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谈红楼:两种特殊的西洋药

鲁焕清

<h3><br></h3><h3>之所以说《红楼梦》是百科全书,是因为它几乎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其涉猎之广,其描述之细,总让叹为观止。比如说药,有人做过统计,小说中涉及的“医药卫生知识共有290多处、5万余字,使用医学术语161条,描写病例114种,中医医案13个,方剂45个,中药125种,西药3种。”(转引自百度百家号《&lt;红楼梦&gt;中所包含的医药知识,有发掘不尽的医药宝藏》)。这些药中,既有常见的“独参汤”、“金刚丸”,又有极其稀罕的“冷香丸”、“天王补心丹”,它们大多都是中草药,其所涉及的病因病机和药理知识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以至于一些医生甚至把它视作为中医入门的“启蒙书”。更让人瞠目的是,除了琳琅满目的中草药外,曹公居然还有声有色地描述了两种西洋药。</h3> <h3>这两种西洋药都出现在第五十二回,当时晴雯因夜里着凉患了重感冒,出汁、发烧,而且头疼鼻塞声重,王太医两次诊视后疗效仍不明显,于是,宝玉就决定对晴雯兼用西药治疗,曹公对这两样西药介绍得也比较详细:</h3><h3><br></h3><h3>第一件西药是“鼻烟”。曹公先是简洁生动地介绍了盒子,那是一个非常精致的“扁盒”,盒子的外形为“金镶双扣金星玻璃”,盒里面的图案也非常有意思,竟然是一幅“两肋又有肉翅”的“西洋珐琅的黄发赤身女子”画,以至于晴雯一看到画便呆了,“只顾看画儿”,而忘记了药。曹公然后又不厌其烦地介绍了里面的“洋烟”和使用效果,它的品牌叫“汪恰”,脂砚斋专门注解其为“西洋一等宝烟”。晴雯使用时,先是“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后感觉并“不怎样”,然后又“多多挑了些嗅入”,效果即显,她“忽觉鼻中一股酸辣透入囟门”,那种特别浓烈的酸辣让她“接连打了五六个嚏喷,眼泪鼻涕登时齐流”,顷刻就觉得“好爽快”、好舒服。曹公描盒子时采用的是视觉,状洋烟时采用的是嗅觉,两种感觉的冲击力都相当强,让读者过目难忘。</h3> <h3>第二件西药是膏药。这种药的名字和后来宝玉给芳官所取的那个“耶律雄奴”一样,都相当古怪,叫“依弗哪”,它是一种用来“贴头疼的膏子药”。这种药宝玉自己并没有,而凤姐经常使用。宝玉便叫麝月到凤姐那儿去讨要了“半节”,麝月要来药之后,曹公用简洁而又清晰的语言,讲述了这药的使用方法:麝月先是“找了一块红缎子角儿”,然后“铰了两块指顶大的圆式”,待“将那药烤和了”之后,再“用簪挺摊上”。然后,晴雯就一边“拿着一面靶镜”,一边将那膏药贴在自己的两个太阳穴上。为了使整个情节不至于过于枯燥,曹公还让“笨笨”的麝月给晴雯开了一个俏皮的玩笑:“病的蓬头鬼一样,如今贴了这个,倒俏皮了。二奶奶贴惯了,倒不大显。”既给小说增添了生活之情趣,又让麝月的形象更为丰满,同时也在不意间透露出了凤姐的身体堪忧之状况,为后文设下了铺垫。</h3><h3><br></h3><h3>关于《红楼梦》的洋药、洋装、洋物等各种西洋玩艺儿,有的学者从“西学东渐”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据,为我们提供了中西方文明相互交融提供了明证;也有的学者则将它与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反抗精神联系起来,试图以此对宝玉的反叛性格进行注解。说实话,于我而言,前者涨了知识,而后者则坏了兴致。</h3><h3>(注:图片引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