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52团学兵20连当军代表

55二连(李进京)

<h3>(三位军代表参观兵马俑博物馆、华清池,留影)</h3><h1> 2016年6月18日,广东吴川籍铁道兵一行六人到达西安,其中有原5852部队学生九连军代表黎伯雄、5852部队学生20连军代表蔡寿、原52团宣传队冼亚拉等。当晚5852部队学生九连设宴欢迎,期间蔡寿军代表提出一定要见见20连的战友。我了解情况后,立即与20连的战友沟通,确定19日下午五点20连的战友设宴招待各位军代表。<br> 受学兵20连战友的委托,19日早上八点多,我陪三位军代表前往兵马俑博物馆、华清池参观、游览。</h1> <h3>(19日下午,5852部队的铁道兵、学兵战友欢聚一堂,举杯畅饮共叙战斗情谊。)</h3><h1> 为了纪念这相隔了43年的老友重逢、蔡寿爽快地答应讲述埋藏在心中的故事,由我整理成文章,作为5852部队学生20连连史资料的重要内容。</h1> <h3>(前排第四、五、六位是52团广东吴川籍铁道兵,第五位是蔡寿。)</h3><h1> 《我在学兵20连当军代表》</h1><h3></h3><h1> (蔡寿口述,李进京整理)<br> 1971年6月,我完成了在民兵连任军代表的使命,又回到了铁道兵5852部队16小队继续任二班副,我们的任务仍然是在岚河口隧道施工。 <br> 1971年8月的一天,连首长通知我到5852部队学兵20连一排任军代表。这一次,我没有太多的担心,因为我早就听说学兵20连,在我们铁道兵52团和四中队是一个以吃苦耐劳、敢打硬仗而闻名的老学兵战斗集体。<br> 我们16小队的指导员张德荣同志亲自拿着我的行李,把我送到与我连驻地一沟之隔(相距不足100米)的学兵20连连部,把我介绍给学兵20连的连长、指导员,他们表示热烈地欢迎。<br> 这个连队的三位地方干部,均来自西安市国家测绘一分局,分别担任连长、指导员和司务长。150多名学生都来自西安市第29中学,清一色的69届中学毕业生。听他们学兵们说,他们的家都在西安火车站北面的区域,俗称“道北人”,也就是陇海铁路以北。他们大多数学兵通常讲河南话,雅称“河南担”,但是也都会讲很比标准的普通话,与他们学兵之间交流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br> 为什么把“道北人”又被称为“河南担”呢?我通过与学兵之间的促膝谈心,才解开了这一谜团。原来是,1938年日寇攻占河南中原地区,战局危机,蒋介石下令扒开河南郑州的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黄河水泛滥成灾,致使数百万河南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其中大多数河南人沿着铁路线向西流浪,他们没有交通工具,只能靠两只脚步行。他们肩挑一副扁担,扁担一头拴着行李铺盖,另一头挑着锅碗瓢勺,携儿带女流落他乡。 <br> 这一行逃荒大军,沿着陇海铁路跨进了八百里秦川大地,勤劳的陕甘人民收留了他们。因此,河南人就在铁路沿线打个茅草房,或在护城河旁掏个窑洞,就这样住了下来,繁衍生息。当地人戏称他们为“河南担”。 <br> 就是这样一代勤劳质朴的河南人,虽然流落他乡,但是,他们血脉之中仍然流淌着那种不怕吃苦流汗,勇于博弈艰险,善于拼搏,敢于担当的男子汉气质值得世人称赞! <br> 了解了这些,也就进一步解读了20连的学兵们为什么能在三线工地的艰苦环境中,创造了那么辉煌的业绩!确实值得我万分敬佩!<br> 我是1969年初中毕业参军的,年龄比他们学兵大一两岁,我们彼此之间相处很融洽。有的学兵叫我“小老广”,有的称呼我“蔡代表”,日常生活中,学兵们主动询问我喜欢吃什么饭,帮我打饭、打菜,炊事班的学兵则说“老广爱吃米饭”特意为我调剂饭菜,令我非常感动。<br> 工余时间,学兵们和我一起聊天散步,有时还有人要和我摔跤玩耍,我也不拒绝。在这近半年的时间里,学兵20连的干部、学兵对我真诚,有的学生回西安探家,专门问我,要不要带一块西安生产的“蝴蝶牌”手表,当时仅需20多元钱。我告诉他们:部队有严格的纪律规定,战士们是不能戴手表,不能喝酒,不能和地方老百姓谈恋爱的。<br> 学兵们有时也把从西安寄来的一些食品和我分享。从他们那里,我了解了古城西安,知道了临潼华清池。</h1> <h3>(5852部队学生20连纪年参加襄渝铁路建设40周年合影。)</h3><h1> 这个学兵连队,是1970年8月陕西省人民政府从西安市的69届中学毕业生中动员来的,当时一共有10000名男女学兵,共分有六十个连队;其中我们铁道兵11师第52团每个中队配属一个学生连(老学兵连). 1971年的3月以后,陕西省人民政府又动员了第二批支援三线建设的省内部分城市的70届毕业学生(含其它届部分应下乡而未下乡知青)15800余人,我们52团又新增加了18个学兵连,连老学兵连在内,一共配属了22个学生连,每个中队达到了五个学生连;另外两个是女子学生连,她们由团部直属直属管理。<br> 通过一年多时间的锻炼,学生20连已经成为了一支地“不穿军装的解放军”连队,他们有文化,有知识,有见解,更有一种朝气蓬勃争强好胜、不怕困难的的革命精神。他们在岚河口隧道和小湾子隧道施工中,无论是在下道坑、中槽、马口进行掘进、还是打排架搞被覆,他们不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而且总是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有不少新发明、新创造,无论在进度和施工质量上都屡创佳绩。20连的学兵们发挥超人的毅力,克服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仅在1971年一年就取得了七战七捷的成绩,被铁道兵52团首长称赞为:腿肚子上绑大锣,走到那响到那的英雄连队,并被52团授予“特别能战斗的尖刀连”的称号,被4营指挥部一直安排在隧道一线施工的学兵连队。<br> 1971年底,部队又把我调回部队16小队担任二班副班长,学兵20连的连队干部和学兵们都恋恋不舍。在随后的施工中,学兵们见了我,都热情地打招呼、拍肩膀。直到1973年4月,学兵们凯旋而归。</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