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悠悠雁门岭,一鳞半爪话古道

老长不大

<h3><font color="#39b54a">  尽力想把正在消失的事物记留点儿下来</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题记</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我忆念了正在拆除的家乡河头老街,再来一鳞半爪地聊聊与其相关的雁门岭古道。</font></h3><h3> 这曾经是一条非同寻常的古道。</h3><h3> 雁门岭位于翠屏山脉的达蓬山、九龙山的最东端。岭东临大海,岭北是龙山镇,岭南是河头乡(现九龙湖镇),为宁波市的慈溪与镇海两区域的分界岭。 </h3><h3> 翠屏山是宁波北部成片山脉区,东西走向绵延数十公里,宛如一道碧绿的天然屏风,横亘在宁波的三江平原与三北(慈镇姚三县之北)平原之间,分割和形成了南北的各自河流水系,也阻碍了南北两地人与物的交往。</h3><h3> 交通不便的古时,翠屏山脉的达蓬山、九龙山一带的南北两边人员、货物,只能通过翻山越岭到达对方。先人根据山势地形,自东向西分别在澥浦大岙岭、河头雁门岭、横溪桃花岭等处,开凿出以卵石铺筑的几条越岭古道,使大山两边的乡村得以交往。其中,要数雁门岭最为坡缓岭短,路面平宽,更重要的是,越岭后至河头、邱王、龙头场等地的河道船运路程又最短,全程分别约三至五公里。因此,这条雁门岭古道曾是山两边地区的人与物交流最便捷、最重要的路径。</h3><h3> 没有汽车运输的时代,河道船运是人流、物流最主要的途径。清末民国初期,山南的宁波地区货物要运往三北地区,大多都由宁波经庄桥、骆驼的水道先航运到河头船埠,由挑夫将货物担越雁门岭至邱王或龙头场,再复船运往三北的范市、师桥、观海卫等地。三北地区的货物也以同样的路线,运至山南宁波各地。</h3><h3> 据说在船运繁忙货物多的时候,这条雁门岭古道上来往挑夫多达三百余人,且都是力气大的年轻壮汉。乡俗亦称挑夫为"脚板",还有句老话叫"大懒差小懒,小懒使脚板",意在戏谑懒汉的同时,却从侧面反映了挑夫是社会上出苦力负重担赚钱最劳累的人。</h3><h3> 在此还要提一笔,曾经身份显赫的上海闻人虞洽卿,当年十五岁离家龙山去上海学徒做生意,走的也是翻越这条雁门岭古道,从河头坐航船到宁波再至上海。</h3><h3> 可见这条河头雁门岭古道,曾是山南山北两地人文、物产联结的纽带,为两地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h3><h3> 社会的文化、经济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产生、发展并受其制约和影响。我之所以多次说家乡河头往昔的繁荣兴旺,全在于其山水之利也。</h3> <h3>  古时雁门岭,又称"雁门关"。据清•光绪《慈溪县志》记载:"雁门关,通龙山千户所,明防倭寇置关于此。"当时,盘踞在舟山岛屿的倭寇,往往从龙山、东门外、邱王一带海涂登陆,再翻越雁门岭经河头入侵慈溪县城和宁波府,可见雁门岭古道也是抵御倭寇进犯的一个重要隘口。明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防守浙江沿海观海卫龙山所一带时,视雁门岭地形和军事位置重要,故在此驻兵建隘,称雁门关。</h3><h3> 明代,浙江沿海地区倭患猖獗,百姓累遭其害,为抵御倭寇侵害,明朝政府在我国沿海一带设立卫所驻兵防守。当时,宁波三北地区和镇海就设有临山卫、观海卫、龙山所、穿山所等。</h3><h3> 据史料记载,龙山、雁门岭,还是戚继光第一次抗击倭寇的首战场。</h3><h3>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戚继光调任宁绍台三州参将。同年八月,800多名倭寇向龙山、雁门岭一带进犯。戚继光率兵4000首次迎敌抗倭,心想定能以绝对优势兵力取胜。然倭寇气焰十分嚣张,根本不把明军放在眼里,分三路川字形冲杀。数倍于倭寇的明军不敢迎战却纷纷溃退。戚继光见状,无奈中定神登高地连发三箭射中三路倭酋,才扭转局势,反败为小胜。</h3><h3> 正是这场首战,以及此后他和俞大猷在雁门岭伏击战等抗倭的三战三捷,既使戚继光的军事才能初露锋芒,也让他深刻地认识到明军的"兵无专统,谋不佥同",以及军政腐败、军心涣散、军纪松驰和战斗力薄弱等等弊端,遂产生要新建和训练一支强有力军队的强烈理念,后经他不断的建议与努力,锻造了一支战无不胜、屡建战功、倭寇畏之如虎的戚家军。</h3><h3> 雁门岭下的邱王村义士邱希贤,目睹倭寇屡屡从家乡邱家洋海涂登陆,越雁门岭入侵慈镇内地掳掠,义愤填膺,自发组织乡勇团练。他带领村民配合官兵,奋勇参战击倭三十多次,擒获倭寇多名,战功累累,为保卫家园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凛然正气和英勇义举,至今仍被家乡人民传颂美谈。</h3><h3><br></h3><h3> 昔日,雁门岭曾是狼烟滚滚的古战场,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等率领的军队,以及地方上志士仁人等民间英雄,为保家国的一方平安,多次在此抗倭平寇、浴血奋战,为黎民百姓立下赫赫战功。</h3><h3> 如今,雁门岭的硝烟早已散尽,古道也被改建拓展成宽阔的九龙大道,但是旧时抗倭留下的有些遗迹仍在,如龙山所城、雁门岭边的石塘山峰火台、苦战岭等;与倭寇有关的俗语还在说用,如倭豆、倭刀、倭子窝、泥马船、咸光饼等;还有家乡流传着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倭故事。</h3><h3> 是的,这一切的一切,不会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消失,不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忘记。</h3><h3> 因为,我们已经牢记,在明清两代和民国初期的漫长岁月里,这条雁门岭古道,一直是宁波三北地区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军事海防的生命线。</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 文字、图片:老长不大</font></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