打扰我的生活而给我的托词。但我也以此借口给自己找理由,想着再等几年,等母亲年龄再大些行动不便时再接来也不迟。但我万万没想到,最后一次见母亲时她还能背得动一袋玉米棒子,我本以为母亲身体还好,但生命尽如此的脆弱,再也没有给我任何机会让我来实现自己的诺言。</h3> <h3>  现在母亲虽然过世多年,但至今我每次回家乡,当车快到时,我不由自主都要朝老房屋后远远的望几眼。虽然那里什么都没有,但在我的心里,母亲永远矗立在那里。母亲黝黑的皮肤,深深的皱纹,花白的头发,佝偻的身躯,头上裹着一方蓝色的头巾站在哪里,正翘首等待我的归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