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Cretaceous National Geological Park),坐落于有“中国恐龙之乡”美誉的山东莱阳,在这里挖掘了新中国第一具恐龙化石——棘鼻青岛龙,并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恐龙化石与恐龙蛋化石,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莱阳也是是中国少数几个“龙蛋共生”的地方。
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是胶东地区唯一的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以白垩纪地球演化历史为主线,以白垩纪标准地层剖面、恐龙及恐龙蛋化石、莱阳生物群遗迹为特色,涵盖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等多种地质遗迹的综合性地质公园。
2017年在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发掘命名了属于鸭嘴龙科栉龙亚科一新属种——杨氏莱阳龙,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发掘众多属种恐龙化石,也因此被誉为“世界古生物学的奇迹”。<br></h3> <h3>是不是很兴奋呢!</h3> <h3>走进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就仿佛打开了中国白垩纪的历史。这里记录了1.4亿年到6500万年前的那段辉煌壮丽的地质演化史,那完整的棘鼻青岛龙骨架,多种的恐龙蛋化石,小巧的鹦鹉嘴龙化石、惟妙惟肖的昆虫化石、游姿万千的狼鳍鱼。</h3> <h3>【探秘恐龙博物馆】</h3><h3><br></h3><h3>让孩子们了解莱阳亿万年的地质变迁以及莱阳恐龙发现的辉煌历史</h3><h3><br></h3><h3>1.莱阳白垩纪地质、地貌及在这里生活的恐龙。<br></h3><h3>2.莱阳的辉煌历史。</h3><h3>3.地球演化及生命进化的过程。</h3><h3><br></h3> <h3>镇馆之宝---棘鼻青岛龙</h3><h3>棘鼻青岛龙是一种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其化石被发现于中国山东省莱阳市的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内,是我国发现的最著名的有顶饰的鸭嘴龙化石,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完整的恐龙化石,现有标本保存于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内与中国古生物博物馆。</h3><h3>棘鼻青岛龙化石所处的地层的时代为白垩纪晚期。它的身长为6.62米,身高4.9米,坐骨末端呈足状扩大,肠骨上部隆起,在荐椎腹侧中间有明显的直棱,后面成沟状,顶饰实际上是在相当靠后的鼻骨上长着的一条带棱的棒状棘,很像独角兽的角,从两眼之间直直地向前伸出,估计它活着时体重为6-7吨左右,但脑子很小,仅有200~300克重,活体重约7吨,它不善于奔跑,又缺乏自卫武器,只适合在淡水湖泊生存。</h3> <h3>棘鼻青岛龙的命名:</h3><h3>对于杨钟健以“青岛龙”命名在莱阳发现的恐龙的原因,杨钟健的弟</h3><h3>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董枝明教授,解释说:“当时杨教授发掘大本营就在青岛,在三个多月的发掘过程中,杨教授经常奔波在青岛与莱阳之间,他的一些研究工作则是放在青岛做的,展览也放在了青岛”,而且当时山东大学所在地也在青岛,杨钟健念周明镇博士等人首发之功,诸多因素使杨钟健将“莱阳龙”命名为“青岛龙”。</h3><h3>1950年春季,周明镇博士指导山东大学地矿系学生在莱阳吕格庄金岗口村将军顶与金岗口进行野外地质训练时,意外发掘到骨骼与蛋化石。1951年,中国古生物学奠基人、恐龙研究之父杨钟健与地质学者到莱阳和山东大学地质系合作,终于发掘出中国第一具最早、最完整的棘鼻恐龙化石骨架,他将其命名为“青岛龙”(“青岛龙”头上有荆鼻,所以又称为“青岛荆鼻龙”)。1958年,北京自然博物馆考古人员,在莱阳金刚口村西沟又发现一条完整的“青岛龙”骨架。</h3> <h3>杨氏莱阳龙:</h3><h3>杨氏莱阳龙区别于谭氏龙代表的鸭嘴龙超科基干类群成员,具有进步的鸭嘴龙科的特征;同时,杨氏莱阳龙又不同于以青岛龙为代表的具有头饰的赖氏龙亚科成员,而具有明显的栉龙亚科特征。此外,杨氏莱阳龙还具有一些区别于其他栉龙亚科成员的特征,如鼻骨背缘平直,外侧有一窄嵴;上颌骨齿主嵴偏后;上隅骨后关节骨突向外侧弯转;眼眶宽于下颞颥孔等。</h3><h3><br></h3> <h3>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员团队与山东莱阳市政府合作,在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内进行了连续的野外科学考察,在莱阳南郊的吕格庄镇金岗口村附近的1、2号地点上白垩统王氏群地层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在2号地点已发现5层连续分布的恐龙等脊椎动物化石富集层,抢救性采集了大量以恐龙为主的脊椎动物化石,取得一些重要发现和研究进展,比如新材料的发现和对青岛龙头饰的再研究等。汪筱林及其博士研究生张嘉良等对部分鸭嘴龙类头骨新材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述和对比研究,命名了属于鸭嘴龙科栉龙亚科一新属种——杨氏莱阳龙(Laiyangosaurus youngi),种名献给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院士,以纪念杨钟健诞辰120周年及他对莱阳恐龙化石研究的重要贡献。</h3> <h3>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又名毛象(长毛象),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之一,在陆地上生存过的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其中草原猛犸象体重可达12吨。它是冰川世纪的一个庞然大物。</h3><h3>猛犸象身高体壮,有粗壮的腿,脚生四趾,头大。其中,母象的象牙普遍在1米5至2米。而公的猛犸象象牙平均长达2米2至2米5。个别的可以接近甚至超过3米。它身上披着金、红棕、灰褐色的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厚度最厚可达9厘米 。</h3> <h3>1.了解“龙之角”的含义。</h3><h3>2.了解王氏群的的地质、地貌及形成原因。</h3><h3>3.了解峡谷内部风蚀洞、泥石流坍塌现场等地质奇观的形成原因。</h3><h3>在恐龙峡谷见证白垩变迁,感受白垩沧桑,让我们一起在这里探索一亿多年前的故事吧。</h3> <h3></h3><h3>穿越恐龙峡谷:</h3><h3>徒步穿越一亿多年前的恐龙峡谷,欣赏丹霞地貌,找寻风蚀洞、五彩石、泥石流坍塌现场背后的故事,变身小探险家,一起去探索白垩纪地层的奥秘,感受大自然作为最世间最伟大的雕刻师的神秘力量</h3> <h3>【解救鹦鹉嘴龙】</h3><h3>1.变身化石挖掘小能手,模拟科考队员工作。</h3><h3>2.学会鹦鹉嘴龙的组装,明白鹦鹉嘴龙骨骼构成。</h3><h3>孩子们要通过手中的探测仪器,开始解救封印在园内各处的鹦鹉嘴龙化石,模拟科考队员,将骨架一一挖掘出后,拼装成架</h3><h3><br></h3> <h3>1.通过化石挖掘,寻找其中的乐趣。将知识储备上升到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对科研科考的兴趣。真正让化石“活”起来。</h3><h3>2.培养队员竞争意识,同时也加强队员团队意识,明白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h3><h3><br></h3> <h3>吃午餐啦</h3> <h3>夜宿博物馆,感受神秘的博物馆奇妙夜。</h3><h3>活动开始之前<b>由带队老师讲解帐篷搭建的方法,</b>小伙伴们可自由结成对,帐篷为三人帐,在博物馆提供的活动场地里选择帐篷的搭建位置。</h3> <h3>我们与恐龙共眠,在亲自搭建帐篷与史前霸主在梦中相遇,听它们诉说亿万年前的洪荒世界是多么壮丽,亲身感受这些庞然大物们散发出的神秘力量。</h3> <h3>都是帐篷小能手啊!</h3> <h3>收拾自己的行李</h3> <h3>领取笔和任务卡,在规定时间内,寻找馆内介绍内容,完成任务卡上的试题。</h3> <h3>莱阳恐龙之最:</h3><h3>1.我国学者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1923年);</h3><h3>2.我国学者最早发现恐龙蛋化石的地方(1950年);</h3><h3>3.我国学者最早发现翼龙化石的地方(1951年);</h3><h3>4.我国学者最早发现并开展古昆虫研究的地方(1923年);</h3><h3>5.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具完整恐龙骨架—棘鼻青岛龙诞生的地方(1952年);</h3><h3>6.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诞生地(1984年);</h3><h3>7.目前国际公认的恐龙蛋化石分类方法是基于对莱阳恐龙蛋化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1979年);</h3><h3>8.独一无二的平原恐龙峡谷。</h3><h3><br></h3> <h3>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地球演化史,了解生物在地球上的演化及进化,了解恐龙为何由鼎盛走向了灭亡,真正地做到“知行合一”。</h3> <h3>探秘南峡谷。这里是莱阳著名的平原恐龙峡谷群,它是典型的王氏群地层。小队员们要在这里寻找散落在峡谷底部的七彩石,幸运的小队员们还有机会找到恐龙蛋碎片哦!</h3> <h3>找到真正的恐龙蛋碎片啦</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和国际树化石林</h3><h3>世界上最大的迁地保存展示的树化石林,整个园区有来自中国、美国、南非、印尼、埃及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树化石近400株。园内自然风光秀丽,假山瀑布、湖泊农田,搭配园内不同质感的植物营造出一个野趣盎然的自然王国。树化石林与周边丹霞风貌的平原恐龙峡谷群相互辉映,显得分外神秘。</h3><h3><br></h3> <h3>分队参与,利用手中的地图,定位地点,完成所有的题目测试和游戏考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找到宝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玛瑙树化石</h3> <h3>【专业化石修复】</h3><h3>1. 认识化石修复用到的科研工具。</h3><h3>2. 记住恐龙骨骼的名字及作用。</h3><h3>3. 了解化石修复的方法及保护措施。</h3><h3><br></h3><h3>进入化石修复室,带上护目镜,穿上科研服,当一次小小科学家。这里是神圣的科学殿堂,小勇士们在这里不仅可以与恐龙化石零距离接触,还可以与中国科学院的化石修复专家面对面,了解化石修复的知识要点,跟着专家老师亲自动手修复恐龙化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