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线木偶

仙都

<h1>  提线木偶是古老的传统木偶戏的一种,表演时,艺人用线牵引木偶表演动作。古称“悬丝傀儡”,又名“丝戏”。据传,提线木偶戏起源于公元前180年,当时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白登城,他的军师陈平出谋划策,用木头制作成人的模样,在东、西、南城门唱木偶戏,敌方全部集中在东、西、南城门看戏,只有北门空虚,没有防守。所以,汉高祖从北门逃脱,俗有“陈平先师做傀儡,汉旨天下保万民”之说。</h1> <h3>  提线木偶戏的艺术特点可用“形声俱佳”来概括。木偶戏的脸谱用银木或柚木精心雕塑而成,后用褐石作脸的肉色,根据人物的特征和要求,用墨汁描绘五官。人物有“文武”、“小生”、“青衣”、“花旦”、“闰门旦”、“刀马旦”、“须生”、“红脸”、“花脸”、“丑生”等,脸谱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忠奸分明,男女老少各有特征。音乐曲调有平板调、彩花调、喜调、哭调、平高调、叹调、诗调等,有时可穿插巫伦调、下甲山歌等;伴奏乐器主要靠俄依(马骨胡或清胡),俄五(土胡哐厚胡),小三弦、秦琴、唢呐及木叶等,打击乐器有锣、钗、鼓等。其唱词语言用民间诗韵格律,属板腔板体和联曲体结合形式,演唱时多用帮腔来烘托气氛。语言以民间本地方言为主,兼有汉语为辅。道白有口语白和韵白之分。在服装方面,文生多穿白穿花,但没有龙凤彩画图案。武将戴盔披甲。一般角色则着与壮族相似的一般服装。正面人物穿较华丽的衣服,反面人物则穿旧的衣服,并且戴皮帽。</h3> <h1>  历经千年不间断传承与积累,傀儡戏至今保存七百余出传统剧目和由三百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包括“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和精美绝伦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