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作者:谢绒娣</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编辑:范晋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编者按:</b><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说起步行串联这事,年轻人当然觉得是一头雾水,然而七十年代之前出生的人基本上都知道这是“文革”期间发生的事。但作为“文革”的一段历史史实,说串联自然绕不过“文革”这个字眼。“文革”是个敏感话题,难免会勾起不同人群的不同感受和记忆闸门,这篇记实文章,绝不是对“文革”说三道四,更不是为“文革”歌功颂德。如果说“文革”是一场风雨,社会是一个课堂,那这篇文章就算是作者的一段经“文革”风雨,见社会世面的内心独白。仅此而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虽根红苗正,激情燃烧,但单纯幼稚,政治上更是懵懂含混,参与“文革”,说“无头苍蝇”不雅,说“月亮走,我也走”是真。步行串联,赶路进京,为的是能见到最高领袖,虽未能如愿,但一路走来,却为自己开辟了另外一片天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6年的我,是万荣中学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年,对于我们当时在校的中学生来说,记忆深刻,深到终生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央“5.16”通知下发以后,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了,以北京各大高校、中学为发源地的文革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很快我们学校也停止了上课,师生们转而投入到文革的洪流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6年9月5日,中央发表了《通知》,要求全国大中学生来京参观“文革”运动,全国性大串联活动迅速展开。当报纸上、广播里陆续传来了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八次(分别是:8月18日、8月31日、9月15日、10月1日、10月18日、11月3日、11月10日、11月26日)接见全国各地红卫兵的消息后,我们学校也沸腾了,同学们按捺不住激荡的心情,不分年级、不分年龄、自愿组合,成立了各种名称的“战斗队”,争先恐后地急于到北京去品尝接受毛主席检阅的那份荣耀。10月中旬前,基本上还都是坐火车去的,10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社论,号召红卫兵徒步串联闹革命,从此,迈开双腿,步行大串联便在全国各地风行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资料一、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期间,由于我们部分同学一直在参与学校宣传队的排练和演出,参加学校组织的学工学农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对当时的大形势和串联活动没有投入过多的关注,直到11月上旬,学校里的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出去串联了,我们这才如梦初醒,可以说我们是学校里走得最晚的一批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七名师生组成了一个小分队,起名“五四长征队”,成员除我以外,还有高20班的团支部书记畅启仁,和我同在学校宣传队的高20班李正顺、王月梅、薛恩典和高23班的卫平彬,以及初39班的班主任黄安毅老师。我是这里面年龄最小的初中生,当时还不满16岁,几位学哥学姐起初并不情愿带我,怕我一个小女孩到时候走不动了,拉了他们的后腿,但我意志坚定,态度坚决,表示绝不会半途而废,他们这才“收留”了我。后来“长征”的实践证明,我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一路走下来,不但没拉大家的后腿,而且积极参加各项宣传活动,表演节目,做好人好事,成了队里的“开心果”,起到了鼓舞士气、凝心聚力的正能量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资料二、我们“五四长征队”队员在天安门广场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1月10日,我们作出了步行去北京串联的决定,并抓紧时间做各种准备工作,一是给学校领导提出步行串联的申请,我们队名叫“五四长征队”,就是要以实际行动继承发扬革命先辈和老红军不怕苦、不怕累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精神;二是由畅启仁、李正顺详细拟订行程路线,勾画行进草图;三是由我和月梅、恩典上街去制作了一面队旗。我们还以队的名义写了宣言书,每个人都写了决心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至于个人要带的随身物品,也就是几件用以替换的衣服和鞋子。我把这个想法给家里人说了,他们除了有些担心之外,更多的是支持和叮咛,在家里经济非常拮据的情况下,父亲想尽办法给我转凑了20多元钱盘缠,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笔巨款啊,父母再三再四地嘱咐,让我一定把钱保管好,路上花销要仔细。这是我记事以来从家人手中拿钱最多的一次,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激,也从中汲取了前行的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资料三、红卫兵们制订和使用的徒步串联路线图。</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畅启仁是学校有名的笔杆子,队里的宣言书是他起草的,这在他的日记里还留有部分记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四长征队”宣言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敬爱的党、敬爱的毛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是革命的后代,是革命的接班人,我们坚决响应您的号召,进行步行大串联,这样可以更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可以更好地向工农学习,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毛泽东思想,继承老红军和老八路的光荣传统,我们怀着万分敬仰的心情,朝着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奋勇前进,去看望我们最最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并决心把“W.G”进行到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知道徒步串联是很艰苦的,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困难再多,与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山再高,路再远,革命决心永不变,头可断,血可流,长征精神不能丢,学习当年老红军,不达目的不罢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准备工作仅仅用了两、三天,11月13日,我们整装待发。上午10点钟,王晓勇校长还召集我们开了会,给我们讲了话,嘱咐我们要注意“W.G”的大方向以及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九点多钟,我们宣读了誓言,在毛主席像前表了决心,10点多钟就背着简单的行囊,扛着队旗,踏上了赴京的征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天,大家情绪高涨,劲头十足,一路上唱着革命歌曲,讲着革命故事,中午到达稷山翟店,在这儿吃的午饭。吃完饭就继续行走,晚上到达稷山县城,在稷山中学吃晚饭、住宿。当日多半天,行程55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天刚朦朦亮,我们就出发了,沿途经过稷山的管村、桥西、桥东、新关、南关、张王、周流、狄庄等村庄,行程80里,晚上住宿在侯马招待所。这一天,大家都感到吃不消了,一天行走10多个小时,一直背着个十来八斤的背包,深感“远途无轻载”这句话的分量。每当要休息,一放下行李后,人都要漂起来了,连饭都不想吃了,只想躺着,但大家还是咬牙坚持、再坚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资料四、当年红卫兵串联持有的有关证件。</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行走到第三天,其实是最困难的时候,身体不适应,脚疼腿疼,骨头就像散了架似的,有几个同学的脚掌、脚趾头上都打了血泡,一挨地就钻心的疼痛,走路一瘸一拐的,大家行走的速度明显地慢了下来。这一天从侯马到曲沃,只走了22里路,因为大家都感觉太疲劳了,所以就决定休整半天。休息时,大家聚在一起开座谈会,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头两天,大家都很兴奋,又是唱歌,又是说话的,这样无形中消耗了不少的体力和精力,极易造成疲劳。再就是,从生理方面讲,熬过了刚开始的这几天,以后就会慢慢适应的,这给大家增添了信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五天我们从翼城出发。出了县城,就遇到翼城中学的20多位同学,他们也是徒步去北京的。红卫兵是一家人,互相一介绍,立马就成了同路人,我们就相跟着一起走,这样人多了,气氛也活跃了许多,大家的劲头也更足了。翼城中学的黄永义、周发云、刘关云、梁平明等几位同学体力好、热情高,经常争抢着帮助我们拿东西、背行李,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1月18日,我们从沁水出发,到端氏红卫兵接待站吃晚饭、休息,当天行程90里。走到沁水,就进入了晋东南地界,这时候的天气已经非常寒冷。山区交通条件差,我们走的大多都是小路,甚至是羊肠小道,有时还得淌水过河,虽说河水比较浅,但没有桥,我们只好踩着河流中的一块块形状不同的石头往前走,紧要关头,大家手牵着手,互相帮扶。摸着石头过河,尽管小心谨慎,但也难免有时踩不稳,或者踩空了,就会掉下去。我就曾经掉下去过几次,弄得鞋子和裤腿都是湿的,被风一吹,腿腕上、脚背上裂了许多红红的小口子,钻心的疼痛。</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资料五、串联花絮:整队出发、认真学习、积极宣传、庄严宣誓……</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1月20日,我们走到了长子县境内,晚上到达庄头大队休息。这里的乡亲们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第二天天一亮就为我们派好了饭。当时,按照中央的要求,好多地方沿途都设有红卫兵接待站,在站内吃住都是免费的。大多时候我们都是赶往接待站的,如果错过了,就在乡亲们家里吃派饭,不管男生女生,不管吃多吃少,一顿饭交0.25元饭钱,这是当时的规定。饭后,庄头大队的贫协主任给我们送来一筐子梨,还坚决不收我们的钱,说这是贫下中农对红卫兵的一点心意,这让我们十分感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1月21日,我们到达长治市,准备在这里休整两天。因为我们万荣中学1965届毕业的高中18班的王创全、张继忠、赵全印等几位同学都在长治钢铁厂工作,23日,我们便决定乘坐公交车到60里外的长钢去看看。在公交车上,我们念毛主席语录,唱革命歌曲,受到了乘客们的欢迎。到长钢后,王创全等几位同学,带领我们先后参观了厂里的三个车间和化验室,观看了离炉、转炉、起重机以及炼钢、炼铁、冶炼钢管的过程,通过参观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许多新知识,对工厂和工人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晚上还开了个联欢会,我们给工人们表演了短小精干的文艺节目。那种火热的场面,至今记忆犹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1月27日,我们走出了山西,来到了河北省的涉县境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至此,我们已经行走了半个月了,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长途跋涉,身体方面已经基本适应了,在其他方面也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来每天都要行走80——90里路,觉得还是比较轻松的。我们沿途走的是京广线,是我国铁路运输的大动脉,一路上,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大好形势,欣赏着祖国的壮丽河山和秀丽景色,我们的心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河北邢台以后,来自全国各地步行串联的同学非常多,红卫兵接待站星罗棋布,管吃管住,服务也特别热情。有些地方还能看到解放军战士给红卫兵提供的修鞋和理发服务,他们以实际行动学习雷锋,助人为乐做好事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也鼓舞着我们的革命热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于对红卫兵的喜爱,沿途还有解放军让我们坐汽车,修路工人要我们坐他们的小平车,但都被我们谢绝了。我们还开玩笑的讥讽那些坐车的同学:走路是英雄,坐车是狗熊。虽然我们也感到很累,也有想舒服舒服的一闪念,但很快就在头脑中被“斗”掉了,一直坚持着用两条腿走路,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步行串联。</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资料六、走铁路、过大桥、奔乡村、穿大山。</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2月2日到达了石家庄,听说毛主席9日要接见红卫兵,我们的心情万分激动,恨不能身生双翅,在主席接见前赶到北京。大家发扬不怕苦累、连续作战的作风,有时白天走了一天,晚上还要接着走一段时间。后来的几天每天行程都在120里左右,6号和7号这两天行程竟多达150里,创造了步行以来的新的纪录。在行经涿县、琉璃河、长辛店、卢沟桥、广安门、天桥之后,终于于12月8日凌晨2点到达了我们梦寐以求的目的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资料七、石家庄是全国的交通枢纽,也是红卫兵串联的集散地之一。他们云集到这里,又从这里再出发,奔赴到全国各地,红色根据地、革命圣地,是他们心中的向往,目标的选择。</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京后得知,9日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活动被取消了。虽然觉得非常遗憾,但作为一个农村娃,第一次来到北京,看着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我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顾不上休息,马不停蹄地连夜赶到了天安门广场。面对灯的海洋,花的世界,雄伟的建筑,毛主席站立过的神圣的天安门城楼,我们深受鼓舞、欣喜若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到红卫兵接待站报到后,被安排住宿在崇文区的第50中学,并按军事化的要求将我们编入到了连队。当天,我就病倒了,体温高达39度多,是月梅、恩典姐领着我去看病买药。我在接待站的地铺上躺了两天,稍好一点后就急不可待地和大家一起去参加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参观了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还先后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学院等大专院校去看大字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2月28日,是非常令人激动和难忘的一天,这天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召开了有首都十万余人参加的“全国赴京长征队经验交流大会”。周总理、李富春、刘志坚、杨成武等中央领导同志乘坐汽车接见了与会人员,周总理还发表了重要讲话,号召正在串联的红卫兵抓紧时间回去复课闹革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2月30日,我们去南口8313部队,看望了在那里服役的王培昌、畅成安、徐仁礼等10多名战士,他们是月梅、正顺的同学和老乡。31日下午还邀请我们参加了连队的迎元旦大会餐,桌子上摆放着许多鸡鸭鱼肉和美味佳肴,这是我长到16岁以来第一次吃到这么丰盛、这么好吃的饭菜,印象非常深刻。南口离北京市区50多公里,驻守部队比较多,解放军战士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令行禁止、军纪严明,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我们很是羡慕他们。晚上我们和官兵们一起联欢,迎接新的一年到来,欢声笑语、载歌载舞,气氛十分热烈欢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7年元旦之后,全国正在搞串联的红卫兵们,热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纷纷返回原地复课闹革命,我们也不例外。当时火车票相当紧张,1月7日,我们终于拿到了返程的火车票,说是当天晚上11点半开车,可是一直等到1月8日下午4点火车才徐徐开动。我们于1月10日回到了万荣县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6年11月13日我们从万荣县城出发,历经25天,其中休整过3天,实际行走22天,行程1962里,每天行走近90里,现在想想,真是不简单啊!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这或许就是天方夜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路走来,回忆满满,相依相伴,情意绵绵。我们一行六人(黄安毅老师因有事中途退出)怀着对党对毛主席的赤胆忠心,怀着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万丈豪情,决心当好红卫兵,走好长征路。大家团结一心,不怕吃苦,遵守纪律,严格要求自己,几个人就像兄弟姐妹一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畅启仁、王月梅可以说在我们战斗队起到了领导和核心作用。启仁同学爱好学习,善于总结,每到一处,只要休息下来,不管有多乏多累,他都要把当天的情况作个记载,然后过上几天就要给学校领导写一次情况汇报。我们还坚持了一个习惯,就是隔几天就要开个生活会,大家有什么想法、感受和体会,开诚布公地在一起说一说,这对于我们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种爱好学习、热爱生活、注重交流的好作风,对我的人格形成和后来的工作以及家庭生活,起到了良好的启蒙和奠基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在北京停留了32天,加上返程,历时58天。这近两个月的经历,在农村、学校、部队、工厂的所见所闻,是自己深入生活、了解社会的一次有益实践,也是对自己意志、毅力、品质、品行的极好锻炼,收获颇多,令人难忘。这一笔无形的财富,无疑给自己后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对我人生的一路走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导向性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编后感:</b><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这是一篇记实文章,真人真事真情节,没有虚构,没有水分,没有夸张。物转星移,往事如烟,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了,但每当回忆起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的心情仍然久久不能平静。是的,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那是一段空前绝后的历史,但可贵之处在于真实,真实的过往,真实的想法,真真切切的亲身经历。</b></h1><h1><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诚然,时代不同了,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我们的生活条件优越了,物质极大丰富了,但文中依稀折射出的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进取精神;对党和国家的那种满腔热情和十分热爱;团结友爱、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奉献意识;不图安逸、勤劳勤俭的传统美德……分明这些全人类、全社会共有和尊崇的宝贵财富和优秀品质,不应,也不会被滾滾前行的历史车轮所抛弃,而应该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如此,人类的文明可期,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可期。这就是我想说的,也是我与大家分享这篇文章的初衷。</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说明:文中的大部分照片系从百度搜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在此一并致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