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南方~神妙的古国文明(终结篇)

崔丽军

<h3>学术界有种说法:现在所有宗教和哲学,都受到印度古文明的影响…。<br></h3><h3>我们这个印度古文明考察团,从南部三个小的罗毗荼古国文明开始,随着旅程的一步步深入,渐渐走进古印度的文化深层。</h3> <h3>公元四至九世紀期間,南印度的卡纳塔克邦,一直是古印度的重要教育中心之一,是佛教及耆那教(Janism)的聖地。也是我们旅行的终点。</h3><h3>在游学的“结束”时刻,我们还会有什么惊喜?印度古文明能对我们展示它的神妙之处吗?</h3><h3>对此我充满好奇心…。</h3> <h3><b>一,一千零一夜~最后的王宫</b></h3> <h3>2月13日</h3><h3>告别喀拉拉邦,前往另一个达罗毗荼古国所在地~卡纳塔克邦。为了亲自体验印度普通人的生活,特地安排了乘坐当地火车。</h3><h3>以前新闻中看到过,印度的火车,可是一奇景,车顶车门都是满人,跟杂技演出一般,因此颇有点好奇和兴奋,还有点紧张…。</h3><h3>早上5:00摸黑起床,每个人都轻装简行,背包徒步,穿过黑洞洞的大街小巷,赶到火车站,乘上我们6:00开发的车。</h3> <h3>火车虽简单,但也没有那么夸张。当然,车厢设备与中国80年代相似,还是电风扇的,跟中国的“高铁”那是没法比,不在同一代上。</h3><h3>我们定的是空调车厢,但双层窗子脏的几乎看不清外面。</h3> <h3>同行的印度客人不多,看得出这么早,可能是赶上班的白领,在车上打盹。</h3><h3>虽是卧铺车厢,因为乘客少,行李可以放在上铺。没有看到“印度特色”,私下里还有几分失望。😜!</h3> <h3>从喀拉拉邦的科钦,行程240公里,4个小时火车,到达卡纳塔克邦的Calicut市。从这里又开始乘汽车,</h3> <h3></h3><h3>卡纳塔克邦(Karnataka),紧邻喀拉拉邦,西临阿拉伯海。</h3><h3>11~14世纪,这里属古遮娄其等王朝,因对各种宗教(耆那教,佛教,印度教)都宽容开放,得以保留了许多13世纪独特精美的不同宗教神庙建筑。</h3><h3>卡纳塔克邦旧名“迈索尔邦”。16世纪时,这里有个“迈索尔土邦王国”,传承了25位国王。</h3><h3>1947年印度独立之前,是英国统治时期的三大土邦王国之一,1973年才改为卡纳塔卡邦。</h3><h3></h3><h3>我们前往迈索尔城,就是去见<b>“最后的王宫”。</b></h3> <h3>路过班加罗尔,卡纳塔克邦的首府,最大软件出口城。被称为“南方硅谷”。海拔超过三千英尺。</h3> <h3>说起来,这个邦的历史相当悠久,可追溯到史前时期~印度石器时代的最早发现,就是这里发掘的一柄手斧。</h3><h3>公元前3300年的古印度河文明哈拉帕,也发现从卡纳塔克邦进口的黄金。</h3><h3>这里曾发现阿育王石刻敕令,证明北卡纳塔克邦,曾在孔雀王朝的统治之下。</h3><h3>而“孔雀王朝”的第一位皇帝~旃陀罗笈多,(就是那个战胜马其顿军团的,古印度第一位伟大的皇帝),就是在这里决定放弃王位,加入耆那教的(后面专谈耆那教),而且最后按耆那教义,死于禁食~也就是说,饿死了。</h3> <h3>印度王朝变化太多,且名字难记,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这些朝代都是公元前3世纪就已经存在的~各古罗毗荼王国的延续。</h3><h3>玄奘《大唐西域記》曾记载它:</h3><h3>“案達羅國周三千餘裏,國大都城周二十餘裏,號瓶耆羅。土地良沃,稼穡豐盛。氣序溫暑,風俗猛暴。語言辭調異中印度,至於文字,軌則大同。伽藍二十餘所,僧徒三千餘人。天祠三十餘所,異道寔多。”</h3><h3>~按玄奘的佛教立场,这里所说“异道”,想来就是那时的耆那教和印度教了。</h3><h3>好在历代君王颇有艺术眼光,又对各种宗教都较寬容,所以保留了包括耆那教的一些古蹟,以美轮美奂著称。</h3><h3>我们来这里,就是为了拜访11~14世纪的,曾属于西遮娄其王国的霍萨拉王朝(Hoysala )的建筑群,这里不但有精美独特的印度教神庙,还第能一次看到耆那教的神庙建筑。</h3><h3>当时波斯大使 曾对此有这样的赞美:</h3><h3>“学子之眼还从未曾看到过,像它那样的一处仙地,智慧之耳也从未曾听说过,世上还有可与之匹敌的任何国度”。</h3><h3><br></h3> <h3>行程中,导游经常在路上买各种特产,让我们品尝。这种香蕉,小小的,皮薄如纸,果肉香甜。非常便宜,这一大串才1欧元。(在巴黎超市,我看到要18欧元1公斤。)</h3><h3>顺便说,这里水果最好吃的是这种小香蕉🍌,和一种小菠萝🍍,又甜,又嫩,又香,一点也不酸。</h3> <h3>还有一种大香蕉,切成薄片,油炸,撒有点盐,现出锅,又脆又香,比超市买的好吃多了!</h3> <h3>曾看到网上有文章,大夸印度医疗,全民免费。</h3><h3>途中,我们问起印度的医疗制度到底如何?</h3><h3>导游倒也不隐讳:虽然法律上,印度医疗是全民免费的,但实际上,公立医院的资金极为有限,设备陈旧。而且新添的有限设备,经常被通过私人关系,偷换到私人诊所。~这种印度式“腐败”,造成公立医院效率低下,治愈率极低,一般只有没办法的穷人才不得不去。</h3><h3>医生都有自己的私立诊所,好的设备都在私立医院。他们虽然被观定需定期到公立医院出诊,(法国也是如此)。但真要治病时,他们会要求病人改到他们的私人诊所,当然高接待高消费。</h3><h3>所以,表面上的貌似公平的免费医疗,实际上仍然是,有钱人直接去私立医院,享受最好的医疗,穷人只能在公立医院里“熬”!</h3><h3>我们不解,为什么没有监管制度?</h3><h3>他给了我们个印度式“你懂的”的微笑~从上至下的“腐败”,是许多国家躲不开的“噩梦”!</h3><h3>什么事,不能光听传闻,走进当地,很多事情就不是那么会事了。</h3> <h3></h3><h3>从火车下来,马上转乘汽车,穿越Bandipura野生动物保护区,(以鹿,老虎,叶猴著称)。</h3><h3>前往迈索尔Mysor。<br></h3><h3>这里又是一个很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也是南印的植物丰富地区之一,野生竹子、槟榔树、茶树、红木和玛提树(matti)都欣欣向荣。保护区的森林里,也有鹿和老虎。</h3><h3><br></h3> <h3>公路直接穿过公园,两边不时略过野生动物的身影,虽然仍没看见孟加拉虎,但路边经常出现梅花鹿;</h3> <h3>巨大的白蚁窝。</h3> <h3>黑脸白毛长尾的乌叶猴,一种红毛的大松鼠,各种鸟类,还有孔雀群…,都是此地特色。</h3><h3>虽说几个小时的旅程,一路风尘,但忙着寻找树林中的野生动物,忙着拍照,倒也热闹,忘了疲劳。</h3> <h3>这里的红土地配上绿色棕榈树🌴,很是艳丽。</h3> <h3>到处见到鸡蛋花、很好闻的香气。</h3><h3>学名:印度素馨(Plumeria)</h3> <h3>山间农舍野餐。这里山竹,野花遍地,山泉潺潺</h3> <h3>到达迈索尔,已是夕阳西下,晚霞映照皇宫,像是进入了个神话世界,美极了!!!</h3> <h3>迈索尔(Mysore),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排名第二的城市,文化中心,历史上是迈索尔王国的都城,十分富有,以特产世界上最好的白色檀香木著称。</h3> <h3>2月14日</h3><h3>一早,来到著名的毗湿奴Kesava神庙,建于1254年。离迈索尔30公里处的索姆纳特普尔(Somnathpur。)</h3><h3>资料称:“从11世纪到13世纪统治此地的霍刹拉斯王朝,凭借其所凿刻的150多个寺庙,而被载入印度的辉煌史册。”</h3><h3>“每座寺庙独特的精美雕刻堪称绝世之作,以索姆纳特普尔、哈勒比德和贝鲁尔的寺庙表现手法的惊人娴熟与流畅为代表,其奇妙杰作使人们对它的辉煌艺术惊叹不已。”</h3><h3>神庙门口有颗千年大树,上面有个红色邮箱,也许这里可以给“神灵”发个信?</h3> <h3>进入大门,眼前一亮,在宽阔的院落中间,矗立着一座精美绝伦的石雕神庙。</h3> <h3>虽然已经看过那么多神庙,但还是被这个规模并不大的神庙给“震”住了!它造形极为奇特,是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h3><h3>据说当时的迈索尔国王,要建筑与以前朱罗王朝不同的形式。决定以曼陀罗的方形,作为神庙基本外型;</h3><h3>又以代表宇宙的“天园地方”和~代表星辰的“斯凯拉Scale型”(二个四边形错位重叠);形成新的建筑风格~多角星形的神庙。</h3><h3><br></h3><h3><br></h3> <h3>建神庙的规矩很奇怪:</h3><h3>如果一个神,开二个门。</h3><h3>要是二个神,开4个门,(到也合理。)</h3><h3>三个神,只有一个门。(为什么?)</h3><h3>这里有一个神~毗湿奴,所以二个门。</h3><h3>(属于正常。)</h3> <h3>别处看到的神庙,多是湿婆神庙,这个是祭祀“毗湿奴”的、印度教三大主神中的创造之神,他也可以有多个化身。记得吗?他的特征是,手持:海螺,园碟,莲花印,金刚杵。</h3> <h3>神庙内,最引人注目的,是内部装饰雕塑。</h3><h3>记得以前的朱罗神庙,外部非常高大,雕刻精美,但内部相对简单,除主殿外,供奉林迦的高塔,根本封闭,不能进入。</h3><h3>而这里神庙一反常态,神庙小巧玲珑,且内外全都被精美的人物,动物,甚至几何图形的雕刻布满,可谓“玲珑剔透”,到了没有一寸空闲的地步。</h3><h3>进门处顶部藻井的雕刻吸人眼球,不但精美,而且几乎是三维的,想像工匠如何仰面朝天的雕刻,…脖子突然有点痛!</h3> <h3>所有的柱子,造型都不一样,不像神庙的立柱,倒像是各显神通的艺术比赛。</h3> <h3>据说神庙用“肥皂式岩石”建筑。此石开出时柔软,见阳光后变硬。(想起秘鲁库斯科附近的“印加文明”的巨石,也有用“柔软巨石”一说。难道真有此石?!) 特地摸了摸,所有石质果然很坚硬。</h3> <h3>看神庙,实际上是看历史。我们的导游是当地泰米尔人,精通法语,了解当地历史,风土人情,讲解十分细致,深入,真的学到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h3><h3>他用雕像向我们证明:13世纪建造的神像,手持的玉米,有力证明印度那时已经有玉米,而不是欧洲人15世纪传入印度的。</h3><h3>在网上看到中国社科院的资料称:</h3><h3>“葡萄牙人通过印度西海岸的殖民地还将美洲的土豆(马铃薯)、<b>玉米</b>、番石榴、番茄、木薯和烟草引入包括印度在内的东方地区和国家。”~可见是没有经过考察的“以诈传诈”。</h3> <h3>大象,代表托起大地的力量。马,代表速度…,每一个小小的图案,都是一个故事,…</h3> <h3>神庙内外全部被精致的雕塑布满,从基座,直到尖顶。人物,动物,每个雕像都是独一无二的。其精美到极致的做工,有点让人感到匪夷所思。</h3> <h3>整个神庙,简直就是一本用石头雕刻完成的巨幅宗教历史书啊!</h3> <h3>难以想象,那时的人,是如何花费如此大的功夫,硬是用石头,雕出这么巨大的艺术品。</h3> <h3>导游说,这些不知名的艺术家,常常是家族传承,一代一代的专注一件事…。</h3><h3>不由想起一句老话:那时候,时间过的慢,一辈子只爱一个人…</h3><h3>而此神庙,更让人感慨::那时候,时间过的慢,一辈子只做一件事…。</h3> <h3>豪华的印度王子,金壁辉煌的宫殿,美丽宫女穿梭其中…,这样的场景,在宝来坞,好莱坞的电影中,经常出现,在“印地安琼斯”,“007系列”等探险电影中,更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奇遇…。但真的印度王宫是什么样的?</h3><h3>我们回到迈索尔(Mysore),拜访著名的迈索尔王宫。在这里,我们将看到,现实中印度番王生活的地方。</h3> <h3>迈索尔王国(Mysore),1399年-1947年,(相当于中国明,清朝二朝吧。)</h3><h3>位于今印度西南部卡纳塔克邦一带,最初只是一个 附属小国。1565年独立,进行了一系列领土扩张,将首都迁至迈索尔,成为南印强国。</h3><h3>别小看这个印度迈索尔土王,他在18世纪时,与法国结盟,硬是与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打了四次英-迈战争(Anglo-Mysore War)。这个顽强抵抗竟然坚持了三十多年,(想想看,咱们抗战也才八年!) 成为当时名扬天下的“硬骨头”。</h3><h3>~就凭这点,也得对他另眼相看,多了几分敬意。</h3><h3></h3> <h3></h3><h3>1784年,由于同盟军法国的撤出,迈索尔王国不得不与英国签署《门格洛尔条约(Treaty of Mangalore)》,战斗结束。</h3><h3>迈索尔战败后,迈索尔王国成为了东印度公司(后为英属印度)下辖的一个印度土邦。</h3><h3>1947年,印度独立,迈索尔王国被并入印度联邦。留下了这<b>“最后的王宫”。</b></h3><h3></h3> <h3>但迈索尔国王海德阿里和他的儿子迪布苏丹 ,青史留名,成为这片土地上的英雄人物。</h3><h3>被称为 “卡纳塔克邦之虎” 的迪布王公,于公元1799年被杀害,迈索尔的王位被移交给了儿子瓦迪亚尔(Wadiyar),家族传承至今。</h3><h3>如今的迈索尔城,仍是南部一个重要的文化艺术重镇,拥有大量的迈索尔王国时期遗产,并以拥有600多年历史的艺术,音乐之都著称。</h3> <h3>现在的大王宫,为英国建筑师哈里.伊万于19世纪初,为迈索尔国王所建。采用了独特的印度萨拉逊风格(印度,伊斯兰,哥特,阿杰斯坦混合)。</h3><h3>红色伊斯兰的圆顶,哥特式的高墙,印度的门楣窗樑,凉台,阿杰斯坦(印度北方宫殿)的装饰,红,白二色相间,十分醒目。尤其是中心最高处的铜塔,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确实看上去金碧辉煌。</h3> <h3>王宫内部,更是极尽豪华,囊括了几乎全世界的艺术珍品。</h3><h3>进门的接待大厅中,首先吸人眼球的,是那孔雀翎毛般的华丽天窗。</h3> <h3>传说中,国王镶满宝石的黄金宝座。</h3> <h3>觐见大厅中,比利时的彩色玻璃的顶棚,水晶吊灯晶莹剔透。</h3> <h3>真的大象头装饰的接待大厅…,这可是哪里也没见到过的!</h3> <h3>王宫内的壁画。记录当年的节日盛况。</h3> <h3>穿行于各种各样风格的大厅:美丽的阑柱林立,形成看不到头的拱廊;不同风格色彩的大厅一重又一重,或金碧辉煌,或典雅秀丽;要不是有指示牌,真会迷失其中,…果真像走进了梦中的“一千零一夜”。</h3> <h3>这里遇到来印度后,最多的访问游客。特别是很多年轻人,他(她)们总是最热情的一群。</h3> <h3>据导游说,因为这个宫殿是“活着的”的王宫,能看到印度番王现在生活场景,吸引了大量好奇的访客。是印度除泰姬陵之外,游客最多的景点。</h3> <h3></h3><h3>历史上,自戒日帝国分裂后,印度大部分时期都是分封割据的小王国,到1947年印度独立,才把所有土邦番王领地都并入印度联邦。</h3><h3>印度至今仍保留了約500个“番王”(Maharaja) 称号和财产,虽然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但一个番王,竟有如此财富,也够令人咂舌的啦!</h3><h3>现在的皇宫已基本成为国家博物馆,但保留了王族的私人居住权。最后一代番王28岁,只有在节日庆典时才象征性出席。</h3> <h3>迈索尔城有许多很精美的神庙,更有著名的花果蔬菜集市,五彩缤纷。</h3><h3>市场,总是近距离的接触当地人的最好场所。</h3> <h3>这里的花,以玫瑰和茉莉花最多,而且是串成巨大的花串,花环,从市场的顶棚一直悬挂下来,与地面的花堆连接,真正的花山花海。</h3> <h3>即使是普通菜摊,也摆的很有美感,像孔雀开屏。</h3> <h3>在印度,经常看到印度人,尤其是宗教人士,额头上有各种不同色彩的画道,各代表不同的宗教信徒。</h3><h3>如这个老者,额头三道白色,表示他是“湿婆”(毁灭神)的信徒。<br></h3> <h3>这位,额上竖三道,则是毗湿奴(保护神)的信徒。而且其本人属婆罗门等级。</h3> <h3>迈索尔盛产茉莉,走在成山成堆的花丛中,茉莉,玫瑰,…各种花朵芳香扑鼻。但这些花,只能买,不能闻,因为花香是供给神的。</h3><h3><br></h3> <h3>但今天正好是情人节,所以“借花献佛”也就顺理成章了!嘿嘿😜</h3> <h3>迈索尔位于伽蒙迪神山山麓,传说中,是印度神话中的大魔神玛依刹居住的地方,玛依刹最后被伽蒙迪女神杀死。现在神山顶上有白色的伽蒙迪女神庙。</h3> <h3>凡是女神庙,似乎都比较严格,非信徒不能进。(马杜赖的雪山女神庙,主殿也不能进)。只能在外面绕一圈。</h3> <h3>山上还有个巨大的神牛石像,它是湿婆的坐骑。照样有不少的朝拜者。</h3> <h3>山上的风景很美,可以俯视整个迈索尔城和王宫。</h3> <h3>晚上正好有大王宫的声光表演,面对大王宫的草坪上,摆好排排座椅。</h3><h3>演出的灯光,声响,音乐,…都不错,绝对印度宝莱坞的水准!</h3> <h3>最后的灯光全部打开时,金光灿烂,让人如梦如幻…,只可惜说的是印地语,一句也没听懂,只能看热闹啦!</h3> <h3><b>二,</b><b>耆那教和</b><b>古印度的哲学~</b><b>奥义书</b></h3><h3><b></b></h3><h3><b></b></h3> <h3>2月14日,</h3><h3>到达哈桑HASSON,南印最大的耆那教圣地。</h3><h3><b>耆那教(Jainia)</b>,印度最古老而神秘的传统宗教,意为“战胜欲望者”,或为“圣人”。</h3><h3>它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与释迦牟尼同时代,也是出身王族。尊称:“玛哈维拉”(大雄)(Mahavira),笩駄摩那为第24代祖师(Tirthankar)。</h3><h3>传说他和哥哥为王位比赛,胜者成王,败者为乞丐。他虽胜,但深感其中的不公:同为兄弟,为何因一事之差,境遇大不相同?!</h3><h3>他决定将王位让与哥哥。自己用冥思,站立,裸体,苦行,梵人合一…等修行方式悟道,创立了耆那教。称为“大雄”。</h3> <h3></h3><h3>在贝鲁尔(Belur)美丽的池塘边,有一巨大山岩,必须赤脚登上600多级台阶的山岗,那是耆那教圣地,上面立有建于10世纪的18米高的“巴呼巴里雕像”~那个悟道的王子,耆那教的创始人“大雄”。</h3><h3>~感觉那时的人,有另一种价值观,道德观,而且是“动真格儿的”,乃真圣人也!</h3> <h3>耆那教给人的感觉神秘,与他们的修行方式有关。</h3><h3>它最明显的特点,是提倡“苦修”,通过苦修,克制人类的欲望,得到精神上的永久解脱。</h3><h3>他们认为“死亡”是人类的必然归宿,因此主张坦然面对生老病死,视死为解脱,重在来世轮回…。所以有的西方人称之为“死亡宗教”。</h3><h3>他们喜在高山洞穴中修行~ 传到中国后的面壁”,“辟谷”,“修行”…,都是从这开始的。</h3><h3>耆那教的雕像,身体上常常攀有藤蔓,表示他在山洞中修行,心静如水,多年未动,以致藤蔓缠身。(天啊!)</h3><h3>耆那教的教义同样颇具哲理性:他们认为:</h3><h3><b>~世界是永恒的,而不是“神”创的;</b></h3><h3><b>~世界在时空上是无限的,只有形式的变化。</b></h3><h3><b>~一切物质都包含二种因子,“精神”和“物质”,灵魂和身体,其结合是偶然随机的,</b></h3><h3><b>~是“正”是“邪”,全靠自我修行以达正果;</b></h3><h3><b>~恶善是会轮回的。</b></h3><h3>具体到实施,它宣称:</h3><h3>天地之间,人为大,不敬神;</h3><h3>反种族制度,人皆可得道;</h3><h3>不杀生;男女平等…,</h3><h3>此教的雕像,经常就是一个“<b>人</b>”!</h3><h3>他的教义比佛陀更为严格,甚至苛刻:</h3><h3>凡入此教,必须完全素食,戒绝暴力,严禁杀生。由于农民在耕作中伤及小虫,所以信徒被禁止食用有根茎的植物,也不能从事农业。</h3><h3>…故大部分耆那教徒别无选择,只能从商。</h3><h3>多为吠舍阶层的耆那教徒,因此拥有两千多年来的经商传统,成为有名的了“南亚犹太人”。</h3><h3>耆那教的寺庙里,也能看到印度教的神(特别是天帝因陀罗)的形象。</h3> <h3> 天帝因陀罗</h3> <h3></h3><h3>通常耆那教徒给人的印象是;赤裸上身,只裹一白布。甚至完全不穿衣服。<br></h3><h3>(包括甘地的行为,也和耆那教有很多相同之处。)</h3><h3>我们在参观耆那神庙之前,导游特地给大家打“预防针”,万一见到赤身裸体的男子,千万不要惊恐。</h3> <h3>在这里山门横梁上,刻有一个神秘字符,在其它地方,也经常见。</h3><h3>导游说,它对印度人非常重要。它发“OM”音,印度人认为此“符号”可以避邪。(有点像基督教的十字架)。</h3><h3>它就是佛教,印度教,耆那教通用的真言:“<b>唵</b>”。</h3><h3>据“奥义书”说:“唵”是宇宙中所出现的第一个音,也是婴儿出生后所发出的第一个音。</h3> <h3></h3><h3>据说甘地被刺时,最后喊就是“OM!”<br></h3><h3>甘地墓上,也有这个不锈钢雕刻的字,</h3><h3>余秋雨在《甘地遗言》一文中,认为喊一声:“嗨,罗摩”就相当于我们叫声“哦,天哪!”。</h3><h3>~其实,甘地喊的,是“奥义书”中的印度教真言:</h3><h3>“OM!”(唵!)~宇宙中的第一个音。</h3> <h3></h3><h3>耆那教修行者虽然古怪,但在印度很受尊敬。<br></h3><h3>记得吗?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一代皇帝,晚年就是在这里放弃王位,加入耆那教,辟谷而死的。</h3><h3>我们在这个耆那教圣地,与许多光着脚爬上600多级台阶,朝拜“大雄”石雕像的男女信徒们相遇。</h3><h3>但没见到“裸体圣人”。</h3><h3></h3> <h3></h3><h3>2月15日</h3><h3>霍萨拉王朝(Hoysala )是建立于十一世纪~十四世纪的南部王朝,现今卡纳塔克邦哈桑县的贝鲁尔村。曾是曷萨拉王朝(Hoysala )首都,以其精美的神庙建筑闻名。</h3> <h3>在这里,不可错过的,是建于11世纪霍沙拉斯王朝的,不太多见的Belur耆那神庙。</h3><h3>此耆那教神庙与其他印度教神庙的奢华精美不同,平顶,简洁,端庄。几乎没有装饰雕刻。从它的建筑风格中,已能体会到它的教义。</h3><h3>(很像新教教堂与传统天主教堂的反差)</h3><h3>只有前面大殿的方形廊柱厅,才有些印度神庙的感觉。但后面的石碑,又很有大唐的风韵~应该是大唐的天竺风韵。</h3> <h3>主殿内极暗,几乎没有窗,也没有光亮照进来,必须在手电的照射下,才摸索着往前走。<br></h3><h3>尽头处黑洞洞,成洞穴状,用手电筒照进去,才突然看见里面立着一个巨大的“人”雕像,同样“赤条条无牵挂”!给人一种莫名的“震撼”!</h3><h3>耆那教的“人”立像,都刻意顶天立地!算是最早的“<b>人”</b>的宣言吧!</h3><h3></h3> <h3>另外一种“尼犍子”雕像,是耆那教创教始祖笩駄摩那的石雕像,坐于莲花台,莲花台下有金刚座。(见石碑上方的坐像。)</h3> <h3></h3><h3></h3><h3>从耆那教的哲理,自然谈到古印度的哲学思想 :<b>《奥义书》,</b></h3><h3>公元前1500年前后,印度有了吠陀教,有了<b>《奥义书》,它是印度所有宗教的“根”。</b></h3><h3>德国大思想家雅思贝尔斯提出过“<b>轴心文明</b>”说:</h3><h3>“任何一个文明要成为轴心文明,一定得有个哲学突破,之后产生了高级宗教或者高级文明。比如说犹太教,基督教的经典《旧约》、《新约》,古希腊罗马留下的诸多经典,更不必说中国的《老子》、《孔子》,还有印度教的<b>《奥义书》</b>。”</h3><h3><br></h3><h3>古老的《奥义书》中,已开始讨论宇宙的终极真理。提出以“梵”“我”关系为中心,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一元论哲学理念~梵的概念。(学名是吠檀多不二论)。它宣称:</h3><h3>“<b>梵”,是宇宙的一切,是最高存在;</b></h3><h3><b>“梵”是没有性质、没有人格的宇宙精神。</b></h3><h3>(这么听来,“梵”类于“道”?)<br></h3><h3><br></h3><h3></h3><h3>人类的“我”(个体灵魂),和“梵”~来自宇宙的“我”(宇宙灵魂)是相通的。</h3><h3>宇宙就是“梵”,“梵”就是“我”;</h3><h3><b>“不二论”,就是“梵我一如</b>”:</h3><h3>修行的最高目标,就是通过个人和“梵”的融合,达到“人神合一”境界。</h3><h3>(与老庄的“天人合一”,听上去也很相似吧!)</h3><h3>奥义书首先提出的“轮回业报”,要求修炼者抛却“自我”,进入“梵我”中,才能得道。<br></h3><h3></h3><h3>………</h3><h3>印度智者相信,世界是幻化的,幻化最深的就是时间。看清时间的本质,就可以最后进入“无名无相”的真实世界了</h3><h3>~世界如梦境一般,“梵”是唯一真实。</h3><h3>而中国的老庄哲学也有相关说法,如“庄周化蝶”~“人生如梦”,大梦做醒,就是人得道之时。</h3><h3>………</h3><h3>有意思的是,在奥义书中,特别强调:<br></h3><h3><b>对人格神的崇拜是次等真理。</b></h3><h3><b>重要的,是对“梵”直接的爱和信仰。</b></h3><h3><br></h3><h3></h3><h3></h3><h3>我们与当地学者曾讨论:</h3><h3><b>如果“不二论”信仰的是一个至高无上、唯一实存的真理~“梵”,而不是什么人格化的神灵,那它本身是不是属于“无神论”?</b></h3><h3>………</h3><h3><b>梵,道,上帝,真主…不管用什么名字,看来古人早就认识到,宇宙中存在一个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决定了万物的运行。</b></h3><h3><b><br></b></h3><h3><b>我们只能尽一生所能,去学着了解它,靠近它,与其相通,(通过宗教,或是通过哲学),都是想求得靠近这个“真理”,但却无法穷尽它。</b></h3><h3><b><br></b></h3><h3><b>有神论(神学),无神论(哲学),途径不同,最后其实是追求着同样的东西,不是吗?!</b></h3><h3></h3><h3></h3> <h3>其实细究,古印度的佛教,耆那教,印度教,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吠陀时代,追溯到《奥义书》。</h3><h3>吠陀哲学思想,虽是朴素的、非系统的,却也相当丰富而深刻,它也影响着现代印度人的人生观。</h3><h3>问起印度人心目中,<b>“什么是幸福”</b>的问题。</h3><h3>他们说,在印度人心目中,一个理想的婆罗门教的人生应该这样度过:</h3><h3>少年时努力求学,</h3><h3>青壮年时成家立业、生儿育女,</h3><h3>老年时渐渐脱离世俗生活,</h3><h3>在森林中冥想修行或者云游天下,</h3><h3>最后彻底弃绝一切欲望,严格苦行直至离世,</h3><h3>灵魂得到超脱,转世升华。</h3> <h3>最后拜访二座11世纪毗湿奴神庙。相邻不远。是当年国王王后分别建立的。</h3><h3>一个名叫“Hoysalewara”的,归国王,</h3> <h3>另一个“Shantale”,归王后。<br></h3><h3>原以为已经看过那么多精美神庙,再看,还能“高级”到哪儿?</h3><h3>没想到一看之下,才明白什么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h3> <h3>二座神庙的雕刻更加精致不说,最喜欢的,是所有梁柱上端,都有不同衣着,不同姿势的舞蹈雕像。</h3><h3>不同于以前所见“湿婆神的舞蹈”,而是美丽年轻的舞女们,婀娜多姿,活灵活现,铃鼓弦乐声似乎可闻,让你能想像当年的歌舞有多么精彩!</h3> <h3>殿内的柱子,更是巧夺天工。而且每个造型都不一样,各个都是千年的艺术品!</h3> <h3>看看这个神的头冠,首饰,衣裙…,不但装饰豪华至极,而且许多珠穗都是镂空雕刻,细微到惊心动魄!~想一想,这可是11世纪的作品啊!1000多年啦!</h3><h3>从旅程开始到现在,虽然已经见了不少艺术精品,也不得不承认,这里的雕刻之精美,可谓是登峰造极了!</h3><h3><br></h3> <h3>而且跟所有拜访的神庙一样,偌大的神庙中,清净,少人,空空如也。让人进入一种穿越时空的幻觉,万物皆空,唯“梵”与“我”,~可以与那千年前的诸神,直接对话。</h3> <h3><b>三,古国文明之反思</b></h3> <h3></h3><h3>这次的行程,是从定义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开始,最后还应返回到初始问题:</h3><h3><b>怎样定义四大古文明? </b></h3><h3>(为什么古希腊古罗马没有列入文明古国?)</h3><h3><b>一,“古代文明”非“古典文明”。</b></h3><h3><b>史學界一般將世界文明史分為:</b></h3><h3><b>古代文明、</b>指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的世 界文明。</h3><h3><b>古典文明、</b>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500年的世界文明。</h3><h3><b>中世紀文明、</b>中世紀是指公元500~公元1500年的時期</h3><h3><b>近代文明。</b>公元1500年以後進入大航海時代,人類進入近代文明。</h3><h3><b><br></b></h3><h3></h3><h3><b>“古代文明</b>”(<b>Cradle of civilization)</b><b>专指“原生文明。</b></h3><h3>指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的世界文明。</h3><h3>以區域來說就是人類的四大文明搖籃:</h3><h3><b>產生於公元前3500年的兩河文明、</b></h3><h3><b>產生於公元前3100年的古埃及文明、</b></h3><h3><b>產生於公元前2500年的古印度文明(位於今天的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文明)、</b></h3><h3><b>產生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中國文明。</b></h3><h3><br></h3><h3><b>古典时代文明</b>(<b>古典时期</b>:<b>Classical antiquity)</b></h3><h3><b></b>是对希腊罗马世界(以地中海为中心,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等一系列文明)的长期文化史的一个广义称谓。这个时期的世界文明主要有:</h3><h3><b>1、古希臘文明(雅典,斯巴达文明)</b></h3><h3><b>2、古波斯文明</b></h3><h3><b>3、印度的恆河文明 </b></h3><h3><b>4、中國文明</b></h3><h3><br></h3><h3><b>二,“四大古文明的意義並不在時間的先後,而在於他們為現在文明的發源地,亦可以說是一個創造點。</b>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很多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一般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古老文明的贡献。”<br></h3><h3>~<b>中国、印度、埃及、两河的文字都是本土产生的。古典希腊的文字是继承自腓内基人,</b>而腓内基字母则大致可以追溯到埃及圣书体衍生出的一种拼音文字。</h3><h3>~<b>前四者在农业上都有自己培育、驯养的特色物种,古典希腊没有。</b>甚至有考古学家认为古希腊的农业技术也基本都是外部输入的。</h3><h3>~<b>从历史学的意义上讲,这几个古文明是人类早期基本独立建立的</b>,它们在古典时代以前各自在文化、文字、农业等重要的人类发展里程碑问题上均有不同的贡献。</h3><h3>“<b>古典时代以前”</b>这个词非常关键。历史往往是一段一段来论述的,所以分段很重要。</h3><h3><br></h3><h3><b>三,四大文明古国</b>的说法在20世纪初是没有问题的。这指的是欧亚大陆上独立成长起来的古文明(或称原生文明<b>Cradle of civilization)</b>。<b><br></b></h3><h3>这个说法在中国是梁启超第一次提出的,但梁启超同样是受到西方考古学当时进展的影响。四大古文明的说法受到了20世纪初的考古学水平的限制。</h3><h3>现在根据考古发现,似乎又添加了南北美洲的两个独立成长起来的古文明~<b>印加文明,中美洲玛雅文明</b><b>和古希腊(指迈锡尼、米诺斯文明)</b></h3><h3><b></b></h3><h3>“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就专门写了<b>欧亚大陆上的五个古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克里特(亦即古希腊)、印度河、商朝(黄河流域)。”</b></h3><h3><b><br></b></h3><h3><b>四,几大古文明,</b><b>之所以说除中国外,其他古文明都已消失,是因为其文字在今天已无使用,历史已无传承,人种也已变更。</b></h3><h3><b>古印度河文明哈拉帕的文字(不是恒河文明),至今无法破译。</b></h3> <p class="ql-block">恰在此时,发生巴黎圣母院起火事件,大家痛心疾首之时,却听到网上一种“幸灾乐祸”,“天道报应”之论。不由再多写几句:</p><p class="ql-block"><b>人类创造过多少的古文明?</b></p><p class="ql-block">史学家目前已发现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希腊文明、波斯文明、</p><p class="ql-block"><b>人类的古文明是如何“被”消失的?!</b></p><p class="ql-block">巴比伦文明灭于亚述帝国,</p><p class="ql-block">埃及文明灭于罗马共和国,</p><p class="ql-block">印度文明灭于贵霜帝国,</p><p class="ql-block">希腊文明灭于罗马共和国,</p><p class="ql-block">波斯文明灭于阿拉伯帝国。</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而玛雅,印加文明,都灭于西方的“文明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你惊叹于古埃及的金字塔的宏伟,</p><p class="ql-block">陶醉于古希腊的雕塑的精湛,</p><p class="ql-block">震撼于古波斯的宫殿废墟时,</p><p class="ql-block">痛心于“巴米扬大佛”的被炸时,</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总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深深的痛,</p><p class="ql-block"><b>人类创造了各种文明,</b></p><p class="ql-block"><b>也是人类毁灭了各种文明!!!</b></p><p class="ql-block"><b>人类是大自然最聪明的“动物”,</b></p><p class="ql-block"><b>也是最“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动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类是为了摆脱粗粝的自然而走向文明的。</p><p class="ql-block">文明的对立面是荒昧和野蛮,最初的“自然”似乎与荒昧和野蛮紧紧相连。</p><p class="ql-block">但是渐渐发现,事情发生了倒装,</p><p class="ql-block">如果发达的科技更残忍;</p><p class="ql-block">现代的城市更荒昧;</p><p class="ql-block">“文明”的人群更野蛮;</p><p class="ql-block">增长的人口更狭隘…。</p><p class="ql-block">如果各种文明之间,只能用“仇恨”和“战争”相处,(如哈佛教授亨廷顿所预言,)</p><p class="ql-block"><b>那么最后毁灭人类的,也许正是“文明”的人类自己!</b></p> <p class="ql-block">看看历史上所有毁灭的文明吧!</p><p class="ql-block">想想“湿婆”焚烧一切的“宇宙毁灭之舞”吧!</p><p class="ql-block">自以为“文明”的人们,</p><p class="ql-block">难道真的愿意走到那一步?!</p><p class="ql-block"><b>真以为只有“你的文明”能独善其身?!</b></p> <p class="ql-block">每个人见识,思维都受所在环境影响,很容易陷入自己的“偏见”。</p><p class="ql-block">走出去,多看看世界,多看看历史,也许是最能让人“清醒过来”的好办法。</p><p class="ql-block">多少不可一世的“伟大”,</p><p class="ql-block">多少历经千年的“盛世”,</p><p class="ql-block">留下的只是一丘黄土,一末夕阳。</p><p class="ql-block">世上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p><p class="ql-block">不知珍惜当下,何谈未来?!</p><p class="ql-block">不知尊重别人,何谈被人尊重?!</p><p class="ql-block"><b>我们爱说“修行”,其实人生何处不修行?</b></p><p class="ql-block"><b>任何你遇见的事,思考的方法,应对的态度,</b></p><p class="ql-block"><b>纠结后的选择…,都是你的修行处!</b></p> <h3><h3>2月16日。到回家的日子了</h3></h3><h3>南印度之游,已近尾声,最后的卡纳塔克邦,没有让我失望:<br></h3><h3><b>~见识了现代“印度王公”的“一千零一夜”式宫殿。</b></h3><h3><b>~亲临学习另一种信仰和宗教:神秘的“耆那教”。</b></h3><h3><b>~实地与学者们探讨了古印度哲学的精髓,尤其是对印度古《奥义书》的了解。使我们的“游学”,从“宗教神话”,真正上升到学术的高度,思维又开了“一扇门”。</b></h3><h3><b>~实地见闻,看到了印度南方的达罗毗荼(泰米尔)后人,虽几经沧桑,战乱。还是保存了早期印度河流域的文明传承,创造了自己辉煌的历史、灿烂文化、独特的宗教。</b></h3> <p class="ql-block">纵观整个行程:</p><p class="ql-block">~经卡纳塔克邦、喀拉拉邦、泰米爾纳德邦三邦,</p><p class="ql-block">~时间跨度从公元前3世纪~12世纪,看到长达1500多年中,存在于印度南方三个达罗毗荼人古国的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行程涉及宗教,哲学,艺术,历史,风土人情,从古印度文明,到现代人的宗教和生活百像。</p><p class="ql-block">~能亲眼看到千多年前玄装和马可波罗笔下,所记载的西域天竺,惊喜而感动地发现,它们和中华文明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p><p class="ql-block">~亲临“大航海”的发生地,访不同的殖民地城市,更深刻理解了近代史上发生的变化。</p><p class="ql-block">~尤其喜欢这里的淳朴民风,没被“商业污染”,古风尚存的地方,已是当今社会的“奢侈品”!</p><p class="ql-block">~美丽的热带风光,各种野生动物,奇花异果…大自然的创造,总是让人大开眼界。</p><p class="ql-block"><b>尽管多次去过印度北方,但这次南印之行,确实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印度。</b></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天,上午8:00出发,从哈桑坐车到班加罗尔。下午乘国内航班飞往金纳。</p><p class="ql-block">等到凌晨2:00,再乘国际航班从金纳飞往巴黎,到巴黎时已是上午11:00。加上时差4:30,整整花了33个小时在路上。</p><p class="ql-block">到巴黎时,受过伤的膝盖剧痛,几乎不能走了!</p><p class="ql-block">累吗?累!但不悔!</p> <p class="ql-block">世界之所以灿烂,其魅力就在于各地的风景不一样,艺术不一样,甚至人的灵魂、信仰、文化也大不一样。才所谓“大千世界”,包罗万象!</p><p class="ql-block">走“万里路”,并不代表“知其然”。即使“知其然”,但又“不知其所以然”。回来还需再读“万卷书”,才能把“所见”,变成“所知”,不虚行此“万里路”!</p><p class="ql-block">这是“游学”的辛苦,也是它的魅力。</p><p class="ql-block"><b>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永远是生命的进行时!</b></p> <h3><b>四,游学后笔记~消失的佛教</b></h3><h3>南印之行,收获颇丰。唯一遗憾是,作为原发于古印度的重要文明~佛教,在今天的印度, 已基本已找不到它曾经兴盛的痕跡(除了博物馆里)。 </h3> <h3></h3><h3>回来后,决定重新“读书”,查找有关佛教资料,与在印度所见相互对照。<b>补上“佛教”这一课。</b></h3><h3>但,有关佛教的议题,牵涉面太大,每一条都越查越多,越查越深,…几乎是无穷无尽。</h3><h3>水平有限,只能浅尝辄止,去繁就简,尽量客观,与印度之行有关的资料对照,整理如下:</h3><h3>(欠周之处,仅供参考,多多包涵!)</h3> <p class="ql-block"><b>佛教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佛教创教者为释迦牟尼佛,</b>释迦牟尼(梵语:Śākyamuni,意为“释迦族之圣者”),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公元前五世纪),一般尊称其为“佛陀”,(觉悟者)。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的王族家庭,为刹帝利种姓。”</p><p class="ql-block"><b>佛陀最初的身份</b>,只是:思想家、教育家,佛教创始人;”佛陀~意为“觉悟者”。</p><p class="ql-block">(公元一世纪,大乘佛教兴起,才被尊为“佛”,)</p><p class="ql-block">“<b>佛陀最初的主张</b>:</p><p class="ql-block">宣扬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反对祭祀,向社会各阶层和各身份的人宣讲妙法。”</p><p class="ql-block">“<b>最初修习佛法的目的</b>,在于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断尽一切烦恼,超越生老病死和所有苦,结束轮回,得到最终解脱,进入涅槃的境界。”他在其后的几十年中四处游行,招收了许多弟子,进行讲学。(与孔夫子相似)。佛教影响逐渐扩张。佛陀在80岁的高龄时逝世(佛教称之为无余涅槃)。”</p><p class="ql-block">所以,释迦牟尼创立时的佛教是:</p><p class="ql-block">~“<b>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指拜神佛的宗教,比起其他宗教教义更像是一种哲理,只思考对人生灭苦的概念,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维基百科</b></p><p class="ql-block"><b>~不同于其他宗教,佛教的佛并未有审判人的权力,一切依照“因果业报”施行。</b></p><p class="ql-block"><b>~佛教最伟大的一点,是在公元前6世纪,首先提出“人生而平等”的“普世哲学”。</b></p><p class="ql-block">要知道在此之前的人类文明史中,古典文明同上古文明一样,都是建立在阶级分化的基础上。从来都是权贵等级分明的。</p><p class="ql-block">不仅埃及的法老王,中国的秦始皇…,即使在“民主”的古希腊,女性,奴隶,都是被排除在“公民”之外,没有“人”的选举权的。</p><p class="ql-block"><b>佛教的“普世哲学”</b>。对之后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世界文化传播,哲学的发展做出了跨越式的贡献。即使后来基督教提出的“博爱”,也是在500年之后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佛教在现代世界的三个主要分支是: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密教(也称藏传佛教)。</b></p> <p class="ql-block"><b>佛教的“大乘”“小乘”,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大乘佛教(汉传佛教)</b></p><p class="ql-block">~“大乘”是梵文Mahāyāna的直譯。Mahā是大、偉大的意思,Yāna则是乘,可指车辆、船舶等一切交通运载工具。</p><p class="ql-block">“<b>大乘”的意譯就是“大教法”。常以“菩薩道”來稱呼“大乘。</b>”</p><p class="ql-block">“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b>普渡众生</b>”,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b>大乘</b>”,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称为<b>“小乘”</b>。—来源:知乎</p><p class="ql-block">从大乘佛教开始把“释迦”尊为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形成佛崇拜。</p> <p class="ql-block"><b>汉传佛教。</b></p><p class="ql-block">“由于大乘佛教是在中国汉地发扬光大的,所以又称为汉传佛教。由此传播到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地,都属汉传佛教。</p><p class="ql-block">大乘佛教徒可以在家修行。认为“人人皆可成佛”。</p> <p class="ql-block"><b>小乘佛教</b></p><p class="ql-block">“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p><p class="ql-block">”Hina"为“小”,故称为“小乘”。<b>“</b>小乘,早期佛教,以自我完善与解脱为宗旨。”</p><p class="ql-block"><b>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b></p><p class="ql-block">~小乘偏于自度,大乘不仅自度而且还要度人 ” </p><p class="ql-block">~“对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不同:“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来源:知乎</p><p class="ql-block">~小乘佛教并非指古印度所有的部派佛教,这一称呼,“小乘”佛教派别本身是不承认的,例如现在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的佛教,称为<b>“南传上座部佛教”。</b></p><p class="ql-block"><b>偶像崇拜:</b></p><p class="ql-block">“<b>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在世时,是反对印度社会婆罗门教的偶像崇拜的。在佛教产生后的六百年间,佛教信徒一直遵循释迦牟尼生前的教训,不立偶像崇拜</b>。</p><p class="ql-block">在印度史上,直到公元一世纪前,并未见有佛的雕塑像和绘画像出现。在阿育王时代(公元前二七二-前二三二年)建造的佛陀伽耶之摩诃菩提寺中,虽然可以见到不少雕塑图案和佛座,但是,佛座上并无佛像可见。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的佛教信徒还遵从释迦牟尼的遗训,不行偶像崇拜之事。”—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b>“公元一世纪的大乘佛教时期,释迦牟尼从“觉悟的人”,变成了“佛”,才开始出现了“佛”的立像崇拜。</b></p> <p class="ql-block"><b>密宗</b></p><p class="ql-block">“秘密佛教,又名<b>金刚乘</b>(梵 vajrayāna),是佛教的其中一种修行方法,与印度教的怛特罗密教同时在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兴起。印度的这一系教派,在修行方式上而非在教理上有很多不许公开的秘密传授,及充满神秘内容的特征,因而又被称为<b>密教</b>;而相对于密教,之前的佛教流派包括其他的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则被称为<b>显教</b>。 —维基百科”</p><p class="ql-block">“受<b>古印度怛特罗密教tantrism(性力派</b>)的影响,部分佛教中晚期宗派追求极乐悟道。</p><p class="ql-block">密宗(怛特罗Tantra,金刚乘vajrayāna)以欲望作为道德驱动力的观念,在唐朝和宋朝时传入中国,尤其是对藏,蒙地区,影响很大。”(现在的喇嘛教寺庙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性力派“密荼那”雕像,又叫“欢喜佛”。)</p><p class="ql-block">于秘传故,曾被世人理解为邪教。中国本土也曾几次发生“灭佛”运动。</p><p class="ql-block">密宗“性力派”的纵欲,亦成为宋朝后激发理学的勃兴、促使恢复儒学及文人的政治地位的导因之一。”</p><p class="ql-block">相对于密乘,人们把大乘佛教的理论部分称之为“显乘”。</p> <h3> 密荼那”雕像</h3> <h3><b>藏传佛教(喇嘛教)</b></h3><h3>“西藏地区的佛教属密宗,始于莲花生大师~藏传佛教密宗宁玛巴派(红教)的主要奠基者。公元八世纪,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成功创立了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全的佛教寺院——桑耶寺。”最初称为<b>喇嘛教</b>,后被称为<b>藏传佛教</b>。”</h3><h3>“佛教传入藏地,是在佛灭一千一百年左右,一直到一千六百年,也就是说,藏传佛教(喇嘛教)开始传播的时候,相当于中国的唐代。</h3><h3>此时印度本土的佛教,已经发展成<b>密教,属印度笈多王朝时期的性力派。</b>所以藏传佛教带有很浓厚的密教色彩,崇尚念咒、火供、护摩等等。</h3><h3>“<b>传到藏地的印度佛教“密宗”,与西藏原先的,类似原始多神崇拜的苯教(Bonpo)相结合。大量地吸收了当地的信仰,形成现在的藏传佛教。”~维基百科</b></h3><h3>西藏以“<b>金刚乘</b>”作为其密宗的别名。金刚乘,“是佛教的其中一种修行方法,与印度教的怛特罗密教同时,在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兴起。…维基百科”</h3><h3>“<b>苯教</b>,是波苯教的简称,又称本教、钵教,是西藏的本土宗教。苯教是由西藏的<b>原始萨满</b>信仰演变而来的,也是西藏历史上最早的宗教。其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雷电冰雹、山石草兽等各种自然物以及自然界的神灵和鬼魂。…维基百科”</h3><h3><br></h3><h3><b>藏传佛教</b><b>与汉传佛教的不同:</b></h3><h3>“汉传佛教以“大乘”为主。</h3><h3>大乘佛教主张行菩萨道,要普渡众生,强调圆融、慈悲、方便,形成了汉地佛教。</h3><h3>汉传佛教,虽然也有一些敬拜鬼神的仪式,但是比起藏传佛教来说,就要逊色得多。南传佛教的僧人连天人、鬼神,都不合掌、不崇拜。</h3><h3>汉传佛教,虽然也崇拜诸佛、菩萨、祖师,但是却没有那么多的金刚、度母、空行母等等。”</h3><h3>~维基百科</h3><h3></h3> <p class="ql-block"><b>性力派</b></p><p class="ql-block">印度教7世纪兴起的性力派,供奉的主神为女神沙克提(明妃),她是“宇宙大能”的来源。</p><p class="ql-block">她的配偶是男性湿婆,沙克提和湿婆的“永恒拥抱”(交合)构成宇宙,但其中作为动力来源的是沙克提,她的子宫是“喷出诸种能源与生命之口”,湿婆若失去了她的拥抱,将只是一具“尸体”。</p><p class="ql-block"><b>怛特罗密教(tantrism</b>)认为,男女交合会产生新的生命,是人世间最大的创造性能源,这一能源需与“宇宙大能”汇成一体,其仪式称为“轮宝供养”。</p><p class="ql-block">简单的讲,沙克提是宇宙本身——她是能量和动力的具体化身,是物质宇宙中所有行为和存在的背后推动力。</p><p class="ql-block">湿婆是她卓越的男性一面,为神圣的土地提供一切存在。“无沙克提即无湿婆,无湿婆即无沙克提。两者本身就是一体。”—维基百科</p><p class="ql-block">由于性力派、林伽派等新兴派别,主张信徒人人平等,强化了女性地位,淡化男女之别和种姓之分。使这些宗派在民间非常流行,神庙中公开奉祭。</p><p class="ql-block">(~恍然大悟,为什么在印度教的神庙中,有那么多即令旅游者好奇,也令人震惊的“色情雕像”啦!不知印度如今多发的“强奸”事件,是否有此教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b>瑜伽</b></p><p class="ql-block">(此节为印度教中的原义。)</p><p class="ql-block">“印度教把“湿婆”的生殖器称做林伽,把女人的生殖器叫做瑜尼(梵语:yoni,产门、子宫),是相对于林伽的一个印度教崇拜符号,代表湿婆的妻子雪山神女。瑜尼的形状象征女子的阴部,与象征男子阳具的林伽呼应,有一伸出的引道。林伽和瑜尼的交合,便是瑜伽。~维基百科”</p><p class="ql-block">除了林伽和瑜尼之外,印度教亦把男人的生殖器比喻为金刚杵,把女人的生殖器比喻为莲花。</p><p class="ql-block">“性力派”的“瑜伽”,本意不是为了健身。</p><p class="ql-block">“金刚不坏之躯”,并不是指身体没灾没病健康强壮,而是专指男性的生殖器,可以像湿婆那样交媾一百年都不会疲软。</p><p class="ql-block">“性力派把男女性爱的雕塑称为“密荼那”像。”</p><p class="ql-block">“瑜伽”作为一种密宗修行的方法。</p> <h3><b>无上瑜伽续(Anuttarayoga Tantra)</b></h3><h3>“是在大乘佛教晚期所发展出的密宗流派,晚于金刚界与胎藏界密法等密宗派别,但认为自身地位高于之前的密宗教派,自称为无上瑜伽。</h3><h3>无上瑜伽续与之前的密宗流派,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重视修练人的内在气脉、明点、拙火,使它导入中脉,以求快速成佛。</h3><h3>他们修练内在气脉的方式有许多,其中最受争议的是引进双身法的修行,以男女间的性行为,做为禅定的一种。</h3><h3><b>无上瑜伽续后来传入西藏,成为西藏密宗的主流,</b></h3><h3>大瑜伽怛特罗被译为父续,</h3><h3>瑜伽母怛特罗被称为母续,</h3><h3>而时轮金刚续则自称为无二续,地位高于父续与母续之上。</h3><h3>无上瑜伽部有时专指时轮续,称为时轮金刚乘。</h3><h3></h3><h3>……………………</h3><h3><br></h3><h3><b>藏传佛教—密宗—性力派…的“前世今生”</b>,是我之前不了解的。这次“追根溯源”,查找资料,才搞明白是怎么回事,颇为震惊。</h3><h3>以我个人观点:藏传佛教(原称喇嘛教)从宗教理论上,似乎并没有对其原始印度教的怛特罗密教有新的发展,而且因为加入了当地原始“苯教”~“萨满教”(俗称巫师)因素,有些地方反而退回到宗教初级阶段。</h3><h3>(原始宗教,都有这三个共同点:</h3><h3>1 热衷巫术 祭祀 神鬼 和奇异的仪式,渴望从这些行为里汲取神秘力量得到保佑。形式感极强。</h3><h3>2 崇拜强大的力量,绝对臣服,哪怕献出生命,献祭。</h3><h3>3,生殖器崇拜,崇拜阳具,性交文化,女性生育工具化。)</h3><h3><br></h3><h3><b>作为地方宗教,我尊重它的独特宗教修行方式和真正的修行高僧大师。</b></h3><h3><b>但对于现在到处自封的“活佛”,“法王”,“仁波切”…,我抱怀疑态度!</b></h3><h3><b>如果到印度去看看它发源地的“老祖宗”~密宗性力派,就会发现,现在多是“ 假弟子”,挂起了各种唬人的“头衔”,满世界“招摇撞骗”而已。更有“骗财骗色”的,也未可知!</b></h3><h3><b>大可不必:“Too young,Too nive!"</b></h3> <h3><b>禅宗(The Chan sect)</b></h3><h3><b>又名佛心宗。禅宗不是汉传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化后的佛教。为道家哲学在佛学中的体现。</b></h3><h3><b>中國佛教禪宗的传入者~達摩祖師</b></h3><h3>相传是印度的一位王子,传的是心印:</h3><h3><b>中国“慧能”传承禅宗,创立“顿悟法”:</b></h3><h3>“<b>见性成佛”,佛性人人皆有。</b>”</h3><h3>“顿悟成佛之学,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也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传承人。”</h3><h3>印度佛教中国化过程的完成, 主要是以道家哲学为主体认知结构而实现的。”</h3><h3> 禅学的老庄化进程, 也是随着后期禅宗对老庄思想的升华而宣告最后完成的。 ”</h3><h3>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南宗慧能大师所传:</h3><h3><b>“佛之心印,不拘万法,领悟得道,</b></h3><h3><b>不论次第,直了成佛。”</b></h3><h3><b><br></b></h3><h3>我最喜欢的禅宗名句:</h3><h3><b>“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b></h3><h3>将高深虚渺的宗教,融入了人间的天然与诗意。</h3><h3><br></h3><h3><b>「禅修」广为世界接受,西方称之为「灵修」,在英文里同译为:Meditation。</b></h3><h3>近代禅宗大师首推虚云和尚(1839~1958),于其百二十高寿中,一生弘法不懈。</h3> <h3><b>佛教与中国的本土化。</b></h3><h3>全部中国哲理史,特别是先秦哲理,可一言以蔽之曰:“道之时义大矣哉!”</h3><h3>天道即天时,当然不止是四时意义上的天时,更是深刻的、富于天命含义的本源天时,孔子则是“圣之时者”,顺天时者昌!</h3><h3>所以,中国古人在面对从丝绸之路上传来的众多宗教和哲理时,独与大乘佛学中的般若中观和心学有最深的感应,转化出了中国佛学的各流派,又激发出了宋明道学。</h3><h3><b>传到中国的佛教,保留了佛教中印度教的痕迹:</b></h3><h3>~如称“湿婆”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顶,为三千界之主。有地、水、火、风、空、日、月、祭祀八种化身,拥有毁灭和再生的力量。</h3><h3>~韦陀菩萨:梵名Skanda,湿婆与帕尔瓦蒂的二个儿子:伽内什(Ganesh)象头神,另一个儿子塞犍陀(Skanda)则是英勇的战神,</h3><h3>塞犍陀成为佛教的护法天尊:韦驮菩萨。</h3><h3>被大乘佛教引为守护神后,中国的道场中也开始立有韦驮菩萨像。</h3><h3>~婆罗门教相信轮回,传说第一个人类和第一个死去的人名叫阎摩,由他掌管亡灵的国度,后来成为了中国的阎罗王。</h3><h3>~中国的观音菩萨信仰,来自大乘佛教,其普遍信仰的是圣观音、白衣观音、杨枝观音等化身。</h3><h3>在西藏,主要信仰的是四臂观音、十一面观音及千手观音等化身。(多臂,多头代表多神通,也来自印度教诸神。)</h3> <p class="ql-block"><b>佛教文明,为何在其本土被灭绝?</b></p><p class="ql-block">除了伊斯兰的占领,还有别的原因吗?</p><p class="ql-block">子曰:“不知生,焉知死”。说佛灭,先得说佛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公元前900年前后,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创立婆罗门教:<b>确立婆罗门至上的种性制度。</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种姓制度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现状革新的思潮,其中就有佛教,耆那教…的兴起。史称<b>“沙门新思潮”(梵文:śramaṇa)。</b></p><p class="ql-block">这时的印度进入一个“诸教并起”的时期,(与中国的“诸子百家”很类似吧?)。</p><p class="ql-block"><b>佛教向婆罗门教发起“反种姓制度和神崇拜”的革命,顺天时、地利、人和。</b></p><p class="ql-block">而且象后来的基督教新教徒那样,佛陀认为圣典也应为俗人所理解。因此,释迦牟尼用方言传教,避开巫术、献祭和晦涩难解的经文。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宗教哲学体系~<b>“众生平等”的“普世宗教</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三世纪开始,佛教蓬勃发展,一度取得国教的地位,是因为孔雀王朝和贵霜帝国等中央集权的出现。<b>王权不能忍受地位在本土的婆罗门之下</b>,而贵霜帝国这样由外来民族(原大月氏)建立的帝国,更不能忍受被视为“不纯的刹帝利”,笈多帝国和公元7世纪的戒日帝国,再次大力弘扬佛教,使佛教一度出现中兴局面。</p><p class="ql-block">经济的繁华,商业交流的频繁,都有利佛教。</p><p class="ql-block"><b>中国大唐的佛教玄奘,正是此时期到达印度,并将佛教引入中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佛教在印度为何被灭的如此彻底?!</b></p><p class="ql-block"><b>首先,是佛教内部派别分裂:</b></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去世后,不到百年,派门林立。先是大乘,小乘派分裂。后又走向“密宗”派。</p><p class="ql-block">从大乘佛教内,又分化出“中观行派”和“瑜伽派”…,</p><p class="ql-block">~公元7世纪玄奘到达印度时,他所看到的情景已经是“十有八部,各擅锋锐;大小二乘,居止区别。”《大唐西域记》卷十。</p><p class="ql-block">部派分裂使佛教教义日益复杂,僧侣长期沉浸于哲学辩论中,与现实生活严重脱离,失去广大民众的支持。(所有的衰亡,都是从内部分裂开始!) </p><p class="ql-block"><b>更遗憾的是,佛教失去自己最初的特性。</b></p><p class="ql-block">自从大乘佛教神化佛陀、造出“三世十方诸佛”和大大小小的菩萨,已经违背了佛陀的原始教义,反而与印度教的主神崇拜越来越近。</p><p class="ql-block"><b>公元7世纪,佛教兴起了新的“密教”,与印度教的“性力派”崇拜如出一辙,丧失了佛教的独特性。</b>(旧的婆罗门教歧视妇女,种姓压迫十分严重,将许多女性和低种姓群众推到了佛教那边。但公元7-8世纪起兴起的印度教“性力派”、“虔诚派”、“林伽派”等新派别,对群众有很强的吸引力。它们夺取了佛教的大批信徒,进一步促成了佛教的衰落。</p><p class="ql-block">婆罗门教凭着历史积淀和群众基础,超强的包容性,印度教改革家宣称佛陀是印度教毗湿奴大神的化身,从精神上“融化”了佛教。</p><p class="ql-block"><b>密宗梵语称怛特罗教(Tantrika)</b></p><p class="ql-block">怛特罗(Tantra)本义为经纶或网罟,假借为纲领或统系,寖假而成为密教经典之专名。(史学家景昌极--密教考) </p><p class="ql-block">“……超岩寺是密教专门道场,所说的多半是左道派(左道性力派)。正因为这样的内容渗透进来,导致佛教的灭亡”。~日本史学家 宇井伯寿《译经史研究》</p><p class="ql-block">密宗,或称“金刚乘”或者“密乘”,实际上是男女性器官的暗示用词。由于密教与婆罗门改良后的印度教性力派界限的混同,意味着在此时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真义已经不存在。</p><p class="ql-block"><b>故史学界有这种说法:密教兴,佛教亡。</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商业经济的败落</b>。</p><p class="ql-block">印度的对外贸易自公元5世纪起逐渐衰落。</p><p class="ql-block">到公元6世纪中期,印度与东罗马帝国和波斯的贸易已经基本终止,海上贸易衰落。</p><p class="ql-block">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后,阿拉伯人控制了印度洋及印度西海岸的海上贸易,商业的衰落使佛教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支持者。</p><p class="ql-block"><b>失去政治支持。</b></p><p class="ql-block">自从7世纪最后一个戒日帝国分裂后,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印度始终没有出现比较统一的帝国。佛教失去统一政治局面的有利环境。</p><p class="ql-block"><b>外来入侵的最后一击。 </b></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阿拉伯半岛兴起了伊斯兰教,以武力征服了从大西洋到印度河畔的广大地区。</p><p class="ql-block">日益衰落的佛教,在公元11世纪突厥人入侵和后来的伊斯兰统治前时,已经内部分崩离析,不堪一击。</p><p class="ql-block">“阿拉伯语中,“偶像一称为but或budd,事实上就是从梵文的buddha(佛陀)挪过来的。公元12世紀末到13世紀初,突厥人攻入比哈爾邦和孟加拉,印度最後殘存的佛教大寺飛行寺、那爛陀寺和超岩寺都被洗劫一空,僧侶要麼被殺,要麼逃逸,并且焚毁了在这些寺院之中所有的经典手稿。這標誌著在印度傳承1700餘年的佛教的消亡。”~维基百科</p><p class="ql-block">除了少量佛教僧侣在这个被人屠杀的时期逃亡到尼泊尔和其他安全地方外,<b>作为主流宗教的佛教,基本被迅速摧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近1500年的佛教,在印度本土,几近灭绝,大量历史文献消失,人类文明一大损失。</b></p><p class="ql-block">北印度一些佛教古蹟上重建的佛寺其實是廿世紀中葉以後,由印度以外的「外國佛教徒」奉獻資金重新修建的,并不能代表<b>原始佛教</b>在印度的现存信仰和直接傳承。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为何印度教生存?</b></p><p class="ql-block"><b>首先,印度教的民间性,是它难以被消灭的原因之一,</b>它異常的靈活性和包容性,使印度教經過調整和反抗後,與穆斯林征服者實現了妥協,並繼續生存發展;</p><p class="ql-block">其次,印度教主张“非暴力不杀生”,在业报和轮回的观念驱使下,要求人们要忍耐。就连甘地后来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是这一教义的直接发扬。</p><p class="ql-block"><b>正是这种“不杀生”和“忍耐”的观念,使得印度人在后来的伊斯兰教和西方殖民者的压榨下,能以超乎想象的容忍力生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觉得,印度教本身的“神话性”,也是它能被幸存的原因之一。(史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山海经”因其“太过玄幻”,才逃过一劫,存世至今。)</p> <p class="ql-block">今天佛教的人口大国,人数最多的一支,主要在中国、日本、韩国和越南的<b>大乘佛教,</b></p><p class="ql-block">第二大分支,是集中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和柬埔寨等国家的<b>小乘佛教</b>,</p><p class="ql-block"><b>密教</b>,三个主要分支中最小的一支,集中在中国西藏以及尼泊尔、不丹和蒙古。</p><p class="ql-block">有的佛教国家,仍有印度教文化的遗存。如泰国宗教标志“四面佛”,就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中的“梵天”。</p><p class="ql-block"><b>佛教~墙内开花,墙外香啦!</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佛教与基督教</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圣经记载的耶稣,诞生于公元1世纪的黎凡特地区,最初为犹太人的一个教派。除了受犹太教的影响外,还受到了琐罗亚斯德教和诺斯底主义的影响,后创立基督教。</p><p class="ql-block"><b>“西方学者发现耶稣大门徒圣彼得著作中,记有耶稣早年赴印度参学佛教之经过,以及后来经波斯、土耳其而返以色列传道。”</b></p><p class="ql-block">此一记录,据称在基督首徒大彼得所写的《水上门徒行传》,有详细的记载,留存于教廷图书馆与大英图书馆等处。原载于《圣经新约》,后彼罗马教廷删除。”</p><p class="ql-block">故事是这么说的:</p><p class="ql-block">“耶稣十四岁父母为之聘妇,耶稣夜遁,参加商队东行,到达印度师事婆罗门祭司学法六年,后来改学佛法六年。……</p><p class="ql-block">然后,他遍游尼泊尔与喜玛拉雅山,然后西返,他经过波斯,拜火教之地,( Earathustra)……</p><p class="ql-block">他的声名已经遍传遐迩。他返回本国以色列之时,年方二十九岁,他旋即开始向国人弘扬和平博爱之道……”。</p><p class="ql-block"><b>近代著名禅宗虚云大法师说:</b></p><p class="ql-block">“耶苏教义与佛教净土宗大致相同。耶苏诞生于释迦之后四百余年,自无可能是净土学自基督。</p><p class="ql-block">阿育王在基督纪元前二七二至二二六年在位,大弘佛教,派遣正法大僧至叙利亚、埃及、马其顿传播佛教,已将佛教观念播种于中东一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南怀瑾老师的话:</b></p><p class="ql-block">“所以现在办的佛学院,连别的宗教的内容也没有介绍,别的宗教理论也不懂,规矩也不懂,别的宗教也有它的一套,都要研究啊!</p><p class="ql-block">所以我刚才讲,你看耶路撒冷,新兴的的犹太国家以色列,原来都是西印度的范围,都受印度文化的影响。换句话说,照我研究的比较宗教,认为世界上真正的宗教起源,都在印度。这一句话,如果学者们有意见,我可以批驳他们,因为他们不懂印度文化。印度本有婆罗门教,佛教是后来兴起的。西方的宗教,你看耶稣穿的衣服,戴的帽子,都是密宗那一套;你看基督教、天主教他们画十字,就是密宗准提法的五印,用金刚拳印印额头、心窝、左肩、右肩、喉头。</p><p class="ql-block">所以西方人研究耶稣一辈子,有十几年找不到他的踪迹,现在研究出来,晓得耶稣失踪的十几年,他正在印度西藏边上学佛!这在西藏密宗的资料找出来一点,说有个同参到中东去弘法,被人家钉到十字架上。~参看老古出版之《耶稣失踪之迷》</p><p class="ql-block">摘自《答问青壮年参禅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耶稣在印度》(Jesus in India).</b>一书,德国人所著,明确记录耶稣在印度的史料及事迹。与虚云老和尚与南怀瑾老师所言可相互印证。</p><p class="ql-block">“耶稣年轻时曾经因为逃婚而在印度学习过六年佛法,这个观点将震撼整个基督教王国,这段故事已经拍成了电影“耶稣在印度”(Jesus in India).</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无论佛教对于耶稣(基督教)是不是真有过影响与启示,细想一下,起码耶稣(基督教)与佛教的许多观点是相当一致的:</p><p class="ql-block">~“佛教”是对等级严格的“婆罗门教”的“革命”,“基督教”也是对等级森严的“犹太教”的“革命”。</p><p class="ql-block">~再如:佛教的“慈悲与济世”,与基督教的“牺牲自我”;</p><p class="ql-block">~佛教的“普渡众生”,与基督教的“博爱”。</p><p class="ql-block">佛教和基督教,无论在理论上和教意上,在很多地方是相当接近的。</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我觉得此议题而值得关注的,不在于“耶稣”本人去没去过印度?而是在公元初年,世界版图上,正是四大帝国崛起时期。在亚历山大大帝开辟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不光是经济上繁忙的交流;文化、艺术、也是一个兴旺的交流期,宗教的相互影响,并非没有可能。</p><p class="ql-block"><b>公元一世纪,西方新起基督教,东方兴起大乘佛教。已有500年历史的佛教“普世”思想,在东西方的交流中有没有可能相互影响?</b></p> <h3><b>《多玛斯福音》Gospel of St. Thomas。 (Christian apologetics)与</b><b>圣.托马斯圣殿(San Thome Basilica)</b></h3><h3>我们在印度行程的第一站~钦奈市,就曾拜访由葡萄牙探险家建于1545年,1893年由英国建筑师重建的这座哥特式风格古教堂~圣.托马斯圣殿(San Thome Basilica),属罗马天主教宗座圣殿。</h3><h3>这里被视为“东方的天主教圣地”,教皇让.保罗二世曾亲临拜祭。</h3><h3><b>圣.托马斯St. Thomas,《多玛斯福音》Gospel of St. Thomas。 (Christian apologetics)的作者。</b></h3><h3><b>耶稣的12使徒之一,作为传教士于公元52年到达印度,公元72年被杀,后被封圣。</b></h3><h3><br></h3><h3><b>《多玛斯福音》Gospel of St. Thomas -成书之时,有不少佛教的传教者居住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b></h3><h3>多马福音与正典福音书的成书日期相若,即大约在公元50年代;多马福音总共收录了114句耶稣的话语,在书卷的卷头语上写道:<br></h3><h3>“这些秘密话语来自活着的耶稣,由迪迪摩斯‧犹大‧多马记录。他说:“任何人发现了这些话的意义,将不会尝到死亡的滋味。”—— 多马福音第1节。”</h3><h3><br></h3><h3></h3><h3>~普林斯顿大学宗教系教授伊莱恩·柏高丝(Elaine Pagels)在其著作《诺斯底福音》(1979年)以及《信仰以外,Beyond Belief》(2003年)指出:</h3><h3>~“多马福音(Gospel of St. Thomas) -及拿戈玛第经集的经文“有部分和佛教相似,这些早期的经文很可能受到当时已经发展成熟的佛教传统影响。”</h3><h3>~“<b>若把“多马福音”里的“耶稣”换成“释迦牟尼”,经文的许多教诲都几乎和佛经所说的一样。”</b></h3><h3>………。</h3> <h3>法国Quimper市中心的圣母大教堂,建于14世纪。里面列名纪念了所有的“圣人”名谱,</h3><h3>我在此意外发现其12圣徒列名中,也记录了:</h3><h3><b>“St.Tomas,mission finale en Inde(圣.托马斯,传教终了于印度)”~</b>也正好从另一面验证了,在印度钦奈的“圣托马斯教堂”的时间性和真实性。</h3> <p class="ql-block">具此可见,在基督教兴起的公元初年,印度与西方的宗教交往密切,确有基督教徒来到印度。而此时,也正是大乘佛教兴起的时期。东西方的思想在此时完全可能发生交流,<b>这种交流,在佛教艺术上已留下痕迹。</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年-前323年)东征之时,把希腊的雕塑艺术带到犍陀罗。据考古发现,古代犍陀罗的遗址(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曾发现一枚迦腻色迦时期的钱币,上铸有穿着希腊服装的释迦牟尼像,周围用希腊字母拼写成「佛陀」字样。说明是信仰佛教的希腊人后裔把希腊诸神的艺术表现形式开始引进到佛教中,塑造了具有明显的希腊人脸型的佛像,供奉在「伽蓝」(佛教寺庙)里,出现了最初的犍陀罗艺术。</p><p class="ql-block"><b>犍陀罗佛教艺术在这时出现,不是偶然的。</b></p><p class="ql-block">自孔雀王朝时传入佛教以来,印度一直是佛教国家。而著名的佛教犍陀罗艺术,正是形成于公元1世纪的贵霜帝国中心地区。(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p><p class="ql-block">当时的印度贵霜帝国,由大月氏王国的歙侯,建立于公元55年~425年,存在时间近400年。在鼎盛时期,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绵延至里海、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拥有人口五百万,士兵二十多万,被认为是当时欧亚四大强国之一,与汉朝、罗马、安息并列”。【参考资料:《贵霜帝国》、《史记》</p><p class="ql-block">因为“佛”在此之前,只是“觉悟者”,成为立像崇拜的“佛”,是始于一世纪的“大乘佛教”。正是贵霜帝国兴起的时期。可以想像,精于人像雕刻的希腊艺术,必然对这个新的信仰神,赋予了极大的热情和影响。犍陀罗佛教艺术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因其地处印度与中亚﹑西亚交通的枢纽﹐又受希腊——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希腊——巴克特里亚等长期统治﹐它的佛教艺术兼有印度和希腊风格﹐故又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犍陀罗艺术形成后﹐对南亚次大陆本土及周边地区(含中国新疆、中国内地、日本、朝鲜等国和地区)的佛教艺术发展均有重大影响。~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上的众多佛教石窟,包括著名的新疆克孜尔千佛洞、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历尽沧桑,见证了佛教东传的千年旅程。<b>“佛像”都能从希腊发展到东土,何况旅行之人?!</b></p><p class="ql-block">这一切都证明,公元初年,东西方的文化宗教交流,十分频繁。欧亚是一个整体大板块,不论是不是耶稣本人亲自来过印度,但当时东方“佛教”与西方“基督教”的相互影响与启示,是完全可能的。</p> <p class="ql-block">想像一下,那是一个多么令人激动的情景啊!</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欧亚大陆,罗马、波斯、贵霜、大汉、四大帝国并立,经济文化繁茂,在这条亚历山大开辟的“丝绸之路”上,来来往往的商旅中,还有这样一条“<b>宗教之路”</b>:</p><p class="ql-block">印度的佛教,婆罗门教,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中东的犹太教,后来的基督教,埃及亚历山大港的祭司,地中海的希腊哲人…。这些东,西方的宗教人士,思想哲人,相互来往,与记载中的耶稣所走过的路线一样:</p><p class="ql-block">“经由当时是罗马帝国一部份的小亚细亚,然后路经安息王朝的波斯,及刚刚统一的贵霜帝国,最后才抵达印度喜马拉雅等佛教圣地。在那里居住学习佛法,才再经由波斯返抵以色列。~当然,也必然有许多哲人和传教士,走入了当年包容百川的“大汉帝国”。</p><p class="ql-block">~<b>啊哈!看来那时欧亚大陆上的东、西方来往,已经差不多是个“地球村”啦!</b></p><p class="ql-block">我愿意相信,二个伟大的哲学宗教,那时如能相映生辉,到真是人类文明进化史中的一大幸事!</p><p class="ql-block">………</p> <h3>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印度,正因为它地处欧、亚、非中间的枢纽,从亚历山大大帝开始,它与西方的哲学圣地希腊,最发达富裕的埃及,一统盛世罗马,强大的波斯,都有了交接。经济上来往,文化、宗教必在其中。</h3><h3>往东,将大乘佛教影响传递到中国和蒙古,西藏,又通过中国,到达日本,朝鲜,越南。</h3><h3>往南,小乘佛教传递到东南亚各国。</h3><h3><b>这么看来,说“现在所有宗教和哲学(欧亚大陆),都受到印度古文明的影响…。”还真是有道理的。</b></h3> <h3>旅行的魅力在于,人看得越多,人的眼光和心胸都越开阔,想要知道的东西越多,想搞明白的问题也越多,也就越想去看看!…</h3><h3>尽管我知道,我永远也不能穷尽它,但我仍愿尽一生了解它,靠近它,这许是我的“宗教”,我的“修行”之路。…</h3> <h3><b>佛教古文明在印度消失了!</b></h3><h3><b>但释迦牟尼最初的“觉悟”,没有消失,而且汇入了世界文明发展史,涌入人类文明的汪洋大海。</b></h3> <p class="ql-block"><b>古印度《奥义书》说:“梵我一如”,</b></p><p class="ql-block"><b>中国道家曰:“天人合一”。</b></p><p class="ql-block"><b>佛说:佛在心中”</b></p><p class="ql-block"><b>其实是一个意思:</b></p><p class="ql-block"><b>当你面对自己内心时,</b></p><p class="ql-block"><b>你就是“梵”!你就是“天”!你就是“佛”!</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所谓宗教,无论信仰什么,</b></p><p class="ql-block"><b>本质上,还是你一个人的世界。</b></p><p class="ql-block"><b>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净;</b></p><p class="ql-block"><b>你若简单,世界就难以复杂。</b></p><p class="ql-block"><b>你不去苟且,世界就没有暧昧。</b></p><p class="ql-block"><b>你没有半推半就,世界就不会为你半黑半白。”</b></p><p class="ql-block"><b>你爱,世界会还你于快乐,</b></p><p class="ql-block"><b>你恨,世界会还你于痛苦!</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佛,只是觉悟了的“人”,</b></p><p class="ql-block"><b>每块木头都可以成为一尊佛,</b></p><p class="ql-block"><b>只要去掉多余的部分!</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6f8mfoc?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达罗毗荼古国~印度南方(一)</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zarm04r?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达罗毗荼古国~神话的帝国(二)</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01mqsw4?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印度南方~香料之路与大航海(三)</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