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仙槎煤矿是我一九六八年“四个面向”分配到矿当矿工的地方。我曾经在此度过十一个春秋。</h3> <h3>离开矿山整整四十年了,今年“仙翁群”趁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组织我们故地重游。</h3> <h3>多年的愿望终于成行。我十分高兴随夫人鄱阳老乡一道圆了这个梦,所有的感慨不禁油然而生。</h3> <h3>我和“群主”朱接发分头拍摄了许多素材,商定做成一个怀旧专题美篇,以示纪念。</h3> <h3>早晨六点半,我赶第一趟班车,首先来到沿沟。这里是原涌山煤矿矿部所在地。沿沟是一分矿,仙槎是二分矿。79年矿部解散,涌山煤矿的牌子给了三分矿。</h3> <h3>原涌山煤矿工人俱乐部。</h3> <h3>现沿沟招待所。</h3> <h3>矿部办公楼仍旧原址未拆,早已面目全非。只是红砖依稀可辨。</h3> <h3>这是涌山公安分局原址。当年的公安,学校,医院都归企业办,企业就是小社会。</h3> <h3>如今的沿沟中小学都划归了乐平市管辖。</h3> <h3>沿沟农村如今已是高楼林立。乐平古戏台也新建在村中央,一派兴旺景象。相邻的矿山民居则显得十分破旧不堪。</h3> <h3>沿沟农村的水质依然混沌。村民们在此洗衣服比以前文明多了。过去妇女大多不穿上衣,露乳赤膊司空见惯。</h3> <h3>来到无家山。一村是我们刚到矿时,居住之地。离一井,二井分别四华里,上班需步行通过遂道涵洞,尤其是上夜班,令人生畏。</h3> <h3>这些矿工宿舍十分简陋。矿工的生活实属艰苦不易,让人触景生情,怀旧感慨。</h3> <h3>无家山四村,早先是涌山煤矿七二一工人大学所在地。后来叫乐平矿务局七二一大学。1979年初,我与小玲,张和平从仙槎调来这里工作。</h3> <h3>这所企业办的学校,后来发展为省煤炭技工学校仙槎分校,乐平矿务局干部学校,乐平矿务局职工中专。</h3> <h3>当年的教学大楼。如今门都封了。风光不再。</h3> <h3>这一排平房就是校长室,教务处,学生科,总务处,办公室。</h3> <h3>当年的学生食堂,如今己垮塌了。</h3> <h3>当年我居住的平房,我一家子在此房住了八年。如今发现有一位87岁老人独居在此,据他说有子女不住一起。</h3> <h3>两隔壁是程刚,单建生家居住。现空无一人。</h3> <h3>我家原厨房。是煤矸砖砌的,内外均无粉刷。</h3> <h3>这是学生宿舍四合院。当年学生多时,住上下铺,有二十多个房间。</h3> <h3>当年墙上的宣传画仍然依稀可见。现在杂草丛生。</h3> <h3>这是当年的校办实习工厂。前身是矿部印刷厂。如今物是人非。</h3> <h3>附近怎么也找不着一个认识的人了。</h3> <h3>我步行越过一段新辟公路,大型货车压得高低不平,连接上沿仙公路才平坦起来。</h3> <h3>这里原来是公路,铁路交叉口。现在小铁路废掉了,扳道口的矮房还在。铁轨都埋进泥土里了。</h3> <h3>这里新开了一家“金鹏水泥有限公司”。</h3> <h3>马路旁的候车亭风尘扑扑中不知熬过多少岁月?</h3> <h3>见证过国营煤矿,乡镇煤矿的兴衰。</h3> <h3>如今仍然有个别小煤矿在生产煤炭,用汽车运往外地。</h3> <h3>铲车装煤效率高,比过去人工挥锹上车快多了。</h3> <h3>仙槎高坡上,这个废弃的水泥厂曾经也有过辉煌。</h3> <h3>最早是由仙槎家属工创办,陈海青,郭军他们是创业功臣。后几度更替,鼎盛时属于乐平矿务局,“乌金牌”水泥行销全省各地。</h3> <h3>如今这个公司仅剩留守人员。</h3> <h3>水泥厂下面遂道是我们每天上下班必经之道。</h3> <h3>一眼望去,仿佛可以看见当年我们留下的脚印。</h3> <h3>走到仙槎了。远远看见的就是煤场的栈桥。</h3> <h3>这个“职工之家”,就是仙槎矿工会驻地。这个俱乐部两次翻新。是矿上的“豪华”建筑,放电影,演节目的室内场地。</h3> <h3>之前,我们常常在此看露天电影。白天是蓝球场,晚上放电影。下中班的看第二场,己经是深夜了。</h3> <h3>仙槎煤矿办公楼。虽然仅两层,但作用蛮大呢。</h3> <h3>当年我在掘进区当办事员,就在左边办公室。右边却安排了刚刚招工来矿工作的女工宿舍。两三年后,我与小玲恋爱结婚。</h3> <h3>仙槎煤矿留下了太多的故事,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坎坷经历……</h3> <h3>这个老俱乐部的卖票处,仅10平方米。它是我们当年安身立命的家。在那特殊的岁月里,我被推向风口浪尖,妻子不离不弃,荣辱与共,同甘共苦。</h3> <h3>这条小路曲曲折折细又长,人生的旅途也一样。多亏有个善良,明理的妻子一生相随,白头偕老。</h3> <h3>风雨过后见太阳。仙槎的沟渠改造成一条笔直的清水渠,妇女们现在洗衣服的好地方。</h3> <h3>当年的我们就在附近的小道散步。水田里摸鱼抓虾捉田鸡的人很多。鄢兄,胡兄用矿灯抓来田鸡,烹饪的美食,至今都记忆犹深。</h3> <h3>寿安镇仙槎上,下两村,洪村坞的农村如今都是崭亮的四层楼新房。</h3> <h3>可是矿友们仍在低矮的干打垒房子里度日。他们大多是高龄老人,年青人节假日偶尔会来探视。</h3> <h3>在仙槎学校门口,遇见了徐乐增,石社芝夫妇。他俩仍然年轻有活力。张小玲曾是他们婚姻的介绍人,我是见证人。</h3> <h3>这是矿工食堂。小玲在食堂工作一年。当年矿工三班倒,食堂工作人员也三班倒。她在这里结下好人缘,认识人多,我这个炭古佬虽然进矿早4年,却认识人少。</h3> <h3>我们的孩子托付给安徽阿姨带,她家就住这儿,她丈夫是食堂汪典启师付,为人很忠厚。我们往来保持至今,虽然他家搬回原籍桐城农村。</h3> <h3>当年仙槎商店所在地。一边是水果商贩,一边是陈地水的私人诊所。外地来人,都会聊上一会。诊所己开25年,今年70岁的陈医生打算再干五年。</h3> <h3>遇见一位热心人在指指点点,原来是哑巴。也许在他的记忆中有我,也不一定。</h3> <h3>时间尚早,我们来到井口拍照。</h3> <h3>遇见他们认识的熟人,请他们给留影一张。</h3> <h3>这是进班室。上班前开班会,班长分配工作面作业任务,然后换工作服,穿胶鞋,戴矿帽下井。</h3> <h3>换下来的衣物用畚箕装好,放进柜里锁上。</h3> <h3>矿工下井前须领取矿灯携带在腰间,下班后交回矿灯房充电。</h3> <h3>矿灯房长廊,矿工争先恐后拥挤的窗口。</h3> <h3>距离井口一段路。暗斜井的井口风特别大。特别是冬天,一路跑都冷得发抖。</h3> <h3>它是靠山头上抽风机从回风巷抽风,井口自然进风补充。到达井下就不冷了。</h3> <h3>井下就是这个模样。到达工作面,地下一120米深,要走一千多级台阶,再走很长一段平巷,再爬上山,顺槽:工作8小时后,原道还回,再走1000多台阶,累得精疲力尽。</h3> <h3>井下采掘一线矿工粮食定量53斤。我前前后后在掘进区,采二区干了九年。尤其是后来被下放到采二区劳动,被取消了每月20元的奖金。下井费每次五角,晚班每次四角。</h3> <h3>苦尽甘来。在矿山能幸运地活下来,就是最大的幸福!感谢所有帮助过我和我家的人,有你们老乡,才有我们的今天。</h3> <h3>今天远眺仙槎矿山全景,浮想联翩……</h3> <h3>欢聚在刘深耕老乡家中,且有当年的曹锡雄副书记参加聚会,大家开怀畅饮,交流友情。感谢刘深耕辛勤劳作,让我们品尝了一顿色香味俱全的美餐。</h3> <h3>“仙翁群”的部长周荣发,号召力强。这次故地重游,功不可没。他在采区放斗口的经历,经他口述,感同身受。</h3> <h3>大家非常珍惜每次相聚时光。</h3> <h3>餐后女同志主动收拾,洗碗。</h3> <h3>下午,我独自去寻访一位大恩人的故居。他虽然已故,他家是否还住老地方?其遗孀还好吗?</h3> <h3>印象非常清淅,还在老地方!</h3> <h3>见到了谢冬梅,余浪潮遗孀。她二男二女,三个孩子在浙江,一个在市里。近来颈椎病影响了健康,多亏有杨汉青老乡相伴左右。</h3> <h3>余浪潮,我终身难忘的恩师。是他将我从苦海中捞出来,在他的领导下,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勤勉努力,自立自强。</h3> <h3>怀旧美篇写完了。唯一遗憾是忘了拍张故地重游之集体照。下次吧,有机会补上。</h3> 怀旧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