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从哪里来的?

讷言

<h3>故事是从哪里来的?</h3><h3><br></h3><h3>近年来,我写了一些作品,计算起来怕是有150多万字了吧?</h3><h3><br></h3><h3>其中《神奇的大汶河》获得全国首届吴伯箫散文大赛优秀奖。短篇小说《一盆黄菊》被编入《山东文学》50年阳光丛书。现代诗《我要飞翔》获得了《良友》杂志“圣象杯”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并入选获奖作品集;编辑部还为我颁发了“创作员证”,鼓励我继续为他们的刊物投稿。教学论文《浅谈建立初中课程设置与入档考评管理新机制》获得全国“兴学育人”大赛二等奖,其核心内容就是提倡初中实行会考制度,其正确主张先后被全国采用。教学论文《谈快速作文》刊登在《中学生》“作文导航”栏目。还有很多文章被机关内部刊物和地方报纸刊登。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长篇小说《刘仲莹传》,济南电视台鲁中传媒中心还因为这个作品为我制作了“人物故事”专题片。后来我又写了中篇小说《麦子熟了》《汶水情深》《天理难容》《车子的故事》《打牌》《太史第》《吴小庄村寨圩墙之迷》等作品,还有很多短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和科学论文,发表在网络或微信上,使很多朋友了解了我,有很多朋友就问我,你的这些故事都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能畅写不衰?</h3><h3><br></h3><h3>我的答案是:倾听与阅读是我的故事的来源。</h3><h3><br></h3><h3>我这个人小时候胆子特别小,人多了就不敢说话,只是呆呆的倾听别人讲故事,因为故事引人入胜,自己就融入了故事中,后来岁数大了这个习惯仍没有改变,有时候有人叫我,我都听不见,以至于一些人认为我很聋,大家都认为我是个聋子怎么能行呢?于是我就问妈妈和妹妹:“怎么都说我聋呢?可是我自己没有觉得自己聋啊!”</h3><h3><br></h3><h3>妈妈说:“谁再说你聋别饶他,你要不敢跟他们理论,你回来跟我说,我去找他,不然人家真会以为你是聋子。”</h3><h3><br></h3><h3>妈妈说得有道理,其实他们说我聋的时候,我已经听到了,心里非常反感,只是胆子小,不敢跟人家理论。若是跟人家理论理论,人家就会知道自己不聋了!</h3><h3><br></h3><h3>妹妹说:“其实我哥哥一点也不聋,他就是爱听人家讲故事,都听呆了,谁再叫他,他就听不见了。其实他的耳朵灵着呢!别人讲给他听的故事,他能一点不落的讲给我听,要是聋他能听得这么完整吗?”</h3><h3><br></h3><h3>妹妹说的非常客观,我后来写出来的很多故事,都是用耳朵听来的,我的耳朵灵着呢!</h3><h3><br></h3><h3>静静地倾听别人说话会获得很多有用的素材,那些喳哩木呆从小就抢话说的人,心中永远也没有有价值的故事可写!因为他老是以为自己能,急于在人民群众面前显示自己的本事,说起话来说么么一套,全是扯蛋,有些内容自相矛盾,驴唇不对马腚,形不成体系,没有正能量的东西,他们没有把人民群众说的话当回事儿,说到底,就是缺乏积累。正常的舆论一般都是称赞谁谁谁写了多少作品,谁谁谁作品等身(与身体一般高),一些人自己写不出一点儿作品来,却老是给别人泼冷水,真是可恶至极!</h3><h3><br></h3><h3>我对听故事非常痴迷,但是光听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我对故事的渴求了。后来听说很厚的书上写着第几回第几回的,就是故事书,大人看了这样的书,讲给我们听,就是啦呱。我对讲故事的人非常崇拜,自己非常希望能当讲故事的人,于是我就拼命的去看这些书,一连看了30多本,从里面获得了很多故事,自己也深受书中的英雄所感染,也很想用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去影响别人,于是,我也能给别人啦呱了,自己也因此感到非常得意。初中时期,也就是十四五岁的年纪吧!是我最喜欢阅读的人生阶段,在炕头的墙上楔一个钉子,把用小瓶做的煤油灯的脖子上拧上一段细铁丝做鼻儿,挂在钉子上,一读就是一个通宵,冬天的严寒很快就把我拿书的手和伸在外面的胳膊冻得冰凉了,我就两只手替换着拿书,一只手拿书,另一只手放进被窝里搁在自己的身上取暖,虽然受了不少冻,但精神上的收获却非常丰厚。2016年,莱芜要评选读书达人,我把自己刻苦读书的事迹写了下来送去参赛,获得了一等奖。读书不光使我获得了写作的材料,还学习了很多写作方面的知识和写作方法,使自己写出来的故事让别人看了觉得有趣。年纪大了,觉少了,整宿儿吗得吗得地与电视机瞪眼,时间久了不仅会累,而且也感觉单调,写一点东西去回味人生,也是一种消遣的方法。</h3>

故事

自己

作品

讲故事

别人

很多

非常

获得

就是

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