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解读央行数字资产政策趋势

美友4853819

<h3> </h3></br><h3>来源:</h3></br><h3> </h3></br><h3>近日,司法部主管的权威期刊《中国法律评论》刊发姚前万字长文,对数字资产原理进行了深度解析。<br></br></h3></br><h3>姚前,现任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总经理,曾任中国人民银行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h3></br><h3>现代密码学的</h3></br><h3>历史演进</h3></br><h3>密码学是研究编制密码和破译密码的技术科学。它以数学为基础,在加密和解密、攻击和防守、矛和盾的对抗过程中交替发展起来。从数学算法的角度看,它包含对称密码算法、非对称密码算法和杂凑算法。</h3></br><h3>(一)非对称密码算法开启新的现代密码学时代</h3></br><h3>顾名思义,非对称密码算法与对称密码算法紧密关联。何为对称密码算法?它是指加密和解密共用一个密钥,也称单钥加密算法。在谍战片中,我们经常看见,敌我双方为了一个密码本,你争我抢,这个密码本就是对称加密体系里最重要的对称加密密钥。</h3></br><h3>密钥丢失了,意味着信息隐秘参数或者加密参数出现重大的问题,机密将泄露。要想管理好密钥很难,有人会来偷或抢。在现代通讯的条件下,更是很难把密钥安全地管理起来或者分发出去。因为随着我们与外界的沟通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对事情的把控将会变得非常困难。在密钥的分发过程中,我们无法有效地防止被窃取或者被攻击,也不太容易去管理那么多的密钥。</h3></br><h3>比如,我和某人约定好一个对称密钥:我给他发的每个信号加1才是真正的信号。两两之间没有问题,可是如果我想大规模做这样的动作,和所有人进行对称加密传输的话,那么我就要和每个人约定一个特殊的密钥和特殊的方法。无疑,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h3></br><h3>由于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对密钥,所以这一思路被称为非对称加密思想。</h3></br><h3>数字现金原理</h3></br><h3>一直以来,密码学家有个想法,既然邮件能够加密、签名发送出去,那么手里的现金能不能像邮件一样,加个数字信封,进行加密和签名后,从一端发送到另外一端。这就是最早的数字现金思想的由来。</h3></br><h3>随着现代密码学的发展,数字现金的技术实现逐渐成为可能,引起许多密码学家们的广泛兴趣。</h3></br><h3>(一)数字钱包与自主开户</h3></br><h3>理论上,数字现金的设计可以参照传统的两种支付方式:一种是纸质现金模式,将现金直接递给对方;另一种是银行存款支付或第三方支付模式的中介模式,比如支付宝支付。</h3></br><h3>我们先把支付指令发出去,支付宝的后台接收到指令后,在支付宝的后台服务器上对我们账户上的资金余额计增计减,假如我发给张三,它就会计减我的账户多少钱,计增张三的账户多少钱,这样我的钱就到他那儿去了。</h3></br><h3>对于第二种支付方式,数字现金的研究者们认为,既然数字现金是现金,那么就不应再找一个中介来完成现金的支付,而是应该延续纸质现金的支付特点,直接把数字现金转给对方,也就是点对点支付。</h3></br><h3>这在金融史上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我们所有的传统金融业务都是围绕着商业银行的账户展开的,而现在,私钥本地生成,非常隐秘,从中导出公钥,再变换出钱包地址,自己给自己开账户,不需要中介,这是数字货币体系和商业银行账户体系的首要不同。</h3></br><h3> </h3></br><h3>数字资产技术:<br></br></h3></br><h3>未来价值互联网的基础</h3></br><h3>以 BTC 为代表的加密货币的底层支撑技术被称为区块链技术,一些人还把它叫作价值传递技术。我们平常在互联网传输的信息是可以更改的,而区块链技术传输的数据则号称不可更改,因为只要一个区块的数据发生变化,这个区块的哈希值就会发生变化,那么由于上下区块相连,上一个区块的变化意味着下一个区块的输入发生变化,于是下一个区块的哈希值也会发生变化。这就像人类的基因链,没法更改。</h3></br><h3>所以说,区块链记录的是高价值的不让修改的数据,与我们平常所有的数据库存储理念完全不同。</h3></br><h3>(一)区块链技术的优点</h3></br><h3>一是难以篡改。除非掌握了50%以上的全网算力,才有可能篡改链上的数据。目前 BTC 的全节点将近1万个,遍布世界各地,在一定程度上系统是难以关停的。</h3></br><h3>二是自由开放。任何人都可以竞争记账权或者加入某个矿池参与挖矿,只要挖矿成功,谁都可以获得奖励。这在传统的封闭信息系统中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某人买了一台计算能力很强的服务器,想加入腾讯服务器,可能吗?不可能,腾讯服务器绝对不可能让其他人随便加入,参与它的系统运维。作为自由开放的体系,BTC 欢迎任何人带着算力参与记账权竞争。从技术演进看,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h3></br><h3>三是数据高度可信任。数据的难以篡改和多方共同维护带来了数据的可信,可信的结果是我们可以基于这些可信数据,进行多方面的应用和交易,比如智能合约。实际上,智能合约是区块链数据上的应用小程序,在不能保障数据可信的情况下,这些应用小程序是无法运转的。应该说,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使智能合约的应用真正变成可能。</h3></br><h3>(二)区块链技术的缺点及重点发展方向</h3></br><h3>一是性能问题。区块链技术的理念之一是分布式共享,但假设一万个或更多界面都要共享数据的时候,速度就自然慢下来,效率不高。目前 BTC 的成交至少要等10分钟,有时候要等1个小时以上,这是许多人不能容忍的。业界正在研究如何应用其他共识机制和解决方案来提高性能。</h3></br><h3>二是个人隐私保护。如前述所言,BTC 的整个账本是公开的,但如果有些人不愿意自己的资金交易被全网看到,尤其是大额交易,那么该如何处理?个人隐私保护成为区块链技术的一个研究热点,一些解决方案已经出现,比如零币。</h3></br><h3>三是安全问题。目前,智能合约还处于初级阶段,一旦有漏洞,就会被人攻击,出现重大的风险。怎么避免这些风险,也是区块链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h3></br><h3>四是跨链技术。现在有各种链:公链、联盟链和私有链。公链为大众服务,联盟链局限于一个联盟,私有链仅服务于某一个私人机构。从私有链、联盟链到公链是去中心化的过程,而从公链、联盟链到私有链,则是中心化的过程。在这些转变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为私链、联盟链、公链服务的各种区块链产品。</h3></br><h3>那么,当不同机构之间业务发生交互时,各自不同的链与链之间怎么交互,则成为很大的难题。跨链技术将是下一步区块链技术发展的重点。</h3></br><h3>五是去中心化资产交易。现在 BTC 的市值1000多亿美元,曾经一度达到3000亿美元。这么高市值的 BTC,目前还没听说 BTC 的区块链发生很大的安全问题。</h3></br><h3>真正的安全问题在于数字资产交易所。</h3></br><h3>数字资产交易所开展的交易不基于区块链,而是传统的中心化交易,因此客户须先在交易所开户,然后把自己买卖的权力部分交给交易所。对于 BTC 的拥有者而言,权力的体现在于那把私钥,为了能够在交易所的系统上交易 BTC,客户必须把自己的私钥托管给交易所,这样才能进行买卖。</h3></br><h3>某种意义上来说,区块链本来就是为了去中心化,而 BTC 交易却又回到中心化交易,有悖技术初衷。为了解决中心化交易的风险,业界提出基于区块链的资产交易方案,即去中心化资产交易模式,这正成为区块链技术的又一重点发展方向。</h3></br><h3>央行数字货币</h3></br><h3>四十年来,数字资产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当前全球性的大规模试验,这也使各国中央银行不得不严肃考虑一个问题:中央银行是不是也应该发行数字货币。</h3></br><h3>我国是最早研究央行数字货币的国家之一,2014年就开始着手。研究央行数字货币首先须回答一个问题,什么叫央行数字货币。</h3></br><h3>对此,各国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2018年,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的一篇报告给出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定义,它不是正面回答,而是使用了排除法来进行定义:它将目前存在的各类支付工具进行汇总,然后判定哪些不是央行数字货币,一一排除后,剩下的就是央行数字货币。</h3></br><h3>它使用了四个维度的标准:</h3></br><h3>是不是可以广泛获得;</h3></br><h3>是不是数字形式;</h3></br><h3>是不是中央银行发行的;</h3></br><h3>是不是类似于 BTC 这种技术产生的代币;</h3></br><h3>按照这四个维度,现金是可以广泛获得的,非数字化的,中央银行发行的,以代币形式存在的货币。</h3></br><h3>银行存款是可以广泛获得的,数字化的,非中央银行发行的,不是代币形式的货币。它们都不是央行数字货币。</h3></br><h3>除了现金,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还有银行准备金,包括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银行准备金已经数字化,但是 BIS 认为,这不是中央银行所要真正研究的央行数字货币。</h3></br><h3>一种可能的央行数字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账户向社会公众开放,允许社会公众像商业银行一样在中央银行开户,相当于中央银行开发了一个超级支付宝,面向所有的 C 端客户服务。</h3></br><h3>BIS 认为这样形成的央行货币是央行数字货币,将其称为基于账户(Account)的央行数字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Account,CBDA)。</h3></br><h3>另一种可能的央行数字货币是中央银行以 BTC 这种技术发行的代币,可称为基于代币(Token)的央行数字货币(Central Bank Cryptocurrency,CBCC),这类货币既可以面向批发,也可以面向零售。</h3></br><h3>基于账户还是基于代币,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哪种思路未来将占据主流,还有待观察。</h3></br><h3>在技术架构上,央行数字货币体系可分为两类:一元体系和二元体系。</h3></br><h3>一元体系是指中央银行以类似于超级支付宝的方式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但世界大多数中央银行并不认可这一方式,不愿意直接向公众提供央行数字货币服务,而是希望复用传统金融体系,与金融机构合作,将中央银行置于后端,前端的服务则交由金融机构提供。</h3></br><h3>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的二元体系即是这一思路,国际上称之为双重架构,这一思路正逐渐形成各国的共识。无论是一元体系还是二元体系,都是数字货币在金融体系内展开的思路,现在比较热的稳定代币,尤其是锚定法币的数字稳定代币,则是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以增量的方式展开的思路。</h3></br><h3>当前,中国人民银行正在开展央行数字货币研发试验。由于第三方支付的异军突起,我国的账户体系走在全世界前列。但实际上,许多人认为,真正代表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央行数字货币应是基于加密货币技术的央行数字货币,即 CBCC。</h3></br><h3>                      <strong>— THE  END —</strong></h3></br><h3> <br></br></h3></br><h3>长按二维码、识别加关注<br></br></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h3></br></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