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富与嫌贫

阳光(杨德振)

<h3>  在春和景明、桃红李白的季节,我回到了梦牵魂萦的大别山老家。亲眼见证了革命老区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山河秀丽,万木峥嵘,阡陌交通,车流不息......真正是村村通公路,家家建新楼,户户有盈余,人人露笑脸,深感党中央扶贫攻坚的惠民春风已吹进大别山纵横交错的千沟万壑和田间地垄。同广大城市和多数市民一样,广大的乡亲吃得好、穿得暖,大部分农民靠勤劳耕种、辛苦打工已摘掉了“贫穷帽”,生活舒适,幸福绵长,过上了小康生活,令人欣喜和骄傲!一张高铁票,不仅纾解了我牵肠挂肚的无限乡愁,还让我采撷和捕捉到了时代巨变中乡村跳跃的火焰和铿锵的足音,这该是一种多么丰盈的收获和喜悦的见证与体验啊!</h3> <h3>  欣喜与惊叹之余,也有忧思迸发和顾虑重重。在物质相对富盈富足的今天,农村有少数人像城市里的个别少数人一样,灵魂的脚步远远跟不上物质富庶的身影,掉队一大截;具体体现在精神困顿、迷惘、坍塌、思想守旧、蜕化乃至“重新积贫”上,具体表现在利己思想严重,利他精神缺失,对正义善举冷漠无视、不屑一顾,对良好公德家风疏于传承抑或是非不分、放纵成恶、不闻不管。尤其可怕的是一些人在骨子里隐形的或有形的流淌着两种黑色的血汁:“仇富”和“嫌贫”,这两种东西犹如“东邪西毒”,正在侵蚀和吞噬着千百年来农民固有的淳朴善良本性,污染他们的纯洁心灵,特别让人震惊和不安!故在讴歌与赞美山区、老区农民勤劳耕作的同时,我也想擦拭和帮忙消除掉他们身上以及思想、精神上的尘埃和沾染上的“毒气”、“戾气”、“霉味”,“吸”出和挤出“毒汁”,恢复本该拥有的健康和幸福。</h3> <h3>  “仇富”,本是大城市中个别市民“红眼病”发作的一种病症征兆,特征就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或比自己过得好,若如此,就会起妒忌、仇视之心或产生恨意。没想到,这几年这种“病症”蔓延到了农村的山野林间、田埂地头。一些人看见村里有人比自己富裕或生活惬意些,便“触景生情”、嫉妒眼红。以前大家都受穷的时候,尚能亲密相处,而一旦别人跑到了致富的前头,便“羡慕、嫉妒、恨”;表现在:轻者要么不理人家,要么在背后说别人风凉话、坏话和诅咒的话;重则“使绊子”、搞“亲戚串联”,孤立富有者,企图形成“孤岛效应”,让富有者“富得难受”或“富得整日受人冷眼”、“没意思”,让富者并不能因为富起来了就可以好好享受幸福的舒适快乐生活 ,而在精神上依然要面对沉重而无趣的“围剿”和“孤立”甚至“难受”。这就是这些人的原始动机和待人逻辑。</h3> <h3>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你如果富裕了,我得不到你任何好处或沾不到你任何光,那“仇富”就会成为思维惯性的必然反应和人性劣根的最终选择。在这种非正常心理驱动下,一些人巴不得富有者家庭生点变故、惹点灾祸、发生点事故,被打回“原型”或重新回到“同水平线”上,因而在人性的潜意识里实现自己的“幸灾乐祸”和“幸福满足”;假如富有者家庭真有坏事发生,他们便彻底达到了心理平衡和泄愤、仇视目的,自私地“收割”着自己的“幸福感”,有时候甚至还喜形于色,口念“报应”,完全丧失了悲天悯人的淳朴本性和道德良知。</h3><h3>分析“仇富”这些人的心理成因和行为轨迹,不难看出,这其实就是几千年来“小农封闭意识”在当今形势下的发酵和翻版,是自私和利己的人性劣根性在新时代的放大和出笼,到头来只会造成民德不怙、民风凋敝、民俗疏离、伦理浑浊、亲情淡薄、家庭不幸福、社会不安宁。所以,全社会应引起重视,大力鞭挞和祛除这种“仇富”现象。</h3> <h3>  再说“嫌贫”。富裕了有人眼红嫉妒,这好理解。穷了,有人嫌弃,这颇为不好理解。有人说:我穷,关你什么事?!我丢脸也是丢自己脸,又不丢你的脸?!碍你什么事?!话虽如此,但是,贫穷是一个人外征体现,是社会等级中经济状态最低等的一个直观衡量与描述词汇,也是一个家庭经济容量与程度叙说的最直观说法;虽然贫穷的成因千差万别,但毕竟贫穷并不是什么“理直气壮”或“大放异彩”的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到处是机会,到处都是赚钱的途径,只要勤劳一点,吃苦一点,多种田、多养鱼、多种树,或外出务工,不管做什么,都可以摘掉贫穷的帽子。而你还在受“贫困”的奚落和嘲笑、困扰,这的确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被人“嫌弃”也多少有些不值得同情甚至可以理解的成分。如果能引起反思,重新起步,勤劳加苦干,致富路上一定有你紧随,就一定能改变人们嫌弃的看法,真正达到习总书记最近提出的“两不愁目标”:不愁吃、不愁穿。这是就个人视角而言的一种说法。</h3><h3> 从另外一个视角而言,人们不应有“嫌贫”的“嗜好”和“偏爱”、“习惯”。任何人的“贫穷”都只是暂时的,只是那个人、那个家庭在那个时点上的一种经济容量与形式的一种浅显呈现和大概估判而已,一个人不可能永远贫穷下去;古人说:“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就说明星移斗转、世事更迭、穷富交替是一种必然规律。你眼下的富,如果不精进,可能是将来贫穷的引线。他眼下的穷,如果反思调整,可能是将来富有的铺垫、转折和起点,所以,任何人不要嫌弃别人贫穷,不要成为“狗眼看人低”的那类人;尤其是嫌弃亲戚们贫穷,不愿与穷亲戚们来往和走动,这种现象在时下的农村很普遍。要知道,亲戚就算再穷,也有血脉相连的伦理亲情,任何时候都无法割舍和更改,只有帮扶他们走出贫穷与困境,才算对得起血浓于水的亲情与恩情。</h3> <h3>  嫌贫的事例很多,成因也很复杂,但最大的成因还是个人的品性有问题,格局太小,自利思想放大,心胸狭隘,眼光太短,看不到世界其大,贫富转换蕴藏之中。所谓世态炎凉,很多时候都是在嫌贫爱富的观念与行为中叠加出的一种后天感知感觉,也是一些人势利、自私、自利开挖的一个“道德低畦”,留给人情与民俗中的是一道刺眼的“伤疤”和难于愈合的“疽口”。</h3><h3> 有人仇富,有人嫌贫,还有人既仇富又嫌贫;无论哪一种,都会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心情和“幸福指数。”“仇富”情结要不得,“嫌贫”心思也要不得,如果两者联结在一起,则更是害莫大焉!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它们都是我们精神的“短板”,思想的“痼疾”,不仅是人性卑劣与丑陋的见证,还是我们个人的“劣等情绪”的堆积与贮存,让人思想浑浊,精神萎缩又猥亵。就像劣币容易驱逐良币一样,仇富与嫌贫留下的只能是人人自痛、个个自危,大家都容易愤世嫉俗,互害互堵,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和企图得到“一枝独放”的舒畅与舒展。</h3> <h3>  因此,我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市县在加大农村精准扶贫的同时,既要强调经济发展和物质文明建设,更要加大和突出精神文明的建设,努力引导农民树立正确、健康的富裕观、幸福观;可以通过以办夜校的形式,定期定向普训广大农民,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正确的义利观,让他(她)们的灵魂和思想跟上时代富足、铿锵的脚步,精神充实而高洁,思想单纯而清澈,灵魂挺拔而清晰,这样才算是达到了真正的脱贫和致富。</h3><h3> </h3><h3> </h3><h3> 2019年5月5日</h3><h3> (原创作者:杨德振,笔名阳光,广东作家,酒店高层管理者,心智研究专家,已出版著作七部,编导微电影两部。书籍网上有售,各大院校图书馆有收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