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惟子的美篇

沁惟子

<h3>  我学摄影是从小学毕业开始。记得文革期间,在昆明的大表哥来南京到我家,带了一部135高档照相机,外出游玩时,拍摄了许多照片,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跟着他问这问那,兴趣浓浓。见我如此着迷,他临走时,赠送给我一本自己正在阅读的摄影书,其中介绍了照相机与摄影的基本原理。我便如饥似渴地钻了进去。</h3> <h3>  见我如此着迷,母亲为我买了台海鸥牌120DF照相机。我还去照相器材商店,买了显影定影暗盒,D72、D76显影液,定影液,放大凸透镜,红灯泡,自己动手制作了暗袋与照片放大机。外出照相回来,从冲洗胶卷到洗相片放大相片,多数都是自己完成。因为那时经济紧张,这样能够节省大部分开支。</h3> <h3>  参军入伍后,因部队工作训练任务忙,摄影爱好搁置了多年。到军区、军委空军机关工作后,因工作需要,重新把摄影爱好捡了起来。并先后购买了两部进口照相机。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家中遭窃,两部相机均不存。但正如古人云:福兮祸所依。我热衷摄影,急切要重新买台照相机。请教我的老同学杨海鹏,他时任《南京日报》摄影部主任,是专家。他建议我买单反相机。我立即购买了台单反相机(佳能40D),与原来的相机比,效果大为提高。如此,我便重新入迷,常常早出晚归去拍摄。</h3> <h3>  这幅《二桥中秋月》是我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拍摄的,那天下午就背其相机与三脚架,骑上电动车出发,到了二桥附近江边,选好位置角度,支起三脚架,等候拍摄。随着一轮圆月升起,亦开始涨潮,江水渐渐漫过我的脚面,直到膝盖以下。我却全然不顾,凉从脚下起,热由心中升,按下数次快门,拍摄完成了这幅作品。呵😜呵!</h3> <h3>  如此,我拍摄了许多相片,看了我的作品,2009年入了南京市摄影家协会。之后,我积极参加全国摄影大赛,获得了六个奖项。2010年申请加入国家摄影家协会,未批准。因当时虽获得两次国家摄影大赛奖项就符合条件,但入国家摄影家协会,须经省级摄影家协会过渡,那一年就入了江苏省摄影家协会。2011年我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h3> <h3>  2018年3月《南京新风》杂志向我约稿,为次,我写下了题为《摄影心得》一文(字数限不超800字):</h3> <h3> 《摄影心得》</h3><h3> 摄影是记录瞬间精彩图像的艺术,要掌握好摄影技能,更好地拍摄出精彩的图像,我的体会是要抓住"学"、"勤"、"悟"三项要点。</h3> <h3>  首先是"学"。要学懂弄通摄影与相机的基本原理,才能有效地发挥相机的功能。譬如最基本的曝光量、景深、色调等。在具体的摄制过程中,要依据主题的情况不同,而加以调整修正。以便使手中的相机等设备发挥出尽量有效功能与作用。这里,不但要从书本上学,还要向他人学,更要向大自然中的拍摄对象观察与学习。<br></h3><h3><br></h3> <h3>  其二是"勤"。要勤出动、勤观察、勤拍摄。这样才能捕捉住精彩的瞬间,在具备了基本技能的前题下,在关键时刻将其抓拍下来。为拍摄,我经常起早摸黑,四更天,常人仍在睡梦中,我确起来出发,天尚未明已达拍摄地,自然就抓住了常人少见难得的美景机遇,黄金段光线、下雨、大雪、久雨之后天放晴朗等等,都是难得的机遇。当年,我在北京,遇上数天大雨,恰逢一日下午雨后天晴,彩霞漫天。当晚,我就拟定次日清晨去拍摄。凌晨四点,我找辆旧自行车,背上器材就出发(乘地铁要五点半开运,到达时多半就错过机遇了),骑行了近五十分钟方到达天安门广场,支起角架,拍摄了那张《东方红》作品。虽然苦点累点,却其乐融融。</h3> <h3>  其三是"悟"。所谓悟,就是心中查找自身(吾)之问题缺陷。每次拍摄后,都将自己作品一一展现开,认真查找问题缺陷所在,分析原因,找出措施,加以改进。如此周而复始,以便提高,才能得以不停顿地进步。</h3> <h3>  我热爱摄影。为此,我决心活到老、学到老、拍摄到老,更多更好地抓住精彩瞬间,把自己的情感与梦想融入到努力拍摄之中。<br></h3><h3> 陆云昆</h3><h3> 2018.3.15</h3> <h3>  此文被《南京新风》杂志刊登发行。文中稍作改动,突出了抢快门。但我觉得还是基本方法、要领重要,因为,若缺乏基本功,只是强调抢快门,恐怕1000张所拍摄的照片,很少有成功的作品。反之,有了基本功,在关键时机,抓拍9张,就有可能成功4~5张,可供选择。</h3> <h3>这些是我的摄影家证书</h3> <h3>这些是我参加国家、江苏、南京及上海等摄影大赛的获奖证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