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与天山

天山明月(刘跃)

<h3>  唐僧也叫唐玄奘(600年~664年),本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br></h3><h3>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627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其中穿越了5000里的天山山脉),玄奘法师进入伊吾国(哈密)就进入了天山山脉的喀尔力克山和巴里坤山,然后向西到达高昌古城的火焰山,又从高昌古城到中天山的阿拉沟山,穿过中天山阿拉沟山、觉罗塔格山、包尔图乌拉山到达南天山山脉的克孜尔塔格山、霍拉山、秋里塔格山、科克铁克山、哈尔克塔乌山、阔克沙勒山,在南天山山脉哈尔克塔乌山和阔克沙勒山山间的别迭里山口再次翻过海拔4000公尺的天山雪峰,到达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的捷尔斯克阿拉套山,又翻过捷尔斯克阿拉套山的冰川雪峰到达伊塞克湖东岸----赤谷城。而后玄奘法师一行沿伊塞克湖南岸到达碎叶城、比什凯克、塔什干、撒马尔汗……。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h3><h3>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h3> <h3>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在途中经兰州到凉州(姑藏),继昼伏夜行,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越过五烽,渡流沙(莫贺延碛),备尝艰苦,抵达伊吾(哈密),至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高昌国王鞠文泰赠送给玄奘法师马匹、随从、给养、度关文蝶等)。一行二十多人经焉耆(新疆焉耆)、屈支(今新疆库车)、姑墨(今阿克苏)、凌山(耶木素尔岭)、碎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行程13800余里。</h3><h3> 新疆东部的“莫贺延碛”</h3> <h3>  大唐贞观元年(627)冬末,这是莫贺延碛戈壁荒漠最干燥的时候,玄奘法师犹心如焚,别说寻找泉水了,就连东西南北都无法辨认。又累又渴之下,玄奘法师只好找了一处背风的土丘,准备从马背上取下皮囊喝水,这时意外发生了,玄奘法师一失手,刚被拔出了塞子的皮囊整个掉在沙地上,仅片刻,里边的水就被沙子吸的干干净净。</h3><h3> 新疆东部的“莫贺延碛”</h3> <h3>  玄奘法师欲哭无泪,行走沙漠水比食物更重要,没有了水,就等于断送了生机,迷路找不到泉水,补充水源,又损失了仅有的一点水,摆在玄奘法师面前的,是前所未有的困局。</h3><h3> 800里莫贺延碛,白天,时而狂风怒卷,黄沙如雨而下,晚上,沙漠中磷火肆虐,鬼影撞撞,冬天,沙漠里巨大的昼夜温差,也给玄奘法师身体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就像当初在葫芦河边遭遇到石磐陀的威胁是一样,玄奘法师开示念诵观音菩萨圣号,希望祈愿菩萨保佑,让内心得以平静,呼唤观世音菩萨保佑自己。看淡生死,唯有一心,荒漠深处,玄奘法师与死神同行。</h3><h3> 此后的四夜五天里,玄奘法师滴水未进,口干舌燥,腹如火燎,只靠一点干粮坚持着,他艰难的牵着老红马,继续默默的向西前行。</h3><h3>不知走了多久,半昏半醒的玄奘法师终于倒下了,他似乎感觉到了生命即将终结,于是在戈壁滩里默默诵经,祈祷,佛陀和菩萨能保佑他这个虔诚的、无助的弟子。玄奘法师悲恸、无助、失望、不甘……就这样躺在沙地里,断断续续的祈祷着,倾诉着,因为脱水他的视线变得模糊,终于什么也看不见了……老红马也瘫软到不远处的沙地里。……</h3><h3> 玄奘法师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身长数丈,手持长戟的天神,质问自己为什么不打起精神,再往前走,反倒在这睡着了。坚持前行,就一定有希望。玄奘法师被惊出一身冷汗,一下子从梦中惊醒,他相信梦境,梦境是对人的警示。于是他挣扎的起身,却无力上马,只能扶着马鞍子,打起精神继续前行……</h3><h3>奇迹终于发生了,前方不远处突然出现一片茂盛的水草地,紧挨着草地是大片的池塘,池水清澈如镜,波光粼粼,玄奘大师喜出过望,跟着老红马后面飞奔到池塘边,消除了连日的干咳,随后休整了身心的疲惫。</h3><h3> 第二天一早,玄奘法师装满了一大袋水,还给老马吗准备了大把的青草,离开绿洲,又经过几天艰苦的跋涉,一人,一马,终于穿越了茫茫莫贺延碛,进入了伊吾国境。进入伊吾国也就是来到新疆天山山脉的东端喀尔力克山南侧。从某种意义上说,经历了莫贺延碛的洗礼,玄奘已经脱胎换骨,从心理上完成了对于一切艰难困苦毫不畏惧视若芥蒂的升华,这对于他最终成功翻越高高的葱岭抵达古印度释迦的菩提树,起到了关键的历练。</h3><h3></h3> <h3>西域第一国-----伊吾(哈密):伊吾国力有限,没有边境设防,所以,玄奘法师很顺利来到了伊吾城外,打算在城外的一座古寺里先休息一下,然后动身西去。不想那寺庙里的老僧人竟然是中原人,与玄奘法师同乡,20多年前流落河西,最后走不动了,便在这座古庙里清修,玄奘法师心头一阵感慨,朝廷的禁边令若是一直不开,这位老僧怕是要终老异国,再也无法回到中原了,想到这里,不仅悲从心来,与老僧抱头恸哭。</h3><h3> 新疆天山东部的喀尔力克山冰川</h3> <h3>  玄奘法师的到来,便惊动了前来寺里礼佛的善男信女们。他们一听说是大唐来的高僧,便纷纷上前,想要一睹大唐高僧的风采,面对淳朴善良的信徒们,玄奘法师无法拒绝,便不顾旅途劳顿,一一还礼,为他们祈福诵经。直到日落时分,那些慕名而来的善男信女们才陆续散去,可大唐高僧来到伊吾国的消息,已经传遍了伊吾全城,并惊动了官府。</h3><h3> 哈密白杨河畔古寺遗址</h3><h3></h3> <h3>  伊吾城里的王宫中,伊吾国王正在接待高昌国的使者,伊吾是个小国,曾是隋朝的伊吾郡,隋末战乱,伊吾便脱离中原依附于突厥以自保。高昌国在伊吾国的西边,是西域境内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由于伊吾正好位于唐朝、突厥、高昌三国之间,是河西进入西域的门户,所以高昌就想联合伊吾,暗中对抗咄咄逼人的突厥,保持在西域众多小国中的霸主地位。(高昌古国是一个西域汉族人的国家,麴氏家族统治了180年。后被唐朝灭国)</h3><h3> 哈密白杨河畔古寺遗址</h3><h3></h3> <h3>  高昌古国在西域是首屈一指的强国,坐落在天山山脉里火焰山一带,东面是北天山的巴里坤山,南边是中天山的卡瓦布拉克山,西面是博格达山和阿拉沟山,但是在强大的突厥面前,还是难以抵御突厥。当时东突厥已经是自身难保,国力衰退,西突厥在天山的西部 ,暂时没有太多的力量来顾及西域。</h3><h3> 哈密古峰遂</h3><h3></h3> <h3>  高昌、伊吾,还有西域其他国家分开来,就像一根根手指,很容易被折断,可是要联合起来,那就是一个拳头。高昌古国主动派出使者联系西域诸国,联合起来抵御突厥。高昌使者带来了高昌国国王麴文泰的心愿,就是让西域36国,联手起来,在佛祖圣光的护佑下,重现丝绸之路的繁华与荣光。</h3><h3> 天山庙位于天山之巅,海拔2640米,南距哈密市60千米。登临天山庙,天山美景一览无余。天山庙全称"天山关帝庙",庙为方体建筑,长12米,宽7米,巨木为梁,青砖为墙,墙中嵌有四根立柱;上、下共三层,现顶部已毁。天山庙扼丝路北新道的咽喉要冲,它的历史上可上溯至汉唐,天山庙与汉、唐、清三代经营西域的历史都有重大关系,原庙中存"联额颇多"。因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在天山顶部修建关帝庙而得名。</h3><h3> 汉代名将班超正是从这里穿越,征战匈奴而立下显赫战功;敦煌太守裴岑正是从这里穿越反击匈奴,一举诛杀了呼衍王;唐代名将姜行本也正是从这里翻越天山,进驻口门子、松树塘,制作攻城器械,而后出击高昌,大获全胜。所以古人在这样一处险关要地为纪念征战将士取得的一次又一次重大胜利,修一座祠庙,建一处厢房、“禅室”,藏立汉石唐碑,让征人避风躲雪也理在其中。从已发现的裴岑古碑的石刻中就有“立海祠以表万世”的记载。</h3><h3> 哈密“天山庙”</h3><h3></h3> <h3>  高昌的使者恰巧在伊吾国王处听说了大唐高僧来到伊吾的消息,高昌使者会同伊吾国王,一行浩浩荡荡的队伍,来到城外迎接大唐高僧。</h3><h3> 哈密古城遗址</h3><h3></h3> <h3>  在伊吾国王的盛情邀请下,玄奘法师不得不辞别老僧,随国王前往宫中。一路上伊吾国王,不仅向玄奘法师介绍伊吾国的风土人情,还把高昌使者介绍给了玄奘法师。高昌使者早就谴人赶回高昌国,报告国王麴文泰大唐玄奘法师来伊吾的情况。</h3><h3> 哈密魔鬼城</h3><h3></h3> <h3>  玄奘法师在伊吾国只有仅仅几天,整个伊吾国都轰动了,佛家信徒们得知大唐高僧到来,全都来到王宫前聆听玄奘法师讲经说法……</h3><h3> 天山白杨沟古佛寺遗址</h3> <h3>  高昌使者早就把大唐玄奘法师来到伊吾国的消息传递回高昌国,国王麴文泰立即安排使者和仪仗队伍连夜赶往伊吾国,邀请大唐玄奘法师来高昌国讲经布道。</h3><h3> 天山白杨沟古佛寺遗址</h3> <h3>  高昌国的使者和仪仗队伍来到伊吾国,就马不停蹄的接上玄奘法师,没有多给伊吾国一点面子,浩浩荡荡的簇拥着玄奘法师离开伊吾国前往高昌古城(现在吐鲁番)。 </h3><h3> 哈密白杨沟古岩画</h3> <h3>  伊吾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天山东段南麓,位于东经93°35′~96°23′,北纬42°54′~44°29′之间。伊吾国坐落在天山山脉的喀尔力克山和巴里坤山南。“伊吾”是隋唐以前哈密的古地名。 </h3><h3> 新疆天山东部古堡</h3> <h3>  伊吾,以古国而得名。一说为古代月氏语。伊吾的维吾尔名称为“阿热吐鲁克”,即“中间的图古力克”或“中间的吐葫芦”,是维吾尔和蒙古语混合的地名;此名与“吐葫芦”有关,伊吾县城所在地周围又称“吐葫芦”,即“图古力克”(准语,物之圆者之意)的音变。 </h3><h3> 哈密白杨河畔古城遗址</h3> <h3>  伊吾曾是东汉与匈奴争夺西域的焦点。公元73年,汉将窦固击败匈奴呼衍王,追至蒲类海,取伊吾卢地,置宜禾都尉管理屯田。公元76年汉朝放弃了伊吾卢屯田,匈奴立即遣兵占领。公元90年,汉军击败占领伊吾的北匈奴。公元92年使任尚屯驻伊吾。 </h3><h3> 哈密白杨河畔恰普禅室佛寺遗址</h3> <h3>  公元107年东汉弃西域,迎回伊吾、柳中屯田吏士。公元119年,敦煌太守曹宗派长史索班勇率千人屯伊吾,次年春即被匈奴攻没。班勇通西域后,131年东汉复在伊吾屯田,设伊吾司马。137年,敦煌太守裴岑率部与呼衍王交战巴里坤,率军诛杀北匈奴呼衍王,终于结束了汉朝和匈奴在西域长达300余年的争夺战。</h3><h3> 哈密白杨河畔古寺遗址</h3> <h3>  “伊吾”是隋唐以前哈密的古地名,汉称伊吾卢,隋、唐设伊吾郡,但都不是指今日伊吾县,而是指以哈密为中心及周围的地区。今之伊吾,于1929年废哈密王设哈密、宜禾、伊吾三县后转借命名。 </h3><h3> 北天山巴里坤山</h3> <h3>  隋唐时期的丝绸之路之一的大海道,是敦煌至西域各国的一条大道,由于气候变化,白杨河中下游断流,这条大道逐渐废弃…… </h3><h3> 哈密大海道(丝绸之路古道)</h3> <h3>  大海道是古代敦煌-哈密-吐鲁番之间最近的一条道路。它的开通和使用始于汉代,唐代以后官方的利用趋于停止,大海道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停留于历史记忆中的丝绸之路古道。丝绸之路作为古代沟通中西方文明的通道,因其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巨大作用,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丝绸之路绝大多数路段已经被逐渐揭开历史的面纱,惟独大海道的具体路线仍然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 </h3><h3> 哈密大海道(丝绸之路古道)</h3> <h3>  西域高昌王则是一个潜心修行忠诚的佛教徒。得知玄奘法师西行,高昌王下令大开城门,向奘师请法,这个一国之主以至恭敬地弯下腰让奘师踩着本人背部登上法座。</h3> <h3>  为了迎接奘师,高昌王与妃子等人彻夜未眠,焚香诵经,恭候法驾。而当奘师准备辞行时,高昌王殃求法师留下,承受全民供养。言语之间,不欲放行。面对此举,奘师回道:“玄奘为求法西行,只可日日刚强,不可中途而止。”高昌王还是不听,无法之下,玄奘整天端坐,滴水不进,一连三日。第四日,看到高僧绝食,去意已决,高昌王心生愧惧,留下了两行清泪。</h3> <h3>  高昌王这一心态亦反映学佛者身上的我执和内心之“贪”。只不过,到了最后,高昌王在巨匠爱与慈善的感化下,成为奘师西行取经路上最好的护法之一。</h3> <h3> 高昌国是西域的一个佛教国家,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为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当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h3><h3> 新疆吐鲁番鄯善县</h3> <h3>  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汉族独立王国,先后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国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安史之乱时高昌被回鹘侵占。 </h3><h3> 吐鲁番栏杆村和沙漠</h3> <h3>  高昌国是西域的一个佛教国家,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为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当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h3><h3></h3><h3> 吐鲁番库木塔格沙漠</h3> <h3>  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汉族独立王国,先后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国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安史之乱时高昌被回鹘侵占。</h3><h3> 吐鲁番库木塔格沙漠</h3> <h3>  高昌人:以今吐鲁番盆地为地理涵义的高昌,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高昌壁时期(西汉初元元年前48至晋咸和二年327);高昌郡时期(晋咸和二年327至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高昌国时期(太平真君四年443至贞观十四年640)。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时限内,以交河城、高昌城为中心,日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稳定的汉人为主体的生活区域。 </h3><h3> 吐鲁番火焰山</h3> <h3>  高昌居民中确也杂混有相当数量的西域及北方民族人等。从十六国到唐代,许多名籍、户籍和其他出土文书中,都记有不少属于古代非汉人族体的姓氏,如车师的车氏、鄯善的鄯氏、焉耆的龙氏、龟兹的帛氏或白氏、匈奴的沮渠氏、氐族的强氏、鲜卑族的秃发氏等,十六国时期《按赀配马帐》中“亡马”的煎苏獦,《分配乘马文书》中的思头幕、阿贤提亦肯定不是汉人,诸如此类姓氏在文书中时有所见。</h3><h3> 吐鲁番高昌古城遗址景区</h3> <h3>  高昌社会汉人主体地位的形成,也是与魏晋以降河西及陇右乃至内地汉人为躲避战火而大规模向西迁移和中原政权向西移民密不可分,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后来融入了高昌人口。 </h3><h3> 吐鲁番火焰山</h3> <h3></h3><h3> 从麴氏高昌时期开始,昭武九姓中的曹、何、史、康、安、石、米等姓迁来的日益增多,有一件与重光元年(公元520)随葬衣物出土的高昌时期名籍,残存人名四十五个,皆非汉族。同时,高昌曾先后臣服于高车、柔然、突厥等北方强族,且地理相毗,居民中也必定浸入这些民族成份,他们的习俗与汉人传统生活习惯彼此吸纳,以致出现胡人汉化和汉人胡化的倾向。 </h3><h3> 吐鲁番高昌古城遗址景区</h3> <h3>  高昌地理:汉唐间发展起来的中西陆路交通枢纽。原系车师前部地,汉晋为屯戍重镇,前凉始置郡县,南北朝至唐贞观中独立建国。辖境当今新疆吐鲁番地区,“高昌故城”遗址在今吐鲁番市东。</h3><h3> 吐鲁番火焰山下吐峪沟千佛洞</h3><h3><br></h3> <h3> 西汉宣帝时,派士卒携家属往车师前部屯田,且耕且守。同时,设戊己校尉,治于高昌,主管屯田和军事。东汉、魏晋沿袭其制。这一时期,高昌壁隶属凉州敦煌郡。</h3><h3> 吐鲁番火焰山下吐峪沟千佛洞</h3> <h3> 西晋至十六国初期,高昌社会经济发展,开始具备置郡的条件。前凉建兴十五年(327)戊己校尉赵贞谋叛,张骏击擒之,在其地置高昌郡及高昌、田地等县。北凉承平十八年(460),柔然攻高昌,灭沮渠氏,立阚伯周为高昌王,为高昌建国之始。至贞观十四年(640),高昌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其间先后更换过阚氏(460~ 491)、张氏(491~496)、马氏(496~499)、麴氏(499~ 640)四个政权,麴氏享国最久。</h3><h3></h3><h3> 吐鲁番火焰山下吐峪沟</h3> <h3>  高昌居民以汉族(主要为汉魏屯戍军民的后裔和逃避战乱的内地移民)为主,少数族(主要为昭武九姓和其他西域国家的侨民)为辅。因而高昌国建制,如官制、兵制、赋役制、士族制等,大抵脱胎汉晋,又自具特色。汉族传统文化在高昌占统治地位。俗奉天神,兼信佛法。十六国时期,祆教已在高昌流行,但佛教在高昌一直受到尊崇。道教也有一定的影响。</h3><h3> 吐鲁番火焰山下吐峪沟</h3> <h3>  高昌气候温暖,宜蚕,谷麦再熟。著名土产有赤盐、白盐、葡萄、冻酒、刺蜜、白面、叠布(棉布)及丝织品等多种。其地处天山南北孔道,丝绸之路北路。 </h3><h3> 吐鲁番火焰山</h3> <h3> 据文献记载,高昌自古即流行佛教。从国王到百姓笃信佛教,曾有“全城人口三万,僧侣三千”的记载,可见高昌国的佛教香火之盛。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高昌国师鸠摩罗跋提就曾向苻坚献梵本《大品经》一部。弘始二年(400)法显西行途经高昌时,也得到供给行资,顺利地直进西南。当时也有高昌沙门道晋、法盛等游历西域。并有沙门法众、沮渠京声等从事译经。由此可见这时高昌佛事已经非常兴盛。</h3><h3> 吐鲁番帕孜克里克千佛洞</h3> <h3>  麴氏王朝成立后,佛教受历代诸王保护,佛法隆盛。当地统治者也极为尊崇佛法,如高昌王麴伯雅听沙门慧乘讲《金光明经》,竟以发布地,请慧乘践之。公元628年(唐太宗贞观二年),高昌国王麹文泰迎来了大唐帝国西行取经的玄奘法师。</h3><h3></h3><h3> 高昌古城(阿拉沟)古峰遂</h3> <h3>  玄奘西游时,国王麴文泰率全城欢迎,热情款待,并请求永留其国。麴文泰坚决挽留,玄奘绝食数日,才获准允其西去。但是,还坚留玄奘讲经一月,并度四沙弥以充给侍,又赠送法服、黄金、绫绢等物,派遣二十五人、马三十匹,为之送行。又写信给龟兹等二十四国,恳请护卫玄奘法师。从这些方面,可以知道当地崇信佛法不遗余力。</h3><h3> 天山阿拉沟山古道</h3> <h3> 史籍中记述寺院情况不详,《名僧传》记载︰约当太和年间(477~499),高昌有仙窟寺、尼寺都郎中寺。《西州志》残卷记载︰柳中县界至北山二十五里之丁谷窟,有一寺一禅院;又前庭县界山北二十二里之宁戎谷有窟寺一所。回鹘时也盛行佛教,宋·乾德三年(965)十一月,西州回鹘可汗曾遣使僧法渊,到京城献法牙、琉璃、琥珀盏。雍熙元年(984)王延德自高昌还,在《行记》中谈到高昌尚有佛寺五十余所,都是唐朝赐额,寺中备有《大藏经》。又有摩尼寺,寺中皆有波斯僧徒。一直到元、明之际,高昌一带仍奉佛有僧寺。及回鹘移住后,除潜信摩尼教外,亦信奉佛教、景教、祅教等。</h3><h3> 十九世纪以后, 经多次考古探险,出土无数佛像、佛画,与梵语、胡语、汉文、回鹘语经典等。此中,以回鹘语写成之经典,有《金光明最胜王经》、《方广大庄严经》、《弥勒下生经》、《天地八阳神咒经》等,多为译自汉译藏经之转译本。此外,此地另有高昌故城、交河故城、伯孜克里克石窟等著名佛教遗迹。</h3><h3> 汉代以后,汉人逐渐迁入(主要为汉魏屯戍军民的后裔和逃避战乱的内地移民),在回鹘移住以前,受汉族影响甚深,其风俗政令、文字等悉与华夏大同小异。另据文献记载,此地自古即流行佛教。依《出三藏记集》卷八所载道安〈摩诃波罗蜜经抄序〉言,前秦·建元十八年(382)正车师前部王弥第来朝,其国师鸠摩罗跋提献胡本《大品》一部。及北凉·沮渠蒙逊领有此地后,高僧辈出,译经风气大盛。麴氏王朝成立后,佛教受历代诸王外护,佛法隆盛。玄奘西游途中,路经此地,国王麴文泰率全城欢迎,热情款待,并请求永留其国。玄奘婉拒,惟停留一个月,并为讲《仁王经》。及回鹘移住后,除潜信摩尼教外,亦信奉佛教、景教、祅教等。 </h3><h3> 天山阿拉沟山</h3> <h3> 焉耆(维吾尔文Qarasahr):地名来自《汉书·西域传》的焉耆国,又称乌夷、阿耆尼,新疆塔里木盆地古国,出高昌故地,自近者始,曰阿耆尼国(旧曰焉耆)。今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附近。</h3><h3> 清朝光绪二十五年设焉耆府,1950年成立的焉耆专署就是现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前身,只是治所由焉耆迁于库尔勒。</h3><h3> 古焉耆国的巴伦台</h3> <h3>  《汉书·西域传》:“焉耆国,王治员渠城,去长安七千三百里。户四千,口三万二千一百,胜兵六千人。击胡侯、却胡侯、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左右君、击车师君、归义车师君各一人,击胡都尉、击胡君各二人,译长三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与乌孙接。近海水多鱼。” </h3><h3> 巴伦台黄庙</h3> <h3>  《大唐西域记》:阿耆尼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六七里,西面据山,道险易守。泉流交带,引水为田。土宜穈、黍、宿麦、香枣、蒲萄、梨、柰诸果。气序和畅,风俗质直。文字取则印度,微有增损。服饰毡褐,断发无巾。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王,其国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称伐,国无纲纪,法不整肃。伽蓝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既遵印度,诸习学者,即其文而玩之。戒行律仪,洁清勤励。然食杂三净,滞于渐教矣。</h3><h3> 古焉耆国古道(黄水沟)</h3> <h3>  唐贞观元年(627年)著名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经,在《大唐西域记》对于焉耆国的佛教有详细的叙述:</h3><h3>“伽蓝十馀所,僧徒二千馀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既遵印度。”</h3><h3>“荒城北四十馀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照怙厘。而东西随称。佛像庄饰殆越人工。僧徒清斋诚为勤励东。照怙厘佛堂中有玉石。面广二尺 馀。色带黄白状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之迹。长尺有八寸。广馀六寸矣。或有斋日照烛光明。大城西门外路左右各有立佛像。高九十馀尺。于此像前建五年一大会处。每岁秋分数十日间。举国僧徒皆来会集。上自君王下至士庶。捐废俗务奉持斋戒。受经听法渴日忘疲。诸僧伽蓝庄严佛像。莹以珍宝饰之锦绮。载诸赞舆 谓之行像。动以千数云集会所。常以月十五日晦日。国王大臣谋议国事。访及高僧然後宣布。会场西北渡河至阿奢理贰伽蓝(唐言奇特)庭宇显敝佛像工饰。僧徒肃穆精勤匪怠。” </h3><h3> 古焉耆国七个星古寺遗址</h3> <h3>  七个星佛寺遗址:七个星佛寺遗址地处古丝绸之路北道,位于焉耆县七个星镇西南部的一道低矮的山梁和坡地上,是佛教文化东传的一个重要枢纽,也是焉耆国的佛教中心。</h3><h3><br></h3> <h3> 七个星千年佛寺遗址,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新疆仅有的佛塔、佛殿、讲经堂和僧房生活区并存的建筑群遗址,曾是晋唐时期焉耆国的佛教中心。整个佛寺遗址占地面积逾4万平方米,寺院遗址分南、北两大部分,以遗址中部的泉沟为界,由地面寺院建筑和洞窟建筑两部分组成。寺院残存大小建筑93处,洞窟残存11窟。残存佛像基座,窟内有乐伎、朵云纹、飞天等壁画遗存,出土泥塑佛、菩萨、天王,供养人等头像。</h3> <h3> 七个星佛寺遗址,由地面寺院建筑和洞窟建筑两部分组成。地面寺院遗址分布于山梁和坡地上,一条自然泉沟将建筑群分为南北两大区(即今所命名的南大寺和北大寺),寺院残存大小建筑93处,总面积约40300平方米。</h3><h3> 该遗址是新疆仅存的、同时保有佛塔、佛殿、石窟的珍贵遗址群。洞窟的形制大致与克孜尔一期洞窟相似,壁画比较精美,佛像造型丰满和祥,具有犍陀罗和中原的风格。对于研究古代焉耆史乃至西域社会发展史、佛教史、戏剧史等具有着重要的价值。</h3> <h3>  七个星佛寺遗址中11处洞窟位于寺院西北部约一公里的霍拉山低矮的山腰处,大部分坐东朝西,门朝西开。洞窟内佛像无存,只残存佛像基座;2、3、5、7号窟内有少量的乐伎、朵云纹、飞天等壁画遗存,曾出土泥塑佛、菩萨、天王,供养人等头像。 </h3><h3> 有的洞窟里残存中心柱、基座,洞窟顶上隐约能看到曾经色彩丰富的壁画。乐伎、飞天、缠枝莲花纹的线条依稀可辨。最美的雕塑多为木骨泥塑,有佛、菩萨、比丘、武士、婆罗门、供养人像等,他们大多都形态典雅,面庞圆润,细眉高鼻、小嘴厚唇、略露微笑。</h3><h3> 焉耆佛教艺术早期受健陀罗影响,晚期的彩绘泥塑,表现出强烈的东方审美情趣。佛寺雕塑多为木骨泥塑,有佛、菩萨、比丘、武士、婆罗门、供养人等。雕塑人物形象与彩绘壁画相结合是焉耆佛教艺术的一大特点。</h3> <h3>  “铁门关”源于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的“铁门关”。</h3><h3> 铁门关,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县级市,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实行师市合一管理体制,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管理。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东部,是天山南麓和昆仑山北坡交汇的交通要冲,古丝绸之路中段的必经之地。</h3> <h3>  秦汉时期,天山南路有36国,市辖境位居渠犁国境,古渠犁国在且末西北,精绝(今民丰县)之北,尉犁(今塔什店至博斯腾湖以南一带)西南,山国(今尉犁县铁干里克东北)以西,乌垒(今轮台县策大雅)东南,其范围相当于今库尔勒市境及尉犁县西北、轮台县东南一部分。</h3> <h3>  秦汉时期,天山南路有36国,市辖境位居渠犁国境,古渠犁国在且末西北,精绝(今民丰县)之北,尉犁(今塔什店至博斯腾湖以南一带)西南,山国(今尉犁县铁干里克东北)以西,乌垒(今轮台县策大雅)东南,其范围相当于今库尔勒市境及尉犁县西北、轮台县东南一部分。</h3><h3> 西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顿单于入侵西域,置僮仆都尉于焉耆、危须、尉犁三国间,渠犁受僮仆都尉控制。西汉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汉朝在轮台、渠犁设使者校尉,管理西域屯田事务。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于乌垒设置西域都护府,渠犁归属汉朝版图,筑埒娄城于“河曲”(今孔雀河的转弯处)。归降汉朝的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等部众,也被安置在“河曲”。王莽新朝天凤三年(16年),西域都护李崇败退龟兹,埒娄城地属匈奴。东汉建武二十二年(46年),莎车王贤攻龟兹王,埒娄城地属莎车王乌垒州。数年之后,龟兹杀乌垒王,占乌垒国境。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西域都护陈睦治埒娄城。东汉永平十八年(75年),为焉耆攻没。东汉永元六年(94年),班超发龟兹、鄯善等8国兵,征伐焉耆、危须、尉犁,斩焉耆王广、尉犁王于陈睦故城。埒娄城归属于汉。东汉永建二年(127年),西域长史班勇与敦煌太守张朗分南北道攻打焉耆国,张郎由爵离城(即埒娄城)先至爵离关(今铁门关),攻降焉者王元孟。</h3> <h3>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军队进攻龟兹,途经今库尔勒境,本地属随后设立的焉耆都督府。但因战争此地多次在唐朝和吐蕃中交接相属。唐后期归属西州回鹘。</h3><h3> 现代城市 库尔勒市景</h3> <h3>  苏巴什佛寺:(阿耆理尔寺)苏巴什佛寺在库车县城偏东23公里的秋里塔格山南麓。遗址上有数处高塔。北面有佛洞一排,洞壁上刻有龟兹文字和佛教人物像。</h3> <h3>  苏巴什佛寺遗址是新疆现存规模最大的地面塔寺遗址,地跨库车河两岸,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这座遗址发现指出,因规模宏大,曾被误定为苏巴什古城。佛寺的地面佛教建筑可分解为多种建筑形制有机组合而成的寺院单元,寺院各以围墙来确定各自的周界。学术界现已公认苏巴什佛寺即龟兹历史上著名的雀离大清净寺,即《出三藏记集·比丘尼 戒本所出本末序》中所记的致隶蓝,是龟兹常年经营的国寺。雀离、致隶、昭怙厘是同名异译。苏巴什大寺遗址位于距今库车县城西北20余公里的却勒塔格山铜厂河(古城东川水)出山口两岸的高坡上。遗址先残存围墙高达10余米,厚2米多。两岸残存的两座高塔夹河而立,自然形成东、西两大建筑单元、其中河东塔寺最早,河西塔寺最大,各立有大佛塔,并以塔为中心,形成各自的建筑布局,佛堂、塔院、讲堂、僧房、禅房俱全。<br></h3> <h3>  苏巴什古寺曾出土过汉、南北朝、唐代钱币,波斯萨珊朝库斯老二世银币,铜、铁、陶、木器、壁画、泥塑佛像及绘有乐舞形象的舍利盒等。此外还发现写有古民族文字的木简及残纸。1978年5月在一处塔寺范围内发现过墓葬一座,并在寺院遗址发现人物壁画,壁画上还有龟兹文题记。所有这些新发现,表明这一组建筑,早在东汉即已存在,唐代最繁荣,是龟兹王国内著名佛寺之一。公元628年唐玄奘法师也曾经路过此地,并在此学习交流佛学……</h3> <h3>  库车古称“龟兹国”,是我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在这里拥有比莫高窟历史更加久远的石窟艺术它被现代石窟艺术家称做“第二个敦煌莫高窟”。居民擅长音乐,龟兹乐舞发源于此。 中国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又称丘慈、邱兹、丘兹,为古来西域出产铁器之地,有名之国也。古代居民属印欧种。回鹘人到来后,人种和语言均逐渐回鹘化,龟兹国以库车绿洲为中心,最盛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 、新和6县市。</h3><h3> 库车县唐西域都护府烽火台遗址(国内唯一保留至今的唐式烽火台)</h3> <h3>  龟兹(汉语拼音:qiūcí,注音符号:ㄑㄧㄡㄘˊ,龟兹语:Kutsi,梵文:Kuci(na),维吾尔语:Küsen,前272年-14世纪),又称曲先、丘慈、邱慈、屈支、丘兹、拘夷、归兹、屈茨,是古代西域绿洲国家。648年唐设安西大都护府于龟兹,安西四镇之一。</h3> <h3>  龟兹地理位置:龟兹国以库车绿洲为中心,最盛时北枕天山,南临大漠,西与疏勒接,东与焉耆为邻,相当于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部分地区。都城在延城,据考证,在今库车东郊的皮郎古城。</h3> <h3>  龟兹一直是西域最神秘的国家,玄奘法师在这里不仅领略了龟兹乐舞,也清楚的感受到了小陈佛教与大陈佛教的区别,并将面临西行旅途中的第一次重要的挑战,与西域小陈佛教高僧木叉毱多辩经。这次辩经是玄奘法师与大唐之外的小陈佛教高僧第一次正面交锋,既关系到接下来能否顺利启程西去,又关系到玄奘法师自身在佛学领域的声望……</h3> <h3>  克孜尔石窟: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尔石窟,中国佛教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h3><h3> 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h3> <h3>  克孜尔千佛洞: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克孜尔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h3> 克孜尔千佛洞,这个中国的石窟群。这些层层迭迭井然有序的洞窟,包括供养佛像作礼拜用的“支提窟”,僧尼静修或讲学用的精舍“毗呵罗窟”,僧尼起居用的寮房,埋葬骨灰用的罗汉窟等等,这样完整的建筑体系,是世界上其它佛教中心所罕见的。</h3> <h3>  拜城天山魔鬼城:克其克硝尔布拉克魔鬼城地处拜城盆地与东北部黑英山之间的低山丘陵区。整体地形北高南低,总面积约6Km2,地形由剥蚀、风蚀和流水作用形成的一毓纵横沟谷及沟谷间的梁脊、台地、孤丘等组成。孤丘、台地、梁脊与谷地高差不等。一般约为2—35m;沟谷宽窄变化较大,宽处达100—350m,窄沟10—50m。谷地呈陡坎状、斜坡状。地层岩性均为第三系上统的泥岩、砂岩、砂砾岩;颜色以褐红色、黄绿色、灰绿色、姜黄色为主。这里地处少雨多风的干旱区,岩石裸露,经暴雨的冲刷及大风吹蚀,使搞风化程度不同的岩层形成各种形态,构成象人、龟、骆驼、鲤鱼等造型。大风吹时,谷内就会发出各种奇怪声,曾被人描绘为鬼怪呼啸,而使这一景观注入了神秘恐怖的色彩,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杰作。</h3> <h3>  乌什的维吾尔语读音为“乌什吐鲁番”。意译为3个吐鲁番,如指其地富庶,意译恰当。但据《西域同文志》载:“回语乌什即乌赤,盖山石突出之谓,城居山上故名”,与宋元以来历史地名一致。现在维吾尔语读音后段的“吐鲁番”,可能同清代从吐鲁番移民有关。一说,乌什系突厥语,意为“物之顶端”,因境内乌赤山而得名。</h3> <h3>  乌什县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西部,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天山南脉的南麓,托什干河上游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78°23′41″至80°01′09″,北纬40°43′08″至41°51′12″。乌什县东连温宿县和阿克苏市,西接阿合奇县,南与柯坪县交界,北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接壤。</h3> <h3> 乌什县被誉为“中国西部生态明珠”,享有“半城山色半城泉”、“塞外江南”之美称,有玛尔浆湖、柳树泉、钟鼓楼等旅游景点。相传公元628年唐玄奘去天竺取经经过乌什县,燕子山景区还有玄奘法师诵经的山洞……</h3> <h3>  乌什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四周为山,中间为谷地,山地占59.9%,戈壁占27.6%,谷地平原仅占12.5%,俗称六山、三滩、一分地。东南面是天山山脉南天山的伊姆岗套山,西北部是南天山山脉的哈尔克塔乌山,西南部是南天山的阔可莎勒山,正西面就是唐僧取经翻越的别迭里山口。这也是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边境。平均海拔1396米,县城所在地海拔1400米。县境内扎特克列峰海拔5 153米,为全县最高点。 </h3><h3> 乌什县燕子山上唐僧取经诵经的山洞</h3> <h3>  享有“半城山色半城水”美誉的乌什县,自古就是中亚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新疆内陆地区难得的一块绿洲。乌什见于史载已有两千多年了,是古丝绸之路中道的交通要道、边塞重镇、丝路文化、烽燧文化和西游文化在这里交汇。</h3> <h3>  在远古时代,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燕子山山腰石壁中,竖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上刻“远迈汉唐“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形象地记述了乌什县远在两汉和唐代就与我们伟大的祖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h3><h3> 山上蚌壳化石比比皆是,有的成片镶在岩壁上。化石千姿百态,有的形似燕头,有的形似燕翼,燕尾,故有燕子山之称,实则是一座蚌壳化石山。</h3> <h3>  乌什县天山脚下戈壁荒漠上一堆羊角</h3> <h3>  天山山脉第一(左)、第二高峰(右)托木尔峰和汗腾格里峰。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唐玄奘西去天竺,就是从这两座山峰下走过的。</h3> <h3>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天山山脉最高峰托木尔峰(7443.8米)比博格达峰更加雄伟,直插云霄的托木尔峰,又有一番独特的雪山风光。这座天山最高峰,位于中哈界峰汗腾格里峰西南20 公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在它周围6000 米以上的高峰达十余座,除汗腾格里峰外,还有形似花朵的雪莲峰,洁白的大理岩上覆着白雪的阿克塔什峰(白玉峰),形似卧虎的却勒博斯峰(虎峰),为纪念197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次科学大会的胜利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院登山科考队命名的科学峰等等。这些巍峨耸立的群峰,披着银盔白甲般的冰雪,在湛蓝的天穹下银光闪烁。</h3><h3> 托木尔在维吾尔语里是“铁山”的意思,在1943年才被发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测量,1977年中国才登顶。虽然它是天山第一高峰,但地位远不能与汗·腾格里峰相比。所以才有了西天山双主峰之说。</h3><h3> 天山山脉最高峰----托木尔峰(7443.8)</h3> <h3>  别迭里山口: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之间天山南脉东段山口,是南天山山脉的哈尔克塔乌山和阔克沙勒山的交界口。原名勃达岭和别迭里达坂。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西部,东南距乌什县城66千米。是古丝绸之路的通道之一。玄奘法师就是从这里又一次翻越了南天山山脉的冰川雪峰。<br></h3><h3> 清代、民国时期在此设有海关和关卡。1945年中国与苏联中断通商,口岸关闭。山口立有界碑,现有残存石墙一道。山口南北走向,宽约30米,海拔4269米。两侧山峰耸立,南坡陡,北坡缓,地势险峻,山体表层多风化石。属天山高寒气候,冬季积雪较厚,多风,但人员四季均可通行。吉尔吉斯斯坦一侧有公路通至山口北1.5千米处。中国一侧有公路从阿克苏经乌什县城通至山口南4千米处。</h3><h3> 吉尔吉斯斯坦天山捷尔斯克阿拉套山山口,玄奘法师就是从别迭里山口到达这里,进入伊塞克湖区。</h3> <h3>  伊塞克湖:伊塞克湖(Issyk-Kul, Lake),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天山山脉西部。湖平均深度279米,最大深度702米,湖面海拔1609米,东西长182千米,南北宽58千米,面积6332平方千米,为不冻湖,湖水清澈澄碧,素有“上帝遗落的明珠”之称。在吉尔吉斯斯坦有句脍炙人口的谚语——“没到过伊塞克湖,就不算到过吉尔吉斯斯坦”。原属中国,中国古称特穆尔图淖尔、图斯池、热海、清池。</h3><h3> 伊塞克湖盆地四面环山,北部是昆格山,最高峰海拔4770米,南面泰尔斯凯山、最高峰海拔5216米,高山区冰川面积约650.4平方千米。玄奘法师途径伊塞克湖东的赤谷城,转而到伊塞克湖西北部的碎叶城(李白的出生地)。</h3> <h3>  伊塞克湖位于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天山北坡的封闭性山间盆地中,是昆盖阿拉套和捷尔斯克阿拉套山脉之间的盆地,为该国湖泊面积、水量最大的湖泊,分别占全国的91%和97%,也是天山山脉里最大的湖泊,与中国仅一山之隔。位置在77. 33°E,42.42°N附近,东西长178千南北宽60.1千米,湖面平均海拔为1607.4米(1960~2015年平均),湖面积6236平方千米,储水量13780×108立方米,湖岸线周长约669千米,平均深度278.4米,最大深度702米,是吉尔吉斯斯坦重要的产粮区和畜牧区。</h3> <h3>  玄奘记载:约1400年前,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到达哈密后,原打算由天山北麓西去碎叶城,因高昌王的固请,才改走天山南路。来到跋禄迦国即今阿克苏后,玄奘翻越西北300余公里的别迭里山通道,沿伊塞克湖南岸至碎叶城。</h3> <h3>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山行四百余里至大清池。周千余里,东西广,南北狭。四面负山,纵流交凑,色带青黑,味兼咸苦,洪涛浩汗,惊波汩淴。龙鱼杂处,灵怪间起,所以往来行旅,祷以祈福,水族虽多,莫敢渔捕。”这是迄今有史可考关于伊塞克湖最早的文字记载,“大清池”这个名字自此传入中国。</h3> <h3>  伊塞克湖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吉尔吉斯人和外族发生战争,吉尔吉斯人不幸战败,当逃亡到伊塞克湖畔时,大家不由自主停住了脚步,对敌人的恐惧似乎一瞬间完全消失了。外族追兵随后赶到,面对大海般宽阔的湖面、平静碧蓝的湖水和洁白无暇的雪山,凶狠的敌人被眼前的神奇美景所震撼,为大自然宽厚仁爱的魅力所感化,为自己的残忍杀戮行为所羞愧,纷纷放下武器,双方握手言和。</h3> <h3>  从此,吉尔吉斯人世世代代将伊塞克湖视为神圣的母亲湖。在吉尔吉斯人心目中,伊塞克湖不仅美丽,而且“神秘”。传说圣徒马太的圣骨埋在湖底,也有猜测成吉思汗墓建在湖底。2006年,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组织专家对湖底进行科考,据说发现了距今2500年前的古文明遗址。</h3> <h3>  比什凯克(基里尔字母:Бишкек,柯尔克孜文阿拉伯字母:بىشكەك),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首都。亦是该国的政治、经济、交通、科教及文化中心<br></h3><h3> 比什凯克是吉尔吉斯族人自古以来对该市的称呼,其吉尔吉斯语的意思是“搅拌马奶的棒子”。2016年11月15日,比什凯克市与武汉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h3> <h3>  比什凯克是中亚地区的古代重镇,是古代丝绸之路其中一条经过天山山脉,贯通西域和中亚草原的要道所经的驿站。</h3><h3>  1825年,乌兹别克族人与浩罕族人在该处建立泥造的堡垒。后来在1862年沙俄吞并浩罕地区,将泥堡大肆破坏,再将该地区发展为俄国的军事要塞。</h3><h3>  现代的比什凯克市由俄罗斯人于1877年在这里建立军事设施开始,俄罗斯人认为这里土地肥沃,适合农耕,故大力鼓励俄罗斯农民到当时称作“必茨伯克”的比什凯克务农。1950年代起,大量重工业投资投入到当时称作“伏龙芝”的比什凯克,但大型重工业随着苏联的瓦解而停滞和萎缩下来。</h3><h3>  自吉尔吉斯斯坦在1991年起成为独立国家,比什凯克恢复其原名,该市的经济发展迅速。</h3> <h3>  碎叶城是唐朝在西域设的重镇,位于中亚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楚河流域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是中国历代王朝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一座边陲城市,也是丝路上一重要城镇。它与龟兹、疏勒、于阗并称为唐代“安西四镇”。曾经多次修筑城墙,唐代碎叶城就是仿长安城而建。</h3><h3> 吉尔吉斯斯坦碎叶城古堡</h3> <h3>  碎叶城地理位置:碎叶城,又作素叶城、素叶水城,因其依傍素叶水,故得此名。其故址在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西南8公里处的阿克-贝希姆(Ak-Beshim)。碎叶城曾是唐王朝经营西域的“安西四镇”之一。</h3> <h3>  碎叶城,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西域地区,自公元前一世经中汉朝设立西域都护以来,就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碎叶城地处“丝绸之路”两条干线的交汇处,中西商人汇集于此,东西使者的必经之路。2014年6月22日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唐朝玄奘法师西去天竺取经曾经途径此地,并遇见了当地的叶护可汗,受到热情款待。叶护可汗给玄奘法师西行提供了一些沿途所需物品和精通汉语、天竺方言的武士当向导和翻译。还亲笔写了几十封国书给玄奘法师沿途提供便利。</h3> <h3>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云:“至素叶城,逢突厥叶护可汗。方事畋,戎马甚盛。……既与相见,可汗欢喜,云:‘暂一处行,二三日当还,师且向衙所’。……三日可汗方归,引法师入。可汗居一大帐,……法师去帐三十余步,可汗出帐迎拜,……因停留数日,……又施绯绫发服一袭,绢五十匹,与群臣送十余里”。</h3><h3>据玄奘记述,自凌山行400余里至大清池(伊塞克湖),清池西行500余里至碎叶水城,城周六七里,诸国商胡杂居。根据这一记载,我们在楚河南岸找到了唐代中国在西域设的重镇--碎叶城遗址,这是中国历代王朝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一座边陲城市。经过1000多年风吹沙打,雨水冲刷,这座唐代中国城已风化瓦解成为一座巨大的土堆。</h3><h3> 碎叶城:爬上这座荒草丛生的古城遗址,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唐朝军队修建的周长达26公里的墙断壁。考古学家们在此城的寺庙废墟内拣到四枚唐代钱币,上面有“开元通宝”和“大历通宝”字样。可见,碎叶在唐代也是座重要的商镇。</h3> <h3>  天山古道:长2500公里的天山古道也称唐僧古道,是连接中亚草原与中国西北沙漠的捷径,也是最为险峻的古代山路。公元627年玄奘西行取经,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城阿克苏出发,翻越凌山到伊塞克湖,走的正是这条“难以全生的危险道路”。中国历代王朝的使节、商人、僧侣和军队曾一批又一批在这条古道上循着天山北麓的峡谷西行到楚河流域和西域各国。</h3> <h3> 玄奘法师西去天竺途径吉尔吉斯斯坦的恰特尔克尔古堡。</h3> <h3> 玄奘法师西去天竺途径吉尔吉斯斯坦的恰特尔克尔古堡。</h3> <h3>  玄奘法师西去天竺途径吉尔吉斯斯坦的恰特尔克尔古堡。</h3> <h3>  托克马克市:托克马克(吉尔吉斯语Токмок/Tokmok)(俄语Токмак/Tokmak)是一个位于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的北部的城市,2005年时有人口60,654人。海拔约816米,地理位置是北纬42度50分,东经75度17分。在城中可望见远处的皑皑的雪山。现今托克马克的居民多有东干人。在托克马克附近出土的斯基泰人的物品被送到了圣彼得堡与比什凯克的博物馆里。</h3><h3> 托克马克位于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边界边上,北面是两者的界河楚河,托克马克距离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60公里。靠近楚河州今首府Chuy。是楚河州的一个区级行政单位,托克马克从2004年到2006年4月19日曾经是吉尔吉斯楚河州的首府。</h3><h3> 由于中亚在历史上的战乱不止,各个民族之间的迁徙异常频繁,也给这块土地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名字,如碎叶城、八剌沙衮(Balasagun)、虎思斡耳朵等。</h3><h3> 碎叶城,设于唐朝贞观年间,又作素叶城、素叶水城,因其依傍素叶水,故得此名。一度是安西都护府所在地。碎叶城在今托克马克市西南。</h3><h3> 八剌沙衮,作为喀喇汗国都城。在今托克马克以南,略微偏西处。</h3><h3> 虎思斡耳朵,或译虎思斡耳朵,西辽开国君主耶律大石建都于八剌沙衮,并将其改名为别称虎思斡耳朵,在今托克马克东南。</h3><h3> 托克马克地处丝绸之路两条干线的交汇处,古时中西商人汇集于此,东西使者的必经之路。由于地处楚河河谷的中东部,有来自附近雪山上的雪水滋养,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对于中世纪那些强有力的征服者来说,这块土地是颇有吸引力,曾作为喀喇汗国、西辽的都城。</h3><h3> 成吉思汗征服西辽的时候,伊斯兰教徒杀死城中守军,哲别不战而入该城 19世纪30年代,这里曾作为浩罕汗国的一个军事前哨,30年后,它落入俄罗斯帝国的手中,俄国人拆毁了堡垒,现代的城市是Mikhail Chernyayev上校在1864年5月13日兴建的。</h3><h3> 俄罗斯帝国灭亡后,托克马克成为了苏联的一部分,1927年建市。1938年通往比什凯克的铁路建成。</h3> <h3>  塔什干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业枢纽之一,著名的“丝绸之路”便经过这里。我国古代的张骞、法显、玄奘都曾留下过足迹。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炎热,降水稀少,日照充足。有“太阳城”之称。全市分11个区。市中心为乌兹别克斯坦和该市的行政机关所在地,并为商业和文化区。塔什干是乌兹别克语石头城的意思,具有2500年的历史。</h3> <h3>  塔什干在乌兹别克语中意为“石头城”,因地处山麓冲积扇一带,有巨大卵石而得名。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前2世纪就建有城池,6世纪就以商业、手工业著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11世纪首见史书记载。</h3><h3> 塔什干市广场雕塑“重生”</h3> <h3>  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枢纽城市,有2500年的历史,为古代帖木尔帝国的首都。撒马尔罕连接着中国、波斯帝国和印度这三大帝国,善于经商的粟特人把撒马尔罕建造成一座美轮美奂的都城。</h3><h3> 撒马尔罕(乌兹别克语:Samarqand或Самарқанд)意为“肥沃的土地”。中国古代称之为“康居”,耶律楚材说:“寻思干者西人云肥也,以地土肥饶故名之。</h3> <h3>  撒马尔罕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关于它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善于经商的粟特人把撒马尔罕建造成一座美轮美奂的都城。公元前4世纪,当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攻占该城时不禁赞叹:“我所听说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只是撒马尔罕要比我想象中更为壮观。</h3> <h3>  古尔-艾米尔陵墓:位于撒马尔罕市区内,是帖木尔及其后嗣的陵墓,建于15世纪。陵墓造型壮观,色彩鲜艳,有球锥形大圆顶,具有浓厚的东方建筑特色,是世界著名的中亚建筑瑰宝。陵墓始建于1403年,最初作为猝死的帖木尔之孙穆罕默德·苏丹之墓,后成为帖木尔家族墓。陵墓的灵堂中有9个象征性的石墓冢,真正盛放遗体的棺椁深深埋在地下。陵墓中分别安葬着帖木尔、帖木尔的两个儿子、两个孙子(其中一个是兀鲁伯)、兀鲁伯的两个儿子、兀鲁伯的宗教老师以及一个未查明姓氏者。这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帖木尔之孙兀鲁伯为帖木尔建的墨绿色玉墓冢。帖木尔墓上写着:谁掘我的墓,谁就遭殃。1941年6月8日曾有人挖掘了帖木尔的墓,两周后希特勒就开始进攻苏联。不过,那一次对墓葬的发掘证实了关于帖木尔面部特征的历史记载,证实了兀鲁伯死于暴力杀害的传说,以及所葬其它帖木尔家族成员身份的真实性。</h3> <h3>  玄奘(600年~664年),本名陈祎(yī),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其先颍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h3><h3>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h3><h3>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h3> <h3>  玄奘法师西去天竺经过天山山脉路线:</h3><h3>穿过新疆天山东北部的“莫贺延碛”(喀尔力克山南);伊吾古国(哈密);沿天山山脉的巴里坤山南麓到高昌古城火焰山(吐鲁番);穿越中天山山脉的阿拉沟山、觉罗塔格山、包尔图乌拉山,南天山山脉的克孜尔塔格山到焉耆国(焉耆);然后沿着南天山山脉的霍拉山、克科铁克山到龟兹国(库车);沿着南天山山脉的秋里塔格山、哈尔克塔乌山到姑墨国(阿克苏);过乌什县境翻越哈尔克塔乌山和阔克沙勒山的别迭里山口到吉尔吉斯斯坦;翻越天山吉尔吉斯斯坦的捷尔斯克阿拉套山到达伊塞克湖东岸的赤谷城;沿着伊塞克湖南岸过昆盖阿拉套山和吉尔吉斯山峡谷到托克马克的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的比什凯克;天山山脉最西端卡拉塔乌山东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汗向南,离开了天山山脉西行去天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