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告别4A景区光雾山,直奔向往己久的历史名城一一汉中</p><p class="ql-block"> 古城汉中首筑于公元前451年,为史料记载全国最早筑城者之一,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是两汉三国(西汉、东汉、魏、蜀、吴)的发祥地,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军事人物张良、韩信、萧何、张鲁、诸葛亮、曹操、刘备、夏候渊、黄忠、姜维、马超、张飞、吴玠、吴璘、李自成等都在汉中留下深深的足迹。据传汉中原属四川辖区,在南宋时蒙哥大汗率蒙古人进入中原的进程中,在湖北襄阳遭到强烈抵抗,损失惨重,付出了巨大代价。进入四川后发觉四川的抗元力量更加强烈,蒙古大军为此围攻川属合川钓鱼城三十六年,久攻不下,彻底打破蒙古大军攻无不克的神话。蒙哥大汗心有不甘亲率蒙古大军围攻合川钓鱼城五个多月不破蒙哥则被飞石击中阵亡折鞭,蒙军只得匆忙撤兵回蒙。蒙哥之弟忽必烈经多年弈战,费尽周折,死伤无数建立元朝以后,为制约四川经济发展,因汉中是当时的天府之国,鱼米之乡。又为分散抗元势力,急需在入川隘口建立一条进川道路,且汉中是进入四川及中原的咽喉要塞,元朝为吸取教训,为加强对四川的控别,削弱抗元力量,促将汉中规入了陕西省管辖。</p> <p class="ql-block"> 汉中!她是大汉王朝的发源地,每一个汉族人都应该来一次汉中,这里是汉人的老家,汉家的发源地;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水就发源于此;中国文化的主体汉文化也是从这里开始,薪火传承;这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她北临关中平原南靠成都平原,李冰父子在灌县修建都江堰之前,这里就己经是秦嶺以南的魚米之乡了。絲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是汉中人,天下第一知府严如煜是汉中人,刚烈无畏浩然正气清正廉洁的一代诤臣李固是汉中人,当年那位千金一笑替周幽王背锅的居四大美女之首的褒姒也是汉中人。这里还有世界上第一例人工开凿的通车隧道一一石门隧道,这里有著名的横跨秦嶺贯通川陕且长达250公里的褒钭栈道。汉高祖刘邦在这里登台拜相一统天下,韩信在这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诸葛亮在这里六出祁山鞠躬尽瘁,蔡伦在这里发明了闻名于世的造纸术,张衡在这里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汉中在全国版图中位置居中,北靠秦嶺,南倚米仓山,中间是汉水流域天然的两山夹一川的地理之利,必定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汉中除了历史人文,自然风光也同样宜人,这里有风光秀美栈道悬空的龙头山;有保留了明清古街古瓷古道的青木川古镇;在华阳古镇的四宝园中,还能看到汉中四宝一一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唯天有汉,见地有光。汉中,是每一个汉族人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 陕西汉中古城,这里有“中国栈道之乡”的美誉,有早于万里长城(公元前11世纪)的建筑奇迹一一褒斜古栈道,也称石门栈道。它沿着褒河穿越秦岭,凌空飞驾于悬崖峭壁之上,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以其险、奇、雄著称于世。</p> <p class="ql-block"> 以当年金戈铁马为主题的雕塑群,激起人们内心的震撼,万马奔腾,旌旗猎猎的宏伟气氛的再现,给人却是一种轰轰烈烈,催人奋进的感觉。</p> <p> 汉朝,(公元前202年一一8年,25年一一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又称前汉,后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获胜后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定都长安。</p> <p class="ql-block"> 刘邦击败项羽后,于山东定陶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同年迁都长安。西汉在诸多制度上承袭了秦制,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空前繁荣。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登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著名儒学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思想,对外东并朝鲜,南据越南,西逾葱岭,帕米尔高原及现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北达阴山,昆仑山脉及现蒙古自治区及蒙古国,奠定了汉域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p> <p> 西汉至汉宣帝刘询时国力达到极盛,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定都常安(许昌),史称新朝,西汉灭亡。至公元25年,刘秀统一天下,仍用汉作为国号,史称东汉,定都洛阳。</p> <h3> 褒河之滨,当年的多处栈道均从此地出发。所以“栈道之乡”由此得名。</h3> <p> 汉朝和同时期欧州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当时汉朝人口已达六千余万,疆域已达六百零六万平方公里,人口疆域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p> <h3> 建在褒河上的情人桥,当然是现在才有的了。别混为一谈。</h3> <h3> 这座石碑挺有意思的,上面记录了生肖属蛇的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竟然有刘邦,毛泽东等人!</h3> <p class="ql-block"> 褒河边上的防御墙,没有古城墙的规模和壮观,这也不是原物了,历经沧桑早已踪迹难寻。汉中的老城墙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雨中了,威武的老城门定格在古城的旧影中,如今雄姿难觅,只有一截新建的像征性的城墙,以汉中古文化的表现形式迎风而立,它的秦砖汉瓦流落在百姓的房前屋后了。</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历史无声地向人们倾述数千年前的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鸿门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历史事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成竹在胸,背水结营,空壁逐利,拨旗易帜,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败军之将不必言勇等成语都是出自汉朝的真实事件而流传至今。</p> <h3> 人们默默地感受着当年的点点滴滴,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相互利用,争权夺利,在残酷的你死我活的争斗和利用中拼得血肉模糊,尸骨无存,真的成就了成王败寇的千年真理。</h3> <h3> 慢慢品味,原来心目中一知半解的不明白的历史过程,现在好象逐渐清晰了。</h3> <h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h3> <h3> 华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两汉在科技领域亦颇有成就,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等。以现在的标准来衡量,也的确不是一般的创举。</h3> <h3> 汉朝是中国古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汉朝文化辉煌灿烂,领先世界,造福后世。汉朝文化是很多元的,道教的创立,佛教的传入都发生在汉朝,张骞通西域促进了外来文化交流。</h3> <h3> 公元前206年,鸿门宴之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项羽本意是赶刘邦出关中,可弄巧成拙,汉中这块有着“天汉”之称的风水宝地偏偏成就了刘邦。</h3> <h3> 褒斜栈道从这里开始,北走入长安,往南进川蜀,当年刘邦为麻痹项羽,沿子午道离开关中时烧毁了子午道,并听从张良之计,又烧了通往关中最便捷的褒斜道,以麻痹项羽永居汉中,不会与项羽争天下。</h3> <h3> 汉王楼,刘邦被封为汉王之时,便居于此。从此,博览群书,运筹帷幄,为后来的一统天下起了决定性作用!</h3> <h3> 刘邦借机在汉中休生养息,重整军队的刘邦听从萧何的劝柬,重用韩信,用计取得关中,为他以后统一天下建立大汉王朝奠定了基础。</h3> <p class="ql-block"> 汉王楼矗立数千年,見证了数千年来的人间苍桑,血雨腥风,历朝历代的风雨历程,至今还腑视人间天下,数尽人间善恶。</p> <h3> 这是一座道观,据传与栈道同龄。其实也有可能,道教佛教均出自于汉朝。反正至今都香火极盛。</h3> <h3> 石门栈道位于陕西汉中市,栈道全长250公里,南起汉中褒谷口,北至眉县斜谷口,是古代由关中穿越秦岭,巴山通往蜀地的咽喉要道。</h3> <h3> 诗人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的就是这一段栈道。</h3> <h3> 石门栈道的修建渊源可以追溯到武王伐纣时代,即公元前十一世纪,古人为了翻越南北天险秦岭,在悬崖峭壁上搭建栈道。</h3> <p class="ql-block"> 萧何月下追韩信就发生在这段栈道上,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投奔项梁,项梁兵败归附项羽,韩信多次献计均不能被采纳,即投刘邦,但未被重用,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律当斩,临刑时看见汉将夏候婴,就问道:“难道汉王不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我",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再次推荐给刘邦,仍不被重用,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觉得自己难以被刘邦重用,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追回。这就是小说戏剧中的“萧何月下追韩信"。萧何再向刘邦保举韩信,屡次三翻,终得重用。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进,很快占领关中,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赵国,踏平齐国,灭掉燕国,拿下魏国,铲除代国。虽然这时的六国与秦朝嬴政时的六国相去甚远,但也足以显现韩信之军事天才!并于潍水全歼龙且率领的二十万楚军。项羽手下之强将龙且死后,楚军从此军无斗志,逐渐江河日下,项羽此时已无强大力量称雄,刘邦此时只能依靠韩信御敌,谋士蒯通,武涉看在眼里,力劝韩信自立为王,以当时之情形,必将与楚汉形成鼎立之势,各自称王。韩信却放弃了,不然中国历史可能要重写了。韩信勇不可挡,功勋卓著。韩信、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刘邦称帝后,三人均成了刘邦刀下冤魂)。韩信又以“十面埋伏”之计团团包围项羽,并发明了风筝,派人用牛皮做成风筝并敷上竹笛,风一吹竹笛发出凄凉之声,韩信派人唱起楚国民歌,楚军四面楚歌,至使楚军人心焕散,楚霸王一败涂地,在乌江亭自杀了。韩信辅佐刘邦坐拥为王,一统天下建立汉朝起了决定性作用,历朝历代奉韩信为兵仙神帅,用兵如神,被世代传颂。</p><p class="ql-block"> 项羽这时应该知道了什么叫肠子都悔青了;</p><p class="ql-block"> 刘邦评价韩信:“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p><p class="ql-block"> 刘邦评价项羽:项羽的大气,吾一辈子都无有的!</p><p class="ql-block"> 韩信以他惊天动地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助汉高祖刘邦建立起惊心动魄的强大的大汉王朝。</p><p class="ql-block"> 项羽失败之后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宁死不降刘邦,宁死不过江东。后人对项羽却另有一说。</p><p class="ql-block"> 李清照曰:</p><p class="ql-block"> 生当作人杰,</p><p class="ql-block"> 死亦为鬼雄。</p><p class="ql-block"> 今日思项羽,</p><p class="ql-block"> 不肯过江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杜牧曰:</p><p class="ql-block"> 胜败兵家事不期,</p><p class="ql-block"> 包羞忍耻是男儿。</p><p class="ql-block"> 江东子弟多才俊,</p><p class="ql-block"> 卷土重来未可知。</p><p class="ql-block">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之奥妙,自已去揣摩吧!</p><p class="ql-block"> 项羽死后,韩信功高盖主,被解除兵权,因人诬告谋反,吕后与萧何合谋,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千古绝句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 煲国古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美女褒姒的出生地。历史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也是发生在这里。</p> <h3> 刘邦按大将韩信的计谋,派少数人修栈道,以转移楚军守将王章邯的注意力,暗地里沿着西边险峻的陈仓道(即秦栈),北出大散关,攻占了陈仓城,进军咸阳。这就是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h3> <p class="ql-block"> 眼前这崎岖小道,也是蜀道中的一种通行形式,峭壁之下就是滾滚长江,当年却是交通要道,商贾行人,百姓众生,都靠这条道往返蜀汉。关键时侯数十万大军,辎重粮草都从此经过,且有数百公里之遥,可想而知那时的艰辛和危险。</p> <h3> 呈洞状的所谓石门是世界交通史上最早的通车隧道,全长13.6米,宽4.2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洞内无斧凿痕迹,据考证当时是采用火烧水激法开山破石贯穿修建而成,被誉为人类征服自然的空前壮举。</h3> <h3> 从褒斜道北出斜谷可直逼长安,入南谷褒谷则可轻取川蜀,在军事地理位置上有着进可攻,退可守的余地,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发生在这里最辉煌的战争便是楚汉之争。</h3> <h3> 东汉至汉和帝刘肇之时,大破北匈奴,收复西域,东汉国力达到鼎盛,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剿灭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权,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三国时期。</h3> <h3> 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奠定蜀国根基的人物。</h3> <h3> 剑门蜀道沿线三国文化深厚,三国名人诸葛亮、厐统、張飞、蒋琬、姜维、邓艾、马超等在此留下了精彩的故事。数百里的古蜀道上,峰峦叠嶂,峭壁摩云,雄奇险峻,壮丽多姿,且三里一亭,五里一廊,十里一驿站,构成了古蜀道交通的一大屏障。</h3> <h3> 三国中因曹魏占据中原地区,国力远胜于蜀汉和东吴,曹魏一朝(公元213年~公元265年),在疆域上继承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将朝鲜半岛并入版图,南部诸州大致以秦岭淮河与蜀,吴为界,公元263年,攻灭蜀汉,将益州,南中纳入版图,鼎盛时曹魏国土达400万平方公里。</h3> <p class="ql-block"> 诗仙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山”的千古绝句,令多少人望蜀道而生畏,可诸葛亮当年六出祁山三次伐魏,不说结果得失,单单数万人马辎重粮草数次往返于栈道之上的艰辛,现代人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p> <h3> 千百年以来,栈道开通以来,过往的仕官商贾,文人墨客,饱览胜景之余,抒发豪怀,咏怀为文,镌刻于石门内外之石壁上,世代不绝,这样就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石门摩崖石刻。</h3> <h3> 东汉时的《石门颂》,《衮雪》,北魏的《石门铭》等“汉魏十三品“,在中国书法史上价值极高,是研究古代政治、军事、交通、科技、水利、文化的重要石刻资料</h3> <h3> 这些石刻上自汉魏,下至明清,琳琅满目,严然一座石刻宝库,其中之精品石刻是汉代以来书和刻两者的最高艺术结晶。</h3> <h3> 曹操曾在石上题字“衮雪”,随从提醒少了三点水,曹操一指河里,说这不是水吗?题字旁边的“魏王”二字是清初补刻上去的。</h3> <h3> 汉魏十三品:</h3><h3> 一品汉《石门铭》摩崖;</h3><h3> 二品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简称《大开通》;</h3><h3> 三品南宋《晏袤释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h3><h3> 四品汉《杨淮,杨弼表记》摩崖,简称《杨淮表》;</h3><h3> 五品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楊君颂》摩崖,简称《石门颂》;</h3><h3> 六品汉《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h3><h3> 七品汉《玉盆》摩崖;</h3><h3> 八品汉《石虎》摩崖;</h3><h3> 九品汉《衮雪》摩崖;</h3><h3> 十品曹魏《李苞通阁道题名》摩崖;</h3><h3> 十一品南宋《晏袤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名》摩崖;</h3><h3> 十二品汉《石门》摩崖;</h3><h3> 十三品南宋《山河堰落成记》摩崖。</h3> <h3> 石门內外,因“石门十三品"的名声在外,历代被拓作碑帖,为书法必修的临摹范本,就连桀骜不驯的日本人,也承认“汉中石门,日本之师”。该题字为日本书法家种谷扇舟所题。</h3> <p class="ql-block"> 石门栈道所在地褒河上的褒姒铺,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周美女褒姒的故里,传说中的“千金难买一笑,烽火戏诸侯”说的正是西周未代天子周幽王和褒姒的故事。褒似虽然美貌出众,作为西周灭亡的主要诱因,红颜祸水的特定代表,褒姒被后人排除在四大美女之外!永远定格在亡国之祸的耻辱柱上。</p><p class="ql-block"> 这里说的四大美女,即褒姒,西施,妲己,杨玉环。商纣王时的妲己且为一代妖姬,周幽王时的褒姒却为亡国祸水,二人虽像貌出众,美貌无比,但却都被世人逐出美女之列了。其实也有人认为罪不在褒姒妲己,而祸首应该是周幽王,商纣王。由此一来才有了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说。</p> <h3> 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汉族在这一时期得名,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h3> <h3> 中国最大的民族之所以叫汉族(汉人),实际上就得益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一一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奠定了汉人的名字,树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尊严。以至于数百年之后,西方各国仍然称呼唐朝使臣为汉使。</h3> <h3> 汉朝在文化,科技,军事,佛教等方面成就突出,文化上郑玄将经学推向高峰并开创郑学,科技上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浑天仪,军事上迫使北匈奴西迁,佛教经白马寺传入中国,张道陵创建道教(与老子创立的道家是两回事),汉朝的崛起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h3> <h3> 无论什么朝代的更迭,政权的变易,无不历经残酷无情的打杀,一片血雨腥风,百姓生灵涂炭,更突显天下太平的珍贵,太平盛世是普天之众的共同心愿!</h3> <p class="ql-block"> 1970年在石门栈道原褒河上修起了水库,称石门水库,属大型水利工程,坝高88米,库容1.05亿立方米,发电装机4.05万千瓦。可惜好多文物如石门隧道、褒姒铺及部分栈道等均没入水中。</p> <h3> 高峡平湖,碧波荡漾,十七公里长的水面,你可尽情浏览湖景风光,怡人美景。</h3> <p class="ql-block"> 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刘邦一介平民,最后赢得天下,为汉朝开国皇帝。其实不再于他有多牛的治国才能,而是他善于用人。用刘邦自己的话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位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韩信“士为知己者死”去面对项羽的策反,以“汉王待我不薄”拒绝了谋士蒯通的“自立为王”的劝柬。武涉更是直接对韩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厉害关系言明刘邦此人背信其义,项羽如果死了,下一个被灭的必是你韩信。韩信根本不信,貌似正义凛然:“汉王授我大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脱衣给我穿,分食给我吃,对我言听计从,我才有了今天的成就。”韩信此时得意忘形,忘记了刘邦现在是打江山之日,正是必用你韩信之时,一但坐下江山,还容得下你么?你反过来打我怎办?所以说你韩信还有活路吗?!不伦你韩信如何表忠心,可刘邦并不领情,且对韩信早年多次要挟早就怀恨在心。况且韩信是一个足智多谋能征善战的将军,军事才能无人能敌,刘邦岂能容你!韩信的忠心不二却为自己的不测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 多说一句,因为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大多数人都以为是萧何为刘邦留住了韩信,其实真正帮刘邦拿下韩信的却是夏候婴。</p><p class="ql-block">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白了就是小人一个被人千年诅咒!</p><p class="ql-block">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被人奉为“兵仙神帅”。韩信英勇无敌,功勋卓著,名气太大。萧何忌才合谋杀韩信不无可能。也另有一说,即刘邦萧何是君臣,萧何是刘邦的臣子,作为臣子自然要为君分忧,在刘、韩之间选择维护主子,也是人之常情。楚汉之时人们对韩信的评价“天下莫敢与其相争”。刘邦能不心颤?这也是导致刘邦,吕雉必杀韩信的理由。封建社会几千年历史中,最著名的,毫不手软地,无情清理绞杀开国功臣的皇帝中,刘邦却是一等一的好手。再加之吕雉本是毒皇后,她决不可能让皇权受到威胁,哪怕是臆想中的威胁!所以,吕雉必是杀韩信的绝对发起者。韩信致死的原因还是刘邦的疑心,韩信功勋卓著,功劳太大,名声太响,威望如日中天,业绩功高盖主,卓越的军事才能无人能敌,刘邦自然忌惮,韩信性格耿直,任性率真,对刘邦形成巨大压力,韩信在一天,刘邦就坐卧不安,食不甘味,夜不成眠,时时感到莫大的潜在威胁。其手下忌才人等颇多,韩信自已也有过失及自身优柔寡断之秉性。综合各方面原因,韩信不死才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