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而又寂寞的老家:(焕然故乡行)

芳坪子墨

<h3>和阳画卷古村落,奋发图强代代传。自从明清居此地,家家诵读大于天!</h3> <h3>粉墙黛瓦,青石板路,高耸的马头墙,流水潺潺,袅袅炊烟在这里轻轻飘荡。</h3> <h3>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深夜的满天星辰。时光流转,我沿着历史的路走来,来到了徽州的东南一角,这是我出生的老屋。因为我们几家人外出工作,旧屋终于完成辅育我们,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历史使命,即将归去。</h3> <h3>老家,宗谱上记录着祖辈们繁衍生息的迁徙过程。曾经的梦想,欢笑,泪水,多少次重逢的喜悦,多少次生死离别的伤痛,在这里发生,在岁月的长河中如过眼云烟。站在老家的门口,仰望苍穹,任凭风儿吹散的蒲公英轻轻飘落在我的肩头。有小河相随,有阳金山作证,我时时刻刻都在想念老家……再一次体会到一个“游子”对家乡深深的眷恋!</h3> <h3>此房子是明朝所建,这是第一进层,因山区宅基有限,后面第三进层高于第一、二进层,前二进,四水归明堂,中间天井,马头墙全部徽派建筑。这是我老家的一进大门口,岁月斑白了门上的门神壁纸,消褪了砖雕的印痕,朽蚀了高悬的门檐。迟滞的脚步停在门外,种种的思绪心头翻滾,儿时的画面纷至沓来。<br></h3><h3>我们家的后进小屋还在吗?那棵后门头的扁豆滕还在等着我放学回家吧!那板壁上我写的对联掉落了没有?那古墙焦急地等着我的情书吧!我闭上眼……</h3><h3>忽听得最后面旁边的小屋吱呀一声响,原来是光成兄弟家割草回家烧饭,跨过高高的门槛,走入后进我的小屋,像掉入了一个古老悠远的梦境,那小屋已经倒塌,唯有这熟悉的声音像一首从远古传来的歌谣。<br></h3><h3> 手指抚摸残缺的青砖古墙,古墙斑驳的脸上青苔掠过,平添了些许皱纹。我不在的时候,古墙就是借青苔的手为我一笔一画写下思念的文字。</h3> <h3>青山出贵子,家贫出孝儿。从上图老屋里出生的侄儿王雄厚,十六岁初中毕业后,只身跟着亲戚姨夫到广州学烹饪,做饭店。经过二十多年的打工拼博,如今在外赚了钱买了房,有了新家庭,妻子贤淑善良、聪明能干,女儿上了大学。并且有了属于自已的工厂和饭店。</h3> <h3>这是新开设的“相知湘遇”湖南菜馆。</h3> <h3>这是侄儿在广东的家庭照,后排中间是侄媳,湖南人。</h3> <h3>此老宅更加精致,外面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里面明堂,天井,绣花楼,高脊飞檐、曲径回廊等的和谐组合,可一窥两千多年徽州文化沉淀下的风土人情。从这里走出了空军中级干部,走出了中草药博士生老师,走出了高级教师。</h3> <h3>在上图老屋里走出的王永平叔;七三年在东岸区方塘乡小学教书,七五年到方塘中学任理科教研组长和东岸学区物理科组长,县物理教学会理事。</h3><h3>八五年二月应聘到贵州省三都民族中学任物理化学老师,当年九月份三都县政府任命为教务副主任,九四年七月任命为副校长; </h3><h3>九五年十月调往贵州省三都民族师范学校(行政正县级)任副校长继续分管教学及学生工作。同年十二月评为高级讲师。</h3> <h3>永平叔教学认真负责,刻苦钻研,为人师表。多次在全国及省级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有论文评为全国一、二等奖,入选全国教育教学论文集。</h3><h3>八五年以来五次评为县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一次州教育局奖励,九九年授予“黔南州优秀科技人才”称号,入选“贵州省优秀教师名典”。</h3><h3>现是珠海市摄影协会会员,曾两次获市摄影奖。</h3> <h3>省教委教育处长来校检查教育教学工作。左2永平叔在开会时记录。</h3> <h3>这是屋后的芳坪子山,小时候,常沿着这条小路出门扯猪草、摘苦佳菜、割草种苞萝。</h3> <h3>平坑小学,我的基础学校,伏岭的程来生,胡家的胡明义,何口舍的方飞来老师教过我。小时候学习愚纯,一年级因出麻诊留级,二年级因饿肚子留级。</h3> <h3>这是老屋内几家的后门,我常在此把沙子放到脚盆里铺平练字。我家旁边的猪栏,猪饿叫的吵人,不停用长嘴拱猪栏。本图是以后才做的房屋。</h3> <h3>这是重新修建的俞氏支祠,马头墙建筑新颖、别具一格。本村有许多人定居在宁国洪门和绩溪县城内,曾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h3> <h3>现在乡亲们的三层新楼,整齐地建在村头的马路边上。老深湾的这几幢老屋,主人再也不需要它来遮风挡雨,即便是荒芜萧瑟,也能闻到往日那种温馨的气息!</h3> <h3>这里走出了方全,与绍炎光山光取同班同学。1978年入伍,读过军校,在部队30多年,上校军衔。</h3> <h3>2019年11月3日经多次联系终于和方全加上好友。心情激动泪奔,作寄方权七律一首纪念;<br></h3><h3></h3><h3></h3><h3>故园四十九年前,送我参军别小权。</h3><h3>俊俏脸庞盈瑞气,凝神虎眼透清泉。</h3><h3>崢嵘岁月无联系,盛世繁荣快手牵?</h3><h3>不定今生难再见,求知微信紧相连。</h3> <h3>这是小时候同学家温暖的老屋,不知有多少次?我都想回来看看它的模样!</h3> <h3>这是一幢十分简单朴素的徽州农家小屋,在我10岁的时候,里面住着一位桃春奶奶,因我家跟她家有点古老亲的关系,我妈曾带我到她家去串门,桃春奶奶就到灶台边那个漆黑的橱柜里拿糖给我。糖是甜的,记忆也是甜的!听人说,她有一个儿子当过新四军,叫俞道立,在宁国胡乐供销社工作;还有一个大儿子是国民党军队里的师长,有中正佩劍。</h3> <h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这就是俞铁雄先生,自从当兵后,没有回过家。他属候,出生于1908年,13岁到上海饭店学小倌,(现在叫童工),15岁参军进军校,毕业后在舰艇服役,官至舰长到师级。</h3> <h3>这是一封俞铁雄先生写在相片背后给父母的毛笔信。我拜瞻其文,感到他能把这一封信留给后人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仿佛看到了将军的人生缩影和旧军队体制束缚的生活写照。一种不满旧社会统治的情绪跃然纸上,他出身贫苦,同情农民,有向往光明的进步思想。有孝顺父母热爱家乡的赤子之心。毛笔字写得非常好!</h3><h3>除此之外,他的其他信息一概不知。我只能作所谓“读其文能识其人,见其文如见其人”的一点感想吧。</h3> <h3>这张全家福是俞先生的小孙女俞艾发给我的,1985年在上海照的,照片中间是俞先生的夫人,原是国民党部队军医,后为解放军部队军医,转业在上海华山医院工作。27岁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曾经参加过上海医学研讨会。她待人和蔼可亲,有一年回家时,义务给村里人看病,家里还有俞夫人留下的医药箱。</h3> <h3>太阳最后落到了这里。</h3> <h3>1958年标语还在。</h3> <h3>这是村里的水碓,靠水带动舂米磨面,过去农村农民们加工粮食的场所。</h3> <h3>村口第一道石门。山洪暴发时,溪水涨到了小路,咆哮着冲向下游的戈溪河经宁国到长江。</h3> <h3>这是第一道石门口,旁边是一个溶洞,从没有人进去探险。</h3> <h3>村口第二道石门。</h3> <h3>村口第三道石门,夏天有暴雨,放学回家没带伞时,经常在这里躲雨,有时电闪雷鸣,怪吓人的。</h3> <h3>这里走路要小心,路外是悬崖峭壁,现在柴草稀疏,望一眼不寒而栗。过去有茂密的柴草挡住滑雪,应该是安全的。</h3> <h3>少年时代这里藏着老虎,现在还有吗?</h3> <h3>产岭下的路通向和阳高小:五、六年级时,平坑村只我一个学生走读高小。那时山高林密,小路被柴草覆盖,有老虎和蛇经常出没,我带着木棍护身。木棍上经常挑着为乡亲们买的煤油和咸盐。</h3> <h3>路旁边的苦佳菜和周滕花,我们就是靠着它度过了那些个饥饿的春夏灾荒。</h3> <h3>那时候的秋天,这块田里满是金黄色沉甸甸的谷穗伸展在路边,人们路过都不敢踩着或让着庄稼。</h3> <h3>千井潭的水因下游不种田了,就不需要做坝拦水灌溉,故浅了许多,再也不能游泳。</h3> <h3>清晨,阳光洒向这里的古村落,山顶上高高的梯田,却依然成为我们眼中的靓丽风景!</h3> <h3>现在路边上满山遍野都是山核桃树,是这一特定区域的致富的金果树,看,已有花蕾了,今年又是丰收年。</h3> <h3>因本村农民改种田为出外打工或自己创业当老板,黄牛也不养了,牛去留声。猪栏也没有了,土猪肉便成了稀罕的紧张肉品。</h3> <h3>峤岭古道:在三县两省之间,这里通往宁国,通往杭州。这里留下了徽菜师傅,粮店、木材、茶叶商人、毛驴队的足迹;这里是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老战士王珍沛的出发地;这里发生过红军和新四军的许多革命故事,这里是革命老区!</h3> <p>原25军75师225团老战士王珍沛有立功证书和渡江胜利纪念章,30多年前曾看到过他因病坐在轮椅上,胸前挂着纪念章。我该倾注怎样的笔墨才能更加确切地描绘他的故事?</p> <p>记得当年,我看到那枚来自战火硝烟充满阳刚之气的纪念章时,一种厚重的沧桑袭入眼帘!我仿佛看到了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大的历史性转折事件。为有我本村人能参加这次战役事件而骄傲!他长我两辈,我称他为珍沛公。他不识一字,当兵13年,九死一生,吃过许多常人难以想象到的苦。少年时的我曾经和他一块割草砍柴。如今斯人远去,军功永存!</p> <h3>这是峤岭古道的我村方向;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h3><h3>夜里游子梦徽州,妻儿老小挂心头。举头望月数星斗,句句乡音阵阵愁。</h3><h3>从小立下功名志,跟着前辈幸福求。多少辛酸多少泪,悲欢荣辱也轮流。</h3><h3>做个女人空房守,转世还要嫁徽州。书香门第加富贵,忠孝节义美名留!</h3> <h3>哗啦啦的小河水,流淌着童年的欢乐!</h3> <h3>黑幽幽的山沟沟,住着我的亲爹亲妈!</h3> <h3>长岭上,曾在这山上砍柴挑去公社食堂里卖。</h3><h3>阳金山,曾在这里割乱田草、打农药、种田、收割稻。</h3><h3>金竹午,在这里烧石灰,挑到仁里三线厂去卖。</h3><h3><br></h3> <h3>板树坑、植树湾、横社午、青加午;这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熟悉!</h3><h3>石达头、王毛尖、王石崖、三角午;这地里的一石一沙时时把我牵挂!</h3> <h3>和阳农业中学;地址在水碓下村口庙里,章昌迪老师教我们,当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无课本,复习学过的书,经常到枫树图、板树坑砍柴、挖全胡,也在白果树下的河边种菜。同学22人,现在只有连坑曹正杰与我有信联系!</h3> <h3>同桌的你:原广德疾控中心副主任,正杰兄从和阳农中一别53年后来我家相会有感;</h3><h3>顽强不屈读书穷,和小农中课桌同。</h3><h3>住校连坑山路远,回家产岭快如风。</h3><h3>那年浙我当兵去,此地宣君正走红。</h3><h3>自古相知多分别,渴怀见面酒三盅。</h3> <h3>背景音乐老家歌词,闫学晶</h3><h3>天边的彩云下</h3><h3>可是我的那个老家</h3><h3>我在远方思念着它</h3><h3>哗啦啦的小河水</h3><h3>流淌童年的欢乐</h3><h3>青缭缭的炊烟下</h3><h3>住着我的亲爹亲妈</h3><h3>生我的老家</h3><h3>养我的老家</h3><h3>夏日里满山遍野的青绿荫</h3><h3>冬天里漫天飞舞着白雪花</h3><h3>多少次深情地呼唤你</h3><h3>滚烫的泪花</h3><h3>伴着夕阳下</h3><h3>伴着夕阳下</h3><h3>伴着夕阳下</h3><h3>银色的月光下</h3><h3>可是我的那个老家</h3><h3>我在窗前遥望着它</h3><h3>绿油油的大山岭</h3><h3>种下我七彩的梦</h3><h3>黑油油的土地上</h3><h3>五谷杂粮把我养大</h3><h3>生我的老家</h3><h3>养我的老家</h3><h3>醉人的小调</h3><h3>谁又在那村头唱</h3><h3>闹正月戏台</h3><h3>今年又在哪里搭</h3><h3>哪一天我终于见到了你</h3><h3>那是我带着幸福</h3><h3>梦回老家</h3><h3>梦回老家</h3><h3>梦回老家</h3><h3>梦回老家</h3> <h3>啊,故乡!读万卷书也读不完你的美丽,行万里路也走不出对你的思念,你的美丽和善良早已打入我的行囊,相伴一生一世!祝我的家乡一一和阳古村,越来越繁荣昌盛,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h3> <h3>老家!多少年前我在祖国的东海前线—小西天哨所想你!那里抬头看天,低头看海。那里风大浪大雾多雨水多。那里守边卡、住坑道,湿气重、关节疼。那里那时缺蔬菜缺淡水,衣服晒不干。</h3> <h3>哨所东面的那块大石头是我和班长谈心的地方,西边的那块石头是我想家的地方!望家乡海茫茫,浪滔滔,远方水天一色路遥遥,六年才回家,我在那里把天涯望断……</h3> <h3>辽阔的大海!</h3> <h3>哨所的月亮挂在天上,</h3><h3>照我去巡逻,</h3><h3>照我去站岗,</h3><h3>你的微笑抚摸着我的军装,</h3><h3>你的光芒擦亮了我的钢枪。</h3><h3>啊哨所的月亮,</h3><h3>像母亲温暖我心房!</h3> <h3>星儿低垂, 月儿高挂,</h3><h3>远方的故乡你好吗?</h3><h3>风儿无声 ,鸟儿归家,</h3><h3>我用胡琴和你说话。</h3><h3>我的胡琴拉的是二泉水,</h3><h3>军旅的生涯荡起浪花。</h3><h3>我的胡琴拉的是良宵夜,</h3><h3>月下的故乡你是否刚睡下。</h3> <h3>夜深人静的时候,</h3><h3>是想家的时候。</h3><h3>想家的时候很甜蜜,</h3><h3>家乡月就抚摸我的头。</h3><h3>想家的时候很美好,</h3><h3>家乡柳拉着我的手。</h3><h3>想家的时候有泪水,</h3><h3>泪水却伴着那微笑流。</h3><h3>想家的时候啊、更想为家做点事。</h3><h3>哪怕离家这么遥远、这么久。</h3> <h3>作者:王光实,安徽绩溪人,1952年出生,宁国市书协会员。小时候砍柴割草、读书写字,有时望着天空发呆。</h3><h3>文学作品有《小西天的一抹朝霞》,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中篇《情系军营》《我的战友何世杰》编入《列岛记忆》姐妺篇,方志出版社出版。</h3><h3>书法作品有欧楷《九成宫醴泉铭》,《前赤壁赋》,《陶渊明饮酒诗》及行书《兰亭序》古诗词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