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梦怀江陵—记忆二村<br><br><br>高楼大厦遮天蔽日,掩盖了这片沧桑土地;<br><br>嘉陵江水碧绿如茶,沉淀荡涤千载黄沙。<br><br></h3> <h3>这是江陵!这是大石坝!这是二村!<br></h3> <h3>新厂区</h3> <h3>1号门岗,也是进入工厂最主要的厂门。</h3> <h3>眺望二村</h3> <h3>嘉陵江从秦岭崇山峻岭汇入无数山溪激流,从这里流向朝天门汇入长江。</h3> <h3> 80年前,江陵厂的先辈们,为国之存亡,历尽艰辛,冒着日本鬼子的炮火,转载千里、逆江西进,在这里建起抵抗外敌的现代化兵工厂----中华民国军政部兵工署第十兵工厂。</h3> <h3> 《江陵厂史》与《大石坝志》记载,江陵厂的前生是第十兵工厂,1936年国民政府兵工署在南京成立了炮兵技术研究处(后迁入湖南株洲),简称:炮技处。留德学生,国军中校庄权任处长,如果不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湖南株洲市小有规模的炮技处,将会创建成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兵工厂。<br> 1938年底,炮技处为躲避战乱,为抗日战争提供军工产品,从湖南株洲辗转迁徙到当时称之为江北县的石马河乡。<br> 这个人不能被忘记!享有中国现代兵工之父美誉,国民政府兵工署长,中将俞大维(50年代曾任民国政府国防部长,蒋经国亲家)敲定了炮技处的厂址:嘉陵江畔的江北县石马河乡,一个原名“罗家大石坝”的村落。</h3> <h3>中国现代兵工之父—俞大维</h3> <h3>退留宝岛的俞大维,1993年病逝,享年96岁;1958年“8.23”金门炮战,他作为中华民国国防部长,在金门岛视察,带伤离岛,险丢性命。</h3> <h3> 我们在这里出生、成长、读书、工作、成家。<br> 东面是海拔451米的任家坡,北面是海拔350米的石子山,一条盘溪河形成天然屏障;西南方向就是浩浩荡荡的嘉陵江,之间丘陵沟壑的宝地--大石坝。</h3> <h3>秋风沐润盘溪河</h3> <h3>春满桃花任家坡(如今的鸿恩寺公园)</h3> <h3>忠恕沱旧貌,远处任家坡,桃红诱人。</h3> <h3>国民政府兵工署——第十兵工厂厂徽(现存重庆三峡博物馆)</h3> <h3> 国营江陵机器厂厂徽,依恋中又有几许惋惜,仅存不到20年。<br> 江陵人心里的图腾都消失了!</h3> <h3> 民国政府——兵工署旧址。当时为保密需要,启用“斌记行”为名(渝中区中山一路勤居巷23号)。</h3> <h3> 1941年1月,兵工署炮技处更名为:第十兵工厂,保密信箱代码:“104”,庄权任厂长。 <br> 第十兵工厂是沿江而建,从七孔寺到马家溪沟一带,以老虎沟与马家溪沟之间,构成“两沟一脊”的地貌。<br> <br> </h3> <h3> 如今的老虎沟,已经没有鬼魅阴深了,终于在十年前,揭开面纱,浴初含羞。</h3> <h3>老虎沟—火工车间</h3> <h3>东原—中央公园</h3> <h3> 老虎沟,如今的中央公园,危楼高耸;马家溪沟,早已人是物非,也就是沿石门公园通往北滨一号这一带。<br> </h3> <h3>石门公园</h3> <h3> 往夕,这里有向阳大队的九个依次比邻、碧池如黛的堰塘。<br> 现在仅存了五个人工池塘,并以为依托,修建成石门公园 。<br> 池水无漾 、岸绿道曲;<br> 楼台水榭,翠竹摇弋。<br> </h3> <h3>马家溪沟——北滨一号,马家溪流掩埋在华庭胜景之下,汇入嘉陵江。</h3> <h3>隐没在杂草丛生中的马家溪沟溪流。</h3> <h3> 这里是兵工厂运输材料、设备、产品的码头!老江陵人习惯称之为”大营门码头”。<br> 忠恕沱,这个名字依然亲切,今天仍然被使用,或许不曾知,它的原名叫“空水沱”。嘉陵江水流其此,形成一个巨大漩涡,七孔寺的僧人,亦常在此打捞上流漂浮下来的溺亡。<br> 庄权以其名不祥,固以《论语·里仁》: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故定名曰:忠恕沱。<br> 也许在若干年后,这个名字的生命力还会更加持续,但愿不要消失了哦!</h3> <h3>缆车遗址</h3> <h3>忠恕沱旧貌</h3> <h3>大营门碼头</h3> <h3>不再繁忙的碼头!</h3> <h3> 忠恕沱沙滩上的旧照,影像模糊间记录了屠场(杀猪场)及前卫厂电影院的背景;远景是任家坡(鸿恩寺公园),隐映满山的桃树。<br> 而这里的沙坝,是大石坝最大的沙集地,也是盛夏游人如织的天然游泳场。<br> 江边有缆车,将船队运来的货物运上来,又把产品从码头运送的抗日战争的前方、缆车房依然孤独在江岸上,缆车的轨道已经被厚厚的泥石掩压在道路下面。<br> 依稀痕迹,见证沧桑,承载岁月,传送故事。</h3> <h3>工厂船队,亦曾劈波长江,搏浪激流,一度是工厂主要运输方式,只是公路运输发展后,船队才渐行渐远,完成历史重任后,消失在厚重的记忆中!</h3> <h3>二村苍茫江畔</h3> <h3>十里江陵</h3> <h3> 至1945年抗战胜利,第十兵工厂共生产60迫击炮2775门;炮弹156万发。<br> 抗日战争中,重庆兵工厂生产供应了80%的军火。重庆以兵工城闻名遐迩!当之无愧! </h3> <h3>重庆军工</h3> <h3> 这是大石坝!这是二村!历史如江水浩荡东流,江山代有人才出。1949年11月30日,刘邓大军进入重庆,12月6日,第十兵工厂接受解放军军事管制,1951年改名为第152厂,并将保密代码从以前的104信箱,改成65信箱。<br> 当年工厂运输的汽车都印着“65”标识,“护厂连”战士持枪押运在车上,神秘而威武!</h3> <h3> 1957年设立了第二厂名:国营江陵机器厂;152厂与国营江陵机器厂名称一直延用。 <br> 兵工厂一直得到领袖关心关注,铸剑护疆;造炮御敌.关乎国之存、朝之亡。<br> 1952年12月25日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到152厂视察;即时,工厂开始了凤凰涅槃般的制造转型,从苏联引进了37炮弹生产技术,至此开始了全新的生产,奠定了共和国中型弹厂发展方向和基础。<br> </h3> <h3>李先念莅临工厂,曾就餐当时二餐厅,即五福苑处。</h3> <h3>双膺六星上将——洪学智视察工厂。</h3> <h3>王震上将视察工厂。</h3> <h3>江总书记视察工厂。</h3> <h3> 为了盛情款待苏联“老大哥”,也是为了加快我国军工中型弹技术的完成,在厂区内新建了大气的中式楼宇,俗称“专家楼”。50年代末,苏联专家撤走后,这里才成为厂部大楼。<br> 这栋大楼,可以说是江陵厂的VLP。<br> 毫不夸张地说:江陵厂部大楼历60年风雨岁月积淀的企业文化内涵,以其儒秀建筑风范,将会铭记在每一个江陵人的内心深处。厚望它不会被拆迁,不会被短视的人推倒。<br> 忆往昔,华盖云集,车水马龙;而今朝,门可罗雀,廊可挂衣;而它的历史沉淀,在岁月如风,江流石滾间,必端庄婉如,典雅大气于斯!</h3> <h3>繁华不再,留守依旧</h3> <h3>以厂部为背景,留下红五月印记。</h3> <h3>上世纪80年代初,厂部大楼前。</h3> <h3> 工厂的扩大,从临近嘉陵江畔往内延伸,形成江陵人习惯称谓的新厂区,而以前的厂区就称为老厂区了。江陵的重心往上移,渐渐地就有了5、6、7、8村的职工家属区。<br> 1994年10月13日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江泽民视察工厂。<br> 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工厂,留下了经久不衰的美好回忆,也为企业指明发展方向。<br> 援越抗美,赴越的高炮部队,大部分就是37高炮,江陵厂工人是当之无愧、响当当的贡献者,传说1万发37炮弹打下一架美国飞机,江陵人会感到无比自豪!</h3> <h3>火工车间靓丽女工</h3> <h3>白大挂风采袭人!</h3> <h3>女火工惊鸿一瞥。</h3> <h3>精准操作</h3> <h3>工间小憇。</h3> <h3>一丝不苟。</h3> <h3>靓丽女火工。</h3> <h3>靶场检测。</h3> <h3> 红石路把大石坝一分为二,30年前,是大石坝通往外面的必经之路。10路公交车把“进城”的人送到观音桥、上清寺;从大石坝到三道营门,也就是现在的“首创鸿恩”,公路两旁是高高的桉树,一边是农村,一边是厂区,里面有副业科的奶牛场,鱼池;35车间的靶场。<br> 烟雨斜阳,信步徜徉,会嗅到纯正的奶香;还会看见百鳞跃面;偶然间35车间靶场里,传来一连串高炮声,划过宁静苍穹,哪能掩饰兵工厂的存在!<br> 以红石路与盘溪河为界的厂区是“新厂区”。最让江陵人不可忘却、抹不去的是从“和济门”到厂区一号营门口这段公路了,被法国梧桐树掩映的300米大道,匆匆忙忙着军工人的身影。在没有工作餐的那个年代,早中晚上下班时间,在极富特色的广播声催促下,万人急步,浩浩荡荡;行进中会有熟悉的同事搭上话,并肩而行;或许陌生的面孔,经年累月,尽管叫不上姓名,或许也知道是那个车间的了。<br> 江陵人美誉的“第五大道”、“香榭丽街”的这条大路上匆匆行走的,都不会不是江陵人!</h3> <h3>红石路——经往三道营门</h3> <h3>如今红石路,笔直宽敞,车流不止。</h3> <h3>十数条公交车通过红石路,一派繁忙兴旺景象。</h3> <h3>疏浚后的盘溪河</h3> <h3>法国梧桐掩映的厂区公路,记忆几代江陵人人生步伐!</h3> <h3>曾经的“羚羊”牌复合材料车,10万台微车发动机,都让江陵雀跃。</h3> <h3>曾经辉煌的工厂大门。</h3> <h3>副业科牛奶场旧址—游泳池—现在的东原</h3> <h3>军品验收群英汇</h3> <h3>朝气蓬勃的江陵青年。</h3> <h3>风华正茂,国防工人。</h3> <h3>青春正当时,芳华写风流。</h3> <h3>优秀群体。</h3> <h3> 如果说厂部大楼是江陵人的VLP,,那么电影院就是客厅,灯光球场就是操场,工人广场就是旷野!</h3> <h3> 江陵厂在1955年有了简易的电影院,继之增设灯光球场、工人广场。这些场院,成为职工群众召开大中型集会主要场所,成为政治生活、娱乐的主要空间。 </h3> <h3>空置的电影院。</h3> <h3>靓丽演出</h3> <h3>在电影院演出后,都会在大石坝照相馆合影留念。</h3> <h3>热血青春,骄健风采。</h3> <h3>多彩芳华。</h3> <h3>永恒青春,不悔年华。</h3> <h3>青春热血,勤奋年代。</h3> <h3>妆未卸,影必留;青春不再,容颜永驻。</h3> <h3>留住青春,感谢生活,精彩人生,光耀舞台。</h3> <h3> 江陵电影院,随着江陵厂名称消失一样,也改名,称之为“长安影剧一院,或许没忘记“文化大革命”时期,电影院还有一个响当当的称谓:“风雷激”电影院。<br> 当年电影院二楼是仅仅4排座位,非常狭窄,观众少,为羞涩情侣购票优选呢。<br> 电影院也是当年接受前卫文化的殿堂。<br> 江陵人在这里消费文化精神大餐,看电影,看厂宣队文艺演出,记忆深刻的是刘怀梦表演的《隔壁有个苏二嫂》。不少顽童会朗朗上口来上一段”隔壁有个苏二嫂,结婚结得早,今年28,五个小宝宝”。<br> 上世纪 70年代电影院还放映军工保密影片,了解国外军事发展水平、方向。所以,作为军工人,是在哪个时期就知道我国军工与国外军工的差距,而不是在海湾战争才猛醒。<br> 许多江陵共产党员,也是在这里的主席台上宣誓入党,开启自己的政治航程。</h3> <h3> 灯光球场起初是没有围墙,后来才扩建成现在规模;主要是篮球比赛场地,周末周日经常有篮球赛,厂队生猛的球员,何树林(何大汉)蓝板球,郑天柱,严文树(黑二娃),更有大康的加盟,换醒那一代人的“体育梦”,晚上跑到球场看场比赛,都是无比兴奋;在没有NBA,没有姚明的年代,这些球员肯定是偶像,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br> 让人不能忘怀的是1992年,江陵厂累计生产汽车发动机10万台(1985年至1992年期间),工厂举行庆祝活动。总政歌舞团来慰问演出,阎维文、李谷一、刘秉义等,曾在这里放歌添彩,给灯光球场留下美好之夜,给江陵人带来文艺盛宴。<br> 每年的红五月,江陵厂各车间处室的文娱队伍,也会在这里举行歌咏比赛。<br> 火热年代,凝聚江陵勃勃生机。</h3> <h3>红五月之夜。</h3> <h3>火红年代。</h3> <h3> 1960年工厂蓝球赛冠军队动力科(52)车间赛后合影。图中有娄守一、何克成、钟传荣、曾义忠。<br> 上世纪50年代,驰骋江陵灯光球场的厂队是大名鼎鼎的“合力队”!<br> 向前辈致敬!</h3> <h3>40年前灯光球场,女蓝风采。</h3> <h3>汗洒赛场的女蓝队员</h3> <h3>严文树(黑二娃),指导女蓝队员。</h3> <h3>再没当年盛景</h3> <h3>大门紧闭,难再开。</h3> <h3> 当年,工人广场可是江北最大的广场,是召开全厂职工大会,乃至全区重大集会的地方,万人聚集,绰绰有余;工厂子弟校203中学更是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把诺大的广场作为操场,几个班同时上体育课,互不干扰,场地有余。 <br> 姜昆、马季、唐杰忠也在此演出脍炙人口的相声。 <br> 江陵厂足球队的主场也是这里了。“老球门”徐良川的鱼跃更是深深地留在一代江陵人的脑海,在没有电视传播的年代,不知荣志行,更不知道贝利,只知道“老球门”所代表的彪悍足球队。可以说,那一代人的足球启蒙,是在工人广场,是江陵足球队给播下认知足球的种子。<br> </h3> <h3>徐良川(老球门)与子弟校学生在工人广场。</h3> <h3>子弟学校(203中学)女蓝队员,风华正茂。</h3> <h3>工人广场,光荣梦想,青春激发。</h3> <h3> 而今,这些建筑沉寂了!孤独冷清地见证繁华,毫无抱怨的守护着江陵人往夕的记忆。<br> <br> </h3> <h3>长安公司大楼</h3> <h3> 追梦的江陵厂与长安'厂,由于民品生产系上下游关联,江陵生产汽车发动机,长安生产整车。1995年初,两个工厂合二为一,恰如凤凰涅磐,中国兵器鲲鹏遨翔,兵民结合,强强组合,共铸辉煌!<br> <br> 能感悟到乡愁,方能欣赏繁华!</h3>