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梦

怡文

<h3>二0一六年,在我退下来七年后,虽早已迁至景市居住,但对那个曾经为之奉献了青春和热血的地方——乐平矿务局,特別是仙槎煤矿一直有个放不下的心结。说起来也算是靠笔杆子混了半辈子饭吃的人,可在离开它之后,心中虽万言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写下片语。这一年,偶然在微信中看到同事转发的一篇散文诗《有个单位叫矿务局》,那熟悉的埸景,真情的文笔顿时勾起了我心底的那点隐衷,终于提笔和了一篇《有个单位叫乐平矿务局》。笔触所至,当年矿山生活的点点滴滴依然历历在目,恍如昨天。文章虽远谈不上精彩,但却是真情倾注。写完之后,突然有种如释重负之感。可这两年随着微信的玩转,面对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文章表现形式,好象又觉得光凭文字,文章似乎太单薄了,应当用那种图文并茂的美篇形式才有可能使文章更立体、更丰满,更具纪念意义。好在当年乐矿报社的一点历练,使自已在图文的釆集与编辑上不算陌生。<br>酝酿己久,今年五月二日,我们一班在一起工作、生活几十年的鄱阳老兄弟们,并特邀了老朋友、当年仙槎矿党委副书记、社区主任曹锡雄一同成行,重返故里,寻根追梦。自已也借此机会拿起相机补上那重要的一篇。<br>进入矿区,望着那满目的苍凉百感顿生。这个从五十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矿山,几十年来虽然简陋,但依然抚育了一代代矿山儿女;虽然嘈杂,但不乏生活的火热和温馨。如今,当年沸腾的矿山已经彻底沉寂回归历史了,可它曾经演绎的那一幕幕酸甜苦辣的故事,仍然是那么令人久久难忘……</h3> <h3>矿工会俱乐部——曾经仙槎矿最宏伟的建筑。在文化、娛乐生活单调的年代里,这里是当然的矿工文化生活的中心,当年剧场侯影中,职工、家属大呼小叫的欢快声音仿佛仍在耳旁……<br></h3> <h3>这熟悉的窗口可曾还能记得?在观影如过节,一票难求的年代,多少小伙子在这个方寸之间浴血奋战。</h3> <h3>曾经,一场大火将这个俱乐部焚毁,后虽经修复但时光流逝,风光难再。</h3> <h3>矿招待所一一曾经车水马龙,如今独守空房。</h3> <h3>矿子弟小学,孩子们的启蒙之地。照片上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如今早已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了。现在,走出大山的你们,是否还记得当年的模样?</h3> <h3>灯光球场,矿区的活动中心。每天八小时过后精力旺盛小伙子们还要在这儿蹦上两个小时。每年一次的矿职工篮球赛,这里便成了欢乐的海洋。场上奔跑拼抢的是小伙子、大爷们,场下吼叫助威的是小媳妇、大姑娘,穿梭于人群中的则是那些永不安份的傻小子。当年,我们运输区篮球队是场上的常胜将軍,非但如此,乓乓球、羽毛球也是绝对的冠军。</h3> <h3>曾重点建设的矿幼儿园。</h3> <h3>矿山食堂——一个永远热气蒸腾的地方。可曾记得,饥腸辘辘的下班工人,远远闻到大饭甑的米饭香味的那种感觉?一毛三的精肉片,五分钱一份的猪血汤,还有那劣质的土造乐平谷酒是多少矿工的最爱。那种人声鼎沸的场景如今想来令人备感亲切又略显惆怅。</h3> <h3>这里曾经是矿山最主要、最繁华的街道。大小商店,小吃店,邮电所,储蓄所,医务所,菜场,公交车停靠点等均在这条道路上。每天二十四小时工人上下班,家属买莱购物,人来车往川流不息,现在它好象也安静下来了。</h3> <h3>纵横矿区的道路如同矿区的动脉血管曾经流通的那么欢快。道路虽然狭窄,房屋虽然陈旧,但小孩跑、大人叫,鸡鸣狗吠煞是热闹。那年代,虽然普遍清贫但人气甚旺。</h3> <h3>矿山的咽喉——栈桥,开矿几十年来它曾经每年每月,日日夜夜马达轰鸣、皮带飞转,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甚至连过年都不能歇息下来。将井下生产的原煤源源不断地输送出来,装上小火车、大卡车运往电厂,运往各地。那年头,能源短缺,我们生产的原煤是紧俏商品,实行严格的计划供应。为了保证原煤供应,支援国家建设,我们煤矿工人年年大战,月月大战。万吨关、英雄餐,面对面、口对口,你不来,我不走。微薄的工资寥寥的奖金,絲毫没有影响工人们的生产热情。先进工区,优秀班组,你追我赶热气腾腾。煤矿工人,当年的五大产业工人之一,虽然危险,虽然辛苦,但工人们心里却很充实、坦然。当年,栈桥的欢歌声与汽笛的鸣叫声是我们矿区的标配,是矿山活力的象征。<br>如今,它已经千疮百孔寂静无声了。</h3> <h3>当年铁道线,如今已成芳草地。</h3> <h3>高大的鍋炉房已有了新主人。</h3> <h3>昔日翻笼房,如今已成垃圾场。当年十八岁的我来到矿山,一来就分到运输区。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用人生最好的青春年华与铁道线为伍。我们不论严寒酷暑、风霜雨雪,几代矿山人用生命和热血奏响一首首乌金交响曲。现在,终于曲终人散人走茶凉了。</h3> <h3>地面井口周边的主要生产设施绞车房、抽风房、机修班、充电房等,象群身心疲惫的故人静静地安息了。</h3> <h3>再也不用整天唠叨“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来”,再也不用听那撕心裂肺的汽笛声了。</h3> <h3>曾经矿工们的护身符,如今静静地躺在这偏僻的一角,好象是在回想,又好象在诉说……</h3> <h3>这些低矮、拥挤的住房大多在二三十平方,可当年的家庭谁家没有六七口?很多职工家尽管家俱再简陋,也难以容下众多人口,无奈之下只能四面拓展,见缝插针,上天入地无所不为。久而久之,房屋之间就成了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h3> <h3>这是大山脚下我们进矿之初被分配的片石垒就的简易房,五人一间,虽然拥挤却也热闹。房子北头有棵老槐树,绿荫如盖,是我们这班单身汉工作之余下棋打牌,聊天、吹牛的好地方。以后陆续成家后就成了矿嫂们带小孩、打毛线,家长里短的好平台。那时,这里虽然简陋但却整洁,人气颇旺。</h3> <h3>这是我们前面一排,当时分给乐平来的工友居住。南头的两间为上饶、上海的工友。现在这里也成了新的居民居住地了。</h3> <h3>看到这些似曾相识的旧居,人们不知该做何想?</h3> <h3>曾经住过几任矿长的“官邸&quot;现在看来也太过寒酸了。</h3> <h3>与矿区内的破败相比,周边的农村与自然环境倒是另一番景象。</h3> <h3>当年矿山生产对周边的环境还是有所影响的,特别九十年代周边小煤窑的滥釆乱挖对环境污染特別严重,七八十年代前清澈的溪水已变得浑浊不堪,鱼虾基本绝迹。现在随着矿山的停产和小煤窑的绝迹,生态得到很大的恢复,溪水又重新清澈了。</h3> <h3>这条通往第四个水庫的山旁小道,相信大家是再熟悉、再亲切不过了。当年每天早晚矿工、家属成群地在这里散步。矿区拥挤的生活空间以及井下恶劣的工作环境使大家都愿意在工余时间到这里亲近大自然,呼吸一下新鲜空气。<br>精力充沛的半大小子与黄毛丫头们则常常沿着这条小路,上山砍木柴、摘野果,下河捉鱼捞虾打猪草。那个年代家庭微薄的收入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全家人必须齐动手、共努力才能基本维持清贫的生活。只是,与大人们在井下浴血奋战不同的是,孩子们的任务一半是在嬉戏中完成的。至今回想起来,这些早已成年的矿山子弟应当是更觉浪漫的。</h3> <h3>清静下来的矿山,居民已经不多了,且大多数都是在矿山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这次回去遇见几位当年的老同事、老邻居,均已年逾八十。再次相见,不胜唏嘘。问他们为何不迁居城内?他们的回答基本相同,子女早已迁入城市,并要求他们一同前去,可他们故土难离,对这片自然山水难以割舍。</h3> <h3>故土相逢,份外亲切。</h3> <h3>当年矿办主任、邻居徐乐增夫妇也正好回矿,大家相见交谈甚欢。</h3> <h3>原运输区的老同事赖大辉这一天也携全家老小来矿追梦寻根,已随子女迁居江苏的他遇见我们也非常高兴,分别时为他们全家拍了这张纪念照。</h3> <h3>回归故里的兄弟们在刘深耕的旧居相聚,为了这天的聚会,他们夫妇二人不辞辛劳,提前一天赶到矿里,整理家庭、采买酒菜,做好一切准备。为我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极具仙槎特色的酒席。大碗菜,大杯酒,大小不一的碗盘,高低不一的凳子,再加上大呼小叫的弟兄们,一切都全了。</h3> <h3>打扫战场自然是老矿嫂们的任务了。</h3> <h3>青春的岁月象条河。这是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我们鄱阳老乡来矿二十年的纪念照,地点就在我们的老根据地,简易房后的半山腰上由我用自拍方式拍摄的。看,当年风华正茂的我们笑的多么灿烂!遗憾的是,当年我们的“群主”汪洋和几位兄弟已与我们天地相隔,羽化成仙了。艰苦的岁月熬过去了,可却终没能看到如今这繁华的世界,没能享受到这美好的生活!<br>斯者已逝,生者珍惜!</h3> <h3>做为曾经是矿山的中生代,我们这一代人是承先启后,承上启下的一代。对于当年矿山的开拓创业者,我们继承了他们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加上时代造就我们的敢想敢干,敢做敢为的特性,也为我们的下一代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冲出困境开创新局面留下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财富。我想这种精神与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h3> <h3>冲天一吼诉衷肠 老夫聊发少年狂</h3> <h3>我们矿务局最鼎盛时期当属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局长彭泽,党委书记余少芳是全局各级干部和职工公认的有能力、有魄力,能干实事、干大事群众基础好的好领导。在他们的带领下,全局生产经营一片兴旺,多经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支撑了矿山的半边天,改善了职工家属的收入和子女就业老大难问题。矿务局因此以一个江南三流的小局硬是跻进了部属煤矿的序列。 而此时的我正在《乐矿报》 社,負责三版编辑,这一版面就是《前进中的多经事业》。可以说是直接见证了当年我局多种经营事业的发展史。我们企业当时是省、市两级的支柱产业,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不但生产经营红火,而且企业文化独树一帜,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八七、八八两年我们的职工参加全市职工演讲比赛连夺两届冠军并分获二、三等奖。当年全市十大瓷厂实力雄厚,軍工企业高手如云,得此佳绩,非同小可。我们的局篮球队这个当年最普遍的活动项目,是蝉联全市多年的冠军队伍。全盛时期,要举全市篮球精英之力才可与我们抗衡。我们的整个北边矿区(南边矿区属乐平市管辖,详情不清)仙槎、沿沟、涌山、地铁处的职工子弟学校,在缺教师、少设施的情况下培养的学生在全景德镇市高考中连夺市高考状元桂冠。做为当年仙槎学校的管理者之一,也是亲眼见证了这一切的。<br>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变化,企业开始举步维艰,步履蹣跚了。职工下岗、待业,资金短缺,拖欠工资终于走到了破产的尽头了。 <br>青山不老,碧水长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h3> <h3>工人阶级,这个曾经最伟大的阶级,在改革开放中承受了壮士断腕之痛。如今强盛起来的国家也终究没忘记他们,特订的帮扶政策终于使久居深山的炭古佬走出了深山,汇入了城市之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h3> <h3>苦尽甘来的人们终于享受了不一样的新生活。</h3> <h3>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兴趣盎然。</h3> <h3>生活的美好,如同这靓丽的美女和明媚的大自然,是那么七彩斑斓!走出大山的矿山人,明天,一定会更美好!</h3> <h3>谨以此文献给所有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工作、生活、战斗过的同事、朋友以及矿山的后代们!<br> .. . 二0一九年五月五日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