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埠湖边曾经的“赵咀村”

聴quan

<h3>  2019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我来到了瓦埠湖边的赵咀村旧址。这个村位于位于孙庙乡境内,在朱集村的西边。现在的赵咀村基本上看不到人家了,你能看到的就是一条水泥路,一直走到尽头,然后还有架设的电线杆立在那里,偶尔有几间小破房子在那里,看到这些说明这里以前曾经是一个村子有人住过。</h3><h3> 现在村子附近的瓦埠湖边上,大堤已经用水泥和石头修筑了起来。湖岸的边上停得最多的就是汽车和摩托车,电瓶车,这可不是,来这里地里干活的人,而是前来垂钓的钓鱼爱好者们。</h3><h3> 据一位曾经在这里住过的老乡告诉我,他们是2003年发大水的时候,就搬到朱集去了,在那里盖了新房,自己出一部分钱,国家给予了一部分补贴。当时这个村子有好几个村民小组,几十户人家。他们是以种地为主,并不是以打鱼为生。那时每人大概是在两亩多地,这个地不是旱涝保收,只要淮河一涨水,他们的田地就会被淹了,遇到灾年可能就颗粒无收。他们现在虽然搬到了朱集,但是仍然会开着电瓶车到地里来干农活。</h3><h3> 在瓦埠湖岸边,我也看到有划船的农民在用网笼捞一些麻虾小鱼,还有的用拉网抓一些螺丝上来,去卖给养鱼的每斤0.7元,一天能捞100多斤,也能收入几十元钱补贴家用。</h3><h3> 在这里已经很难看到以前曾经有人住过的房子,偶尔的也能看到两三户,还没有搬走的居民在此居住。</h3><h3> (内容来自网络)安徽省寿县瓦埠湖是怎么形成的? 瓦埠湖原是东淝河中游一段河道,由于淮河遭受黄泛淤积而逐渐形成湖泊。东淝河的上游是起伏不平的丘陵,中下游地形逐渐趋于平缓,远在1500年前的北魏郦道无暮的《水经注》中,东淝河已有“水积为阳湖”的记载,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孙家鼐重修寿县沿城石堤及东门桥, 以后立的碑记有:“寿州为淮南重镇。北负山、西节湖、湖之外长淮限前。东津渡汇东南诸水,由城东绕西北、循山麓而与淮水会。隔隔数十里瓦埠湖,芍陂塘诸水利,盛涨时,亦汪洋巨浸。其水皆以淮为归”。这是历史资料中,最早出现瓦埠湖的名称。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江南安徽全图》(第二十二图),已注有瓦埠湖, 其面积约32km2。可见,瓦埠湖原来只是在大洪水时成积水区,真正形成湖泊还是淮河遭黄泛以后,近百年来才逐渐扩大演变成现状的湖面。据1951年东淝河疏浚工程总结称:“东淝河纵贯寿县的中部,长六十多公里,中游靠瓦埠镇的西边,地势开阔低洼,广袤约达二百五十平方公里,大水停潴则蔚然成湖,故又名瓦埠湖”。在1938年黄泛以后,东淝河身普遍淤高二至四公尺以上,瓦埠湖冬春无法外泄,滨湖田亩麦作年年被水淹没,广大的富乡变成了严重的灾区,治淮委员会成立后即把疏浚东淝河工程列入第一期施工范围内,目的在排泄春季湖水,保证原有滨湖十三万余亩良田之麦收”。</h3><h3> 位于瓦埠湖边的赵咀村,在百度上仍然可以搜到。村的名字叫赵咀村,实际上这个村所有的居民都姓杨,没有一户姓赵,是什么原因呢?我在这个村的旧址上发现了两座墓,这两座墓中其中有一座是2019年清明立的墓。这都是后人祭奠他们的史来先祖杨耀先的。墓碑上的内容如实的记载了以下内容,给我们解开了这个谜。</h3><h3> 简介:”明未清初年间,寿州瓦埠湖一带,发生白然灾害,因此地多人少,一片荒芜:皇上下诏《茶庵府杨氏运粮官》迁居此地。杨氏祖先杨耀山奉旨带领子孙后代搬迁于宋湖、杨郢、杨堆坊、赵咀、涧北指张铺一带;村庄土地面积约八百公顷;由于人口逐渐增多,万 世祖杨山成等兄弟因琐事到寿州正阳关一带居住”。</h3><h3> 据传赵咀村最早居住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h3><h3> (内容来自网络)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中国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汉族,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涿州。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次子。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他登基后,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谥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诗作《咏初日》传世。</h3><h3> 原来赵咀村的原址现在已经成了一个蓄洪区,今年周边的庄稼看上去一片丰收的景象。真心的祝愿搬迁出去的杨耀山的后人们,依靠自己的辛勤劳作,在秀丽的瓦埠湖边,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h3><h3> </h3> <h3>小鸟的窝在高高的铁塔上安了家。</h3> <h3>这是我看到的最小的电动三轮车的司机。</h3> <h3>这是位于朱集村西侧的一处民宅。</h3> <h3>这是位于汤王村的“安徽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