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晴气朗”的辨析——也谈“风不可‘晴’,气不可‘朗’”

邓明

<p style="text-align: right;">🔺《咬文嚼字》2016年2期</h3>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数九寒天的夜晩,北风呼号。屋内却出奇的安静,听得到心灵的话语,围炉夜话的感觉。好多群里都在说,寒冬正是读书天,逼走喧嚣得安宁。谁说“世纪寒潮”來的不好呢?</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近读《咬文嚼字》2016年一期,阎德喜先生写一篇短文《风不可“晴”,气不可“朗”》,指出“风晴气朗”一词不正确,认为:“风”与“气”只和凉与热、浊与清有关,不存在晴与朗的问题。此词源于天知网文友蛤蟆通渔夫发表在《书屋》杂志2015年第10期的文章《想起了“福格特警告”》,是谈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关系的,其中使用了“风晴气朗”一词。文章被阎德喜先生看到了,于是对此词咬文嚼字。我把阎先生的短文发到天知网,引起了风韵生秋、文豹、沙海归舟等文友热议,其中又提到了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中的“暖雨晴风”。为了一个词,还真是较了真了。 </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还有进一步探讨的意义。风韵生秋的古诗词功底好生了得,指哪打哪,张口就来,令人钦佩。</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为了全面理解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中“暖雨晴风”的词义,我查阅了全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nbsp;宋·李清照</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p><p class="ql-block">译文(网络)</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暖暖的雨,暖暖的风,送走了些许冬天的寒意。柳叶长出了,梅花怒放了,春天已经来了。端庄的少妇,也被这春意撩拔起了愁怀。爱侣不在身边,又能和谁把酒论诗呢?少妇的泪水流下脸颊,弄残了搽在她脸上的香粉。</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少妇试穿金丝缝成的夹衫,但心思全不在衣服上面。她无情无绪的斜靠在枕头上,把她头上的钗儿压坏了,她也茫然不顾。她孤单的愁思太浓,又怎能做得好梦?惟有在深夜里呵,手弄着灯花,心里想着爱侣。</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读完这首词,甚觉美感。我也很喜欢李清照的词,情感细腻,词句忧美,动人情怀。特别是夜深人静时分,李清照能融化你的心。冷雪寒风之夜,感受更加深沉。</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读完全词,再体会“暖雨晴风”一词。拆开看“暖雨”、“晴风”,都是指春回大地,风雨已带着暖气,故“暖雨睛风初破冻”。两者是互文关系,通常不必拆开解释。“晴”在这里可作“温暖”之义,做“风”的限制词。但如果将“晴风”倒装为“风晴”,“暖雨”倒裝为“雨暖”,“雨暖尚可通,“风睛”就歧义大了。“雨暖风晴初破冻”?费解。这就是《咬文嚼字》一文中所以指出风不存在“晴”的问题所在。我觉得诗词贵在词句含蓄,但不能太多歧义。以上我的理解,文字功底欠缺,不当之处请各位文友指正。</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沙海归舟说:“蛤蟆通渔夫的文章多次登载《书屋》期刊,说明文章有独立见解,有思想深度。”我也这样认为。文章能在《书屋》这种知识文化界的知名刊物上发表,说明有一定的思想和写作水准,点赞!读了蛤蟆通渔夫的文章,很受启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问题,既是当前社会热门话题,也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涉及面很大,经济、文化、科学、军事乃至人性,无所不包。用哲学思考概论之:这个矛盾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始终,在矛盾中求发展,在对立中求统一。历来如此,未来也必是如此。还有一个启发,我觉得更重要,我们思考任何问题,应该有知识的广度,知识面越宽,视野就越大,思想就越丰富,思考的问题就越全面深刻。知青文化的思考和写作也概莫能外。</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话题还是回到咬文嚼字上来。《咬文嚼字》刊物的宗旨是,坚守汉语文化品质,剖析各种媒体的语文差错,内容朴实无华、货真价实,想写好文章的人不能不读。尽管刊物现在提出了要向广度、深度发展,但重点还是媒体艺人、名家作品,皆因为他们长短处的影晌力都大。《咬文嚼字》确实做到了咬文嚼字。蛤蟆遥渔夫的文章我也看过,没注意到“风睛气朗”这个词。一般读这种论说文,不会留意景物描写的,因为其无伤“大雅”。但《咬文嚼字》的作者看到了,你不能不被作者读文章的认真劲儿折服。能被《咬文嚼字》盯上,是一种荣幸。我没有荣幸被《咬文嚼字》盯上,但我的一位中学同学,看我的文章也是这样一丝不苟,因此也使我非常感激并快乐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就事论事的话,我也认为“风睛气朗”一词不恰当,“气朗”尚可,“风睛”费解,歧义太大。《咬文嚼字》作者限于篇幅,论证也欠充分,没有说透。自己的汉语言知识有限,手头辞书不多,不能再做深入的咬文嚼字,愿听各位文友的高见。但如沙海归舟所说,《咬文嚼字》作者的意见虽是一家之言,也是一种启发,也很有益。</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我同意文豹的见解:关于“风晴气朗”一词,严格地讲,作为成语,没有“风晴气朗”一词,但是作为词组,网上确实有许多文章这样用,这种情况是否合理,还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法,这就是网络语言带来的问题。因此我们写文章,要尽量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才不会引起争议。近些年兴起的网络语言是大众语言,是汉语生存发展的源泉,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难免鱼龙混杂,会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写文章应该吸收大众中新鲜生动的语言,但行文规范是文章的基本原则。两者并不相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2016.2.3首发于天知网文学原创版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