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1一东:“东”指“东韵”,是宋金时期的“平水韵”(也叫“诗韵”)中的一个韵部。“东”叫韵目,即这个韵部的代表字。东韵中包含有许多字,它们的共同点便是韵母相同(当然是指隋唐五代两宋时期的读音),像下面的三段文字中,每个句号之前的那个字,即风、空、虫、弓、东、宫、红、翁、同、童、穷、铜、通、融、虹等 15字,尽管在现代汉语中的韵母并不完全相同,但都同属于东韵,如果是作格律诗,这些字就可以互相押韵。“一”,是指东韵在平水韵中的次序。平水韵按照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分为 106个韵部,其中因为平声的字较多,故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东韵是上平声中的第一个韵部。后面的“二冬”、“三江”等情况也相同,不再一一说明。</h3> <h3>《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分为上下卷。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h3><h3>作者介绍:</h3><h3>车万育(1632~1705年),字双亭,一字与三,号鹤田,又号敏州、云崔,湖南邵阳人,康熙年间进士,排名三甲八十四名,官至兵科给事中。著有《声律启蒙》、《怀园集唐诗》、《萤照堂明代法书石刻》十卷、《历代君臣交儆录》等。</h3><h3>车万育幼年家境贫寒,父亲迷信风水。一天,请了一位阴阳先生来选择墓地,阴阳先生指着某地说:“此地甚佳,但需五百年后始可发迹。”当时车万育年幼,随在父侧,插嘴说道:“那就把五百年前的祖宗,改葬到这里来,不就发迹了么?”阴阳先生见其聪慧,说道“此子日后,必定发迹。”此后,车万育发奋攻读,参加科考,一帆风顺,由秀才而举人,康熙三年中了进士,接着授户部给事中,后升掌印。车万育常直言面对皇上,专拣当务之急,他人咋舌难言之事上奏,同僚为他担心,他说:“进言是我职责,竭尽忠诚,哪顾个人安危?”有人黑夜送金银托他办事,他铁面无情地说:“你不知道世上有个不爱钱的车育三吗?”</h3><h3>(内容来自网络)</h3><h3> </h3><h3>一、三尺剑、六钧弓</h3><h3>尺是长度单位,古代的尺没有现在的长,查了一下网络,换算成现在的厘米为:</h3><h3>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h3><h3>周代,一尺合今23.1cm ;</h3><h3>秦时,一尺约23.1cm ;</h3><h3>汉时,一尺约21.35-23.75cm ;</h3><h3>三国,一尺合今24.2cm ;</h3><h3>南朝,一尺约25.8cm ;</h3><h3>北魏,一尺合今30.9cm ;</h3><h3>隋代,一尺合今29.6cm ;</h3><h3>唐代,一尺合今30.7cm ;</h3><h3>宋元,一尺合今31.68cm ;</h3><h3>明清,木工一尺合今31.1cm。</h3><h3>钧是重量单位。一钧是30斤。六钧弓,指弓的开合力约180斤。</h3><h3>《史记·高祖本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这里的“三尺剑”就是指的汉高祖刘邦的剑。高祖11年,汉初三大名将之一的英布(另外两名为韩信、彭越)造反,刘邦御驾亲征铲平英布,却在战役中中箭。凯旋回朝后,箭伤反倒愈发严重。吕雉请来名医,名医虽说能治,但刘邦仍然听出了弦外之音,他说:“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高祖12年,刘邦薨。</h3><h3>英布即黥布,原为秦末农民起义的一个领袖。他因受了“黥”刑而改叫黥布。“黥刑”是用刀或针(宋代后用针刺)在犯人面部或其他身体部位刺字,然后用墨或是炭涂黑,终身洗之不去。一般受刑之人必定难过,但英布年幼之时,一位相士说过,这孩子受刑之后必称王,所以英布并不灰心,反而结交了监狱里的风云人物,后与这些人逃走做了群盗。秦末农民起义时,他先跟着项羽,后被刘邦笼去。</h3><h3> </h3><h3>二、清暑殿、广寒宫</h3><h3>清暑殿是洛阳宫的一个宫殿,相当于故宫里的太和殿。</h3><h3>洛阳宫在隋朝的时候就有,叫紫微城。唐太宗李世民时,改名洛阳宫。武则天称帝后,又改名太初宫。</h3><h3>武则天登基就是在这个洛阳宫的则天门进行的。不过这个则天门的命名跟武则天没有一点关系,这个名字也是隋朝时候叫的。后来武则天当了皇帝之后,为了避讳改成了应天门,后又称神龙门、五风楼。</h3><h3>提到广寒宫,人们自然会想到嫦娥。那么《嫦娥奔月》的故事就请家长给小朋友补一下吧,我们这里只贴上原文:</h3><h3>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h3><h3>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和。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摘令伐木。——西汉·刘安·淮南子·《嫦娥奔月》</h3><h3>译文:</h3><h3>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飞往月宫,嫦娥于是就住在月宫之中,变成了蟾蜍,就是传说中的月精。古老的传说中,月亮上有棵桂树,还有蟾蜍。因此有一本记录异事的书上说:“月亮上有颗桂树非常高,树下有个人不停的砍,可是树被砍开之后马上就愈合了,砍树的人叫做吴刚,是西河人,在学仙道的时候犯了过错,就罚他砍伐桂树。”</h3><h3> </h3><h3>三、颜巷陋、阮途穷</h3><h3>这是在说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孔老夫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勉强翻译成现代文是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来自内心深处的喜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h3><h3>孔老夫子还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第二》</h3><h3>他问子贡:“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第五》</h3><h3>颜回不幸短命去世后,孔子非常伤心,说“噫!天丧予!天丧予!”是天要亡我吗?有人说:“子恸矣。”他说:“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不为他难过还能为谁难过呢?</h3><h3><br></h3><h3>“阮途穷”是说魏晋时的著名隐士阮籍,他与嵇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阮咸(阮籍的侄儿),共为“竹林之友”,史称“竹林七贤”。阮籍生性好酒,常常独自驾着牛车,载着一坛好酒,边行边喝,有时前面没路了,阮籍便痛哭一场,再转向其它道路继续前行。一日来到山颠,曾感言:“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后来鲁迅和毛泽东都对这句话爱不释手,反复引用。</h3><h3>《晋书·阮籍传》:“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h3><h3>阮籍为何这样行为怪异?</h3><h3>他生于汉建安十五年(210),三岁丧父,由母亲把他抚养长大。父亲死后,家境清苦,阮籍勤学成才,天赋秉异,八岁就能写文章,终日弹琴长啸。在他少年时期好学不倦,酷爱研习儒家的诗书,同时也表现为下慕荣利富贵,以道德高尚、乐天安贫的古代贤者为效法榜样的志趣。</h3><h3>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心怀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司马昭为了拉拢阮籍,就想和阮籍结为亲家,阮籍为了躲避这门亲事开始每天拼命地喝酒,每天都是酩酊大醉,不醒人事,一连60天,天天如此,那个奉命前来提亲的人根本就没法向他开口,最后,只好回禀司马昭,司马昭无可奈何地说:“唉,算了,这个醉鬼,由他去吧!”</h3><h3><br></h3> <h3>在阮籍心中谁才是英雄,笔者看了十遍《阮籍传》终于得出答案,阮籍心中的英雄正是“关羽”。阮籍有首诗这样写:“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这首诗写出了阮籍的报复,不愿作儒生,要做壮士,要威震八荒、忠义传世,最符合这些条件的不正是关羽吗,关羽曾曲侍曹操,阮籍也给司马昭当过官,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并且有忠有义,这样的品行正是阮籍的精神追求。</h3> <h3>词语解释</h3><h3>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h3><h3>解释:竖子:小子,有轻蔑之意。时代无英雄,使无名之辈成了豪杰。指无能者侥幸得以成名。</h3><h3>出处:《晋书·阮籍传》:“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h3><h3>阮籍这句话也成了千古之谜,到底是说楚汉相争时期“无英雄”还是作者身处的时代“竖子成名”,恐怕只有作者本人才知道了,今人已无从考证。</h3> <h3>阮籍简介</h3><h3>阮籍(公元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诗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h3><h3></h3><h3>阮籍</h3><h3>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h3> <p class="ql-block">声调</p><p class="ql-block">平上去入,是唐宋时期中古汉语的四声,是传统汉语音韵学的音系根源,是唐诗宋词格律的基础。掌握四种发音,阅读诗词,能够体会到汉语的博大精深和韵律之美。</p><p class="ql-block">[玫瑰][太阳]</p><p class="ql-block">“平声”平道莫低昂,</p><p class="ql-block">“上声”高呼猛烈强,</p><p class="ql-block">“去声”分明哀远道,</p><p class="ql-block">“入声”短促急收藏。</p><p class="ql-block">“平上去入”是汉语平仄的基础,是传承千年的宝贵语言财富。上、去、入为仄,其余为平。</p><p class="ql-block">“平上去入”才是汉语真正的四声,普通话四声(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是重新规定的。</p> <p class="ql-block">平仄音是在四声基础上,笼统地把四声分成两类,故而产生“平仄”。</p><p class="ql-block">[拥抱]</p><p class="ql-block">相关介绍:</p><p class="ql-block">今音的第一第二声约等于古音的平声,今音的第三第四声,约等于古音的仄声。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上声是一个低升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p> <p class="ql-block">对联要求</p><p class="ql-block">规范的对联要求上仄下平。上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上声、去声或入声),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阴平或阳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