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下楼观台……2019.5.2.

陈英

楼观台,又称“说经台”,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城东南十五公里的终南山北麓,道文化的发祥之地,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素有“天下第一福地”和“仙都”之称。<br>楼观台名胜风景规划区323平方公里,有楼观景区、金牛坪景区、木子坪景区和就峪景区。楼观为核心景区,主体景观说经台,传说老子在此讲授过道德五千言。有宫观30余座,其中中国书法名碑1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古树7种20余株,翠竹环拥,林木葱郁。<br>1978年以来,楼观台开展旅游事务接待,年均国内外游客50余万人次,共接待外国游客2万人次。成为西安的旅游热点之一。<br><br> 周康王时尹喜好天文星象之学,结草楼于此,观星望气,静思至道,所以叫“楼观”。康王闻而拜为大夫及东官之友(皇子的老师)。老子西行至关,尹喜辞关令之职,迎老子至古宅楼观,执弟子之礼。老子乃著述《道德五千言》授之。现今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授道之坛,即《道德经》的产生地。自周代开始,历代朝廷均曾相继在尹喜故居楼观台建庙立观,形成了众多的宫、观建筑群。历史上宗圣宫是楼观台的中心。唐武德三年(620)春,唐高祖李渊亲率文武百官千余人到楼观台拜祭老君,并宣称:“老君乃吾圣祖也,今为社稷主,不有洪建,其可已乎?”于是诏改楼观台为“宗圣观”,赐米帛,以供观中修补之用,以示感恩。唐玄宗时再次扩建,使其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皇家道观和道教圣地。唐代玉真公主隐居楼观修道近50年,对楼观台影响很大。宋、明时期,楼观台得以扩建整修,香火很是旺盛。明清两代,楼观台遭洪水浸袭,兵祸之灾,逐渐衰落。清末时,宗圣宫已废毁,唯说经台(老子祠)保存完整。 据史料记载,封建社会先后有60多位皇帝到楼观台拜谒祭祀,是封建帝王去的最为集中的道教圣地。<br>楼观台有关道教的历代碑碣和雕铸器(唐、宋、元、明、清较多),有唐、宋、元、明、清名人题诗词100余首,有世代传唱的道教音乐“道情”。<br> 楼观位于秦岭山脉的终南山北麓中部的山前台原和浅山区。南依秦岭,千峰耸翠,犹如重重楼台相叠,山间绿树青竹,掩映着道家宫观,古称石楼山。山前梁岗起伏,属于黄土丘陵,楼观现存的核心景观说经台,建在海拔580米的山岗上。台北与扇形的土坎相连,面向如画的秦川渭水,宋代苏轼游此吟有名句:“此台一览秦川小。” 沿说经台卵石路南行,越翠竹林海,拾级而上,登山2.5公里,松林尽处,是海拔950米的翠薇峰。峰巅有高炉,世传为老子炼丹炉,在炉旁的古庙院中北望秦川,恍若棋盘的阡陌道路,点缀着绿树如云的村落,烟岚横断,远接蓝天。自说经台向东南行,幽竹夹道。下闻溪水淙淙,水底砾石,晶莹剔亮,石间游鱼,忽来忽往,竹拂水面,清韵悠悠。忽闻隐约而来的轰轰咚咚声,犹如社火锣鼓。待人觉得面目润泽清爽时,忽见飞瀑,自山腰飘落河中,这是闻仙瀑布。再向上攀,进入竹海,脚下软绵绵的竹叶,伴着竹韵,沐着竹叶筛下的细碎阳光,登上海拔1350米的峰顶,见仰天池,南望千山万岭,苍苍莽莽,直接巴蜀。 由说经台东行2.5公里,进入田峪,沿宽坦缓高的谷道南行,野花迷眼,奇树遮天,河水奔泻,天上行云,身边流水,赏心悦目。越魏晋古迹十老洞,过九焰乡政府驻地栗子坪,进入金林峡,夹岸陡壁,险滩急水。400米峡区,步步有奇景。南行跨过铁索桥,入兴凤峡,路窄苔滑鸟鸣涧,山青水秀林静幽。再西行人野牛河,沿途号称“十里飞瀑”。前行如雷声贯耳,5米多高的峭壁上,垂挂着丈把宽的瀑布,飞珠溅玉,落入绿盘似的潭水中。潭前是天然巨石相勾连的石门,仅容两人侧身而过,天险景奇。门洞前的悬崖绝壁上,有成千上万只飞燕,飞出飞入。前行2公里,河道突然直立,竖起6米高的陡崖,河水竟然在崖壁雕刻出婉蜒而下的光滑石槽,流水沿石槽飞泻而下,如游来银龙。再行即到龙潭,潭如满月,深宽各约30米,水面粼粼波光,水中莹莹墨绿。潭前是著名的龙潭飞瀑,瀑布从高20米、宽10米的半圆扇面悬崖上,平滑匀称地泻入潭中,溢出亮晶的泡沫。岸边曾是村民祭龙祈雨的平台。 由金牛坪向东行15公里,登上海拔2720米的秦岭第二峰首阳山。盛夏时,高山草甸上风涌绿浪,花如繁星。山顶的风化岩石,千姿百态,环绕着碧波荡漾的天池。旁有铁板庙、太白庙和万仙庙,有明万历年间铸造的铁铜器及雕刻的石碑、石雕等。每年农历四月八庙会,正值杜鹃林万花怒放、游人络绎不绝。 沿田峪河畔东南行,入四十里峡,这里原是陕南通往关中的古道之一,偶而可见古栈道遗迹。峡谷夹道,绝壁入云。从河水堆积的漫滩上,入峡5公里,峡愈窄,崖愈险,头顶一线青天,路傍一溪青流。四十里峡被游人誉为似三峡,非三峡,胜过三峡。出峡谷,顶天立地,一面绝壁,耸立面前,人称一堵墙。前行入阎王沟口,两道瀑布相叠,各高20米,宽5米。 自四十里峡南行,东达田涝沟,西到旺子沟溶洞群。田涝沟景观神秘而惊险,沿河畔逆行5公里,悬崖断壁拔地而起,沿小路扶摇盘旋而上,有一宽展的平台,谓望乡台。在台沿俯首而望,崖下一顷深潭,墨绿森然,冷气扑来,凉彻心骨,谓阴司潭。沿路东南而下,岩石陡峻惊人,古树枝柯横卧,藤条勾连悬挂,称为蛇蜕壳路。前行河床渐陡,水流湍急。沿路进入密林,左盘右旋而上,这段路被称为鬼推磨。上到山顶,一边是悬崖百丈,河水涛涛。一边是石牙石笋如林,犬牙交错。此段路被称为老鼠牙岔骨。前面绝壁环抱,一水中流,泻入潭中,号为阎王潭 楼观台风景名胜区山青水秀,无污染,无噪音,空气清新。属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性气候,夏季清凉爽快,秋夏低温多雨,冬春干寒有雪。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宜于避暑。区内河水流量丰沛,清彻透亮,水质纯净,属重碳酸钠型。植被覆盖率85%,主要为次生林,次为人工林和原始森林。 从楼观台站下汽车,站的东北为唐代玉华观遗址。玉华观为唐睿宗第九女李持盈修道的别馆。开元十八年(730)诗人李白来观中,拜会玉真公主,驻此赋诗两首。<br>由此南行,绿竹丛中,白墙之内,古树参天,碑石肃立,宫殿台基,高大宽平。这是占地18150平方米的宗圣宫遗址。遗址内草楼观、三清殿、牌枋等文物历历中目,古银杏树已历两千余年,老树虬枝,生机勃勃。<br>再南行500余米,路东一方方竹林,深绿浅碧各相异,高低粗细殊不同,有110余方。这是名竹荟萃的中国第二个竹类品种园。路西是园林花卉苗圃,品种繁多,仅月季就有近百种。在高大的梧桐树和湿地松身后,露出秦岭珍稀动物养殖场,房舍中大熊猫憨态可掬,金丝猴翻腾跳跃。<br>经仙都饭店,入森林公园,宽阔的大道旁,修竹参差,枝叶婆娑,一片片的竹海绿浪,一层层地涌上山坡。<br>向东入山门,上说经台,碑堂陈列着历代碑石,有唐代欧阳询秀劲恢宏的隶书,有宋代苏轼高古纵逸的题跋。台阶道旁有陕西著名古树青檀、皂角树、大榉树、榔榆数十株。路过灵官殿,登台顶,沿中轴线成排列着4个院落,有老子祠等古建筑146间。<br>说经台向东南上仰天池,向南上炼丹炉,向西为化女泉。再向西为大秦寺,是全国仅存的唐代基督教遗址。寺塔巍峨壮丽,寺南为五峰丘木山,寺西塔峪村,据向达等人考证为唐代五郡城。《大英百科全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均载:在大秦寺出土了《大唐景教流行中国碑》(一说出土长安)。<br>再向西过就峪河,河西岸大陵山角,为老子墓。沿山道盘旋而上,为吾老洞,建有四合院古建筑数十间。<br> 一、台、寺、观、院、塔<br>说经台(即老子祠),为楼观台中心建筑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海拔580米高岗上,相传老子曾于此讲经。始建于唐武德二年(619),蒙古太宗八年(1236)重修扩建。“说经台万峰环拥,三面屏开,大川横展,周秦遗墟,汉唐故址,皆历历在指顾中,号地肺(即终南山)第一福地”(《元重修说经台记碑》)。明清有修葺,面积9432.5平方米。坐北向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有:山门、老山门、灵官殿、启玄殿、斗姥殿、救苦殿、后山门,中轴线两侧有配殿、厢房、碑厅,俱系明、清风格。中心殿堂启玄殿,面阔3间,进深3间,歇山顶,青布瓦,抬梁式结构,檐下施旋子彩绘。另有唐以降诸代碑石42通,石狮2对,铁钟磬、铁狮、铁炉等。<br>大秦寺,在楼观台西约1.5公里的塔峪村南秦岭北麓,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始称景教寺(基督教)。唐天宝四年(745)改称大秦寺。唐宝应元年(762),郭子仪副使基督教徒伊斯重建大秦寺,成为全国4大景教寺之一,教士信徒开大会庆祝50天。唐建中二年(781)建大秦寺塔,今存。塔身正8角形,8层,高约35米,塔基周长44米,塔顶完好,塔底层有塔心室,塔身已向西北方向倾斜。1957年5月31日陕西省公布大秦寺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出土震惊中外的《大秦景教中国流行碑》,叙述景教在唐朝150余年的历史。(一说出土于长安)。<br>大秦寺有正殿3间,已改为佛寺。苏轼《大秦寺》诗云:“晃荡平川尽,坡陀翠麓横。忽逢孤塔迥,独向乱山明。信足幽寻远,临风却立惊。原田浩如海,滚滚尽东来”。<br>延生观,即玉真公主出宫入道处。在楼观台西约3.5公里就峪口,曾称玉真祠、升天台。明嘉靖元年(1522)《重修古楼观下院延生观记》碑云:唐睿宗女玉华公主修道于楼观之北,道成飞升……明景云间敕额名曰延生观。李白《玉真仙人祠》云:“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飚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br>化女泉道院,在说经台西南约!.5公里的前东明村南。院内有化女泉两眼,传说老子植杖化为女子,以验弟子徐甲之心,及拔杖,水涌出,名化女泉。泉水清洌,清甜爽口。<br>衣钵塔,位于说经台山门外山脚,为平面六角形三层楼阁式实心砖塔。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高10米,边长0.95米。每层塔角有砖雕斗拱,檐下有砖雕花草图案,攒尖顶。底层南侧正中嵌石刻铭记两方,楷书。记道士朱教先等为其师刘合仑建造祝寿塔缘故、经过等。1990年修葺。<br><br> 二、洞、池、炉、石、树<br>迎阳洞,在说经台东约6公里乡赤峪口内东山腰。为唐末道教祖师之一汉钟离修道处,系天然石洞。有人工修凿痕迹,高3米、宽2.5米、深4.2米。洞口顶部凿刻楷书匾额“迎阳洞”,上款不详。洞口原有砖木建门楼,已毁。<br>吕祖洞,位于炼丹峰左侧山谷的闻仙沟口,传为吕洞宾修炼的地方。洞前有亭,亭左有七星楼。清康熙年间知县马芝重修。说经台老君殿东墙存《二仙图》,线刻汉钟离与吕洞宾图像。明万历年间,刻《说经台吕公洞题咏》碣2块,1镶于道观庄房墙壁(今四圣殿阶前),1镶于说经台老君殿西墙。<br>吾老洞,位于楼观台西2.5公里西楼观山颠。明代万历四年(1576)重修。《重修吾老洞殿宇记》碑竖于吾老洞院内;康熙二十年(1681),知县章泰重修。吾老洞宽1.5米,高2米,深6米。有1略呈圆形的大厅,可容20余人,然后直下3米,径1.5米。前行,洞身拐向西南,径1.65米,冷风袭人。清乾隆年间周至知县邹儒《吾老洞》诗云:“吾老古洞名,有墓称老子……遥遥几千年,竟作先贤累,难怪洞中风,昼夜号不止。”<br>仰天池,在今楼观台主峰东南7.5公里的显灵山巅,海拔1350米,有小道盘旋而上,池面积约2亩,深2米。池旁八卦楼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亦称栖真亭,8角2层圆顶。底层中安放老君石像1尊,明万历十四年(1586)造,高1.4米,彩绘,神态祥和,工艺精美。据民国《楼观台志》载:仰天池,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其域南至十老岭,北至元始岭,东至短刹沟,西至清水沟。相传为老君炼丹醮火之用。清赵吁俊《仰天池》诗曰:“种竹连朝暮雨天,雨晴人在画图边。朱楼翠阁山山寺,绿树清泉处处田。径僻遥闻幽馨发,林深时见老僧还。平生最惬瞿云里,到此浑忘浊世缘。”<br>卧牛池,清康熙《周至县志》载:卧牛池在宗圣宫西南百步。老子入关驾车之牛,徐甲牧之,卧于此地。<br>上善池,在说经台前西凉亭南侧,始建于元,亭为8角形,八卦悬顶。池用石砌,8角形,径2.75米,深2.22米,内壁石龙吐水,终年不涸。世传老君炼丹药溶于其中。元至元二十年(1283)曾以此水化解时疫。元翰林院学士赵孟頫书“上善池”3字铭石,竖池北亭内,今存。<br>老君炼丹炉、晒丹石、丹井,位于说经台南炼丹峰顶,海拔950米,距说经台1公里余。相传有炉两座,上日金炉,下曰银炉,皆为老君炼丹的八卦炉。今峰颠之炉,是明代所建,砖砌炉灶形建筑。坐北向南,南面辟砖拱卷门,砖砌穹窿顶。炉内原有老君石像,已佚。<br>清乾隆《周至县志》载:在县东南三十里有晒丹石,又有丹井,老子炼丹于此取水。民国《续仙境志》录旧志云:丹井在说经台下,其旁有晒丹石,上有炼丹炉,皆仙迹也,今尚存。<br>响石(碾药石),原置说经台老君殿后院中央。世传为老子炼丹碾压之石。8角形,取八卦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之意,以木击之,锵然响亮,清越韵长。今存老子祠后。<br>古银杏树,在宗圣宫遗址北。为雄性,高16.2米,胸围323厘米。日本有此树的记载。1978年失火,仅残留半边烧空的树身和几股枝杈,依然葱笼挺立。<br>系牛柏,在楼观台北1公里处,传为老子系牛之柏。清康熙《周至县志》载:系牛柏在宗圣宫山门内偏东,元至元元年(1335)三月,皇子安西王特遣提举段德,断石为牛安置其下,以显当时之迹。元元贞元年(1295)夏立《古楼观系牛柏记》碑于宗圣宫山门内东侧。今柏高15米,胸径1.3米,古貌苍苍,枝叶繁茂。《陕西森林》中的陕西古木,楼观台有:<br>三鹰柏,树已枯,老枝虬结曲伸,极象3只雄鹰踞于枝头,相互顾盼。<br>雌银杏树,在说经台前院,高27米,胸径1.23米,树龄680年。<br>青檀,说经台前有2株,高12米,胸径0.3米,树龄五六百年。<br>黄连木,在道观西,高25.5米,胸径1.04米,树龄500余年。<br>皂角树,在说经台院内,高27.8米,胸径1.03米,树龄约四五百年。<br>大榉树,楼观有数株。说经台前的1株,高31.8米,胸径1.72米,树龄500余年。<br>榔榆,说经台前有10余株,最大的1株高20米,胸径1.72米,树龄500余年。<br>1987年森林公园新建迎旭亭,怀苏亭,聚仙亭,松涛亭,观鱼池,遇仙铁索桥等。<br><br> 遗址<br>宗圣宫遗址,在说经台北1公里今楼观镇西行村。元中统四年(1263)《重建宗圣宫记碑》载:原系春秋函谷关令尹喜故宅,后因老子于此讲学而闻名,南北朝时创建道观。唐武德二年(619)和元太宗八年(1236)相继扩建。占地18150平方米,坐北向南,自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有山门、宗圣宫、玄门、列祖殿、紫云衍庆楼、三清殿、文始殿、四子堂又名四圣殿等。“初入山门气象幽,春风先到紫云楼,雪消碧瓦六花尽,烟绕丹楹五色浮”(宋章子厚诗句)。“瑶花琪树间霓旌,十二珠楼接五城”(元萨都刺诗句)。现均已毁。三清殿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内可见琉璃建筑构件,覆盆状石柱,莲花、龙纹瓦当,以及条砖、板瓦等。另存宋、元、明、清诸代碑石15通,石牛1对,石狮2对。<br>会灵观遗址,在说经台东南200米闻仙沟东岸,创建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元至顺二年(1331)毁于水灾。面积约350平方米。存殿堂基座,平面呈长方形,约50平方米。另有元大德四年(1300)立《重建会灵观记碑》及莲花纹、龙纹瓦当。会灵观塔60年代尚残存3层。为正方形阁楼式砖塔,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存塔基,40平方米。另有条砖及塔基压阑条石3件。<br>吕祖洞道观遗址,在说经台东南百余米。传说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曾于此修道。唐僖宗乾符年间凿3孔土崖洞。明万历年间加建道院,占地290平方米,原有石牌坊、七星阁、八卦亭及围墙。存明《重修吕祖洞碑》,石牌坊构件及条砖小板瓦。<br>玉华观遗址,在说经台东北近百米,是唐景云中玉真公主修道的别馆。开元十八年(730),李白为仕途之事,来此拜会玉真公主,作《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慰张卿》2首:“秋坐金帐馆,繁阴昼不开。空烟迷雨色,萧飒望中来…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吟咏思管乐,此人已成灰,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元至无二十三年(1286)扩建,清同治初毁于兵燹。面积1000平方禾。中间可见正殿殿基,平面呈长方形,100平方米,砖石砌,高0.50米。另有条砖、板瓦、花草纹瓦当及长芳形石条等。<br>原始玉清宫遗址,在楼观台东5公里外今集贤殿镇村南300米。建在原始台商阜上,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1966年被拆除。占地4500平方米,中部可见砖石砌正殿殿基,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0平方米。存有元大德二年《原始玉清宫记》碑,另有仰莲、石柱础、透花脊饰及条砖、筒瓦等。<br>遇仙桥遗址,在楼观台西约3公里西楼观西,就峪河上。据《周全县志》载,建于元代,传有神仙于此相遇。原系半圆拱单孔石桥,东西向,长11米,宽3米,60年代被洪水冲毁。今存东西桥墩,系天然岩石稍加雕凿而成,高约2.2米,宽2.5米。<br>老子墓,在楼观台西约3公里西楼观西300米。老子即李耳、字聃,生卒不详,吞秋晚期(前500年左右)陈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曾任东周柱下史。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五千言。道教尊为经典。《水经注》载:就水出南山,北迳大陵四,世谓老子陵。墓在就峪口就峪河西岸,依山为陵,陵山海拔730米,顶有天然石洞,高2.18米,宽1.40米,深不可测。据明《重建吾老洞殿宇记》碑载,洞内有石函,葬老子头盖骨。原有吾老洞道观,已毁。存有《重建吾老洞殿字记》碑及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立老子墓碑2通。<br>尹喜墓,在楼观镇西行村南200米,相传尹喜为春秋时潼关令尹,春秋时天文学家。生卒不详。墓地面积180平方米,有清道光年间立墓碑1通,青石质,残泐较重,另有石羊1对,已湮没于地下。1968年平整土地时被毁。墓碑现存宗圣宫三清殿西南,圆首,无碑额碑座,碑面雕有丁字纹图案边,中央隶书“周大夫尹喜墓”6大字。 [5] <br>失存的古迹<br>尹喜祠,清康熙《周至县志》记:在县东南30里三清殿北,文始殿即其故址。明《终南仙境志》云:汉武帝立宫于观北,曰:文始祠。唐初始建文始殿,金末毁废。元大德间重建,大德七年(1303)落成,于殿前立《古楼观重建文始殿记》碑,碑额雕文始真人坐像,碑阴书文始之殿4字。文始先生即尹喜。后毁于清。<br>南溪亭,楼观东南。宋嘉祐七年(1062)二月,苏轼奉诏减决囚犯到周至。苏轼说:“既毕事,因朝谒太平宫,而宿于南溪堂,遂并南山而西,至楼观、大秦寺、延生观、仙游潭,十九日乃归,作诗五百言。”有“投稿披绿荇,濯足乱清沟,晚宿南溪上,森如水国秋”之句。南溪亭即苏轼醉游濯足处,今废。<br>五郡城,《陕西通志》云,五郡城在周至东30里,与古楼观相近。《长安志》言其城周三里。《名胜志》沿旧说,云兄弟5人并居,此后为道观。东坡《五郡城》诗曰:“古观正依林麓断,居民来就水泉甘。乱溪赴渭争趋北,飞鸟迎山不复南。羽客衣冠朝上象,野人香火祝春蚕。……”苏自注,“观有明皇碑,言梦老子告以享国长久之意。”一言五郡即五郡庄。民国22年(1933)著名历史学家向达考察,今塔峪村即五郡城遗址。<br>楼观另有企秀轩,今遗址不详,有元张立道《企秀轩》诗等。<br>再生柏,清康熙《周至县志》载:“再生柏在说经台老子庙前。有二,一曰针,二曰灸,世传老子驻军说经于此,见二柏枯,即针灸之,复生,人以为灵异。其后灸柏毁于寇,今唯针柏存焉”。乾隆《周至县志》载:“针柏毁于兵火”。<br>洪妙庵,元初,楼观主持李志柔修复道观有功,诏封同尘洪妙真人,赐金冠锦服,洪妙庵为其祠庙。始建于元初。至顺二年(1331)山洪暴发,冲毁洪妙庵。明弘治十八年(1505)复建,正德十年(1515)竣工。有《重修洪妙庵记》碑。今碑及庵址无存,楼观文管所存明碑拓片1张。据考,洪妙庵遗址在说经台东300米的山麓。<br><br> 道教艺术<br>楼观台有关于道教的历代碑碣和雕铸器(唐、宋、元、明、清较多),有唐、宋、元、明、清名人题诗词100余首,有世代传唱的道教音乐道情。<br>碑碣和雕铸器,楼观台现存古碑碣78通。珍贵的有唐欧阳询书《大唐宗圣观记》;戴饭隶书《灵应颂》,苏灵芝行书《老君显见碑》,负半千隶书《大唐尹尊师碑》,宋苏轼游楼观题字石刻,薜绍彭楷书诗词,吴琚行书《天下第一福地》。元赵孟頫书《上善池》,清李熙筠楷书《洞天福地》。还有历代造型、风格各异的石狮、石牛等。曾邀请全国名书法家书写历代诗人咏楼观诗词多首,收集画稿多幅,均已镌石嵌于壁。古楼观碑石,以说经台、宗圣宫为中心,分布在东西10公里、南北5公里的楼观台地区。<br>道教经典碑,现存正书《道经》、《德经》两通和篆书《古老子》碑两通。两组4块碑内容相同,但碑文词句、字数小有差异。前者刻于唐代,螭首素方座,正文5261宁,高300厘米,宽100厘米。后者刻于元全元二十八年(1291),螭首素方座,高330厘米,宽110厘米,高文举书,正文5263字。两组碑立于老子祠碑厅内。<br>道行碑,古楼观历代祖师道行,凡见于碑石者自春秋至民国41位。现存道行碑唐1通,元3通,清4通,民国1通。<br>《唐尹尊师碑》刻于唐开元五年(717),记述宗圣观主尹文操生前道行。此碑于元大德元年(1297)三月重新摹刻过。<br>楼观先师传碑》刻于元至元三十年(1293),螭首素方座,高180厘米,宽110厘米,正书,全文4974字,朱象先撰并书。记载自周昭王~元至元三十年约1900年间,楼观历代著名祖师34人的小传,是道教历史上最著名的碑石。碑首雕工精湛卓绝,造型生动。<br>大元清和妙道广化真人尹宗师之碑》刻于元元贞元年(1295),白石龟座,完好如新,工艺精细,造型完美。为楼观台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br>记事碑,楼观台存历代记事碑15通,主要记载古楼观道教历史重大事件。以《大唐宗圣观记》最为珍贵。<br>《大唐宗圣观记》原立于楼观下院会灵观内,清道光五年(1825)迁至说经台西碑厅。碑刻于唐武德九年(626),圆首龟座,高375厘米,宽93厘米,隶书,欧阳询撰并书,1117字。元代对字迹作了锼剔修整。1979年该碑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和书法艺术名碑。<br>《老君显见碑》原立说经台下院会灵观内,清道光五年(1825)迁至说经台西碑厅。该碑刻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圆首龟座,高290厘米,宽98厘米,碑文行书,额书重摹苏灵芝书唐老君显见碑。北宋天圣六年(1028)重新摹刻正文。此碑照刻圣旨全文,诏宣玄宗梦中与老子会面云云,令各州各刻1通,以扩大其影响。此事荒诞,足见统治者为保其社稷的良苦用心。<br>《古楼观宗圣宫之图碣》刻于元至元二年(1265),图与文记元代宗圣宫重修后的规模及古楼观全貌。碑阴刻系牛柏图及跋。<br>《义记感格记碑》刻于明隆庆六年(1572),记述隆庆年间道士真阳会同官府以及地方信徒设斋,安祭所谓不得其死的游魂怨鬼的大型道场之事。为迷信活动的见证。<br>诗、书、画碑楼观台现存历代诗书画碑21通。<br>《灵应颂碑》刻于唐天宝元年(742),在《大唐宗圣观记碑》之阴。碑额隶书,碑文正书,戴旋撰序,刘同升撰颂辞,戴饭书。是楼观台书法名碑。<br>《苏轼游楼观题词刻石》北宋治平元年(1064)正月十一日题,行书,刻于《老君显见碑》之阴,书法雄秀自然。<br>《薛周题楼观诗碣》刻于北宋元祐元年(1086)三月二十一日。镶于老子祠西山墙。书者薛绍彭,北宋书法家,长安人,正、行、草书有盛名,时任周至上清太平宫宫监。他还书有《大中题楼观诗碣》、《王工部题楼观诗碣》。<br>《道教养生诀楹联石刻》,刻于老子祠大门内两边碑石之侧,正书,14个合体字,今人译为“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推测为明正统年间刻。该联原是8句7言诗中的前2句,用“六书”会意法创造而成,用以解释道教内修派全神炼气的要旨,被道家称为内修秘诀。今楼观台道长任法融著有《道教养生十四诀释义》一书,解说这幅对联。<br>《谒老子像诗碣》刻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书法流美。书者尹振麟,滇南人,时位周至知县。<br>《第一山》碑,宋米书,“第一山”3字刻在《道经》碑阴,字迹清晰。“此刻在盱眙县,终南楼观石乃摹刻耳,纵逸飞动,殊有一夫当关之势”(《石墨镌华》)。<br>《天下第一福地》碑,宋吴琚书,“天下第一福地”刻于说经台西碑厅《尹尊师碑》之阴,正书。“琚字类米,大字极工”。(《史书会要》)。<br>《上善池碑》“上善池”3字为元赵孟頫隶书。<br>《文始之殿》碑“文始之殿”4字,刻于《终南山古楼观大宗圣宫重建文始殿记碑》阴。每字约50平方厘米,雪庵薄光书。约为元至元间立。<br>《道德》2字碑,刻《德经》碑阴。每字50平方厘米,平山书。似为元代所刻。<br>洞天福地碣》刻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共4块,各正书一大字,“洞天福地”。镶于说经台灵官殿前盘道路边砖栏墙上。<br>《二仙图碣》镶于老子祠东山墙。线刻钟离汉、吕洞宾全身图像。线条流畅生动。题为元代雕刻。<br>另有明代刻永寿王、魏鹤洲、魏博、秦聚奎、刘士龙、黄蕴锦、程轨、陈棐等人楼观题留的诗碣或拓片。<br>今刻历代名人题咏碑碣:有李白(胡公石草书)、李隆基(钱君陶隶书)、卢纶(王个行草)、岑参(刘自椟古篆)、苏辙(张仁芝草书)、王禹偁(方传鑫隶书)、张舜民(沈觐寿楷书)的诗,苏轼诗6首(沙孟海草书、高式熊隶书、蒋维菘行书、沙曼翁隶书、商承祚篆书、周志高草书、宫保诚隶书),以及今人霍松林、茹桂的题咏碑,刘文西的老子像碑,茅盾书《楼观台》石幢,薜铸书《楼观碑林》碣等。<br>石牛,青石卧牛,置宗圣宫系牛柏之荫,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制,造型逼真,昭然若生。<br>说经台三门铁狮,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铸造,1对,雄威庄重。<br>灵官庙香炉铸铁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二月铸造,周长4.2米,颈围3.2米,底部回收,若壶状,外壁饰有立体花草图案。其座为高足虎腿,造型粗放有致。<br>石狮,青石座狮,明隆庆五年(1571)雕制,置宗圣宫三清殿遗址前。<br>老子祠醮纸炉,铁铸宝塔形,明万历十一年(1583)铸造,高2.07米,直径0.37米。喇叭顶,6角重檐,有托塔力士浮雕,形态各异,神奇夸张。<br>楼观的石雕工艺精品甚多,许多碑石的螭首龟座,皆为精华。如《楼观先师传碑》的龙盘顶;《大元尹宗师碑》的汉白玉龟座,《二仙图碣》,雕刻工艺精湛。<br>道情,楼观道情是关中道情的一种,源于唐代道教的道曲。元明清以来流传最广。题材以道教故事为主,或以道教经典编成的乐句为辅,宣扬出世思想。后又吸收民间歌谣,发展为许多曲种。形式为立唱、座唱,配以鱼鼓、尖板、云香板、撞铃等打击乐。曲牌有抱角袍、一枝花、乌夜啼、牧羊夫、五更调、雁儿舞、十三调、耍孩儿、梅花调等48个,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一唱到底的。板式有苦音塌板、连板、代板、慢板、大板等。唱腔优美绵淳,10余人演唱,1人领唱众人和,道教音乐色彩浓厚。剧目有道教故事《卖道袍》、《渡林英》、《花亭渡母》、《八仙故事》等;宣传儒家思想的《孝母得金》、《状元及弟》、《三孝廉让产》、《吕蒙正赶斋》等;生活故事《小姑贤》等。以楼观镇军寨道情优雅和美为其代表。<br><br> 1982年,国家林业部批准建设“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是林业部最早批建的全国十二个森林公园之一,也是西北地区首家森林公园。<br>公园总面积2.75万公顷。规划为东楼观、西楼观、田峪观、首阳山四个游园,12个景区,200 余处景点,是人文、自然、森林景观融合俱佳的旅游胜地。有40里峡一线天、野牛河高山瀑布、旺子沟古溶洞、首阳山五彩壁石及仰天池、洞宾泉、龙王潭等自然景观;有光头山草甸、高山云冷杉、杜鹃天然林, 数千亩人工竹林等森林景观;垂直带谱明显,季相变化万千;有说经台、炼丹峰、大陵山、吾老洞、红孩洞、龙王庙、铁庙等诸多人文景点。 [9] <br>1993年,陕西省政府批准在楼观台地区,建立“楼观台风景名胜区”,位于周至县城东南的终南山麓,面积约323平方公里。以峰峦迭嶂、悬崖峭壁、峡谷急流、瀑布幽潭、风井溶洞、名贵动植物、竹类品种园等构成丰富的自然景观。区内植被茂密,山青水秀,风景优美。主要景点、景物有首阳山、将军石、闻仙沟、四十里峡、十龙洞、金牛坪、龙潭、野牛飞瀑等,还有数十种名贵树木和数百种奇花异卉。“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包括在风景区范围之内,面积为274.87平方公里。<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