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 | 刘运华</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弯弯的浏阳河</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oyhjfa4"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世纪庄园邱家老屋开荒记</a><br></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pu39syt"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我的漂泊:大围山邱家老屋的流金岁月</a><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h1> 浏阳古属荆州,因县城位于浏水之阳而得名。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析临湘县地始置刘阳县。<br><br>据清《一统志》载:“唐相裴休,曾居浏阳天马山西麓,夜听猿啼,因以名猿啼山,后筑台居之,人称隐相台。”<br><br>元欧阳玄《相台?七律》诗记——<br><br>旧是东南裴相台,绿浠一径绕苍苔;<br>此日城烟人少到,当时公府弃官来;<br>禅床牙笏留花雨,书治蛙声噤鞠灰;<br>泉石至今有神气,山林应解识三台。”<br><br>书治蛙声噤鞠灰,是指传说中裴休深夜读书于此,屋侧池中,青蛙鼓噪不止,裴休恶之,以一墨砚投入水池,则蛙声嘎然而止,水变黑色,遂为后人留下了“哑蛙池”。由此,隐相台和哑蛙池一并成为浏阳八景之一。清同治年间,当地农民抽水修池,墨砚复出。<br><br>1880年,县城陈雨苍重金购此砚,以梓木制盒珍藏。盒盖上刻篆文“哑蛙池遗砚”5字。下刻行书62字,记石砚原委。石砚椭圆形,约手掌大小,质地细腻,显微红色,中雕刻一鸭一荷。此物现存陈氏后裔手中。每到春天,登临相台,见桔、竹郁郁葱葱,桃红李白,田畴锦翠铺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枫浦渔樵是指双枫浦的景色。<br><br>双枫浦位于浏阳城南清渭水之畔,河水从南向北,洋洋洒洒流来,一泓碧水,波光荡漾,缓缓泻入浏阳河。据史载:古代这儿有两株大枫树矗立两岸,挺拔苍莽。在双枫之间,有一座雕栏石桥横跨渭水之上,“小桥流水人家,频添诗情画意”。还曾有过迷人的传说:盛夏之夜,双枫浦南风薰拂,金鲤成群,相互咬尾,溯流而上,其时渔船游弋,灯火点点,趁晚捕捞,再加上礁夫伐木负薪,纷纷嚷嚷,踏月归来,好一副“枫浦渔樵”的画图。<br><br>双枫浦的美景,杜甫在他的暮年举棹游此地时诗兴勃发,留下了《双枫浦?五律》的诗篇—— <br> <br>辍棹青枫浦,双枫旧已摧。<br>自凉衰谢力,不道栋梁材。<br>浪足浮纱帽,皮须截锦台。<br>江边地有主,暂借上天回。”<br><br>洗药桥,相传为唐代药王孙思邈在浏阳洗药炼丹之处的景观。浏阳城东山绵伏小山,因孙思邈曾隐居在此而名孙隐山,该山有升冲观、洗药桥、洗药井、炼丹台等胜迹。而以药桥泉石胜景为最佳。明代浏阳县吏郑序有诗赞叹:<br><br>“孙隐兹山若许年,至今台现尚依然。云间不见烧丹灶,桥下犹流洗药泉。造谒为民祈雨泽,徘徊寓目受山川。穹碑备载飞升事,胜迹由来岂浪传。”<br><br>浏阳城西约15公里神岭一带,三峰鼎峙,葱青入郭,中间有一大湖,曰巨湖,其山也叫巨湖山。巨湖烟雨乃指春夏之交,清晨山顶石烟缭绕,雾入云霄,俨若雨下,变幻万千,周忠信词曰——<br><br>“烟雨暗层峦,西望茫茫,树墟城郭雾中看。气涌潮心肤寸引,酿就轻寒。几缕向空翻,数点飘残,潇湘彭蠡合奇现。疑是南宫传笔意,水墨溪山。”<br><br>中州指今浏阳市浏阳河畔的状元洲,“长约里余,平沙铺锦,绿草如茵。夜色特别迷人,每逢陪月当空,波光映月,江风袭人,故名“中州风月”。<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二</font></h3> 状元洲,顾名思义,是出状元的地方。可是打从朝廷实行科举制度以来,浏阳虽然产生了像汤璹、欧阳玄、刘人熙这样的大师,却始终未出过状元。在某个历史时期,状元洲甚至被作为一个刑场,无数仁人志士被杀害于此,有如北京菜市口,谈状元洲而色变。<br><br>苏维埃时期浏阳第四区主席汤祥端,出生于浏阳一个地主家庭,父亲、叔父都是前清举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陶冶下,他从小养成了好学深思的良好习惯。在长沙岳云中学就读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成返乡,兴办教育,积极投身革命,卖掉家里所有田产,全部交给党组织作为活动经费。1927年马日事变,汤祥端被捕,押往状元洲刑场的途中,街道两旁许多群众驻足观望,他从容不迫,点头微笑,高声吟诵一副自挽联——<br><br>疾恶如仇,几根傲骨横天下;<br>舍生取义,一颗头颅落状元。<br><br>邵振维是一位普通农家的女儿,在卓然高小读书,与开国上将、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学。长沙北乡有青年读书会的学生,每到假期便回来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给偏僻山区带来一股生气,邵振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始接受革命思想,探求真理,成为了共产党人。1926年10月,浏阳召开第一次党代会,她当选为县委委员,次年3月,又被推举为浏阳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县长,年仅19岁。马日事变,邵振维被捕,遭遇酷刑断了双腿,用箩筐抬着上状元洲刑场,沿途不断高呼革命口号。<br><br>在那个非常历史时期,只要吹响杀人号,便有一些野狗从四面八方往状元洲狂奔而来,争抢喝人血。其时,浏阳有两大杀手,也叫屠夫:汤文艳,张梅村,他们究竟杀害过多少人,恐怕连自己都没有一个准确数字。汤文艳看人只看脖子,一次,哥哥走在他前面,忽然说道:“大哥啊,你的脖子好嫩。”<br><br>哥哥一听,吓坏了,赶紧闪开。<br><br>1989年4月,笔者随湖南省政府大型革命历史纪录片《三湘风流》摄制组来到大光仁和洞,拍摄全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跳崖的镜头。我们整整待了一个星期还没有开机。每当架好机器,天上的云雾涌动而来,仰望云遮雾罩的祖师崖,大道尽途便是小道。但见竹木荫蔽,青石垒级,晨光透隙泛辉,此即平浏古道;顺着崎岖小道,攀援至悬崖边,路边有清泉从石缝中泛滥出,三四里处,一根柱石从谷底矗立于峭壁边,高百丈许,与古道相接,就是祖师岩了,悬岩绝壁有裂缝,缝中有小松,至岩端,岩端裂石如牛脊,骑脊可俯瞰山下,清风阵阵从山谷冒出,艳阳播峻峦,彻目百里,逶迤若腾。很难想象,一位芳龄20的姑娘,在这样一个险峻的地方,完成了惊人的一跳,比同样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早13年。<br><br>浏阳这片红色土地上,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多达20余万人。笔者从事党史工作时曾做过一项统计,浏阳的革命烈士,其中有1万5千余人家道殷实,有初中以上学历,2300余人受过高等学历,还有海归、专家教授44人。1988年,我负责编辑了一册《浏阳革命烈士诗抄》,收录了48位革命烈士115首诗词、对联。<br><br>湖南省城长沙烈士公园的宣传画,有一首革命烈士诗抄—— <br><br>牺牲换人间幸福,革命是吾侪生涯。<br>且将点滴血和泪,浇遍天下自由花。<br><br>诗作者浏阳大围山人吴照观,秋收起义三团文书,儿子吴学农,三团战士。父子先后被捕,双双被押赴状元洲刑场,父亲时年41岁,儿子22岁。沿途群众驻足观望,一片唏嘘。<br><br>国民党军进剿苏区,扬言“地翻边、人换种”,许多房屋被付之一炬,一些家庭被斩草除根,平(江)浏(阳)界岭下千顷茫茫森林,过去了近一个世纪,至今荒无人烟。百家坳、阳雀洞、鹿角坪、打铁坳、黎家大屋……等地名深藏着当年鸡犬之声相闻的故事。<br><br>浏阳、平江界岭下打铁坳,莽莽森林,崎岖的羊肠小道联结的几处坡地。苏维埃时期,曾经有一座300余人的兵工厂,分设9个处,能生产多种枪械弹药,源源不断地供应红16军的下属战斗部队,成为红色根据地的坚强堡垒。之后,红军又在这儿建立了被服厂,时任湘鄂赣省苏维埃被服厂厂长的 方会进 烈士(1896-1935, 湖南 省 平江 县人,1935年8月被被俘,后惨遭杀害),曾深入到红16师46团2营4连,对全连93名干部身高、胸围,逐一测量登记,依此归纳制作出特、大、中、小4种型号的衣服和长、短两个型号的棉被,较好地解决了湘鄂赣苏区红军部队统一服装型号的问题。秋8月,叛徒告密,这家被服厂遇袭,大部分牺牲,202人被俘,就义于状元洲,鲜血染红了浏阳河。<br><br>而今,这里已经开辟为有名的榴花洞红色漂流景点,每年夏末秋初,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沿一条盘山公路,蜿蜒纵深至大桥湾水库下的出发点,穿过打铁坳时,便有可能听见樵夫悲苍而粗犷的歌声——<br><br>夜半三更哟盼天明<br> 寒冬腊月哟盼春风<br>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br> 岭上开遍哟映山红<br>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br> 岭上开遍哟映山红<br> 映山红<br> ……<br> <br> <br> <h3><font color="#010101">浏阳是湘鄂赣苏区的中心地带, 1927年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浏阳人丁百万,烈士占总人口十分之一。大围山下一个李姓家庭,堂屋正面墙壁上并排悬挂着5块光荣烈士牌。省苏维埃驻地大光洞有88人烈士墓、相距不远的仁和洞有九十九人烈士墓,单个的烈士墓随处可见,相对集中的则有北正路的老烈士公园,道吾山下的新烈士公园。每年清明时节,无数男女老幼乘车或者步行,为烈士扫墓,仪式比过大年还要隆重。</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h1> 浏阳河源头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天下游客络绎不绝。这里的映山红最为有名。映山红又名红杜鹃,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米处的溪谷及坡顶,多达30余个品种。其中开红花的又名映山红,开粉红色花的叫鹿角杜鹃,开白花的叫猴头杜鹃,开淡紫色的叫红毛杜鹃。杜鹃又名子规,杜牧诗云“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换不回”,诗人赋予映山红以灵魂了。全国有映山红的地方不少,但在如此之高的地方得以观赏,恐怕是独此一处罢。一位叫陈国强的大学生,毅然辞去国企工作,来到大围山,开发一处荒芜了世纪的庄园——邱家老屋。个体开发旅游景点,有如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引起了央视、湖南卫视的关注。<br> <br>清乾年间,浏阳河上游永和段,有一种全世界独一无二“花”,它在山乡僻壤的小河鹅卵石下,潺潺的流水中,静静地躺着,悄悄地开着。她是那样的高洁,素雅,淡淡的,没有桃花的妖娆,牡丹的富态,也没有像荷花那样,在“接天莲叶无穷碧”中“别样红”;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花世界没有她的身影。然而,在雪压冬云,万花纷谢的时候,她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自己的神韵,风采。<br><br>浏阳的天然菊花石列入宝石类,并命名“玉迭妃”。菊花石蕴量稀少,比珠玉宝石类更为珍贵。其色彩由黑、灰、白组成,在黑色为主体的基础上散落着白色晶莹的花朵,形态酷似菊花,如自然的菊花一样多姿多彩。再经过艺人的精雕细琢,将石块镂空,雕上茎叶,便成了永不凋谢的菊花。菊花石是质、色、形三佳的天然观赏石。其质是石头之体,碳酸盐岩石上开出的永不调谢的“白菊花”;其色指花色白,玉洁晶莹,具意境纯朴之美;其形是指形似菊花,千姿百态,有绣球形、蝶形、蕾形、随形,自然天成有趣。真乃大自然艺术作品之花。<br><br>据《浏阳县志》史载。1915年,巴拿马万国展览会,我国工艺大师戴清升之绝创:"映雪"花瓶、"梅、兰、菊、竹"屏风参展,令世人瞠目,拍案惊奇"石头能开花"。一举荣获"稀世珍品金奖",至今保存在联合国博物馆。195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浏阳人民将一卷巨型立体雕件"石菊森山"呈献北民人民大会堂,供各族人民观赏。1997-1999年,举国欢腾,喜庆香港、澳门回归,浏阳人民特意创意了二件具有纪念意义的菊花石雕,分别献给了香港、澳门特区政府。<br><br>哲人与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独具慧眼,浏阳的名优特产诸如纸伞、茴饼、豆豉、夏布,等等,谭嗣同发现了菊花石的普世价值。康有为关于世界大同的主张,正是戊戌维新志士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憧憬。谭嗣同所处的时代,清廷腐败,列强入侵,庶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严酷的现实,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让祖国繁荣昌盛,庶民百姓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是这位爱国青年的抱负,矢志不渝地坚持下去,义无反顾!谭嗣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长期在外奔波,很少回浏阳,但是,他的笔端却流露出对家乡沉甸甸的挚爱。且看他的《菊花石秋影砚台》——<br><br>我思故园,西风振壑。<br>花气微醒,秋心零落。<br>郭索郭索,墨声如昨。<br><br>谭嗣同为何对菊花石情有独钟?因为这种奇特的花常开不败,有一股子韧劲,符合他的性格。在深化改革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今天,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勇于面对,百折不回,一往无前!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改革先驱谭嗣同敢为人先的精神可贵。我们愿菊花石的芳香长留人间,为世间增添一份精彩。<br><br>2019年5月1日,是浏阳籍著名戏剧大师欧阳予倩130周岁诞辰。他出生于浏阳河畔一处普通民宅。欧阳予倩一生创作改编话剧40余部,导演话剧50余出,创作、改编、修改戏曲剧本近50部,编、导影片13部。他的作品与时代脉搏相通,且话剧中含有戏曲精华,戏曲中蕴有话剧特色,为中国的民族演剧艺术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科学的方法教授学生,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戏剧艺术人才;他不仅在话剧方面是实践和创造的先驱,并且也是改良旧剧的倡导者和实践;他是春柳社的台柱、戏剧协社的灵魂、民众剧社的主干、南国社的导师;足以称得起是"中国现代戏剧之父"。<br><br>董必武诗云:剧坛旧事皆口碑,共说南欧与北梅。南欧北梅分别指欧阳予倩、梅兰芳。为了纪念这位戏剧大师,市委宣传部设立了欧阳予倩基金,每年提取百万元用于奖励浏阳籍文艺工作者年度的优秀文艺作品。<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h1> 1989年10月下旬,为了弄清楚湘鄂赣时期的一个史实,我来到北京,拜会仰慕已久的张翼祥将军。张翼祥原籍江西万载,幼年丧父,母子二人要饭越过省界来到浏阳,在一个叫皇碑的山村落户。他16岁那年参加红军,经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1955年授中将军衔,中共第九届、十届中央委员。其时他已经从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岗位上离休。我来到军事科学院,被告知首长生病在家休养。我解释道:“我们是张院长的家乡人,既然病了,我们不便打扰……”<br><br>张翼祥的秘书王伟是一位上校军官,他说:“既然是首长家乡的人,还是去看看吧,他一定非常高兴见到你们。”<br><br>在王上校的陪同下,我们从青龙桥驱车20余公里,来到中央美术馆后面劈才胡同,轿车在一个不起眼的门洞前停下,我莫名地紧张起来。门开了,我们被引进客厅,等候了很久,还不见动静,我屏住了呼吸。当一位面色苍白浮肿年过7旬的老人由勤务员架着进入客厅时,我惊呆了。早知将军病情如此沉重,真不该来打扰。<br><br>张翼祥中风了,不能言语,但思维正常,听觉灵敏。我赶紧说着要问的话,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影响首长休息。张翼祥听得很认真,不时用颤抖的手握着铅笔在纸上歪歪斜斜地写字,告诉我他的回答。首长的安徽籍夫人提议,既然是首长家乡人,你就讲家乡话吧!张坊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经夫人提醒,我改用客家话问候,首长的眼神顿时明亮了许多。40分钟后,采访结束,他继续在纸上费劲地写了一些像蚯蚓的字:浏阳还有住茅草房的吗?农民能吃饱肚子吗?哪些乡镇修了公路?当我汇报说汽车可以开到您的家门口了,首长憔悴灰暗的脸上泛起慈祥的微笑,那神情,那模样,我甚至产生了想和他拥抱的冲动。<br><br>我安慰首长:“您安心养病,一定会好起来来,家乡人民盼您回乡探亲!”<br><br>首长咧开嘴笑了,眼角噙着泪花。我告辞,首长坚持送客,他每迈出一步都需要别人搀扶。为缔造共和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企盼家乡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眼神,令人为之动容。我走了一段距离,忍不住回头,凛冽的寒风中,首长依然伫立在门口,站成了一尊雕塑。<br><br>北京归来,我到了张翼祥的老家皇碑村,许多老人深情回忆他们母子的故事。三年困难时期,物资极度缺乏,将军派人送来白糖、面粉,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村里每位老人都分了一点。一位姓黄的老汉回忆往事,激动不已。1929年,他和张翼祥一同参加红军,后来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失去联系回家了。文革中受到冲击,张翼祥派人悄悄地把他接到北京,待了一年,回来时养得白白胖胖,并且出具证明,落实了红军流散人员待遇。<br><br>1990年4月5日,我下乡来到张坊,突然,镇政府广播哀乐,“张翼祥”三个字直捣耳鼓,一下子懵了。这是真的吗?我还企盼着浏阳的重逢,皇碑村的父老乡亲也在翘首以盼,分别才半年时间啊。过往皇碑村的公路上,汽车一辆接着一辆,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神情变得恍惚起来……<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h1> 春季,状元洲一片葱绿,触目皆是绿油油的蒿子。这是一种嫩而多汁的野菜,煮沸捣烂,拌糯米粉做粑粑,清香爽口,甜而不腻,是一种浏阳传统小吃。<br><br>状元洲毗邻唐家洲,那里的居民,耕耘河岸滩头上的土地,种植种蔬菜。这里的土质好,种的白萝卜个儿大,又甜又脆,口感好,炖牛骨头煲汤,有驱寒除湿壮骨强筋之功能,深受市民的欢迎。但是,菜农忌讳状元洲,避开不提,而是称“唐家洲的”。唐家洲萝卜形成了一个品牌。随着河对岸城区的发展,蔬菜基地不断扩大,每天天不亮,洗药桥对岸人声嘈杂,码头被一担担的蔬菜占满了。<br><br>偶尔,街上走来挑一担萝卜的人,拖长声音吆喝:“白萝卜啦——”<br><br>店铺里闪出一个人来,问:“什么萝卜?”<br><br>“唐家洲的。”<br><br>立刻有人响应,伸手去挑萝卜。<br><br>1996年,浏阳市委提出进百强,冠三湘的口号。河西唐家洲、状元洲以及相邻的南市街那一片破破烂烂的老街,均纳入了新城区建设的蓝图,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状元洲被开发商碧桂园看上了,要在那儿搞开发。商品房要出售,了解状元洲历史人心里犯嘀咕,这里的房子卖得出去吗?<br><br>开发商为这个楼盘取了一个吸引眼球的名称:碧景湾。依山傍水,绿化面积、教育网点、生活超市、运动休闲……谁看了都会心驰神往。<br><br>南方城市居住,最难熬的是酷暑,整天整夜开空调,密不透风的屋子里,室内空气污浊,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侵害不容忽视。状元洲,抑或说碧景湾的居民不用空调,河吹来的习习凉风,娱心适意倍儿爽。<br><br>暨碧桂园之后,陆续又有多家开发商跟进,水岸山城、早城一期、二期、新月半岛、盛世华庭……高档商住楼拔地而起,居民区配套设施齐全。<br><br>一台车从冷清的街道驶过,碾碎了状元洲黎明的寂静,晨练的人们从四面八方往浏阳河文化广场汇聚。一团团墨绿的香樟下,晃动着年轻人充满活力的身姿;一簇簇鲜艳的红继木前,老年夫妇手牵着手闲庭信步;一棵棵玉兰肥厚的叶片,为情侣的亲昵打掩护;六座造形各异的桥粱次第排列,将旧城新区紧紧地拽在一起。夜幕悄然落下,<br><br>霓虹灯闪烁缤纷。浏阳河静静地流淌,鱼儿树林里嬉戏,汽车白云间行驶,碧波中星星眨眼……昔日烈士走向刑场的最后850米距离,而今有了一个极具魅力的名称:浏阳河风光带。<br> <h3><font color="#010101">作者介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刘运华,湖南省浏阳市人,公务员,供职于市政府机关,现已退休,爱好写作。</font></h3> 地名古今”以强调原创为主。内容板块和栏目大致如下,文章字数以两三千字以内为宜。突出个人化,文字尽量讲究而有韵味。<br><br>1、我说地名|以个人视角讲述熟悉的地名历史变迁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罗列概念。突出个人对地名的理解和历史变迁的解读。<br>2、倾听讲述|每个村庄、每个街巷,都有说不完的人与地名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倾听讲述,以细节勾勒岁月流逝中的、难以重现的故事。<br>3、我的漂泊|许多人的人生旅程,会在迁徙、漂泊中走过。用印象最深的几个地名,穿插个人的成长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内容。<br>4、故居寻访|千百年来,每个地方都有影响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寻访,在寻访中解读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样避免面面俱到,写最能触动自己的地方即可。<br>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为当今时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与异地观感融为一体,既是游记,也有颇为充实、敏锐的诗意表达,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br>6、回家的路|远离故乡的人,心中永远牵挂故乡。每次踏上归家之路,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儿时的星星点点的记忆,家庭几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树,一口井,一家人,左邻右舍,都是故乡难忘的记忆。<br><br>“地名古今”的作品,将根据相应版块予以结集出版。欢迎各位新老作者赐稿,图文分别打包发送,请发:lihui1956@vip.sina.com<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