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因为第二天就要返程,下午下课也无处可去,在去城墙路途中碰到了同行的黄科,问起中山码头,刚好他前一天去过,热情的他便理所当然的成了我们的导游。中山码头这条路虽不是什么旅游路线,但在我看来,它最能让我体会到民国风韵,似乎在南京,也只有这一种方式,能让你体会到民国的遗风了。</h3> <h3> 城市在发展,风景也在变迁,中山码头虽然历经风雨,几次翻新,但依旧保持着最初设计的基本模样。为了更多的体验这种感觉,我们跟着人群经趸船式码头进了中山轮渡,随着行色匆匆的人群有次序地进入船舱中,轮渡分两层,一层主要是电动车之类的, 不一会儿,船舱里就站满了人,为了生活来往两岸的人们大部分均骑着电动车,车上脚蹬处放着不同种类的生活和工作用品,他们或低头摆弄着手机,或沉默不语,透着玻璃窗向远处看去。而二层一部分是上班族,静默而坐,一部分是游客,轻声地交流着,拿起相机对着滚滚东逝的长江水、江上的客轮以及远处的长江大桥拍照。在轮渡上可以欣赏到长江江面的宽阔以及南京长江大桥。</h3> <h3> 大约十分钟的时间在轮渡的汽笛声中下了轮渡,首先看到的是黄色楼体墙面的三层主体大楼,窗户高而窄,屋脊红而尖。楼前是用瓦楞铁覆盖具有浓郁民国风格的雨廊,大楼西边是通向码头的拱形雨廊,但今日访寻却全然没有了昔日风采,全然不似印象中那般热闹繁华了。浦口火车站曾多次出现在荧屏上,最著名的就是赵薇的《情深深雨蒙蒙》了,当步入印象中的浦口火车站时,内部已经是杂草生,唯有那德式风格的站台依旧。我最早知道浦口火车站这个名字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1918年冬,朱自清先生去北京上学,在浦口火车站与父亲话别,写下了散文名篇《背影》。</h3> <h3> 此次出游才更进一步了解了,这座始建于1911年,建成于1914年,是民国时期进京的唯一铁道入口,津浦铁路的南端终点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个经常出现的名字,中山先生灵柩运达南京、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朱自清《背影》等事件均发生在这里,蕴含着深厚的民国历史底蕴。又因为富有民国特色,成为《情深深雨濛濛》、《国歌》等民国影视背景的重要拍摄基地。 特别是随着2004年南京北站(即浦口火车站)再次停运,曾经的一度繁华终于淹没于历史的变迁中 。</h3><h3> 浦口火车站是一个去回味历史的地方,一个将印象定格为记忆的地方。如果你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如果你喜欢民国风情,那么一定别错过这里。</h3> <h3> 望着茫茫地江面,听响了一个多世纪的汽笛声,思绪划破历史的天空,从遥远的过去到未知的将来。从清朝末年,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建立码头通商,到朱自清望着父亲的背影北上求学分别之地;从中山先生灵柩停靠,到1937年被日寇占领,成为南京大屠杀主要地点之一;从1949年渡江战役登陆地之一,到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后日渐衰落,再到近年来作为民国的主要旅游景点。</h3><h3> 星转斗移,世事变迁。不变的是不舍昼夜东逝的长江水两岸的码头,它们还会站在这里,见证南京这座城市的兴衰成败。</h3> <h3> 收拢思绪,回到现实,一首歌不禁充斥在脑海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h3><h3> 也许这就是对中山码头最好的回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