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人生几何五十年?</h3><h3> 思里梦里都是她。</h3><h3> 今日终回你怀抱,</h3><h3> 寻梦追梦今圆梦。</h3> <h3> </h3> <h3> 春风得意脚步轻,迎着初升的太阳一一前进</h3> <h3> ”黑寨"这个多么熟悉而似乎很遥远的地方,多少次想到你、多少次梦到你,你是我们少年时代最向往的地方,几十年过去了但这种思念却越来越浓。今天我们一百二十八个当年的少先队员终于结伴而来,再來看看你的容颜,再一次投入你的怀抱。</h3> <h3>爬个坡不算难,找个风景留个影</h3> <h3> 山路弯弯婉延而上,有陡坡也有林荫小径,也不乏风光无限,满山的树叶翠绿,路旁的小白花成片开放阵阵清香扑面而来,上山的路中也偶有小段的下坡路,这似乎也像人生所经历的过程。虽然太阳当顶汗流浃背,但大家谈笑风生乘兴而上,阴凉的树下歇歇脚,选个风景好的地方合个影。</h3><h3> 整个”黑寨村"在一片较陡的坡上,村后就是栗树林,树林中有一块很大的平地,一条小路贯通南北(约有四百米左右),东面是一个陡坡,粗壮的树干从岩石缝中蹦出,这些历经数百年的大树树枝像一条条巨龙交叉盘旋在空中,茂密的树叶覆盖在树林上空。一走进树林就感到一阵阵凉爽,身上暑气全消,这真是大自然的恩赐,比空调机好一万倍。</h3> <h3> 树林的空地上铺着一层厚厚的落叶,一屁股坐上去软绵绵的真舒服,整个树林是那么的洁静;空气是那么的清新,人们各自在找寻着当年的足迹:埋锅造饭、曾经睡过的地点;追踪”活动找到奖品的树洞或石缝等,或 躺在柔软的坡地上仰望天空,回想当年一件件高兴的往事。一百多个人分成一个个小群体分散在各个角落,使整个树林充满了生机,路下边的平地上升起袅袅的炊烟,一股股香味散布在空气中,这是村里的姑娘媳妇们正忙着给大伙做中午饭。三个摄影师忙得团团转,给不同需求的同学们照像留影,幸好得益于手机的照像功能,能每个人都能如愿所偿。</h3><h3> 树林的中部和西部分佈着树龄较小的栗树,一棵棵毕直的树干直指苍穹,树干上挂滿了绿色的青苔。这片树林一个最大的特点就一个树种一一栗树,树干坚硬枝叶旺盛的常青树,它是”黑寨村"的风水林,数百年来它护佑着全村人的平安和吉祥。</h3><h3> '</h3> <h3>:</h3> <h3> </h3> <h3> </h3> <h3> 真是"人生易老树不老",当年我们这些带着红领巾的少年儿童现在己迈向古稀之年,但这片树林还是像五十年前一样一一郁郁葱葱篷勃旺盛。在有生之年的今天这么多的老同学又重新聚在这儿,这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什么是幸福一一这就是幸福,这比过年还高兴,你看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喜悦的笑容,身上穿着整洁的衣服,女同学们扮得像天仙一般。大家相邀着留个影,记下这珍贵的这一刻、这一天、这一次聚会。从前天的”报到”开始每个人都沉浸在这幸福当中,老同学见面有说不完的心里话,道不完的相思情。这三天真是过得像神仙的日子:衣食无忧、免费看演出,也可以登台表演一显身手,还可以领红包,这不是过年吗?这就是我们老年人的过年、找到儿时过年的感觉。 </h3><h3> 品尝了厨师为我们特制的美味,又开始了今天的文艺活动,这里没有舞台没有音响但大家的热情不比昨天差,观众随地而坐在坡地、石堆、大树下,演员就在三尺宽的小路上唱啊跳啊:有小合唱、舞蹈、夫妻同台、乐器表演等等,台上表演台下合,有时分不请是谁在表演谁是观众。这热烈的气氛、和谐的场面融入到这片大自然中。</h3><h3> 是什么力量使这么多人产生这么强的凝聚力?从小学到初中十年的同窗生涯,特别是两年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们一块支农;一块耕耘我们的农业试验田,一块把滿是尘灰的球场建成全县学挍的第一块水泥篮球场等等,有了这坚实的基础,所以冯松同学在两年前筹备会时说了一句"只要上过一天初中都是同学,一个都不能落下"。为了这句话乔后筹备组的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但从举办了这两次的联谊会看就一个字"值"!不但同学们激情似火,也感动了家属,他们不但陪着老伴来参加,而且积极参加到文艺活动中,大合唱、舞蹈、对山歌等都留下他们的身影。说到冯松能参加同学们的聚会实在是一个巧合,都说无巧不成书,的确是太巧了:两年前的三月十九日,在昆的十多个聚在一同学家的小院,听取麻贵(敖金贵)从乔后带來同学聚会的意见方案,讨论快结束时有人提到一个失联了几十年的老同学,不妨打个电话看是否能联系上,电话一拨通居然在昆明,听说有这么多老同学想念他,马上推掉已准备好的晚宴直奔而来。</h3> <h3>当年《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员合影</h3> <h3>落地不沾灰,吃得津津有味</h3> <h3> 四月三十月分别从昆明下关洱源的同学向一股股涓涓细流汇入到乔后欢乐的海洋中。五十年前我们近两百名缀学了三年的少年,走进了"乔小附设初中班",带着求知的欲望,带着美好的梦想一同度过两年难忘的校园生活,我们不但追求知识,更渴望友谊。两年后各奔东西追梦在人生的征途上,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又聚在一块圆梦。尽管各人追梦的过程、愿望、结局有所不同,但殊途同归我们又聚在了一起,尽管我们是不幸的一代,但我们还是幸运的一代。</h3><h3> 如果说两年前的联谊活动是检验我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那这届的联谊活动就是检验大家积极参与的热情和浓浓的同学情,在这些的基础上我们有一个核心的机构一一组委会。</h3> <h3>这是组委会全体成员,他们运筹帷幄为聚会制定大政方针。</h3> <h3>主任和筹备组的全体成员,他们历经两届联谊会,是最辛劳也是一个最有凝聚力的群体。</h3> <h3> 五、一节早上到母校祭拜孔子,这是联谊会一项重要的活动,徐玉堂主持祭拜仪式。</h3> <h3>在校园里一片红色的海洋,就像当年系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这些老人们要在母校留下永远的记忆。</h3> <h3>文艺表演活动现场</h3> <h3>昆明地区表演的节目</h3> <h3>下关地区演出的节目</h3> <h3>洱源地区表演的节目</h3> <h3>乔后地区表演的节目</h3> <h3> 这次聚会最"得意”的人要数杨迖善老师,他是唯一到会的当年的班主任,你看他:徜徉于桃李林中;漫步在花海园中;活跃在舞台上,整天笑得合不拢嘴。</h3> <h3> 冯松: 路程最远的他:来回近万公里,他宽广的胸怀感动了所有的同学,而同学们浓浓的深情也激励他更好的继续当好主任这个角色,希望他能连任十届八届。</h3> <h3> 敖金贵:连任两届筹备组组长,毛遂自荐主动请缨为搞好同学大联谊倾注全力,显示了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组织协调的能力。</h3> <h3> 杨老三(杨志兵这个学名很多人都生蔬了),最佳节目主持人。在台上幽默诙谐、谈笑风生、挥洒自如,把文艺联欢会一次次推向髙潮,赢得一片片掌声。</h3> <h3> 赵尚文:今年七十三岁了,是唯一位年纪最大的同学,他的家在离乔后街百十里外的新平村委会,当年求学时每个星期要在崎岖的山路上走一个来回,走出校门后就一直在村里当教书先直到退休。两届的冋学聚会都积极的参加,这次的文艺表演他和搭裆给大家演唱了地道的"西山白族调"对山歌:一唱一合一曲又一曲,好不尽兴。</h3> <h3> 李义军、赵珍玉两位同学是这次最感到最幸福的人,了结一个心愿。前年的聚会李义军在昆明的医院里(他也是主动请缨回乔后参加筹备组的但因身体不适又回昆明治疗)没能赶上同学聚会,他在医院都急得哭了;赵珍玉也是腿上有疾,行动不便,她也是心里急的不行,这一次能如愿以偿回到母校,见到这么多的老同学那高兴劲就无以表迖了。</h3> <h3>最佳夫妻搭裆同台演出。老七多才多艺,妻子爱唱歌也唱得好,是大理”阳光合唱团”的演员,夫奏妻唱好一对知音。</h3> <h3>结成连理的四对夫妻上台演唱《敖包相会》。</h3> <h3>三位忙碌的摄影师,为我们留下了难忘的瞬间,为他们的辛勤劳动点赞。</h3> <h3>三天的联谊活动结束了,大家怀着依依不舍心情挥手告别一一再见!两年后春暖花开的五月,苍山下洱海边我们再相聚。</h3><h3> 本文插图、相片部分採用了玉堂、建中、老三等同学的作品表示感谢。</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