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同兴四队全队只有30多户人家,从同兴冲的分界岭开始一直到和同兴一队接壤,大约差不多有一公里长的距离。30多户人家被分散在同兴冲,竹林湾,小队加工点周围,小张湾,政工凹,白鸡岭等九个村落。青色的山上生长着品种繁多的大树,村庄周围是茂密青绿的竹子。同兴冲里有一眼常年奔流不息的清泉,滋润着同兴四队这片沃土。同兴四队的水田,就分布在这狭长的山冲里。最大的村子小张湾,住着10户人家。虽然地处在群山环绕的山冲里,却是以种植水稻为主。人少田多,每年到了插秧季节那是真的非常累。我在文章《出工》里曾描述,我都被累得人的精神恍惚,站在田埂上都能进入梦境,把秧田当成了泳池从高高的田埂上,跳下了梦境中的泳池,结果一头扎进了稻田地里的淤泥中。疲劳得摔伤后伤口中夹着一块小石头,都没有感觉到疼。</h3><h3>为了缓解疲劳,人们在劳动中发明了插秧歌,那插秧歌的调调是统一的,歌词却是千变万化。现场临场发挥,往往领唱者是队长担当,几十个插秧的社员都接着合唱。把最辛苦的劳作变成了快乐的歌海,极大的消除了疲劳程度。插秧歌的曲调是从当地的山歌小调衍生而形成的,并且人人都会唱。随着岁月的流逝太过久远,只能依稀能回忆出个大致。</h3><h3>领唱:日头耶发白呀清早起…大家耶一起呀插秧气(去)…插秧耶辛苦啊费力气…不能坐也不能立…冇得片刻好休息…</h3><h3>合唱:啰嗬……插秧辛苦啊费力气…不能坐也不能立…冇得片刻好休息…</h3><h3>领唱:火辣辣的日头烤背脊…插秧辛劳汗水滴…排排行行插整齐…歌声合在清风里…</h3><h3>合唱:啰嗬……插秧辛苦啊费力气…不能坐也不能立…冇得片刻好休息……</h3><h3>插秧的人们头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暴晒,脚下是水田里蒸腾的热浪,还要时不时的拍打着叮在腿上的蚂蝗。水田里插秧的人们,一边弯着腰手不停的插秧,合着歌声的节拍尽情的唱着,把疲劳都唱得丟到了九霄云外。寂静的大山里歌声回荡着,我被这种苦中作乐的劳动场面无数次的感动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当时就有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冲动和想法,要把这个震撼人心的劳动场面写出来,要把那能鼓舞士气消除疲劳的插秧歌记录下来。可是每天都在忙碌着,根本都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直到我离开了同兴四队,这个愿望也没能实现。</h3><h3>每逢插秧季节,我们知青所承担的活路,就是挑秧头。我的体重那时只有80多斤,瘦弱单薄的身体却要挑起100多斤的秧头担子。而且还是不停歇的挑,还得抽空到同兴冲里去挑一担拔凉的泉水,放进香精,糖精,苏打做成土汽水,送到插秧现场给插秧的人们消暑解渴。</h3><h3>一年中从四月份开始插早稻秧,接着是插中稻和晚稻。人们就像机器一样,不停歇的在大田里劳作着。</h3><h3><br></h3> <h3>同兴四队的水田,都分布在两边的山坡上。小张湾是同兴四队的中心点,也是山冲里最大的村庄,住着10户人家,知青点旧址就在红圈里。</h3> <h3>同兴冲,我们下乡时冲口是用石条筑起一个浅坝,冲里住着三家独屋,冲里的山上绿树覆盖,青竹茂密。泉水叮咚奔流不息,74年公社在此修建起同兴冲水库拦水大坝,拦住了那股清澈的泉水,灌溉着四队的坡地良田。</h3> <h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50周年纪念章。</h3> <h3>2018年纪念上山下乡运动50周年,我随团来到了盘锦市50年前的知青点,在那里重温上山下乡历程,我被参加活动的人们围着,向人们讲诉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讲到动情处,知青们都是眼含热泪,让在场的人们为之动容。</h3> <h3>我的同学曾亦可,</h3> <h3>我的知青岁月中的17岁生日照,我已经在大山深处插队一年多了。</h3> <h3>我的女同学们,同兴大队和洞冲大队女知青同学们。</h3> <h3>作者简介</h3><h3>张后勤,笔名文哥。1970年毕业于武汉华工附中,同年上山下乡到湖北省京山县宋河区晏店公社同兴大队四队插队。1975年招工到石油单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