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浙江四月行(三)

耳东

<h3>南湖的船党的摇篮<br></h3><h3>烟雨楼台雨如烟<br></h3><h3>云将收 雾将散<br></h3><h3>波光闪 霞光闪</h3><h3>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人间…</h3><h3>想必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每个人都听过或者唱过,我这几日嘴里就总是情不自禁地哼唱着这首《南湖的船》,因为我们马上就要去南湖了😜:</h3> <h3>一直都想去嘉兴南湖看看,源自两个原因:</h3><h3>一是红船,中国共产党一大最后一天会议在此召开。</h3><h3>二是南湖的烟雨楼,要知道,嘉兴可是金庸先生的故乡咧,想当年我也是金庸先生的忠实粉丝呢,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的烟雨楼,丘处机和江南七侠的那个约定,你还记得吗?嘿嘿,烟雨楼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就是从那时候起印入脑海的。</h3> <h3>嘉兴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人文历史的水乡城市。自古为繁华富庶之地,地灵人杰,历代名人辈出,仅近现代就涌现出了文坛巨匠茅盾、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国学大师王国维、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漫画家丰子恺和张乐平、最早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朱生豪、著名作家余华……,等等名家大师太多了我气不够数不过来了。😊</h3> <h3>到嘉兴就不能不说金庸,金庸先生是嘉兴海宁人,毋庸置疑,故乡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意味着什么,有多么重要,金庸先生将故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一事一人都写进了他的小说里,甚至草灰蛇线、伏脉千里,起承转合处若合符节、令人拍案、难以忘怀。</h3> <h3>作为一个嘉兴人,金庸先生对故乡是一直怀着一种深厚的感情的。撇开那些江湖大侠,你就会发现金庸竟然在他的武侠世界里,写过这么多的嘉兴地理风物,让嘉兴出现的次数非常之多。《射雕英雄传》中,嘉兴醉仙楼、烟雨楼、法华寺、铁枪庙等屡屡出现,《倚天屠龙记》《书剑恩仇录》里的海宁钱塘潮,《神雕侠侣》故事更是由嘉兴南湖而发端,还有更多内容不胜枚举。</h3> <h3>来到嘉兴,想起张爱玲笔下的旧上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风花雪月;然而就在上海隔壁的嘉兴,却让人感到温柔与恬静。一座城市如同一个人,也有它的身躯与灵魂。</h3><h3>嘉兴,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他的小桥流水,白墙青瓦,也有他的高楼大厦,日新月异,演绎着独属于它透古通今的气息。</h3> <h3>这是南湖大门口,假山瀑布巨石上镌刻的两个红色的大字“南湖”,是郭沫若的手迹,虽然我对郭沫若其人的人品从来都不屑,但是一想到马上看见红船,心中对共产党先辈的祟敬之情,便油然而生。</h3> <h3>这里参观游览的人特别多,都是前来瞻仰革命红船的。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中途因遭到法租界巡捕的袭扰而被迫停会。后代表们分别乘火车来到嘉兴,租了一艘民船,继续开会并在船上闭幕。就在这条船上,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革命航船从南湖起航。</h3> <h3>老照片</h3> <h3>南湖旧照片</h3> <h3>习近平主席将南湖红船提升为“红船精神”,红船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h3> <h3>红船散发的一种独有的红色文化感染着慕名而来的每一位游客,在革命圣地重温党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可歌可泣的光辉岁月,感受到先辈们指点江山的艰难。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她的丰功伟绩如日月同辉、地久天长。</h3> <h3>海军部队的官兵。</h3> <h3>一大代表董必武先生在1964年4月再次登上南湖红船时,挥毫题写了感慨的诗行: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h3> <h3>嘉兴南湖纪念馆,很遗憾那天我们时间不够,工作人员没有让我们进去。</h3> <h3>在南湖,真正的旅游是从坐游船到湖心岛开始的,湖心岛上古时是一个别墅,是古代地方官员所建所住。</h3><h3>湖心岛下船便看见‘’烟雨楼‘’三个大字,这是“一大”代表董必武先生所题。</h3> <h3></h3><h3>烟雨楼正楼,楼两层,高约20米,建筑面积640余平方米,重檐画栋,朱柱明窗,在绿树掩映下,更显雄伟。</h3><h3>烟雨楼,几经兴废,历史沧桑。</h3><h3>烟雨楼,这个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里反复提到的地方。</h3><h3>烟雨楼,说不尽的是因它留下了多少流传千古的篇章。</h3> <h3></h3><h3>烟雨楼,因唐朝诗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意而得名。它始建于五代后晋年间(公元936-947年),初位于南湖之滨,吴越王第四子中吴节度史、广陵郡王钱元镣“台筑鸳湖之畔,以馆宾客”,为游观登眺之所,后毁。</h3><h3>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嘉兴知府赵瀛疏浚市河,所挖河泥填入湖中,遂成湖心小岛。第二年仿“烟雨楼”旧貌,建楼于岛上,后经过扩建、重建, 逐渐成为具有显著园林特色的江南名楼。</h3> <h3>登上烟雨楼,看着眼前的平静的湖面,濛濛细雨敲打着湖面,南湖之景尽收眼底。</h3> <h3>时光更替,很多景观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江南独有的亭台楼阁和文人墨客的题字依然神韵不减。这里没有了金庸先生小说中的打打杀杀和比武之约,取而代之的是嘉兴独有的宁静和美好。</h3> <h3>暖风吹乱陌头草,宿雨晓蒸湖面烟。</h3><h3>果是我来晴亦好,能同民乐守真贤。</h3><h3>凭栏萧统今何在,愁见桃花到处颠。</h3><h3>——烟雨楼诗 (清)郑元世</h3> <h3>梦断灯残闻雁声,揽衣起坐待天明。</h3><h3>街头浊酒不堪醉,窗外疏梅空复情。</h3><h3>人欲见挤真砭石,身宁轻用作投琼。</h3><h3>南湖可引春畴美,只合躬耕毕此生。</h3><h3></h3><h3>——烟雨楼诗 (宋)陆游</h3> <h3></h3><h3>乾隆皇帝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到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第六次南巡,时间跨度长达三十三年。乾隆六次南巡有两次南巡返京途中(即第三次、第四次南巡时),八次登烟雨楼,意犹未尽。他在嘉兴游南湖登烟雨楼时以《烟雨楼》为题先后赋诗达十五首,诗里行间都流露出乾隆对南湖烟雨风光的赞叹不已和流连忘返之情。</h3> <h3></h3><h3>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春天,乾隆第一次南巡来到嘉兴南湖。春天的南湖上空,漂浮着一层薄薄的云。顷刻间,湖上的云一下子散为轻蒙的烟,四周景色若隐若现,恍若仙境,虚无缥缈。在明镜般百顷南湖上回头遥望,湖滨堤岸上的柳树已模糊不清,而湖心岛上亭榭旁的梅花却红的艳丽。</h3><h3>乾隆这第一首诗碑立在烟雨楼西南角的御碑亭中,面北朝南,俗称西御碑。</h3><h3>诗曰:</h3><h3>春云欲泮旋蒙蒙,百顷明湖一棹通。</h3><h3>迴望还迷堤柳绿,到来才辨榭梅红。</h3><h3>不殊图画倪黄境,真是楼台烟雨中。</h3><h3>欲倩李牟携铁笛,月明度曲水晶宫。</h3> <h3></h3><h3></h3><h3></h3><h3></h3><h3>事隔6年后,乾隆帝于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第二次南巡,旧地重游,由于上次登烟雨楼时,因天雨湖上烟雾迷茫,未能眺望远景,引以为憾。这次重游适逢天气晴好,于是乾隆帝诗兴大发,又写了两首诗:</h3><h3>一、《题烟雨楼》,诗云:</h3><h3></h3><h3>杨柳矶边系画舟,六年清跸重来游。</h3><h3>素称雨意复烟意,漫数处州还沔州。</h3><h3>诗句全从画间得,云山常在镜中留。</h3><h3>鸳湖依旧谁相识,懒惰无心问野鸥。</h3><h3>二、《烟雨楼即景》</h3><h3>这第二块乾隆诗碑立在烟雨楼东侧正厅清晖堂西连接烟雨楼走廊的御碑亭中,俗称东御碑。诗碑东西朝向。</h3><h3>诗云:</h3><h3>不蓬莱岛即方壶,弱柳新荑清且都。</h3><h3>烟态依稀如雨态,滮湖消息递西湖。</h3><h3>自宜春夏秋冬景,何必渔樵耕牧图。</h3><h3>应放晴光补畴昔,奇遐毕献兴真殊。<br></h3><h3>在此诗中,乾隆帝把“烟雨楼”比作“蓬莱仙岛”,把“南湖”比作杭州的“西湖”,觉得天然美景足以畅怀,不需要什么人来献“渔樵耕牧图”了。</h3> <h3>1762年,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到苏州,旋即至嘉兴游览烟雨楼及三塔寺。</h3><h3>因三塔寺中建有煮茶亭,乾隆此次逗留期间,兴致所至,御笔一挥,赐名“茶禅寺”。他还写下《再题烟雨楼》:</h3><h3>诗曰:</h3><h3>未年丑岁两经行,烟雨都逢副盛名。</h3><h3>却讶今番出新样,自过江后总开晴。</h3><h3>柳丝窣地折腰舞,梅朵烘春笑口迎。</h3><h3>更上高楼聊极目,水村近远望分明。</h3> <h3></h3><h3>之后,回銮过嘉兴,乾隆帝复登烟雨楼,与前两次不同的是,乾隆帝这次未驻跸嘉兴,却两次登烟雨楼。在烟雨楼作了《再题烟雨楼》诗后从杭州回銮过嘉兴,又去烟雨楼,写下了《复游烟雨楼》:</h3><h3>诗曰:</h3><h3>前度晴中阅春景,今朝雨后赏烟光。<br></h3><h3>轻阴犹恋波澜意,细籁都含花木香。<br></h3><h3>果然名实善相随,百尺楼高悦目时。<br></h3><h3>试看浅烟方淡荡,便教不雨也迷离。</h3> <h3>乾隆帝在烟雨楼上一吟再吟,而其诗兴似乎并没有稍减,后来他提笔题了一首《烟雨楼叠旧作韵》诗,总算为这次的登楼赋诗画上了一个句号。</h3><h3>诗曰:</h3><h3>烟丝胷柳柳丝蒙,雨意迎人人意通。<br></h3><h3>自是云容盟水态,并宜草绿藉花红。<br></h3><h3>奚称处括沔阳彼,总在天高地厚中。<br></h3><h3>耕织图诗屏宛在,不殊惇史惕深宫。<br></h3><h3>乾隆皇帝对烟雨楼有着特殊的喜爱,他曾六次南巡,八次驻跸并登临烟雨楼,除了在烟雨楼题诗十五首之外,另有其在热河行宫避暑山庄青莲岛上刚仿建完工的烟雨楼写了七律《题烟雨楼二首》,共十七首。1784年乾隆帝开始了第六次南巡,也是他在位时最后的一次巡游江南。在登上烟雨楼时,乾隆写下了永别烟雨楼的诗句《题烟雨楼》,诗曰:</h3><h3>春秋三阅喜重来,雨意烟晴镜里开。</h3><h3>承德奚妨摹画貌,嘉兴毕竟启诗材。</h3><h3>夏中让彼乏锦芰,春季饶兹对玉梅。</h3><h3>不拟南巡更临此,鸣榔欲去重徘徊。</h3><h3>其结句流露出75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对烟雨楼景色的无限留恋,久久不忍离去。</h3> <h3>烟雨楼大楼正厅上方,正面挂有褚辅成先生书写的匾额“分烟话雨”,雨字却少了两点,游人观之都称奇。这又有什么典故呢?这得先了解一下褚辅成先生。</h3> <h3>褚辅成(1873年—1948年3月29日),字慧僧,浙江嘉兴人,九三学社发起人之一,中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下图为《褚辅成年谱》1946年6月23日,南湖烟雨楼摄影留纪念,右一褚辅成,左一沈钧儒。</h3> <h3></h3><h3></h3><h3>褚辅成先生写的“分烟话雨”这四个大字中的“雨”字是有讲究的, 中国是象形文字,框里四小点既表示一年四季,又表示下雨了,而这个框里只有两小点,左右各一小点,也就是说左右各少了一小点,有人说这雨字是不是写错了。其实不是,因为历史上春秋两季嘉兴始终雨水较多,洪涝灾害不断,褚辅成先生在这个雨字框里两边各少写一点,是想让老天少下一些雨,为四季保丰收,为百姓祈平安。</h3> <h3>春风吹绿烟雨楼,烟笼雾漫,亦真亦幻,心思知多少?</h3><h3>掬一捧遥望,携一弯闲愁,试问心绪谁可解?红尘三千,心海沉浮,诉尽百般,梦寄云水间。</h3> <h3>观南湖,起伏跌宕的思绪,芬芳着一片婉约妩媚,多想用几行激昂的文字,道出烟霞飞笔底,管它日月挂云头。</h3> <h3>醉仙楼,这里就是金庸笔下曾经让我心心念念的醉仙楼啊!👍👍👍</h3><h3>金庸先生用一杆笔,演绎了多少爱恨情仇,也使得醉仙楼名声大震;同时也给了所有的人一个武侠梦。那些江湖大侠们,他们个个身怀绝技,武功不凡 ,侠骨柔情。</h3> <h3>到现在我还记得几个片段:</h3><h3>——《射雕英雄传》第2回“江南七怪”</h3><h3>醉仙楼在南湖之畔,郭靖来到楼前,抬头望去,依稀仍是韩小莹所述的模样……店中直立着块大木牌,写着“太白遗风”四字,楼头匾额黑漆已有剥落,苏东坡所题的“醉仙楼”三个金字仍擦得闪闪生光。</h3> <h3>——《射雕英雄传》第34回“岛上巨变”</h3><h3>众英雄大战《烟雨楼》,东邪、西毒、全真七子、江南七怪、梅超风大战,当时大雾弥漫、血雨腥风……</h3> <h3>当年看射雕英雄传,让我跟众多女孩子一样喜欢里面英俊潇洒、玉树临风的“小王爷完颜康”,小王爷身世堪怜,被养父疼爱呵护了18年才猛然被告知自己是“认贼作父”,必须杀之报仇。从此后,自己的雄心壮志再也不能施展,人生整个被颠覆。矛盾重重的他,脸上再也难见一丝笑容,除了世上他的最爱念慈。</h3><h3>完杨康是个亦正亦邪的人物,他的身世造就了他的不幸,可是他对念慈的爱、对养父完颜洪烈的真情、对师父梅超风的情意都是真的。无论他是好是坏,很多人都喜欢他、痴迷他,一迷就是几十年,这个里面其中一个人,就有我。别不信。😜</h3> <h3>想着打着,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壕股塔。</h3><h3>壕股塔是古时嘉兴七塔八寺之一,因北临城濠,其水曲如股而得名。相传苏东坡曾到此饮茶,并与文长老(徐渭)在此晤谈。</h3> <h3>壕股塔是目前嘉兴市内唯一可攀登的塔,壕股塔塔高63.36米,七层,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塔院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塔身为阁楼式,四周有回廊,沿袭宋代建筑风格。塔中179级木梯盘旋而上,可俯看南湖全景。每层的四角翘檐上搁置一个精致的佛像,下面垂挂古朴风铃,呈现“影荡玻璃碎,风铃柳外高”的意境。塔刹为国内罕见的纯铜鎏金铸成,耗用了三公斤纯金。</h3> <h3>元代四大画家之一吴镇的作品:《嘉禾八景》将此塔绘入“春波烟雨”图中,“一掌春波,矗矗醝帆闹如市。昔年烟雨最高楼,几度暮云收。三贤古迹通岐路,窣堵玲珑插濠罟。荷花袅袅间菰蒲,依约小西湖。”其中的“窣堵玲珑插濠罟”,写的就是壕股塔。</h3> <h3>塔前院为伍相祠,祭祀的是伍子胥。</h3><h3>说到伍子胥就说到端午节,说到端午节想起来粽子,嘉兴的粽子可是有名的哦。</h3><h3>我们通常都知道端午节包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然而在嘉兴,包粽子纪念的却是伍子胥,嘉兴附近的端午习俗是:五月五,迎伍君。</h3><h3>端午节除了关于粽子的争论,还有关于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的争论。</h3> <h3>关于端午节包粽子纪念屈原大概是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到了唐朝则广泛推行了这一做法,并一直流传至今。然而在苏浙一代有些地方则是纪念伍子胥,甚至有人为了端午节是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争论不休。<br></h3><h3>屈原和伍子胥都是楚国人。</h3><h3>屈原一心为楚国,但楚王昏庸,不仅不听屈原的良言,还一而再再而三的将他流放,但他至死不改其志,最后自投汨罗江。</h3><h3>伍子胥被楚平王所逼,弃楚投吴,助吴王阖闾雄霸一时,但是其忠言不被采纳,反而被赐死。</h3><h3>端午节除了有纪念这两个人之外,还有纪念曹娥、郑成功等人的说法,其实纪念谁都已经不那么重要,因为端午节已经成为忠孝的一种代言,是爱国情操的一种直接体现。</h3> <h3>中华民族的忠烈远去了,但是历史并非远去,它用深邃的眼光注视着我们,同时也在为我们指路。那不是简单的岁月和时间的概念,而是精神的历程。</h3> <h3>烟雨楼台听风雨,分烟话雨忠魂去。</h3><h3>义胆忠肝辉日月,浩气长留谱新绿。</h3> <h3>波光迎日动,浩气与云浮。</h3> <h3>回回神 ,还是让我用苏轼那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用来形容南湖吧。😊</h3> <h3>天将晚,留待下次再来寻梦了。忽然想起了杜牧的那首《江南春》:</h3><h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