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桥——南京大桥双曲拱桥试验桥

昭瑾若曦

<p><br></p><p><br></p><p>音乐:追梦人</p><p>作者:曾昭华</p><p><br></p><p> 近期由南京电视台拍摄放映的“国家记忆”《 南京长江大桥》五集纪录片,江苏省档案馆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南京长江大桥通车50周年”档案展,向市民和观众透露了一个历史秘密,秦淮河上的文源桥,是南京大桥公路桥双曲拱桥的试验桥。</p><p> 文源桥在夫子庙景区内,位于江南贡院旁,西与文德桥相临、东与平江桥相依。该桥古桥名为“黄公桥”(以纪念明初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取第一的黄观。),是一座木桥,多次重建整修。解放后,因从夫子庙走此桥,可直通白鹭州,又更名为“白鹭桥”。</p><p><br></p> <p>  1965年,江苏省在南京举办了首届建设设计革命化展览。会上展出了无锡县建筑工人创造的新月型双曲拱桥,引起了南京市城建部门的关注。双曲拱桥有两个曲拱,桥的纵向是一个弯曲的拱,而桥面下横向也是一个拱,构成双拱。这样的双向拱可大大提高受力程度。它具有造价低、用料省、施工快、占地少、桥形美、有利于城市规划和立体交通等诸多优点。如把它应用于在建的南京大桥公路“落地桥”建设,不仅是一个创举,还能为大桥增添光彩。于是南京市勘测设计院成立了南京大桥双曲拱桥设计组,在学习外地双曲拱桥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南京市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白鹭桥”。旧桥拆除,建新桥,成为南京大桥双曲拱桥试验桥。该桥由南京市政公司承建,工期半年,于1965年当年建成。后用铁块加压、压力表测试及重型洒水车通过,效果非常满意。这样南京大桥公路“双曲拱桥落地桥”方案,取代了原设计“高填土落地桥”方案,并正式立项。</p> <p>  在1986年夫子庙景区大规模升级改造中,白鹭桥维修出新,桥的栏杆更新为花岗岩栏杆,桥的外立面和路面也用花岗岩砖装饰,十分气派。1997年有学者建言,桥的北岸为儒学及科举文化重地,桥名应与“文德桥”相呼应,故再更名为“文源桥”。</p><p> 在今年元旦小长假的第2天,笔者饶有兴趣地来到夫子庙景区,寻访文源桥。在迎新年的节日气氛中,夫子庙景区游人如织。文源桥上游客川流不息,也有景区的人力二轮车,拉着游客不时在桥上缓行;不少游客占据桥中间两侧的有利地形,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拍照;间隔有画舫从桥孔中穿过。</p><p><br></p> <p>  文源桥是单孔双曲拱桥,桥长近30米、宽4米多。桥的外形与大桥双曲拱桥略有区别,一是桥墩没有露出地面;二是路面与桥拱相对应,呈凸起的弧形坡度;三是没有两孔之间的空腹拱,单拱两边桥体各有三个大小不一相对称的圆洞(以利泄洪)。由于后两点的区别,使文源桥不仅呈曲线美,又显几何之美。毫不夸张地说,文源桥是夫子庙景区一带最精致且最美的小型桥粱。在北岸桥头,立有一块圆形大理石“文源桥”介绍碑,遗撼的是没有写该桥现代建造的时间,更别说它与南京大桥双曲拱桥的渊源了。笔者呼吁有关部门,尽快补上这一缺。毕竟此文源桥不是彼黄公桥,这更是现代南京的骄傲。</p> <h3>谢谢有缘人欣赏</h3><h3>是经过作者的允许发表此文章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