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宋代文房器,青白瓷:瓷龟砚与水注

紫雲主人

<h3>水注有些小巧可爱的文房用具除了实用功能外,更是一件值得玩赏的艺术品,为清雅的书桌平添了几分生气,这件宋代水注坚挺而阳刚。</h3> <h3><br>宋代是一个以“文”治国、重文轻武的时代。景德镇青白瓷淋漓尽致的将中国文人精神体现出来,既有对人工美和内在美结合的重视,又有道家追求朴素自然的质地美和意境,从而推动了社会文化的繁华。</h3> <h3>宋代景德镇窑主要瓷器品种是青白瓷,所谓青白瓷,就是那种胎质洁白细腻,硬度高,透光性强,釉面清脆,如玉般温润的瓷器。江西景德镇窑,是宋代重要的的窑口之一。在陶瓷原料的选择上,造型与装饰手法上和工艺的制作上,都有较高的水平,其中以青白瓷最为突出。景德镇的青白瓷瓷质透薄,器形挺拔有神,纹饰丰富多样,釉面晶莹如玉,风格光致貌美,满足了当时上层社会和文人雅士的喜爱,随后景德镇青白瓷,便赢得可与玉器媲美的赞誉。宋代蒋祈在《陶记》中:“景德陶,昔三百余做。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处,皆有‘饶玉’之称。其视真定红磁,龙泉青秘,相竞奇矣”;南宋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到:“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小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良初透”。文中提到的“玉枕”并不是由玉器制成的,而是当时世面上较为普遍的“瓷枕”,能烧制出像玉一样的瓷质枕头,指的就是景德镇烧造的色质如玉的青白瓷枕。由此也说明了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和龙泉青瓷齐名,宋代景德镇所烧制的青白瓷,被世人称之为“饶玉”等。</h3> <h3>在宋元时期,当时人们将青白釉系的品种,称作“青白瓷”,这在古代文章中有可以求证。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素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 又如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中:“宋定白而不莹,其莹者罩青也”。南宋的蒋祈在《陶记》中写到:“若夫浙之东西,器尚黄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也;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在这段记述中,蒋祈不仅将其称为青白瓷,而且还指出景德镇就是青白瓷的原产地。到了元代和明代,釉下彩和釉上彩兴盛起来,其他单色釉瓷器取代了青白瓷的地位,但是“青白瓷”的称呼仍然继续在沿用。到了清代,青白瓷有新称呼,由于青白瓷釉色温润雅致,透光度好的特点,人们故改称“影青瓷”;也有人认为青白瓷胎质轻薄,釉色青中泛白,故称为“罩青”。刘子芬《竹园陶说》中:“影青固甚薄之瓷也,乃有瓷质颇厚仅能一面影出青色雕花者,乃则名为隐青”;总之 ,不论是“影青瓷”也好、 “罩青瓷” 和“映青瓷”等称呼也罢,都是指的景德镇青白瓷,其在本质上是没有任何变化的。<br></h3> <h3>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是在五代制瓷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的结果,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当代陶瓷考古专家的调查与研究充分表明了这一点。“追溯景德镇宋代青白瓷发展的渊源,它的制作工艺并非偶然发生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由偶然到必然,由不成熟向逐渐成熟的漫长发展历程。在景德镇地区晚唐至五代之际窑业遗址上,从遗留的青釉瓷和白瓷中,可看出青白瓷釉的端倪。一些白瓷在煅烧时,垂流痕呈青绿色,玻璃质很强。这与北宋中、晚期较成熟的青白釉质是一脉相承。由此可见,在晚唐、五代之际景德镇青白釉瓷已经初具雏形”。</h3> <h3>五代时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色青灰,白瓷洁白,产品以盘、碗为主,文房器罕见</h3> <h3>历史长河中,出现过陶龟砚,澄泥龟砚,石龟砚,而瓷龟砚从未出现过(此件除外,还有原配水注),所以更加弥足珍贵<br></h3> <h3>这件宋代瓷龟砚与瓷水注说来也巧,十几年前有过一面之缘,却由于某些原因擦肩而过无缘购得,失去机会此物就此消失了踪迹,悔之晚以……没曾想到今年却相遇在微友圈,又有缘购得,乐的我不要不要,真所谓物有物主,一切一个缘字啊。当我高兴之余,把此砚从拍细图,<br>我发图到朋友圈,有人说看中我水注,要单独买水注。有人说看中我龟砚,要单独买龟砚。1千的多年都没分开,还能在我手里把它俩分开了,难道我这么多年白玩了~<br>我统一回复两字,自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