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行(二)

山澗聽溪

<p>武侯祠</p><p>&nbsp; &nbsp; &nbsp; &nbsp; 武侯祠(汉昭烈庙)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br>&nbsp; &nbsp; &nbsp; &nbsp; 1961年国务院公布武侯祠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评选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武侯祠现占地15万平方米,由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以及锦里民俗区(锦里)三部分组成,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p> <h3>锦里</h3><h3>&nbsp; &nbsp; &nbsp; &nbsp; 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今天的锦里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三国文化和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br>&nbsp; &nbsp; &nbsp; &nbsp;锦里即锦官城。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宫也。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后即以锦里为成都之代称。如(唐)李商隐《筹笔驿》: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br>&nbsp; &nbsp; &nbsp; &nbsp; 锦里,可以说是成都人的生活方式。</h3> <h3>刘湘陵墓</h3><h3>&nbsp; &nbsp; &nbsp; &nbsp;刘湘(1888年7月1日-1938年),谱名元勋,字甫澄,法号玉宪,四川成都大邑人,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四川省主席。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br>&nbsp; &nbsp; &nbsp; &nbsp; 1921年7月,被推为四川各军总司令兼省长。1929年,重庆大学成立,其为第一任校长,并且为重庆大学发展做出很大贡献。1935年2月,出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卢沟桥事变爆发的第二天,刘湘即电呈蒋介石,同时通电全国,吁请全国总动员,一致抗日。1937年10月15日,刘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任集团军总司令,率领川军带病奔赴抗日前线。在抗战前线吐血病发,于1938年1月20日在汉口去世。死前他留有遗嘱:"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中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h3><h3>&nbsp; &nbsp; &nbsp; &nbsp; 1938年2月,刘湘灵柩移送成都,即将墓址选在成都南郊,以紧邻武侯祠惠陵旁的86000平方米之地作为墓园营建。墓园由建筑专家杨廷宝仿南京中山陵园形式规划设计。墓园内修旌忠门(三阙),立神道碑(碑亭),建纪念亭(多角亭,毁于文革),浇铸刘湘铜像(1949年前后已不存)。其陵墓所在地当时就被辟为"甫澄纪念公园"。<br></h3> <h3><font color="#010101"><p>宽巷子</p><p>&nbsp; &nbsp; &nbsp; &nbsp;&nbsp;宽巷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宽巷子与窄巷子是成都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往昔的缩影,一个记忆深处的符号。当游人伴着夕阳,望着炊烟,走在黄昏中的巷子里,一种久违的老城区市民化生活得场景一一浮现在眼前。</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窄巷子</p><p>&nbsp; &nbsp; &nbsp; &nbsp;&nbsp;改造后的窄巷子展示的是成都的院落文化,以简洁朴素的街面设计突出道路两旁院落的精致,以植物结合建筑的形式,营造出安静的氛围。</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井巷子</p><p>&nbsp; &nbsp; &nbsp; &nbsp;井巷子距离宽巷子只有几步路的距离,但是比起宽巷子,井巷子就要幽静的多,没有宽巷子那么热闹繁华,井巷子以前叫如意胡同,是镶黄旗居住的区域。</p>  说起井巷子名字的由来,据一位曾经在这里长大的老者讲,这条巷子之前有一口大井在道路的正中间,住在这里的人,大部分都是以这口井为生活用水,又因为这条巷子只有半截,所以就称之为井巷子了。</font></h3> <h3>黄龙溪廊桥(由于受美篇图片数量的限制,我只好放到这儿了)。</h3><h3>&nbsp; &nbsp; &nbsp; 黄龙溪廊桥全长367.57米,桥面宽18米,主拱高达十余米具有5级通航能力,是一座单跨达到95米的拱桥。桥上修建的风雨廊式古建筑,都是具有古典韵味的“穿逗式”的木结构,色调与黄龙溪古镇整体色彩一致。既方便了两岸的百姓出行,也为古镇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