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西兰之:感受毛利文化

枫林朝阳

<h3>  来到南半球这个美丽富饶的岛国新西兰,感受到毛利人以及毛利文化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尽管新西兰从1856年到1947受英国殖民统治近一百年,但其对新西兰的影响比起毛利人来说,依然是小巫见大巫。在新西兰,大到语言(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毛利语)、国策(孩子从出生到18岁的奶粉钱比其他人种高一倍是每周240纽币,养老金也高一倍,各方面都有政府优待),小到地名、路标、店名等看似英语而英美人也看不明白的实则是毛利语演变而成的文字。加之处处可见毛利人的雕刻艺术,就连用毛利语对任何一个新西兰人说一声“kio啦”(即你好等意思)都可以得到热情回应。所以到了新西兰必须要了解点毛利人和毛利文化。现在,就让我们进入毛利文化村参观,感受神奇的毛利文化……</h3> <h3>罗托鲁亚毛利文化村大门旁特有的雕刻造型艺术</h3> <h3>  毛利人是新西兰的原住民和少数民族,属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人种,据新西兰官方记载,是4000年前由我国台湾迁移去的。后来也有迁移出去的,现在全球约有70万毛利人,光新西兰就有62万之多。</h3> <h3>  进入文化村大门,矗立着十几根巨大参天的毛利人雕刻图腾立柱。</h3> <h3>  道路两侧也是神态各异的毛利人雕刻图腾。</h3> <h3>  据说当年,毛利人的祖先们就是乘坐这种独木舟来到新西兰。</h3> <h3>  他们用这样的方式烧烤食物。</h3> <h3>  在高处存放食物,干燥、通风,不易发霉变质。</h3> <h3>  这是毛利人宗族当年的权力中心。中间的是议事大厅,左侧的是族长寓所,对于一个宗族来说,相当于我们的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右侧是储物处。</h3> <h3>  长着巨大伞状叶片的银蕨,毛利人称之为初露。在毛利人的传说中,原本银蕨居住在海洋里,后被邀请来新西兰森林里生活,就是为指引毛利族人民。所以银蕨是毛利人的圣物,现在是新西兰的国花,是国家的一种标志。毛利人喜欢把银蕨叶丢于地上让外族人捡,以试探其诚意。据传,18世纪70年代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先后五次登陆新西兰,毛利人19世纪愿意接受英国的殖民统治,就是缘于英国国王信任毛利人,从地上捡起了银蕨叶。其实荷兰航海家塔斯曼发现新西兰大陆早于英国一百多年,但他派助手登陆后不敢把后脑勺暴露给毛利人,没捡银蕨叶,于是两个助手被毛利人生吃了,于是塔斯曼惜命开船离开了,放弃登陆,所以荷兰人错失了统治新西兰的良机。</h3> <h3>  奇异鸟,毛利人叫kiwi鸟,是新西兰的国鸟,也是国家象征。从我国引进的猕猴桃叫奇异果,先是毛利人后来全新西兰人都喜欢称自己是kiwi人,所以加上奇异鸟,新西兰现有三个kiwi。奇异鸟之所以奇异,一是它属鸟类是卵生,但长的不是羽毛而是动物毛发;二是喜欢夜间活动,且新西兰没有野兽和蛇,鸟类没危险,不用飞,所以它翅膀退化没有翅膀;三是鼻子在长嘴的尖端,嗅觉特灵敏,靠闻到地底下的昆虫刨出来吃生存;四是终身一夫一妻,一个死了后,另一个终身不娶不嫁。母鸟下了蛋(蛋可达其体重的三分之一,有一斤重)后去守卫,由公鸟孵化。由于难产和生存能力差,现在奇异鸟很少了。据说展室里有两只,可黑咕隆咚的没看到,也不让拍,此照片是橱窗图片翻拍的。</h3> <h3>  毛利人男女都能歌善舞,这是在准备给游客表演节目。</h3> <h3>  毛利小伙在表演单人棍舞。</h3> <h3>  这三个小伙在等候着上场。</h3> <h3>  毛利人的雕刻艺术很发达,因为在新西兰需求量很大,这大概与他们的信仰和传统文化有关。在欧洲人进入新西兰后,包括原住民毛利人都基本上信仰基督教了,但毛利人的这种特殊雕刻艺术品还是很受欢迎。路旁、大门口、店堂内到处有这种石雕或木雕像,人们的身上也爱佩戴这样的挂饰。我在想,在新西兰,毛利人的雕刻像,就如同中国的石狮子、关公、观音菩萨一样的存在。</h3> <h3>  巨型立柱头。</h3> <h3>  这是最典型的全身像,一般都是这样撅臀挺肚瞪眼吐舌的形象,毛利人觉得这样才凶猛英武强大,才美,才应受到尊敬!颜色似乎一律全是这种暗红色,没有之二。</h3> <h3>  新西兰政府为保护环境,不容许有重工业,甚至轻工业也很少看到,但毛利人的雕刻作坊却很多。这位雕刻师可能正在做工作前的准备——检查工具。</h3> <h3>  这位雕刻师正在认真的工作。</h3> <h3>  这位雕刻师也在专心作业,都无暇理会同事的搭话。</h3> <h3>  女工们也在做一些辅助性工作。</h3> <h3>  这是著名的陶波湖上的巨型岩雕,占了整个一个山嘴,大雕像旁边还有许多小雕像,坐游船游览陶波湖,必看此岩雕。</h3> <h3>  毛利文化我们就了解到这里吧,毕竟只是短期旅游嘛!下来就让我们尽情地游山玩水,欣赏新西兰深秋的美,呼吸新鲜空气,享受旅游的快乐吧!</h3> <h3>摄影、撰文及编辑:枫林朝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