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科夫幻想曲

Mason

<h3><font color="#010101">通常,一个国家会同时向世界打开至少两扇窗户,一扇是正统和庄严的,另一扇则是文艺和休闲的。波兰既然有了华沙化身为民族和国格象征,古都克拉科夫(Kraków)就可以尽情地活成一个肖邦键下那优雅浪漫而又热情欢快的自己。</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图为克拉科夫老城,绿荫环绕。</font></div> <h3><font color="#010101">从华沙自驾南下克拉科夫,一处平淡无奇的路段让一夜的风雪幻化成养眼提神的隔世美景。</font></h3> <p>克拉科夫以80万不到的人口位列波兰第二大城市,每年有1300万游客到访,其中三百万是外国人,主要来自德英法。</p><p><br></p><p>图为尤利乌什·斯沃瓦茨基(Juliusz Słowacki)剧院,他是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波兰现代戏剧之父。</p><p><br></p><p><a href="https://teatrwkrakowie.pl/"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i>尤利乌什·斯沃瓦茨基剧院</a><br></p> <h3><font color="#010101">克拉科夫被称为波兰的文化首都,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剧院就是彰显这一地位的珍宝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城的外堡(Kraków Barbican),建于15世纪末。同华沙的不同,它基本上是孤傲地矗立在城墙之外,既分担了主城的防守压力,又可以和主城构成合围之势,是个实用的设计。原来下面曾经有护城河,外堡和主城之间有石拱桥相连,在19世纪时因失去军事意义而被充填和拆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克拉科夫虽然摆脱了政治中心和国家形象的责任和负担,古都的威严和勇武犹存。这里原来是一座吊桥,根据外堡的防守设计来看,独立地做活也不是问题,不服来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外堡下仍然保留着的部分原护城河河床。在云梯加冷兵器的时代,有如此这般的堡垒,即使碰上司马懿,诸葛孔明也无需为了要唱空城计而担惊受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就像烽火台将长城分割成攀爬时能够定期收获成就感的段落一样,这里的城墙被更加密集的塔楼句读。古人的文风是有追求的,即使是防卫工事,其设计风格也可以让人们在和平时期忘记战争。可惜到了现代,实用主义占了上风,德国和日本发明的混凝土碉堡,虽然结实,但有碍观瞻到了极点。从历史遗留建筑来看,丑恶的必败于美好的。</font></h3> <p>外堡旁有一座塑像,是19世纪波兰画家扬·马泰伊科(Jan Matejko),克拉科夫人,擅长重现宏大的历史场景。塑像的设计将他置于画框的一角,游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背后的老城风光。</p><p><br></p><p><a href="https://www.jan-matejko.org/"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i>扬·马泰伊科</a><br></p> <h3><font color="#010101">扬·马泰伊科大街和尽头的天主教堂。虽然是阴天,但能见度相当好。克拉科夫在波兰南部,比华沙自然是要温润一些。</font></h3> <h3>格伦瓦德之战纪念碑(The Grunwald Monument)。1410年7月15日,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沃(Władysław II Jagiełło)率领波兰立陶宛联军大败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条顿骑士团(Deutscher Orden),骑士团包括总团长在内的全部指挥官阵亡,奠定了普鲁士被波兰肢解并臣服于波兰王国的结局。因十字军东征而发起的三大骑士团(另两个为圣殿和医院)最终不是演化成了民间公益组织,就是凭借其盘根错节的家族势力进入金融和地产界,成为阴谋论者最津津乐道的素材。</h3><h3><br></h3><h3><a href="http://www.deutscher-orden.de/"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i>条顿骑士团官网</a><br></h3> <p>雅盖沃原为立陶宛大公,与波兰女王雅德维加(Jadwiga Andegaweńska)结婚后在首都克拉科夫共治波兰,鼎盛时期将白俄罗斯、拉脱维亚、立陶宛、乌克兰,以及爱沙尼亚、摩尔多瓦、俄罗斯的西部地区悉数纳入版图,直至18世纪末,是为波兰的黄金时代。</p><p><br></p><p>这座纪念碑在1910年落成,二战时被德军捣毁,1976年重建。碑体正下方的战死者是条顿骑士团大团长乌尔里希·冯·容金根(Ulrich von Jungingen),可以想见视骑士团为民族英雄的德国人看到这一形象后是多么地怒不可遏。</p><p><br></p><p><a href="https://culture.pl/en/article/the-battle-of-grunwald-explained"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i>油画《格伦瓦德之战》,扬·马泰伊科</a><br></p> <h3><font color="#010101">传说雅德维加在结婚时,年仅11岁。她听说将要联姻的丈夫是一头像熊一样的动物,残忍粗俗,于是专门派了一名骑士去探个究竟。事后证明雅盖沃不光是个有教养的基督徒,还是个老练的政治军事家,于是皆大欢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圣诞传统之一是制作姜饼面包(gingerbread)小屋,它起源于16世纪的德国。这座放置在玻璃罩里的面包城堡做工精致,色彩丰富,提升了老城的节日气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城的圣福里安门(St. Florian's Gate),高33.5米,建于14世纪初,原来与外堡有桥相连。这次住的波兰酒店(Hotel Polski Pod Białym Orłem)就在塔楼下,门前的小广场刚好可供临时停车。</font></h3> 圣福里安门里的街头画廊,都是美院学生和饥饿画家的习作,老城景色,价格公道,是个不错的纪念品选项。<br> <h3><font color="#010101">从圣福里安门进入老城,沿着福里安街(Florianska)可以直达中央广场。每条小街除了常见的礼品店和餐馆之外,还有不少酒吧和夜场,波兰也是一个纵酒的地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蜡像馆,玛丽莲·梦露是标配。从前厅的摆设来看,美国流行文化的影响之大,怎么形容都不过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克拉科夫有趣的看点都能在中央广场(Rynek Główny)找到。它的东北角是圣玛利亚大教堂,中间是一个中央商场,西南角有一座钟楼,周边一圈是博物馆、餐厅、和商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241年,蒙古人入侵欧洲,克拉科夫被焚毁。1257年重建时,设计者将市中心辟为一块大型的交易广场,摊贩们可以在这里设点交易。14世纪时,波兰国王卡齐米日三世大帝(Casimir III the Great)眼看着广场上的一派乱象,决定在中央盖一个集市大厅。</font></h3> <p class="ql-block">在中世纪,广场除了用作贸易外,也被当做庆典和官方活动的场所,甚至刑场使用。二战时,广场被更名为阿道夫·希特勒广场,德国人喜欢把对元首的崇拜移植到占领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中的圣玛利亚大教堂建于13世纪,经过历朝历代的重修,已成为克拉科夫老城里最显眼的地标建筑。它有一个知名看点,就是每到正点,有扇小窗会被打开,然后一位号手吹响凄厉的警报,正当人们开始习惯这首曲调的时候,号声戛然而止。原来这是为了纪念蒙古人入侵时,一位号手登上教堂的塔楼吹号示警,但尚未吹完,就被蒙古骑兵射中咽喉而牺牲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mariacki.com/en/" target="_blank"><i> </i> 圣玛利亚大教堂</a></p> <h3><font color="#010101">1980年3月的一天,为了抗议波兰共产党政府拒绝承认卡廷屠杀和压制言论,一位曾经参加过华沙起义的老兵Walenty Badylak将自己用铁链拴在广场的一口水井上自焚。现在,水井上钉着一块纪念铭牌,上面写道:UNABLE TO LIVE IN A LIE,HE DIED FOR THE TRUTH。这一事件催生了数个月后瓦文萨(Lech Wałęsa)在格但斯克(Gdańsk)列宁造船厂发起团结工会组织(Solidarity),并最终在苏联解体后赢得选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供应酒水的小店直接办在酒桶里。背景是19世纪波兰浪漫主义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的纪念碑(Adam Mickiewicz Monument),他被誉为波兰的拜伦和歌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东欧的熟食肉铺都有几分想象,甚至同中国江南古镇也有些许类似,比如酱蹄膀,看着不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从肉肠,到猪排和蹄髈,有种可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称分金银的豪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波兰奶酪。据砖家考证,中国的中原奶酪食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名字竟然是醍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俄罗斯套娃的历史其实并不太长,它是1890年发明的,1900年在世界博览会上得奖才开始风靡全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囊括了明星和政客。右边那个川普套娃里六七个美国前总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立体拼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圣诞集市是各种当地小吃的荟萃。这家浓汤铺子人头攒动,御寒最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可供周游老城的仿古马车,众目睽睽之下,招摇过市,坐在车上挥手致意,一展皇家风范。</font></h3> <p>中央商场内部,各种手工艺品店被工整地安排在两旁,的确比散落在广场上要便利得多,而且风雨无阻。</p><p><br></p><p>这个商场也叫纺织会馆(Cloth Hall),这跟当年由纺织品主导的集市贸易有关。二楼是国家美术馆的一个分馆。</p> <h3><font color="#010101">1820年,市政厅被拆除,只留下了这座钟楼。楼里的小屋曾经被当做牢房和行刑室使用。现在是克拉科夫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也有一座类似的塔楼,但要简洁得多,也高得多。如果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场边坐下喝杯咖啡,观赏过往人流和街头表演,这就是克拉科夫的闲散人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钟楼旁有一个侧卧的罗马风格青铜头像,被几道宽带缠绕着,名叫Eros Bendato(蒙面的厄洛斯),是波兰雕塑家Igor Mitoraj的作品。由于是空心的,孩子们喜欢躲到里面玩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广场上摆放的圣诞树和小天使,属于非常朴素的,中国一线城市的圣诞景象要比这里铺张得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广场上的圣诞树之一,规模虽大,但相当凌乱。这是2018圣诞季,继华沙城堡广场之后见到的第二棵圣诞树,接下来的旅行计划还要领略匈塞保罗德法等各地的圣诞气氛,一片小树林的规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披金戴银远不如马身上的斑纹来的炫酷,就像带雀斑的女孩要比白皙无瑕的皮肤耐看得多,所以Emma Watson可以当魔法师,Emma Stone只能拿奥斯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塔楼内部狭窄的楼梯,问题是,这是俯视,还是仰视?对人工智能而言,有点难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楼顶的广场夜景,可惜高度不够,广场被中央商场遮去了一半。最佳的居高临下观景台是在教堂的塔顶,但怎么上去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毫无规则的假日将快乐工作的节奏打乱成一团断断续续的时段,上班变成了休息的前戏,挣钱化作了度假的借口,在圣诞集市上,发展不是硬道理,传统才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小麦面包是欧洲人的主食,大米则是中华文化照耀下的亚洲人的至爱。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小麦培育了壮硕的西方人,而入口生香的大米造就了四肢灵活身姿绰约的东方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当年德军进城后,立即将波兰人全数驱离,但留下一批犹太人负责过渡期的日常运作,然后招募自己人前来定居,试图将克拉科夫彻底改造成一座德国城市,恐怕现在的德国人在学到这段历史时都会被祖辈们的想象力惊到,这也可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广场上有个小舞台,孩子们披着头套在唱歌,我和一众游客在寒风中看得津津有味,联想到天朝常常用儿童表演来忽悠外宾,我喜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波兰浓汤Żurek,往往盛在酸面包里。不知道规矩是否要把面包也吃掉,我留着让服务生回收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波兰红烧蹄髈Golonka,口味不逊于中华料理。</font></h3> <p>老城的西边坐落着雅盖隆大学(Jagiellonian University),创建于1364年,以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二世的名字命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校训是——理性胜于强权。哥白尼和教皇保罗二世位列著名校友。</p><p><br></p><p><a href="https://cn.uj.edu.pl/zh"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i>雅盖隆大学</a><br></p> <h3><font color="#010101">新楼大厅,校务办公室和法学院在这里。由于校区位于老城,建筑密度让校园多少有点局促,但雅大已在郊区圈地扩张,虽然新式的教学楼设计不忍目睹,却有足够的空间将四万多名学生和一所孔子学院都装了进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校园里的哥白尼像,碑上刻着杰出校友的名字和入学日期,年轻的小哥旁若无人地摆弄着他那简洁的太阳系模型。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的地心模型虽然烧脑,但其在几何上的美感和玄幻也是显而易见的。</font></h3> <p>2010年,广场的地下被开发出来供游客参观,里面有中世纪的城市遗迹和历史介绍。地上车水马龙,地下别有洞天。</p><p><br></p><p>并不太久远的遗迹之所以深达四五米,是因为后人废弃的杂物垃圾将整个广场垫高了的缘故。</p> <h3><font color="#010101">从玻璃栈道上观看四周和脚下的中世纪断壁和残骸。我在想,如果自己被投放到当年的克拉科夫,我有绝地求生,甚至改写历史的知识储备和生存技能吗?我要去宋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约瑟夫·毕苏斯基(Józef Piłsudski)纪念碑。他是20世纪初的波兰国家元首和第一元帅,直至1935年去世。波兰从普奥俄三国的瓜分状态下赢得独立,毕帅居功至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毕苏斯基很早就意识到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1906年他便开始在克拉科夫建立军校,从刺杀俄国官员和收缴俄国资产开始做大。一战爆发前夕,他准确地预见到俄罗斯必将被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击败,而后者也随之会被法英美击败,于是他组建了波兰军团,利用帝国之间的矛盾和实力的消长,成功地实现了波兰独立。</font></h3> <p>克拉科夫国家博物馆(MNK - Muzeum Narodowe w Krakowie)的历史并不长,创建于1879年。</p><p><br></p><p><a href="https://mnk.pl/"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i>克拉科夫国家博物馆</a><br></p> <h3><font color="#010101">博物馆广场上有一座斯坦尼斯拉夫·维斯皮安斯基(Stanisław Wyspiański)纪念碑,他是19世纪波兰著名剧作家、诗人、和画家,博物馆大门上方的横幅也将他的名字打出,表示有他的特展,达芬奇在下方陪衬,可见斯坦尼斯拉夫在波兰的号召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博物馆的白墙上写着波兰这六个黑色的大字,纯净的背景仿佛让白墙消失了一般。</font></h3> <p>达芬奇肖像画中除了《蒙娜丽莎》之外,就轮到《抱貂的女子》(Lady with an Ermine)了,而达人一生也就独立地画了四位女子,可见其珍贵。女子名叫Cecilia Gallerani,生于1473年,卒于1536年,是米兰公爵卢多维科·斯福尔扎(Ludovico Sforza)的情妇。达芬奇衣食无忧地在公爵的宫廷里实践着他的各种奇思妙想,也为公爵绘制了一批传世名作,包括《最后的晚餐》。</p><p><br></p><p>下图是展室外墙上的印刷品,供游客留影。原画有三位保安守卫,禁止拍照。</p> <p>如此无价之作是如何成为波兰的镇馆之宝的呢?原来1939年,面对德国的入侵,波兰王子Czartoryski一家逃往西班牙的塞维利亚(Seville)避难,这里是他的妻子的娘家。1940年1月2日,小王子亚当(Adam Karol Czartoryski)出生。等亚当从英国和爱尔兰游学归来时,弗朗哥去世,亚当的表哥胡安·卡洛斯一世(Juan Carlos I)登基接管西班牙,但这些都与亚当无关,他热衷于赛车和习武。1989年苏东坡事变,波兰摆脱了苏联的控制,成为一个自由的国家,这时的亚当已经成为家族的第一继承人,波兰政府将他家族被充公的收藏全部交还给了他,其中就包括这幅1798年被老王子抱回波兰的抱貂女子,并授予他各种荣誉和奖项,首次认同了亚当的波兰身份。<br><br>2016年12月29日,终于对西西莉亚产生了审美疲劳的亚当决定将貂和女子都献给国家,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幅传世之作。<br></p><p><br></p><p>图为皇家玉器。</p> <p>抱貂女子能够完好无损地躲过劫难流传至今是一个奇迹。19世纪波俄战争时,皇室将它秘密地带至在巴黎的皇产——Lambert酒店。数十年后的普法战争时,德军兵临城下,巴黎公社起义的乱象又让这幅画被送回了克拉科夫。一战期间,心惊肉跳的皇室将它交给了在德累斯顿的古代大师画廊(Gemäldegalerie Alte Meister)保管,锁在保险柜中,直到战后的1920年才取回。然而到了1939年,世界遇到了文青出身的希特勒,他虽然因未能被美院录取而改行从政,但他对美术的爱好并未溟灭,这幅画就这样被盖世太保没收,送到了柏林。1940年,希特勒的私人律师Hans Frank被派驻波兰担任最高行政长官,抱貂女子被他带回了克拉科夫,挂在他的办公室里作为装饰。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美军在Frank的巴伐利亚家中收缴了这幅名作,并归还给了波兰。从2017年开始,《抱貂的女子》成为克拉科夫国家博物馆最重量级的展品之一。</p><p><br></p><p>图为百年老琴。</p> <p>1992年,《抱貂的女子》被送到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实验室做修缮处理,专家们在画面上发现了达芬奇的指纹,并做出了他大量采用手指来作画的结论。</p><p><br></p><p>图为波兰画家Eugeniusz Zak的油画《绿衣女子》,该女子其实是他的母亲。</p> <h3><font color="#010101">画中的西西莉亚年仅16岁,是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当这段婚外情被发现之后,公爵的妻子Beatrice d'Este,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公认的美女,迫使她丈夫安排将西西莉亚嫁给了一位伯爵。西西莉亚辞世后,这幅画最终流传到了民间,为波兰王子所获。</font></h3> <p>达芬奇的素描手稿中也有一幅画的是<a href="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0/Gallerani_drawing.jpg"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i>西西莉亚</a>,但面容和体格都跟抱貂女子相去甚远。2019年5月开始,意大利发起了达芬奇500年的纪念活动,会持续到年底。</p><p><br></p><p>达芬奇的赞助人老米蒂奇(Giuliano de'Medici)去世后,64岁的他于1516年离开意大利去法国定居,这时,他的健康状况不佳,手也抖得无法作画,但在他的仰慕者法国年轻的国王弗朗西斯一世的陪伴下,度过了愉快的最后几年。达芬奇是为数不多的人类智慧和艺术的代表人物,在他生命的尽头,国王得以向他请教对哲学、艺术、建筑、以及工程的洞见,在他的临终时刻,国王用自己的手臂将老人的头抱在怀里,以此来减轻他的痛苦,这感人的一幕被后世的画家重现,比如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于1818年创作的《列奥纳多之死》。<a href="http://www.iitaly.org/sites/default/files/styles/article-slideshow-visual/public/slideshow_pro/ingres_leonardo_death_bed.jpg"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i>列奥纳多之死</a></p> <h3><font color="#010101">大理石雕——胜利-胜利,1983。波兰雕塑家Krzysztof Bednarski创作这座手指被切的胜利手势是为了对波兰政府在80年代初所实施的戒严表示抗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波兰女雕塑家Magdalena Abakanowicz的作品——朋友,2009。参观者习惯性地试图识别两人的性别和身份的要求被她给粗暴地剥夺了,也许这正是艺术家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展馆的一角有几块展板可供人们涂鸦,满足了各种要留言、要表达、和要炫技等人类的基本诉求。图中上方的那个女孩不是我画的。</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由于不知闭馆时间比较早,在小卖部喝了一杯咖啡,结果损失了可能是最好的一个展厅。</span></p> <p>路过当代美术馆而不入,记大过一次。</p><p><br></p><p>这里原来也是辛德勒工厂的厂房,现在为艺术重生,也符合国际惯例和当代潮流。</p><p><br></p><p><a href="https://en.mocak.pl/"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i>克拉科夫当代美术馆</a><br></p> <h3><font color="#010101">美术馆外的仿城市单车站(Surrogate City Bike Station)水泥雕塑,Leopold Kessler,1976。这件作品并没有什么宏大的主题,远看像真的,近看为之一笑,仅此而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维斯瓦河(Vistula)的南岸,与卡奇米日(Kazimierz)犹太区(Jewish Quarter)隔河相望的地方,有一处叫隔离区英雄广场(Ghetto Heroes Square)的景点,上面均匀地摆放了许多铜椅,每一个的背后是一千个犹太人。它们代表了二战时,发生在那些曾经居住在这里的犹太居民身上的悲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片广场是1838年建造的,一直是小区的集市。克拉科夫被占领后,纳粹在这一带用砖墙围了一块犹太隔离区,将全城的犹太人关押在这里,要送往集中营的犹太人都是在此集合上路,辛德勒也是在这里挑选工人,挽救了他们的生命。</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又看了一遍《辛德勒的名单》,关于他的事迹必须独立成篇才能表达对在黑暗中仍然坚持践行人道准则者的钦佩和敬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经过纳粹的驱赶和屠杀,目前克拉科夫的犹太人口只剩下三千多人,人去椅空。</font></h3> <p>克拉科夫的一个旅游热点是位于卡奇米日区的犹太区,感谢斯皮尔伯格的故事片《辛德勒的名单》。这里有花岗石小街,沧桑的老屋,波西米亚咖啡,街头小吃,和热闹的夜生活。</p><p><br></p><p>图为犹太区里最有味道的犹太广场,特色荟萃。照片中远处有一栋大红色的房子,再过去是鲁宾斯坦酒店(Rubinstein Hotel),就是房顶开窗的那栋。酒店的名字来自于人称奢华化妆品的第一夫人赫莲娜·鲁宾斯坦(Helena Rubinstein),她出生在旁边的绿色房子里。她的那句名言——世上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让女性的化妆艺术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p>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一家叫Ariel的犹太美食餐厅,建筑风格特色鲜明,虽然不高,但同近旁的小楼相比,脱颖而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小广场北端的Hamsa是一家提供现代以色列菜式的餐厅,看历史建筑,就喜欢这种修旧如旧暴露年龄的风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犹太广场的西北角是墓地,墙外有一座青铜雕塑,游人常错认其为辛德勒,其实他是波兰抵抗运动的英雄扬‧卡尔斯基(Jan Karski)。卡尔斯基少尉在1939年9月被苏联红军俘虏,他换上了一套列兵的军服,幸运地逃过了卡廷大屠杀。从俘虏营逃脱后,他成为抵抗运动同流亡政府的通讯员,负责传递情报和指令。他多次潜入华沙,记录纳粹的残暴统治和民众的悲惨遭遇,九死一生,将大屠杀和华沙起义第一线的情况带到了西方。50年代初,他进入美国华盛顿的乔治城大学攻读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40多年,于2000年去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餐馆和酒店的聚集地,还保留了这家叫Księgarnia Austeria的犹太书店,斑驳的大门给人一种淘书的冲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书店内部,布置简单,空间充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犹太人的历史和思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二战中犹太人的遭遇是一个永恒的主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去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回程路上经过教皇保罗二世的家乡瓦多维采(Wadowice),自驾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图为瓦镇的中央广场,也叫约翰‧保罗二世广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广场东边的天主教堂,全名是Basilica of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正门的上方悬挂着老教皇的画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教皇1920年5月18日出生,本名沃伊蒂瓦(Karol Józef Wojtyła),在雅盖隆大学读语言学,掌握了12门欧洲语言。德占期,大学被关闭,他靠在矿山和工厂打工维生,并偷偷学习神学,战后被保送到罗马攻读神学博士,毕业后回母校教授伦理学。1963年12月30日,他被梵蒂冈任命为克拉科夫总主教,四年后加封枢机主教。1978年,教皇保罗六世去世,沃伊蒂瓦赴梵蒂冈参选,结果65岁的威尼斯枢机主教约翰‧保罗一世胜出。沃伊蒂瓦时年58岁,离80岁的年限尚早,但没想到机会来得如此之快,上位仅33天的教皇因病去世,沃伊蒂瓦被选为继任者,称为约翰‧保罗二世。他的年龄、种族、和之前所从事的职业,无不突破了梵蒂冈二千年来的惯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81年,教皇在梵蒂冈圣彼得广场遭到一名土耳其穆斯林刺客的袭击,身中两弹,但并未致命。2006年3月2日,意大利国会的调查委员会公布报告,认定前苏联是向教皇行刺的幕后黑手,因为他所推崇和倡导的自由理念对苏联阵营具有颠覆作用。</font></h3> <h3>约翰‧保罗二世于2005年去世。他在生前走访的足迹遍布全世界。他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对波兰的两次访问被认为是促成团结工会的崛起和东欧剧变的催化剂。1979年,他成为第一位访问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教皇,那里离他的出生地只有几公里的距离。2000年,他在耶路撒冷发表谈话时说:“犹太人是我们信仰上的兄长。” 直接承认了基督教始于犹太教,和耶稣最早的追随者是犹太人的事实。</h3><h3><br></h3><h3>在政治上,他既强烈反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也严厉批评西方的单边主义政策。戈尔巴乔夫曾经说过:“没有教皇,铁幕就不会倒下。” 里根也称他为英雄之一。在社会问题上,他趋于保守,无条件反对堕胎,反对女权主义,称同性恋婚姻为邪恶理念,变性是精神变态。</h3><h3><br></h3><h3>图为教皇保罗二世故居博物馆,1920年,他就出生在一楼的一间公寓里,直到1938年才搬去克拉科夫读书。</h3> <h3>由于缺乏时间观念,克拉科夫的好几处旅游点未及观赏,留待下次的波兰之行。</h3><h3><br></h3><h3>(美篇音乐:Chopin - Fantaisie Impromptu by Lola Astanova)</h3><div><br></div><h3>神童级80后超级正妹钢琴家罗拉•阿斯塔诺娃出生于前苏联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塔什干市,成名后到美国发展,很早就结识了在娱乐圈兼职的川普,已入美籍。她擅长拿肖邦、李斯特、和拉赫玛尼诺夫等前辈高人最艰深高难的曲目来炫技,比如这首肖邦的幻想即兴曲。她在油管上动辄百万千万的失控点击量不光得益于她的逆天弹奏水平,也来自于她那低短高的个性着装,将无尽的听觉享受、视觉满足、和想象空间撒向观众。她的这首克拉科夫幻想曲演奏得恰到好处,古典和时代感俱佳。与上个世纪波裔美籍钢琴大师鲁宾斯坦那委婉圆润若有所思的贵族风格相比,罗拉弹给你看的更多的是一个动感十足青春无敌的肖邦。</h3>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22w2donm" target="_blank">华沙之夜</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