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平湖秋月18224551

<h3>  我的母亲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大家庭里,从小家境殷实,衣食无忧,过着富余无虑的安逸生活。</h3><h3> 母亲是大家闺秀,从小就虚心好学,知书达礼,心灵手巧,外祖母教母亲学绣花,母亲绣的绣品外祖母很滿意,总是获得亲朋好友的赞扬。</h3><h3> 母亲小学毕业后上了一所意大利人办的教会学校,往宿在学校。听母亲讲,那时正是抗战时期,日夲人轰炸,从飞机上扔炸弹,教员们会让学生在操场展开一面十几平方米大的意大利旗帜铺在地上,日夲人在飞机上看到这面旗帜就飞走了,好多附近的老百姓都到学校来避难。</h3> <h3> 从教会学校毕业,母亲考上了女子师范,学生们统一是齐耳短发,着装是阴丹士林的上衣,配一条黑色裙子,白色长袜和黑色布鞋。母亲学习用功,人缘很好,心灵手巧,同宿舍的同学总是让母亲帮她们剪头发,或是给手绢上秀朵花呀草呀等。母亲总是很乐意的为她们服务。无论是谁有了困难需要帮助,母亲乐善好施,责无旁贷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女学生是当时最优雅的女性,中国传统女性历来都是被深深禁锢在家庭闺阁里的,母亲之所以有幸成为知识女性,是和就读于这个学校是分不开的。学校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有的学生后来已成为教育界的翘楚。</h3><h3><br></h3> <h3> 母亲毕业后,时局不定,经人介绍嫁给了我父亲。我父亲毕业于黄埔军校,任国民党西北军团长。抗日战争中参加了举世瞩目的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并亲自指挥作战,抗击倭寇,直到抗战胜利。母亲在家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年青时的母亲,秀外慧中,端庄大方,名符其实的贤妻良母,与人为善,乐于助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倍受尊重,口碑很好。</h3><h3> 母亲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和学习。我三岁时,母亲就教我认字,背唐诗,总说小着记忆力强,三岁记到老,这一点也得到了验证,我现在背的很多唐诗都是父母亲在我小时候教的,几十年了,记的很牢固。记着五岁时,我爱看儿童刊物,如《儿童画报》,《小朋友》等,有次看儿童画报中有个“啥”字不认识就问母亲道:“妈,这是个啥字”?母亲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回头看了下说“啥”,我说:“妈,我问这个字是个啥字”?母亲笑着说这个字就是啥字的啥,念“啥”,说完,我和母亲都笑了,我笑的前仰后合,不亦乐乎。至今这件事记忆忧新,经常和母亲说起来,总能勾起儿时的记忆,接着,便是我们母女爽朗的笑声。</h3> <h3> 上世纪六十年代,正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日子,在那饥饿的岁月里,布衣蔬食,我正上小学,经常食不裹腹,饿的头昏眼花。人们历尽艰辛,日昃之劳,还是填不饱肚子,榆树皮都被剥光了充饥。母亲听人说萞麻叶子可以吃,我家院子很大,种了大片蓖麻,蓖麻也是一种中药,味甘,有毒,并有消肿拔毒的作用。冒着生命的危险,母亲想尝试一下,于是,将萞麻叶子摘下洗净,用开水在锅里焯一下,再把叶子放入盆中用凉水泡上一天一夜,取出再煮熟切碎放些盐,吃到嘴里又苦又涩,难以下咽,后来每顿再搭配些杂粮糊口,就这样,一家人渡过了艰难困苦的时期。</h3><h3>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家中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全家人一年四季的衣服和鞋都是母亲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做出来的。那时经济紧张,凭票供给,我们的衣服经常是补了又补,母亲手很巧,就是把补丁也补成很好看的对称的美丽图案。母亲性格开朗,对生活乐观豁达,艰苦的生活,坚定了母亲不屈的精神信念,为这个家,勤劳俭朴,无私奉献。</h3> <p class="ql-block"> 我上小学时,因教室不够用,学校实行半日制,成立了课外学习小组,按街巷区域划分,我家院子很大,我们东关南街的同学为一个小组,就在我家学习。学校下了聘书,聘请我母亲为校外辅导员,辅导我们小组同学的学习。母亲对同学们很好,很关心,并耐心辅导同学们不懂的习题。老师很滿意,学校开会时,我们班主任柴玉洁老师还请我母亲讲话,介绍辅导经验。父母亲最高兴,最欣慰的就是我们兄妹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学校颁发给我们的奖状,父亲总是端端正正给我们贴在墙上,鼓励我们继续努力。</p><p class="ql-block"> 母亲喜欢看书,我总看到母亲做饭时,一边拉着风箱烧火,一边看书。我记着母亲看的书中有竖版的《红楼梦》,《水浒传》,《古文观止》,《七俠五义》等书。</p><p class="ql-block"> </p> <h3> 文革开始了,父亲因是旧军官被受管制,挂牌游街,关进牛棚。母亲在家忙里忙外,操持家务,过了一段时间,父亲从牛棚出来,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接受改造。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父亲,爱护子女,勤俭持家,总是把细粮省下来给父亲吃,自己吃粗粮,精心照顾着父亲。</h3><h3> 文革中停课了,我们无学可上,四处游荡,母亲让我们不要放松学习,可在家自学,并在我笔记本的扉页上用蝇头小楷写上: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自强不息,及时求学等勉励我的话语。</h3> <h3>  母亲做一手好菜,在物质匮乏时期,没有肉,就是一个萝卜,几片白菜叶,一些普通的食材,也能烹饪出香溢可口的美味佳肴,如清炒萝卜丝,醋溜金边白菜等都是我们最喜欢的菜品。粮食紧缺时,母亲粗粮细作,尽量让我们吃的可口。母亲为我们这个家付出太多太多,她心地善良,坚强乐观,左邻右舍的大妈,婶子们都爱来我家串门,说说知心话,家里经常传出她们爽朗的笑谈声。</h3> <h3> 我们兄妹长大相继结婚生子,母亲又无怨无悔给我们兄妹六个带大了孩子,母亲很爱孩子,就连我姨,我叔父忙时,都把孩子送到我家,让母亲帮忙带孩子。儿孙满堂,父母亲享受着天伦之乐。我深深的体会到有一种爱博大精深,纯洁无私,让人流连忘返,这种爱就是母爱,有一种人完成着自已无怨无悔的奉献,这就是母亲。母爱无私无声,无边无价,母爱如泉,含蓄静默而不张扬,点点滴滴都是对儿女的细心呵护,母爱如海,犹如澎湃汹涌的大海,滚滚波涛充溢的都是对儿女的深情厚爱。我的母亲是伟大的母亲,她不仅很好的照顾了父亲,对家中所有人关怀备至,对孙辈,曾孙辈疼爱有加。即使在我们家境贫寒的时候,箪食瓢饮,生活虽然艰辛,但母亲总想出办法营造温暖而无虑的家庭气氛,用自身强大的勇气和意志力面对各种境地。</h3> <h3>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政府为我父亲落实了政策,拨云见日,父亲的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昭雪。昔日老友,登门拜访,母亲盛情款待,同父亲共享快乐,开怀畅谈,含饴弄孙,其乐融融。做为子女,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母亲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很强,那时刚兴起用高压锅,我家买了一个,母亲看完说明书就用了,感觉很好说:“这锅真好,省时省力省能源”,接着家里又用上了煤气灶,一下子给做饭带来了方便。</h3><h3> 儿女工作繁忙时,母亲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帮忙带孩子,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为我们树起了坚强的榜样,是我们做人处事的楷模。静以养身,俭以养德,勤俭是一切美德之源,母亲一辈子都坚守着这美德之源。</h3> <h3> 母亲和父亲一生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牵手走过了六十年的风风雨雨,母亲雍容大雅和父亲度过了幸福的钻石婚。二零零四年父亲因病去世,离开了母亲,离开了我们,我们兄妹怀着巨大悲痛送走了父亲,精心照顾着我们年迈的慈祥的老母亲。母亲虽然老了,但思维敏捷,头脑清晰,记忆力也好,理解能力快,也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能接受新生事物,有次我去母亲那里,微信点不开,母亲对我说:“你站在窗口,把流量打开,用万能钥匙看能不能连上。”我很诧异的问:“妈,您怎么知道这些?”母亲说她是听孙女说的。还对我说:“你若连上了就给我下载几首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歌曲”。哈哈我高兴的是母亲还懂得“下载”。母亲很喜欢听歌,犹其是周旋的《四季歌》,《天漄歌女》,《花好月圆》,还有抗战时期的《保卫黄河》,《黄水瑶》等,还爱唱她上学时喜欢唱的《五月的鲜花》等歌曲。</h3> <p class="ql-block"> 我女儿给母亲买了部手机,母亲时不时的会给子女,孙子孙女,亲戚打电话,嘘寒问暖,以示关心。母亲老了,依然年高德邵,端庄优雅,爱干净,爱整洁。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夲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母亲年青时喜欢读书,老了视力不行了,喜欢看电视,听广播。晚上,洗漱完毕,躺在床上,坚持听完著名主持人金荣主持的《秦岭夜话》才睡觉,有时睡不着,我再用手机放上几首母亲喜欢听的歌曲,渐渐入睡。</p><p class="ql-block"> 夜深了,我睡在母亲身边,凝望着母亲慈祥的脸庞,听着母亲均匀的呼吸,感慨万分,寸草春晖,报答不尽慈母的养育之恩。花甲之年,我能这样陪伴老母亲,和母亲睡在一起,感到莫大的幸福和快乐。我衷心的祝愿我最最亲爱的老母亲平安,健康,幸福,长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姚孝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8年9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