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再聚首纪实之三: 座谈会&散会返程篇

胡清国

<h3>  4月25日上午9点,同学会第二天的议程——座谈会在古朴典雅的客家驿站茶庄开始了!</h3> <h3>  今天的座谈会,虽然没有第一天那些炫彩场面,但却是这次同学会的重头之戏! 不少同学55年未见过面。这几十年同学们都是怎么走过来的,有什么人生感悟,现在的状况和以后的设想,都将在座谈中得到答案! </h3> <h3>  座谈会现场:</h3> <h3>  我先代表会务组就这次同学会的筹备过程、未能前来参加这次同学会同学的基本情况及座谈会的主要内容要求等作了简要开场白发言。接着,同学们依随意而座的座次依次发言。下面是部分同学发言神情:<br></h3><h3><br></h3><h3> 薛大富同学:</h3> <h3>  陈胜高同学:</h3> <h3>  王金培同学:</h3> <h3>  倪宗禄同学:</h3> <h3>  苏国瑞同学正在录像:</h3> <h3>  室内拍摄照片的环境和光线复杂,好像还要随时调整一下拍摄参数才好点!</h3> <h3>  邓海清同学:</h3> <h3>  杨正道同学:</h3> <h3>  邓第碧同学:</h3> <h3>  刘西礼同学:</h3> <h3>  同学们专注聆听其他(她)同学们的发言: </h3><h3><br></h3><h3> 吕发俊和王恩平同学:</h3> <h3>  彭才发和刘运太同学:</h3> <h3>  胥正芳和毛惠清同学:</h3> <h3>  刘长华同学:</h3> <h3>  廖乾聪同学:</h3> <h3>  刘运太同学:</h3> <h3>  还不时为同学们的精彩发言鼓掌👏</h3> <h3>  李天资同学:</h3> <h3>  王道玉同学:</h3> <h3>  中午12点了,到附近的知味缘食府用午餐:</h3> <h3>  午餐后,大部分同学在座谈会所在地客家驿站茶庄休息,一小部分同学登上附近的魁山阁游览,这里可以看到中江县城的全貌:</h3> <h3>  下午2点半钟,座谈会继续进行:</h3><h3><br></h3><h3> 邓光文同学:</h3> <h3>  余素英同学:</h3> <h3>  说到动情处,与同学亲密拥抱:</h3> <h3>  陈桂清同学:</h3> <h3>  赵阳春同学:</h3> <h3>  激动之中,赵阳春同学用诗朗诵结束自己的发言:</h3> <h3>  兰安学同学:</h3> <h3>  眭素华同学:</h3> <h3>  胥正芳同学:</h3> <h3>  下午4点钟,短暂休息! 我们的空军飞行员薛大富同学拉起了二胡曲《二泉映月》,获得同学们阵阵掌声:</h3> <h3>  薛大富同学和邓第碧、王道玉等同学领唱《茉莉花》:</h3> <h3>  80岁的邓第碧大姐同学拉着王道玉同学领唱《敬爱的毛主席》老红歌:</h3> <h3>  这欢快的场面,让同学们意犹未尽,但因时间有限,短暂娱乐后,继续座谈中:</h3> <h3>  王嘉楷同学:</h3> <h3>  王恩平同学:</h3> <h3>  黄承钰同学:</h3> <h3>  邓学明同学:</h3> <h3>  李扬成同学:</h3> <h3>  今天的座谈会,为使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机会,原希望每人控制在8分钟左右时间,但当同学们把自己几十年的酸甜苦辣、成败得失,向几十年未见的老同学们倾诉时,谁也不会忍心去打断他(她)们! 只有在老同学面前,才能这样无拘无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到下午5点45分,还有几位同学未发言,但鉴于时间关系,座谈发言只好结束。</h3><h3> 从同学们的座谈发言中看出,五十多年来,同学们的经历境遇虽然各异,但我们都有一条共同的人生轨迹: 我们共同经历了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的艰苦生活磨难,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动乱洗礼,经历了改革开放时期激烈竞争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冲击,我们为国家的强盛、为民族的振兴、为社会的发展、为家庭的幸福、为自己的理想拼搏奋争,付出了太多太多,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历尽艰辛的一代;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从当年的缺衣少食到如今已属平常的鸡鸭鱼肉,从“人生七十古来稀”到如今我们已七八十岁还欢歌笑语,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又是十分幸运的一代! 苦尽必将迎甘来,阳光总在风雨后! 每天清晨醒来,看看下面赠送给每位同学的这张带镜框10吋集体合影彩照,再翻翻同学会的纪念相册,你会发现岁月刻在我们脸上的既有坎坷沧桑,但更有自信坚强! 让我们知足常乐,开心快乐,拥抱生活,拥抱阳光,开启新的一天!</h3> <h3>  接着,会务组财务人员公布了这次同学会的收支账目。<br></h3><h3> </h3><h3> 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本次同学会取得了圆满成功。</h3><h3> 我代表会务组感谢全体同学们,并希望在以后的岁月中,大家将这次同学会更加升华的同学之情,永记心间,相伴一生!</h3><h3> 作为同学会的结语,我寄语全体同学: 光阴似箭,斗转星移,不经意间,我们已走向人生的晚年!从呱呱坠地到步入古稀乃至耄耋之秋,岁月的行囊里,酸甜苦辣,光环波澜,皆成过往!走过了,经过了,才知道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再不是职场的拼搏和名利的纷争,而是身心的淡定从容、健康平安! 名利权贵皆云烟,平平淡淡才是真! 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同学们都能有一个淡定平和的良好心态,有一两项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生活规律,在大千世界中续写自己的璀璨夕阳! 祝愿全体老同学:笑看人生漫漫路,开开心心每一天;珍惜当下好时光,放飞梦想铸金秋!</h3> <h3>  下午6点15分,同学们到财源饭店用晚餐。席间,同学们纷纷举杯,表达难分难舍之情……</h3> <h3>  晚餐后,几位女同学忍不住拿出带来的五彩丝巾,在饭店外狭小的空地上合影留念,展翅飞舞,久久不愿离去……</h3> <h3>  快分别了,再合个影吧!</h3> <h3>  回宾馆的路上,再看看我们的英雄故乡中江新貌,再欣赏一下中江美丽的夜景……</h3> <h3>  4月26日早餐后,会务组和家居中江的全体同学到花园饭店为外地同学送行,祝他(她)们一路平安!</h3> <h3> 右边这个小伙子小冷是李天资同学的儿子,他是早上从成都驱车来中江花园饭店接他妈妈(左二)回成都家中的!</h3> <h3>  同学们,再见!中江,再见……</h3> <h3>  两天的聚会结束了,外地同学们先后离开中江,平安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分别了,拉开的是地理距离,但缩短的是心灵<font color="#010101">通道!相聚如歌,曲终难忘!时光不老,我们不散!我们的同学之情一定会像本篇的配歌《一辈子同学情》歌名和唱词一样,永记心间,相伴一生……</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b>  附1: 12吋30页加厚精装纪念相册:电子相册:</b></font></h3> <h3>  纪念相册印张小样:</h3> <h1><font color="#167efb"><b>  附2: 致老同学:</b></font></h1><h3> </h3><h3> 我们中江中学高64级1班毕业55周年纪念同学会,随着这份纪念相册的发放,比较圆满地画上了句号。</h3><h3> 这本纪念相册共集成了各类照片246张,其中老照片头像墙、游览休闲照片墙、座谈会发言照片墙和通讯录头像照片墙小照片101张,其余各类照片145张。照片选择以这次同学会活动为主线,并适当加入了一部分(35张)同学们从高中同窗开始至这次同学会举办前50余年来不同时期有一定代表性的老照片,使这本纪念相册实际上成为了我们高64级1班同学们半个多世纪以来联谊交往、岁月留真的全景记录。</h3><h3> 正像这本纪念相册封底那句“时光不老,我们不散”寄语一样,同学会的闭幕,不是同学联谊的结束,而是我们同学之情在这次同学会中得到更大升华后的新的开始。</h3><h3>不少同学对今后同学会的举办和联谊活动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根据我们同学们的实际情况,今后大体上可以在以下方面开展可长久持续的联谊活动:</h3><h3> 一、共同维护使用好我们的互联网社交平台:微信班群。</h3><h3> 微信作为互联网技术成功运用的一个手机通信软件,已成为当代人们快速方便进行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媒介沟通并已逐步覆盖到服务人们各方面需求的强大工具。微信群是所有群友共享的社交平台。目前,我们班凡是用上微信的24位同学均已入群,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同学用上微信并加入班群。希望同学们在班群里能更多地共享到互联网各类健康有益的信息,让同学们都能分享到自己及家人的健身之道、生活之乐。遇有自己的生日、儿孙辈婚庆、与亲朋好友和其他同学同事聚会、休闲娱乐、旅途见闻等喜乐之事,尽可在群里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现风采,与同学们共享欢乐,让我们这个班群永远充满活力和阳光。</h3><h3> 二、几个同学相对集中之地(如中江、德阳、成都、江油等),当地同学们可不定期开展一些聚会活动。有外地同学到来,可相邀相约聚会。</h3><h3> 三、在近四、五年期间,如同学们有意愿,可考虑在“五一”前或国庆后,每年组织一次为期一天时间的短期简约聚会。聚会地点可在几个同学相对集中的地方轮换选择。</h3><h3> 以上二、三项活动所需费用,均应以AA制为宜。</h3><h3> 开展上述聚会活动均需遵循完全自愿参加的原则。人身安全事宜均应只由参加者本人负责,不得追责于组织者和其他参与者。</h3><h3> 还有些同学提出希望在毕业60周年甚至更长远的周年佳期举行类似这次的同学会,这个愿望可能会相当难于实现了,这也只能届时再视情况商议确定。</h3><h3> 我们班总计62人中,已确认有9人已先后离世。其余53人中,通过这次同学会,已与46人建立了联系,还有7位同学尚未找到(陈世华、李今贵、唐之清、唐贵芳、郑惠秀、陈素清和曾光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仍可利用一切机会和线索争取能寻找到他(她)们,让我们这个班级一个不少地能汇成一体。</h3><h3> 以上这些意见,均仅供同学们参考。</h3><h3> 相聚如歌,曲终难忘!愿同学之情,伴你一生!</h3><h3> 祝各位老同学及家人健康平安,吉祥如意!</h3><h3> <b>你们的老同学 胡清国 2019.05.24.</b></h3> <h1><font color="#167efb"><b>  附3: 给母校中江中学的致谢信:</b></font></h1><h3><br></h3><h3>敬爱的母校中江中学校:</h3><h3> 我们于今年4月24-25日举办的《四川省中江中学校高64级1班毕业55周年纪念同学会》,已经圆满结束。在此,我们再次衷心感谢母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我们同学会重返母校活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蒋波校长在百忙之中亲自接待我们并亲自给我们讲述母校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年来的巨大发展变化和发展规划,使我们深受感动和鼓舞!</h3><h3> 我们是上个世纪国家因严重自然灾害陷入极度困难的1961年进入母校学习的。在国家困难的大环境和学校软硬件条件相对现在都比较落后简陋的情况下,我们在校三年中,母校和我们的全体老师为使我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国家有用人才,既教书,又育人,为我们在思想道德的培养、业务知识的传授和个人生活的关心等多方面付出了全部心血,使我们能健康成长,全部顺利毕业,走向社会。走出母校校门后,我们已经走过了55年的风雨人生。我们经历了物质匮乏年代艰苦生活的磨练,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政治动乱的洗礼,经历了改革开放时期激烈竞争的冲击和利益调整的考验。我们全体同学在祖国天南海北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在为国家的强盛、为民族的振兴、为社会的进步、为家庭的幸福、为个人的理想拼搏奋争中,我们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努力,作出了自己的应有贡献,更挺过了各种困难,顶住了各种诱惑,没有一人误入歧途。这些,归功于当年的母校和全体老师在我们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给我们打下的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在内的德才基础。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母校,不会忘记我们的老师!我们将永远感谢我们的母校,永远感谢我们的老师!</h3><h3> 4月24日上午我们重返母校,亲眼看到和亲身感受到了如今美丽的母校校园。我们既为很难再寻觅到当年学习生活的影踪足迹而感到惋惜,但更为母校的巨大发展变化而感到高兴。我们衷心祝愿母校中江中学校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发扬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作风,深入践行“以德树人、以文化人、经营办学、以校为本、精品创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和“崇仁、尚勇、求真、创新”的校训,早日争创一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逐步办成全国性中华名校,源源不断为国家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我们已步入古稀之年的校友,将为母校未来的发展进步感到十分自豪!</h3><h3> 最后,祝当年我们在校期间和历届现尚健在的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我们当年的任课老师们、现任全体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h3><h3><br></h3><h3> <b> 《四川省中江中学校高64级1班毕业55周年纪念同学会》暨高64级1班全体同学</b> 敬上</h3><h3> 2019年4月25日</h3> <h1><b>  <font color="#167efb">附4: 《中江中学高64级1班毕业55周年纪念同学会》活动须知:</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