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尽的那平遥古城__游平遥有感

刚子

<h3>  回到宿舍,有同学问我人家都竞相往空间传旅游照片呢,你怎么不传?对于一个爱玩空间的我来说,此时的我,不只是传传照片就能表达我此次旅游的心情。</h3><h3> 平遥平遥,真的遥远吗?一种悠念徘徊于心,总是会左右人的情绪,不管你有意无意,愿不愿意。待到大学时才发现,平遥离我真近,在地图上和运城的距离只有拇指宽。好像转个身就到,抬抬头,眼角就能瞥见矗立在晋中大地上的平遥古城。可是刚下车,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旷野,给人一种失落,由于从高铁站下车,交通不便,我们三人只好步行,步行了大概四十分钟分钟吧,实在走不动了,就乘了一个小轿车。那个叔叔很热情,给我介绍了古城的许许多多,认我顿生感动……</h3> <h3>  初进平遥古城,没走到中心的缘故吧,感觉很是凄凉~慢慢的,我们来到了这里……</h3> <h3>  一座古城,其实就是一本古书,把曾经的风雨烟云不动声色地嵌入字里行间,在临风开卷的时候,让身处其间的人们浑然置身在历史的瞬间,从时间的褶皱里品读沧桑和必然。平遥古城有着凝重的封面,尽管在未谋面之前,我就耳闻了这座古城的许多章节:城墙、县衙、老街、票号、庙宇……对一个地方的向往,俨然如爱恋某个人似的,爱上了,就放不下。平遥亦如此。怀着这样的心绪,我跟我的两个同学走进了平遥……平遥亦从遥远的历史中走来,我们也从现实中走进平遥的历史。</h3> <h3>第一天</h3><h3> 从那么多人排队苦等半小时,终于买到学生票,第一站我们来到“百载烟云归咫尺,一署风雨话沧桑。”的平遥县衙,当站在它门前审视时,厚重朱漆的大门,高逾一尺的门槛,呲牙裂嘴的石狮,青白方正的照壁,森严和威武,让人不寒而栗。过门进衙的时候,不要把脚踩在高高的门槛上,一定要跨过去,这是规矩。只是现在,你用一张票便可以随便出入那扇大门,那时的百姓有谁愿意在此逗留?高堂的威严,刑具的恐怖,牢狱的黑暗,存在于心中已经足够,何必加身?坐北朝南,莫不是应了那句老话:“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对于衙门的印象,不想多言。那些“公正清廉”等等牌匾,不过是在挂羊头卖狗肉而已,历史上真正为民传颂的清官能有多少呢?宦海沉浮、民生心愿、世道风雨都浓缩在这小小一方县衙内。行走在平遥县衙,最欣赏的倒是那一副副富含哲理韵味的楹联。</h3><h3>【衙门联】</h3><h3>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h3><h3>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h3> <h3>【仪门联】</h3><h3>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h3><h3>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h3><h3>【大堂联】</h3><h3>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h3><h3>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h3><h3>【二堂联】</h3><h3>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h3><h3>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h3> <h3>有趣的是,这联中“愧”字少了一点,“民”字多了一点,意即给民多一点爱,少一点愧,实是意味深长。 【大仙楼院联】 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 孝悌忠信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 【县丞房中堂联】 事以利人皆德业; 言能益世即文章。 【献厅联】 不求当道称能吏; 愿共斯民做好人。 【内宅联】 治赋有常径,勿施小恩忘大体; 驭官无制法,但存公道去私情。 【花厅中堂联】 鱼因贪饵遭钩系; 鸟为衔虫被网羁。 ……<br></h3> <h3>  徜徉在端正威严的平遥古县署,环顾这长长短短的楹联,我突然发现吏治文化是活的,是有灵魂的。我现在就在和这个幽灵在对话。这个幽灵就是被皇权披在专制身上的儒家精神。它在向我诉说着它的理想、它的作为。如此地充满善意,语重心长,如此地直白,道理又讲得透彻,居然和其血腥狰狞的专制统治联系得那么紧密那么服帖。不知道平遥历任县太爷生活履职在这箴联遍布、警钟长鸣的衙门,能否践行“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为官信条,只怕这些楹联都是县太爷为标榜自己而撰写的冠冕堂皇的溢美之词。说得好听,做得如何呢?民心可鉴……</h3> <h3>  中午,跟他俩吃了点面食,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影响就是他们的热情……</h3> <h3>  下午我们参观了中国镖局。走进日升昌——中国第一票号,日升昌门脸不大,黑色的院门严肃而朴实,近看却已经斑斑驳驳。虽然牌匾上的字己略显黯淡,但“日升昌”的金招牌却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蒙尘。庭院深深深几许,外朴内秀,面简里厚。正房厅柱悬一幅木制长联:日丽中天万宝精华同耀彩,升临福地八方辐辏独居奇。还有那一块闻名商界的牌匾——汇通天下。汇通天下!这就是当年晋商的声音。<br></h3> <h3>  街市纵横,票号林立,商贾云集。时光仿佛瞬间倒流。日升昌的大门,开启又关上,关上又开启,迎迓了多少个日升日落,目送了多少的人来人往?那个车水马龙的平遥城:车马声,叫卖声,掌柜及学徒播动的算盘声,交织在一起。“票号一小步,经济一大步”,汇通天下的梦想在此酝酿,气贯长虹。在不大的院子里慢慢行走,眼睛在当年的票据、账房上游移,耳朵聆听着票号的兴衰荣辱。想当年雷履泰,这位气魄十足的商界巨贾、日升昌的创始人,该是怎样地意气风发,置身此间,一块砖,一片瓦,一扇门,一堵墙,都牢牢地拽着我的视线,扯动着我的思绪,我仿佛看到了这位票号的鼻祖正在谈笑风生、运筹帷幄,我仿佛看到那些身着长袍马褂的商人进进出出……<br></h3> <h3>  在傍晚时分我们匆忙转完了城隍庙、文庙,这些建筑我只能用精湛来形容,我们抓拍了我们三人跃龙门的瞬间……</h3> <h3>  平遥,听当地人说最美的就是晚上的夜景了,确实不同凡响……</h3> <h3>  人和人相遇,靠的是一点缘份。人和人相处,靠的是一点诚意。知音是贴切的默契,知己是完美的深交。这里,我们三遇到了一位超热情的店主,老家人说,出门在外,好人遇上的是好人,这会,我真的信了,他给我们优惠的住宿,送给我们一张地图。并且讲解了怎么样旅游省事,不懂就问不知从他口里说出了几遍,让我们几个学生族在这陌生的都市里感到了家的温馨…… 永远珍惜这份美好,生命本是一场漂泊的旅途,遇到谁都是一个美丽的意外。</h3> <h3>第二天</h3><h3>早上起来,太阳已经升半边天了,三个都不想起来。也是昨晚转乏的缘故吧,想着没有转完的景点,还是硬起床了,跟店主告了别,虽然舍不得离开。没办法,规划转转城墙,准备回程,离开之际,别忘了那平遥牛肉带给我们的迷香,更见证了这座古城的往昔……</h3> <h3>  传说中的“乌龟八卦城”,在晨光中静默不语。整座古城为龟形,有“山水朝阳,龟前戏水,城之攸建,依此为胜”之说。岁月荏苒,它斑驳了青砖砌裹的城墙,剥蚀了朱红雕琢的城门,干枯了南门外的水井,佝偻了北面弯曲的“龟尾”,似乎一直在等待着我们这些来自甘肃的游者。一轮红日在城墙上方缓缓升起,它映红了古城,映红了城墙下矗立千年的铁人将士,映红了我们欢愉的面庞。</h3> <h3>  远远就看到古老的城墙,风雨不动安如山:宁静、平和、沉穆、浑朴,气度俨然古之君子。轻轻抚摸平遥几千年文化修练成的肌肤,我仿佛摸到了明时的风痕,清时的雨渍。敲一敲那城墙,听一听那回音,我感悟到了晋商强劲的脉搏,远方似乎传来了大漠孤烟里的驼铃声声……</h3> <h3>  行走在厚重的城墙上,我感觉脚下的青砖承担了太多太多,防御敌人的垛口如今站满了慕名造访的红男绿女,带来了喧嚣与噪杂。也许平遥已经习惯于面对摄影师的闪光灯和游客的评头论足。但我却害怕突然的来访会打扰古城的梦境?可能是的,我小心翼翼,蹑手蹑脚地走在坚硬的青石板上,生怕惊扰它的块砖片瓦。在我的脚下,这高耸,伟岸,墩厚,坚实,黑褐色中带着沧桑的城墙:2700多年呀,从西周宣王的壮志,到明洪武的德政,从明清的休养生息,到“文革”的风雨,这城墙没有倒下,没有坍塌,没有撕裂;然后一段一段,一截一截地累积,才有了这座叫平遥的古城。</h3> <h3>  行人是渺小的,千年络绎不绝,匆匆脚步,可阅览风尘无数,却动摇不了这坚厚城墙的一坯厚土。我隐约看到3000垛口72座观敌楼,那里曾经流传着孔子3000弟子72贤人的佳话;我仿佛听到风里夹带着号角阵阵,千年前的鏖战在眼前复苏。多少次的兵临城下,多少回的战鼓隆隆,多少朝代在这里升起又落下,而不变的是这城墙背后的意志——固若金汤。平遥人引以为豪,津津乐道。</h3> <h3>  步入平遥,似乎就在刻意追求与古人执手相牵的味道。满目的青砖灰瓦,精巧的飞檐雕壁,高耸的城墙市楼,鲜亮的灯笼金匾,那些古城中的居民,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脱,也不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精明,平静地过着淡然的日子,热情地做着小本生意,偶尔也有悠闲地踱着方步遛在狗后边的……抬头看天,是与青砖灰瓦相辉映的碧蓝色的天空,纯净如孩子的眼睛,间或几丝浮云游过,带走了所有的烦恼和浮躁……这一切宛若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原生态的风土人情尽收眼底。它的气质从每一座瓮城溢出,从每一条街道流出,从每一扇旧窗淌出,从每一道雕纹渗出,从每一位平遥贤士的才情里吟出……平遥的每一条蜿蜒的街道,都渗透着沉稳;每一块斑驳的青砖,都浸渗着古朴。让置身其中的生灵,撕开灵魂隔着平遥与历史相望。不敢放纵自己的思绪,生怕一不留神,就堕入苍茫的历史长河,忘却了站在时间这头的故乡与亲人。</h3> <h3>  其实平遥是深藏不露的,她的外在美并非城楼所能替代,她的文化内涵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领悟通透。平遥就是平遥,不平常,不遥远。无任怎样,古韵悠悠,宠辱不惊!遇上你是我的缘,守望你是我的歌,平遥印象,印在心中!</h3> <h3>  再回首,看一眼心灵的地址。仿佛又听到了那亲切的呼唤。<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