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跋涉的动力

唯卉

<h3>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北部南岭山脉中段,地跨韶关、清远两市的乳源、阳山、连州三县(市),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由乳阳、大顶山、大东山、秤架、龙潭角等五个管理处分片管理,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0′~113°04′,北纬24°37′~24°57′。总面积达5.84万公顷,是广东省最大面积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h3><h3>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是众多濒危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这里也是南来北往候鸟们的栖息、补给的驿站及原住民(鸟儿及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h3><h3><br></h3> 谷雨时节中的4月,雨水充沛万物葱茏勃勃生机,候鸟们已陆续踏上回家的路,为了与丽羽相遇在4月,我不辞劳累赴韶关乳源•南岭。录得环颈雉、棕背田鸡、笛鹰鹃等丽羽的倩影……<h3><br></h3> <h3>环颈雉(雄)</h3><h3>环颈雉(学名:Phasianus colchicus),又名雉鸡、野鸡,共有31个亚种。体形较家鸡略小,但尾巴却长得多。雄鸟羽色华丽,分布在中国东部的几个亚种,颈部都有白色颈圈,与金属绿色的颈部,形成显著的对比;尾羽长而有横斑。雌鸟的羽色暗淡,大都为褐和棕黄色,而杂以黑斑;尾羽也较短。栖息于低山丘陵、农田、地边、沼泽草地,以及林缘灌丛和公路两边的灌丛与草地中,杂食性。所吃食物随地区和季节而不同。。由于外形似鸡,故俗称“野鸡”。分布于欧洲东南部、小亚细亚、中亚、中国、蒙古、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以及越南北部和缅甸东北部。我国各地多有分布,仅海南省和西藏的羌塘高原处尚未发现。</h3> <h3>繁殖期的环颈雉雄鸟头上会有一对讨喜的小角丫,当向雌鸟求爱时会竖起来。</h3> <h3>环颈雉(雌)</h3> <p class="ql-block">早晨上山途中偶遇笛鹰鹃(个人新种)站在电线上,是出来找早餐吃呢,还是晨运完在此歇歇脚?不得而知。</p> <h3>笛鹰鹃</h3><h3>笛鹰鹃(学名:Hierococcyx nisicolor):形外观与鹰鹃相似,但体型要小很多。体长28-30厘米,体重69·2-93克。羽色与雀鹰略似,但嘴尖端无利钩,脚细弱而无锐爪。头灰;背褐;尾具宽阔横斑;喉及上胸具纵纹,下胸和腹密布横斑;两性相似。嘴强,嘴峰稍向下曲。翅具10枚初级飞羽。尾长阔,呈凸尾状。脚短弱,具4趾,第1、4趾向后,趾不相并。雌雄外形大体相似,幼鸟羽色与成鸟不同。</h3><h3>有巢寄生的习性,自己不营巢,寄生于喜鹊等鸟类巢中产卵,卵与寄主卵的外形相似,孵化后雏鸟将寄主雏鸟杀死,被寄主喂养至成熟。一般栖息于山林中、山旁平原、冬天常到平原地带以及限于树上活动。分布于中国和东南亚。</h3><h3>注:笛鹰鹃曾经归属于杜鹃属(Cuculus),2014年由IUCN重新分类,归属鹰鹃属(Hierococcyx)。英文名称“Hodgson's Hawk-cuckoo”是纪念东方学者和生物学家布莱恩·霍顿·霍奇森(Brian Houghton Hodgson)。</h3> <h3>雨中的棕背田鸡</h3><h3>棕背田鸡是一种中等体型并具明显栗色和近黑色的田鸡。雄雌同色。头颈和下体深烟灰色,顶和枕部颜色较暗,头侧颜色较淡。上体自额部至尾部,包括两翼的表面、内侧飞羽均为橄榄色。尾上覆羽缀有白斑,飞羽为黑褐色。颏部和喉部为白色,胸部及腹部中央呈暗灰色,并具有暗橄榄褐色的横斑。虹膜红色;嘴偏绿,嘴基有红色斑,到繁殖期时这个红斑更为鲜艳;脚和趾为暗红色或砖红色。通常栖息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溪流、灌丛、湿草地及稻田附近地带。躲躲闪闪,常黄昏活动。主要以各种水生昆虫为食。幼鸟在出雏后不久即能步行并随亲鸟离巢觅食,此后不再回巢。繁殖期为5-8月。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缅甸、越南北部、尼泊尔、老挝和中国。</h3> <h3>雨中的绿翅短脚鹎</h3><h3>绿翅短脚鹎(学名:Hypsipetes mcclellandii):共有9个亚种。中型鸟类,体长20-26cm。头顶羽毛形尖、栗褐色具白色羽轴纹,在暗色的头部极为醒目。上体灰褐缀橄榄绿色,两翅和尾亮橄榄绿色。耳和颈侧红棕色,颏、喉灰色,胸灰棕褐色具白色纵纹,尾下覆羽浅黄色。</h3><h3>栖息在海拔1000-3000m 的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次生林、林缘疏林、竹林、稀树灌丛和灌丛草地等各类生境中。常呈3-5只或10多只的小群活动。多在乔木树冠层或林下灌木上跳跃、飞翔。主要以野生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部分昆虫,食性较杂。</h3><h3>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山区至印度东北部、中国、缅甸、越南、老挝、泰国、马来半岛等地。</h3> <h3>白颊噪鹛</h3><h3>白颊噪鹛(学名:Pterorhinus sannio):中型鸟类,体长21-25cm。雌雄羽色相似。前额至枕深栗褐色,眉纹白色或棕白色、细长,往后延伸至颈侧。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等其余上体包括两翅表面棕褐或橄榄褐色,尾栗褐或红褐色,飞羽暗褐色,外翈羽缘沾棕。颊、喉和上胸淡栗褐色或棕褐色,下胸和腹多呈淡棕黄色或淡棕色,两胁暗棕色。特征明显,野外容易识别。 相似种画眉眼周白色,颊不为白色,明显可与之区别。</h3><h3>隐匿于次生灌丛、竹丛及林缘空地 。分布于印度、缅甸、老挝、越南以及中国的甘肃、陕西等省以南、西藏、云南以东的华南大陆、包括海南等地,一般生活于平原至海拔2000米的高山地区以及活动于山丘、山脚及田野灌丛和矮树丛间。</h3> <h3>黑喉山鹪莺</h3><h3>黑喉山鹪莺(学名:Prinia atrogularis):体长16厘米,是一种长尾的褐色鹪莺。具明显的白色眉纹及形长的尾。特征为胸具黑色纵纹。上体褐色,两胁黄褐,腹部皮黄;脸颊灰,具明显的白色眉纹及形长的尾。无下髭纹,下体少黑色。虹膜浅褐色,上嘴暗色,下嘴浅色,脚偏粉色。</h3><h3>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低山丘陵及开阔河谷、平原地带的林缘、灌木草丛之中。常见于海拔600-2500米的丘陵山地。留鸟。常见单个或成对活动,秋未冬初3-5只结成家族群活动。活动时在枝叶丛中跳跃,有时也见在地面上奔跑。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白蚁、甲虫及其它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不丹、中国、印度和尼泊尔。</h3> <h3>山里的孩子黄腹鹪莺与白头鹎——</h3><h3>好山好水出美女,好山好水出靓鸟</h3><h3><br></h3> <h3>黄腹山鹪莺</h3> <h3>白头鹎</h3> <h3>矛纹草鹛</h3><h3>矛纹草鹛(Babax lanceolatus)为鹟科草鹛属的鸟类。中型鸟类,体长25-29cm。头顶和上体暗栗褐色具灰色或棕白色羽缘,形成栗褐色或灰色纵纹。下体棕白色或淡黄色,胸和两胁具暗色纵纹,髭纹黑色。尾褐色具黑色横斑。相似种大草鹛个体较大,体色较灰,上下体几全为灰色具黑褐色纵纹;棕草鹛上下体羽几全为棕色具细的不甚明显的暗色纵纹。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亚热带或热带的高海拔草原、亚热带或热带的高海拔疏灌丛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h3> <h3>绿野游踪</h3><h3>林海深处闻鸟语,常恨不能生云间,此山过后还复来,相约丽羽寻梦人。</h3> <h3>拍 摄:唯卉</h3><h3>编 辑:唯卉</h3><h3>感谢赏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